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664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门头沟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农广校门头沟区分校,按照中央农广校关于“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中确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经过全员参与的逐项学习讨论、逐条检查分析和分类整理建档,对本校近三年来的办学情况初步达成了共识。

对照方案中确定的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进行自评,得到的结果是98分。

现将学校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门头沟区分校成立于1983年,是行政上直接接受门头沟区教委领导、业务上受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管的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学历教育和各项培训的办学体系。

目前,区、镇、村三级,有较为完备的教育培训场所和教学设施,有相应的办学管理人员,有不断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一所教育培训覆盖本区农村的、在全区普遍得到认可的办学机构。

(一)基础条件

学校位于区成教中心内,中心占地近2万平方米(含南院),建筑面积1334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930余万元,其中房屋资产800万元,教学设施330万元。

学校现有标准教室6个,总面积达300平方米,几年来建设了可上网的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2个、语音室1个,阶梯教室、图书室、档案室、资料室、大小会议室和多个多媒体教室等,为中心统一调配使用。

目前,学校软硬件条件能基本满足各类在校生的学习需求和现代远程教育办公、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学校设有校长室、党校教育办公室、网络教育办公室、中专教育办公室、农村培训办公室等机构。

学校与区成教中心农村教育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有10名教职工,均为本科学历,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

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

教职工全部实行“双肩挑”使用与管理,每名人员既是教师,平时须兼任一定量的课程,又是管理人员,各自负责分校相应岗位的管理工作。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构人员设置还会发生相应变化,总的趋势是使分校办学进一步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发展需要。

目前,学校的师资以本校人员和成教中心的专职教师为主,同时向校外相关单位和业务部门聘请。

教师选聘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资格条件,坚持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相结合的考察方式。

到目前为止,在农广校担任过学历班课程和各类培训内容的教师总数已达50名以上,多数教师经过一次次山区教学实践过程的锻炼和考验,适应农村教学特点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增强,得到了镇村领导和学员的认可。

学校现已形成了一支有30多名教师在内的、在农广校长期受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几年来,我校比较重视农村各类教育培训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各科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

除了依托区农校(原成人中专校)为本校实训基地外,还先后在军庄镇和斋堂镇以协议形式建立了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在就地灵活开展实践教学基础上,可以统一组织学员到农场、下果园、进餐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为改变农广校传统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中央校和市校的关怀支持下,2005年年底,我校在全区9个镇的24个村实施了“致富早班车”大喇叭进村入户工程试点。

该项工作体现出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干部热心、群众欢迎、百姓受益的良好氛围。

通过全区上下相关人员的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本校还不能做到以“农广校科技直通车”方式宣传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还没有农广校的固定栏目,这将作为我校今后继续努力和加强之处。

2005年以来,我校连续三年免费为农民提供部分农村实用技术光盘、科技图书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免费为有教学班的镇村领导、班主任、各镇农民教育专干和相关部门领导订赠中央农广校校报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

分别为两个举办学历班的村解决了多媒体设备和便携式计算机;为清水、斋堂、雁翅、妙峰山、军庄、潭柘寺等镇的10个村送去了办公桌椅39套、文件柜23个、电风扇24台;为教育培训急需的村解决了300套可用课桌椅。

配合新农村建设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力所能及地给与了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

(二)办学定位

门头沟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98.5%的面积为山区,有山多、地少、资源缺的特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种特定的区域位置和人文、地理与经济环境,决定了区农广校分校特有的办学方向、功能和目标。

因此,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是: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和“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全面落实“门头沟区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本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资源整合有利条件,有效发挥分校多年形成的教育培训网络优势,采取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与面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直接对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开展正规学历教育和各项培训。

门头沟区对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历年来一直比较重视。

早在1999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农科教三结合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相关委办局主管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教委的“门头沟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2002年9月,区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实行三教统筹,加强成人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全面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2003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门头沟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农科教三家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委办局主管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农委的“门头沟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年初,区政府出台了“门头沟区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制定了“门头沟区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并进一步规定和强调了农科教三结合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区农广校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正是紧紧围绕市校和本区各级政府农村教育的总目标逐步确立起来的。

近几年来,我校在岗位设置与职责确定、建章立制、人员使用与培训考核、深入农村调研、计划制定与落实、总结与表彰等方面,逐渐步入了科学化和规范化。

首先,主动适应成教中心不断深化改革的特点。

经过统一调整,校内岗位编制人数由多变少又变多,以适应农广校自身曲折发展的过程,我们努力做到了职工工作岗位的相对稳定,同时,不因工作岗位的调整而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第二,认真制定和落实农广校(成教中心农村教育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

在平时加强学习培训和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工作氛围基础上,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财尽其用,事达其效,不断加大履职考核力度,认真兑现期末和年终奖惩措施。

第三,不断制定和完善校内各项管理制度。

在下乡调研、协作办学、招生奖励、学费收缴、班级设立、教学班管理、学员考勤登记、班主任管理、师资选聘、教师授课、审阅作业、组织考试、试卷审阅、论文评审和其他活动开展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力求做到程序科学、管理规范。

第四,实现计划、实施环节、总结的规范要求。

在保持农广校多年以来不同时期和阶段的计划总结比较完善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努力在其质量与效率上下功夫。

第五,注意加强时事政治与本职业务的学习与培训,不断增强适应与创新能力,提高政策与服务水平。

主要通过平时坚持浓厚的自觉学习氛围,采取多种途径获得最新学习资料,定期集中开展办公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树立和谐、创新、奉献的先进典型,培养大局与协作意识、吃苦与奉献意识、服务与创新意识和质量与效率意识,努力形成积极奋进的良好办学风尚。

2005年以来,本校受到区级及以上集体表彰8项、个人表彰24项。

分校先后获得“科教兴区先进集体”、“农村经济先进服务单位”、“京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先进基地”、“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先进单位”、“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二等奖”、“教育创新优秀班组”和“教育创新优秀成果”等奖项。

(三)学历教育

20多年来,分校中专层次共开设农学、果树、牧医、企业管理、财会、市场营销、贸易经济、经济管理、旅游管理等十多个专业,中专教学班遍布全区各镇,目前,有1279人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

2003年以来,坚持连年招生,将教学班由镇办到了村和农场,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旅游服务、果树、行政管理等专业,利用多种教学和授课方式,将专业知识送到了农民手中。

2003-2007年,有79名村级中专班学员毕业,现有洪水口、燕家台、付家台、爨底下、淤白、东马各庄、灵角、东山、孟悟和平原等村级中专班13个,共349名在校生。

九十年代中(特别是1999年)以来,分校认真贯彻“办学向两头延伸”和“重心下沉”的办学思路,在坚持开展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通过联办协作等办学方式,将学历教育由中专向专科和本科延伸,将专科班和本科班办到了农村。

军庄镇军庄村专科班的24名学员刚刚毕业,他们在本村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

潭柘寺镇平原村专科班的34名在校生,坚持边学边干,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门头沟区第一届中国农大网络教育专、本科班的40名村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在区委组织部和区教委领导的关心下,已于2007年11月正式入学。

2003-2007年,本校有727名学员取得了专、本科毕业证书,他们主要分布在本区镇村,成为振兴门头沟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目前,有以村办班为主的专、本科班18个,686名在校生(专科528、本科158)。

本校农村教学班的设立,完全依据于镇村的实际情况和学员的求学需求。

2005年我们制定了“镇村两级开设学历教育班的补充规定”,对开设学历教育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规定了三个方面,对开办的学历教育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的规定。

实践证明,此规定,对推进村级办学,规范办学管理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7年年初,我们制定了“镇、村兼职班主任管理办法及要求”、“教师资格条件和管理要求”和“农广校任课教师基本要求”,作出了“调整农村地区学历班学费标准的决定”,做了“农村学历班招生有关问题的说明”和“教师作业要求”等。

这些规定和要求,对扩大招生规模、合理选聘师资、贯彻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环节、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和班主任管理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在,镇村班班主任能够按照分校的组织管理要求认真运作,顺利完成组织学员到课、安排教师交通食宿、收交作业、落实组考要求、填报形成性考核成绩和其他相关信息等项工作。

他们为了组织好教学,经常放弃休息日时间,每次课和每次作业的完成,都是在他们一次次反复协调沟通的情况下实现的,他们把诚心、耐心和细心献给了学员,献给了农广校事业。

我们选派的教师,无论是到最远的洪水口村教学班,还是去晚上授课的灵角村和平原村教学班,都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安排,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提前到课堂,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应学员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努力在课堂的现代手段教学、实物演示教学等方面下功夫;在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员分析现状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善于把握学习重点、理解学习难点、总结归纳主要知识点方面下功夫。

收到的效果是:

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对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组考环节的落实上,我们坚持的主要做法是:

严格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关于考试的有关规定,努力实现各教学班都能够在当地组考。

一是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考试日期和时间规定,坚持提前进行组考人员的考前培训,组织安排好考场和监考及巡考人员;二是坚持进行取送试卷和试卷保管、分发、拆封等保密环节的严格把关,按规定安排好人员、场所、设施等相应事宜;三是考场力求规范,坚决禁止任何作弊行为,每场要求做到“十必”,即必有本校或成教中心的监考人员,必读考场规则,必讲考场要求,必清与考试无关的物品,必查考生身份,必请非监考、非巡视及非相关工作人员退出,必核考生的卷头填写信息,必禁作弊行为,必监整场考试全程,必整全场所有试卷。

(四)农村培训

结合门头沟区98.5%的面积为山区的办学特点,应农村需求,分校多年坚持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各类培训的送教上门。

由知识与技术需求性培训到项目与工程培训,由一产为主的培训到各产业的全方位培训,由引导性培训到技能性培训,由镇办班到村办班甚至到承包户的具体指导,由每年的几百人到每年的一、两千人,培训项目和内容不断扩大,培训的方式方法不断改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培训的信誉度和认可度不断巩固和提高。

到目前为止,分校通过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果树、农学和养殖类人员1万余人;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培训旅游餐饮服务人员5000人;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开展农村企业相应岗位技术、农产品加工、蜗牛养殖、蘑菇栽培等项培训6000人;通过适应性岗位培训,开展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应用文写作、英语、计算机等项培训4000人。

目前,共有1.1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农民技术资格证书。

在2003年以来的农村培训过程中,我们本着从本区农村实际出发和有效服务“三农”的原则进行运作,每年开展绿证培训3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近千人次,各种实用技术咨询、示范、指导近2000人次,从培训角度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难题。

尤其在2006年,主动与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合作,在潭柘寺、雁翅、斋堂、清水和军庄等镇先后开办了厨师和电工等取证培训班,每个班通过近200学时的理论课和实操课的培训及考试后,在参培的240名学员中,有近200人参加了统一考试,合格196人,取证率达98%以上。

2007年年初,我们对军庄镇香峪村的近33名从业人员开展了枣树冬季嫁接培训,从课堂讲解演练到现场实际操作,教师精心指导,学员亲自动手,实现了基本掌握嫁接技术的培训目的。

根据斋堂镇的旅游培训需求,主动与区劳动局联系协作,组织起有138名人员参加学习的餐厅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经严格的培训过程,他们分别考取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到中坤集团就业。

9月份,我们到王平镇韭园村组织开展了有32名农家乐经营者参加学习的餐饮旅游服务培训班。

11月份,与区旅游局协作,分别在潭柘寺镇、雁翅镇和晨光饭店开办了有近450名从业人员参加的服务礼仪、服务英语和奥运知识培训班,各点受训学员挤满了会场,本校三名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和全体学员的好评。

此项培训,正在全区各镇推进。

分校每年按计划扶持本区1-2个村。

在平原村和军庄村都有我们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不少镇村都有我们赠送的课桌椅和办公设备。

尤其在落实北京市《“专家带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上,充分发挥校内专业教师优势,按照区委组织部门的要求,为发展果树主导产业,培养本区的种植业能手,与香玉村和孟悟村的9位村民签订了“一对一”培养协议。

我们平时在坚持“一对一”经常性联系沟通基础上,以进村入户、下田间、到果园精心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认真落实培养内容,收到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经验体会

(一)牢固树立适应和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

适应农民特点开展学历教育,需要改变传统办学模式。

必须在专业选择设置、教学班确立、班主任管理、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环节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和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本着不给农民增加负担的原则运作,充分照顾到农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

因此,本校的上课时间安排完全服从于多数学员的要求,不少村级班便安排在了晚上;教师授课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坚持自行乘公交车前往,不给村里增加任何负担;教学环境再艰苦,有时就餐都难解决,也要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圆满完成;针对学员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状况,即使不辞辛苦进行个别辅导,也要千方百计避免学习掉队。

农广校办学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为办学点服务和为学员服务两个方面。

为办学点服务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

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选聘相应师资和班主任,及时供应教材及有关资料,提供必要的办学设施和教学设备,建立较为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督促检查教学与管理各环节的落实等。

运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是:

把随时提供满意服务放在第一位,将对办学点不强求、不为难、不形成负担的思想贯穿办学过程的始终。

做到前期的预测、计划和各项服务到位;办学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克服困难,妥善解决难题;重视学后信息反馈,适当采取帮扶措施。

为学员服务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

一是了解学员;二是关心学员;三是方便学员。

针对学员自身特点,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出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人性化管理。

在教学上,为了便于学员理解记忆,我们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融于教学之中,利用生动的案例和总结归纳及不同题型等形式,将教学重点展现在学员面前。

面对学员习惯忙于日常农活儿容易缺课或迟到等情况,我们抓住各种场合,耐心地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帮扶,使多数班级的学员逐步养成了主动坚持到课、认真听课、自觉遵守班级管理规定的良好学风。

农广校在深入农村办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涉及管理方面的难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办学理念,首先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采取有利于对方的举措,不仅任何问题会迎刃而解,而且会不断增进相互间感情,促进农广校的良性发展。

(二)坚持做好信息沟通和协调服务工作

与农广校办学的相关部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其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二是与办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等项活动紧密相关的乡镇、办事处及村等办学点;三是与办学业务有关联的一些委、办、局及单位;四是带有一定协作或竞争关系的相关校。

农广校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的重要之点在于增强主动性,克服盲目性。

首先,应主动向其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多争取理解、支持和帮助。

第二,要不断加强与镇、村两级的联系,主动保持和维护彼此信任和依靠的关系。

第三,应积极争取有关委、办、局等相关部门的办学支持,随时了解其发展动态及向农村的投入流向。

第四,应注意正确处理好校际间关系。

农村学历教育能够保持一定规模并呈发展态势,一靠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的良好信誉而保持较高的在校生巩固率,二靠内外关系和谐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之理想效应而不断赢得新的生源。

面对农村学历教育招生举步艰难的严峻挑战和农民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如何找准切入点,我们始终都在思考。

农民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但因认识和承受能力不足而不愿或不能就学。

转变认识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先从村领导做起。

为此,我们坚持一次次下镇到村,不厌其烦地与镇村领导进行沟通,反复强调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终于与不少镇村的主要领导达成了共识。

为减轻农民学历教育承受压力,我们经主管部门同意,采取了减免学费的重要举措。

围绕质量与信誉问题,我们坚持通过利用多种机会下乡和到村级教学班兼课等形式,深入基层班级,与镇、村领导、兼职班主任和学员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掌握基层教学班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及时解决了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部门全体人员个个身兼多职,以身作则,在做好各自管理岗位工作情况下,坚持兼课带班,兼任2-3门课程和带3个以上的班已成习惯,经常性下乡已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

(三)开展经常性的调研活动,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的适应性

落实本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和新型农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需要每位成教工作者站在更新观念、开阔思路、提升能力的适应性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工作。

为此,我们以深入调研为切入点,结合日常工作的开展,对农村教育培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在提升适应能力的范围和重点内容上实现了全员的共识。

做农村教育工作,就是要具有为推进本区新农村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适应能力,具有依农村教育培训对象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能力。

因此,进一步深入农村进行广泛调研,并对大量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便成了全体人员的自觉行为。

第二,通过分析研究,掌握了具体的适应内容。

我们完成的近8000字的调研报告,真实反映出本区农民自身现状,对我们重新认识农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很有启发和帮助。

例如,我区农村劳动力中83%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接受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足2%,我们搞农村教育培训,首先应该具备适应农民这种低素质状况的能力;又如,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仅占75%,从业人员在三产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二产和一产,各镇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业中分布情况有很大悬殊,我们的农村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必须与此相适应,我们自身各方面适应能力的提升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第三,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围绕适应能力的不断提升问题,我们提出了“学习、沟通、服务、创新、务实、和谐、规范、发展”八个方面的适应性要求,并在每个方面提出了相应标准和具体规定,明确纳入职工期末考核之中。

全体职工结合岗位工作认真领悟,努力践行。

在人员少、任务重情况下,大家身兼多职,各负其责,主动协调,团结奋进,工作抢着干,困难不退缩,责任主动承担。

应该说,每年农村学历教育和各项培训工作能够取得突出成效,完全是全员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四)注重办学实效,不断巩固提高农广校办学声誉

农广校强调办学适应性、协调性和服务性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是学校的永恒课题。

围绕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农村办学的信誉度与知名度,我们在认真总结农村学历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广泛开展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分别利用期初与期末工作会、班主任例会、教师聘任会、职工学习例会、开学与毕业典礼等会议,专门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下镇村调研、招生、教学、组考、教学检查及落实平时考核等机会进行强调,并认真把握各实施环节。

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师生到组班单位领导,人人重视办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办学实践证明,在农村组班教学应普遍把好三关,即入学关、到课关和考核关。

入学关是确保质量的基础。

此关把不严,是造成学员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前学历和各类培训学员的求知欲,都应成为此关的把关重点。

有求知渴望又符合条件标准应为把关的起码要求。

到课关是确保质量的关键。

当前,困扰农村办学的普遍问题是难以保证较高的到课率,这主要因求知观念、学习性质、学习环境、管理特点和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在管理上应既要认真落实制度规定,重点以“三率”进行约束,又要注意进行感情沟通,积极倡导“三心”服务与管理;在师资选聘和教学环节上,应既要坚持规范标准,又要考虑个别情况,在要求教师确保教学时数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班主任落实管理制度,授课努力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切实把好教书育人和提高专业技能的这一关。

考核关是确保质量的衡量尺度。

此关把关难,难就难在认识上的难统一。

学员期望好成绩,取到证,教学点碍于情面,也望成功。

观(关)望、说情者有之,欲暗箱操作或脱考者有之。

校方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二是坚持考前培训制度不放松;三是落实既要规范运作又要避免矛盾冲突的基本要求。

农广校办学质量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技能性培训班的实操及其考核;二是转移就业培训后就业的能力及程度;三是学历教育后毕业生的利用与发展;四是各种类型的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效果。

随时关注上述几个主要方面,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办法和应对措施,可使农村各类办学在深化改革中逐渐步入质量化管理轨道。

确保质量的规范管理与服务,不仅得到了在校生的赞许,而且给毕业生留下了良好印象。

军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庆江,2004年毕业于本校经管专业大专班。

三年师生相处,使他对学校有了深厚感情。

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到位服务,激励他主动到课,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市级优秀毕业生。

他作为一名村级干部,在繁忙的村务工作中,自觉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坚持边学习边实践,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本职工作之中,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