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656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docx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

晋祠点击答案范文

25、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

(1分)答:

26、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2分)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D、平行式27、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3分)答:

描写:

议论:

抒情:

28、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是由到说明的。

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

,是由到说明的。

(2分)29、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

”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2分)答:

30、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

请做简要的分析。

(2分)答:

31、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2分)答:

参考答案:

25、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1分)26、C(2分)27、描写: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

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分)(用文章中的句子,意思对即可给分)(3分)28、空间顺序由外到内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2分)29、不好。

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

“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2分)30、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

(2分)31、例: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

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或第1自然段)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1分)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用文章中的句子,意思对即可给分)(1分)(2分)

晋祠的由来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

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

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

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

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

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

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

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

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

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万物有灵论。

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祗作了一番,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祗,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

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

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

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

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

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但是今天,当我们来到悬瓮山下,凭吊晋祠,对姬虞的敬重之情禁不住油然而生。

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晋祠三绝:

一是周柏唐槐。

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17.美丽的晋祠

武汉小学黄翘志

一、文本解读:

《美丽的晋祠》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

全文以说明为骨架,从山、树、水以及小品碑刻等方面,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晋祠的美,使人如临其境。

本文不但呈现出风物美、文化美而且作者遣词造句以及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也表现出文字之美。

二、学情分析:

本文原被初中选为语文教材,语言优美,词工句丽,值得赏析的内容颇多。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赏读和感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培养语感,感受文字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发展想象力,提高品读语言的能力;

3、初步体会作者在介绍晋祠景物之中运用的描写手法、表达效果,感悟文字之美;

4、感受晋祠自然风光和建筑文化之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晋祠“三绝”,并从中感受中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古迹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收集有关晋祠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晋祠的“山美”、“树美”;

3、领悟作者遣词造句方法,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品读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晋祠。

1、出示“晋祠”,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2、交流晋祠的资料,初步了解晋祠。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顺。

2、检查生字词和短语的认读情况。

CAI出示:

径幽香远草木萧疏拾级登山

周柏唐槐左扭柏

细流脉脉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

3、浏览课文,勾画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圈出表现各种景物特点的词。

4、交流。

5、小结:

初读课文大家对晋祠有了许多了解。

这只能算是“走近”了晋祠。

接下来,我们还要“走进”晋祠,去感受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的皇家园林独特的美。

(板书:

走近、走进)

6、欣赏视频,形象感知,激发兴趣。

三、精读寻美,走进晋祠

(一)美在山

1、晋祠依山傍水而建,这里的山美在哪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勾画感受晋祠山的美的句子。

2、交流:

那晋祠的山美在哪儿呢?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引读并板书。

(板书:

心旷神怡)

4、再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学生交流,品味语言,教师适时引导。

5、读写结合:

鼓励学生课后想象仿写“夏”、“冬”之景。

6、小结。

7、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美在树

1、如果说,山是地之魂,那么树则是地之灵。

晋祠的树又美在哪儿呢?

生默读第3自然段。

2、交流:

在晋祠众多的树木中,你被哪棵树吸引了?

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品析重点词句,并通过读表达感受。

周柏:

从“皱裂”、“疏枝”、“偃卧”、“劲直”、“挑”等词体会特点。

唐槐:

抓“虬枝盘曲”与“绿叶如盖”,感受特点。

师口述关于周柏的传说故事,让学生感受古木的历史内涵,提升对晋祠古树的认识。

左扭柏:

指名说,它的什么特点吸引了你?

相机扣住几个动词,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和蕴涵的情感,并相机朗读。

3、配乐欣赏古木图片。

小结并板书。

(板书:

幽静、典雅)

5、总结,回归课题,师生合作读全段。

四、回归美丽,回味无穷。

同学们,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

晋祠的山带给我们变化的美,晋祠的树带给我们永恒的美,那晋祠的水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17美丽的晋祠

走近走进

山巍巍的长长的心旷神怡

美在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幽静、典雅

水多、清、静、

?

?

第二课时(略)

继续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晋祠自然风光和建筑文化之美,进一步体会作者在介绍晋祠景物之中运用的描写手法、表达效果,感悟文字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古迹的热爱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完成课后作业。

美丽的晋祠

授课人:

武湖红村小学廖红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简介晋祠。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呢?

2、播放晋祠的视频,师讲解。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晋祠,领略他的美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

4、交流指名读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指明这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构段方式总分。

过渡谈话;晋祠的山水树就究竟如何美呢?

走进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美,首先来看山。

三、品读山美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晋祠的山美在哪里?

勾画相关的句子,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打上点

交流第一句

生交流出示山的图片和句子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这里的山长长的又如伸开的手臂,将晋祠拥在怀里。

生齐读,哪个字用得最好,用拥组词,指名示范动作,平日里,谁会拥抱我们,这拥抱充满了对我们的什么?

指名两人读,说说句子的修辞手法。

交流第二句

出示句子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春天、秋天的山中分别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分组读说说词句的修辞手法。

过渡谈话正因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使人心旷神怡。

树又美在哪里呢?

四、品读树

1、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里主要写了哪几棵树,晋祠的树美在哪里,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树的美,抓住关键词语在旁边做上批注

2、生交流师板书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生交流出示句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躺卧。

在石阶旁。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生读句子读出树的古老苍劲

出示句子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从哪个词语看出奇特

生读原句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五、师小结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写树的特点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山写树的形态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下节课我们走进晋祠,去领略那里的水美,。

板书设计:

17美丽的晋祠

山巍巍的长长的

美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晋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

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

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比喻句)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

桥(上)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些水都“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

“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水去观赏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

“这几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1、根据原文填空。

(7分)

⑴晋祠的总体特征是: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⑵晋祠的水,从_多___、_清___、_静___、_柔___多方面给人以美感。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晋祠水清的句子。

3、选择方位名词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中间下边)

4、选择一组恰当的动词填在方框内。

A、铺、合、拉、织、穿、绕、挂

B、拉、铺、挂、合、织、穿、绕

5、文中2与3、4、5自然段是(总分)关系

6、本文主要写了(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表达作者(对晋祠的喜爱)之情

晋祠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

古为唐池,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为唐,其子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

晋祠溶入了佛教,儒教,道教三种宗教文化,其中,《晋祠华严石经》屡遭兵火动乱,劫运未逞,几度辗转现依旧基本完好保存在晋祠的奉圣寺内。

《晋祠华严石经》始刻于初唐武周后期,(约公元700-704年)武则天女皇请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译成80卷《华严经》亲自为之作序,并把它完整地镌刻于方形石柱上,石经历经千余年,字迹依旧苍古劲秀,仍清晰可见。

我认真地读过此经,对佛经的深奥晦涩,哲理思辨,每次都很受启发。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珠宝,每颗都映现出其它珠影。

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园融和谐的绚丽景观。

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

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

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

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圣佛立教,旨在令众返本归元,破迷启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这是佛在经教里头教导我们的,我们首先要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所以对一切众生,你不能不尊敬,普贤十愿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不但是人,人是众生,畜生也是众生,鬼神也是众生,诸天也是众生,所以九法界众生本来是佛。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智慧是自己有的,无量的智慧,德能,德就是能力,德能,相是相好。

从智慧上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这就说明一切众生在智慧这方面,还包括如来果地上的德能,没有差别,一样的。

德,德就是善法,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行,我们今天人讲爱心、耐心、宽恕、体谅、关怀、明理、合作,所有一切善德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相好,第一个身体健康,你看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应化身。

真正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从你身。

然后我们再说,你的家庭美满,社会、国家、世界、宇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

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我们在往生经里面看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好。

这个统统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有没有失掉?

没有,完全没有失掉。

后头这句话我们要注意到,“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妄想是迷,佛是觉,觉了,没有一样不美好,我们学佛不是学别的,只是求觉悟。

迷了之后,第一个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妄想,妄想起来之后,一定接着就分别,由分别再起执着。

妄想分别执着虽是有次第,但是速度太快了,似乎是同时起来,实际上它是有次第的。

这一迷就把我们原有的德行产生变化了,德行变什么?

变成恶业,对立、疑虑、恐惧、愤怒、怨恨、贪婪、傲慢、自大。

你迷了的时候,把你的德行,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变成烦恼。

你看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觉了,烦恼是菩提;迷了的时候,菩提是烦恼。

所以这是觉迷。

就是觉悟。

德行变了,迷了的时候给变了,相好也就随着变,相好变成什么?

我们现在身体体弱多病,家庭不和,这是讲到我们切身最小的。

从家庭之外,人为的灾难,战争,彼此互相杀害,人吃动物,动物吃人;再有天灾,水灾、火灾、风灾、地震。

这些不好的相,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

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执着,。

一执着你就有分别,加深了分别,也加重了妄想,所以要学随缘。

正知正见《华严经》里面的“正知正见”,有正知见就有正行,有正行则就有殊胜的果报。

一般的正见,指的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和基本法则的掌握,佛陀将其高度地概括为“缘起论”、“一实相印”、“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

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正知正见。

深度的正见指的是对真相法则具有透彻精深的理解和领会,《华严经》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痴?

无明常所覆”,“五趣轮回不觉知,恒受生老病死苦”,所以“如来慈愍为出兴。

”换言之,我们枉受生死轮回诸苦,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愚痴无明,没有正见,迷惑颠倒,造业受苦,因此诸佛慈悲出世,开启“佛之知见”,让我们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永离无明烦恼的生死苦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我们对佛法生起清净信心,立下坚定志愿,走上光明菩提道路,直到究竟解脱和圆成佛道,须臾也不能离开正见。

正见是我们播下正信种子的坚实土壤。

有了正见才能正信。

《华严经》强调: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心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

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知见,那么信心就可能成为迷信。

所谓“有智无信长邪见,有信无智长愚痴。

”比如,有人认为信佛以后应该平安吉祥、万事如意,做了点善事应该马上得到好报,如果稍有挫折就失去信心,这是不懂宇宙因果定律的迷信者。

还如,有人认为得道高僧不应有病有痛,这是不懂惑业果报、有馀涅磐和身苦心解脱的浅见者。

所以我们只有抉择正见,才能树立正信智信,才能播下孕育希望的菩提种子。

正见为我们指示了修学的正确方向和路线。

有了正见才能正行。

禅宗弘忍五祖说:

“不识本心,学佛无益”。

古德还说:

“见地不真,果招迂折”。

方向一错,全盘皆输。

路线不对,多走弯路。

佛法无非是证悟者告诉我们成佛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才能出真知。

光说不练,不得受用。

而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盲修瞎练,容易误入歧途。

正见是我们走向解脱自在的加速器。

有人说,佛法是知难行易的。

我觉得很有道理,并加一句话:

如实知见则成功一半。

因为“知而后能行”,知道问题之所在,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怕的是你一头雾水或者满脑子的邪知邪见。

正见是我们走上觉悟大道片刻不能忘怀的观念。

佛陀指出,获得“正知见”的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即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四预流支”。

断恶修善圣人教育我们,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

来学习的,我们有功课,功课就是圣贤的教诲。

我们的习气,习气就是我们的毛病,一定要把毛病舍弃掉,学习一切的善行,学习道德的教育。

什么是道?

法性是道,随顺法性是德。

换句话说,法性就是大自然,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运行。

像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那是大自然的运作。

随顺大自然,那你就是健康的,这是德,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顺自然。

在人伦上,伦理是道,是自然的。

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不是哪个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它是自然而然的,不但人有,畜生道里头也有,所以这是道。

如何随顺?

随顺是德。

它从道德里面产生的。

它的原点就是“父子有亲”,亲爱!

就是希望这种亲爱在一生当中永恒保持而不丧失,并把父子这种亲爱发扬光大,爱你的家庭、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你的社会、爱你的国家,到最后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