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162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7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docx

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

2019届苏教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TP彻底水解可产生3种有机物

B.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也能合成ATP

C.虽然所有细胞合成ATP的途径都相同,但它们消耗ATP的途径是不同的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解析:

ATP彻底水解产物有腺嘌呤、核糖、磷酸,但磷酸不属于有机物,A错误;人成熟的红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合成ATP,B正确;细胞可通过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合成ATP,所以细胞合成ATP的途径并非都相同,C错误;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有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D错误。

答案:

B

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四种化合物中“○”内A所对应含义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

B.硝化细菌体内含有甲图中的四种化合物

C.若乙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某反应的效果图,则温度a>b>c

D.若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的某种酶催化某反应的效果图,则酶浓度a>b>c

解析:

甲图tRNA中的A代表的是反密码子中的一个碱基,而不是核苷酸,A正确;原核生物体内都含有ATP、DNA、tRNA和核苷酸四种化合物,B正确;由曲线可判断乙图中反应速率为a>b>c,若表示酶的不同浓度,则酶浓度为a>b>c,D正确;若乙图表示不同温度,则温度a最适宜,但不能确定温度的高低,C不正确。

答案:

C

3.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只是酶的种类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可选用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

C.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时,温度、酸碱度都是自变量

D.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进行鉴定

解析: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错误;因升高温度,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故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B错误;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应该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D错误。

答案:

C

4.下列能够证明某种酶的化学本质是RNA的实验设计组合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

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

已知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对于酶本质的验证,需要设置对照组,即第③组,此外检测RNA利用吡罗红染液。

答案:

C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

B.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C.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温度越低澄清速度越快

D.洗衣时,加少许白醋能增强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

解析:

发烧时,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A错误;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在小肠中发挥作用,消化分解蛋白质,B正确;温度越低,果胶酶活性越低,细胞壁分解速度减慢,果汁澄清速度越慢,C错误;白醋呈酸性,所以洗衣时加少许白醋会使pH降低,导致加酶洗衣粉中酶活性降低,D错误。

答案:

B

6.(2018·辽宁大连统考)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正确;在适宜条件下,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催化化学反应,B正确;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成短肽和氨基酸,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二者都属于水解酶类,C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高温和低温的作用不同,高温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变性失活,而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其结构并未发生改变,D错误。

答案:

D

7.酶A、B、C是大肠杆菌的三种酶,每种酶只能催化下列反应链中的一个步骤,其中任意一种酶的缺失均能导致该菌因缺少化合物丁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化合物甲

化合物乙

化合物丙

化合物丁

现有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在添加不同化合物的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下表:

突变体

添加物

突变体a(酶A缺陷)

突变体b(酶B缺陷)

突变体c(酶C缺陷)

化合物乙

不生长

不生长

生长

化合物丙

不生长

生长

生长

由上可知,酶A、B、C在该反应链中的作用顺序依次是(  )

A.酶A、酶B、酶CB.酶A、酶C、酶B

C.酶B、酶C、酶AD.酶C、酶B、酶A

解析:

图表信息可知,突变体a添加化合物丙不生长,则说明突变体a缺乏由化合物丙→化合物丁的酶,也就是酶A应属于反应链中的第三种酶;突变体b添加化合物乙不生长,添加丙生长,则说明突变体b缺乏由化合物乙→化合物丙的酶,也就是酶B应属于反应链中的第二种酶;突变体c添加化合物乙生长,添加化合物丙生长,则说明突变体C反应链中的第二、三种酶正常,也就是缺乏反应链中的第一种酶,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

D

8.20世纪60年代,医院开始用淀粉酶替代酸来分解淀粉。

下图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

B.pH为3和9的两支试管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

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淀粉含量基本不变

D.淀粉酶通过降低淀粉分解反应的活化能起到催化作用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实验时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A正确;在pH为3和9时两支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会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两种pH下酶的催化效率应该是不同的,即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错误;pH为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再将pH调为7时,反应速率不变,即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正确;淀粉酶对淀粉分解反应起催化作用的原理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

答案:

B

9.下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B.A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C.如果B点时反应体系加入少量同种酶,曲线不变

D.如果A点时将反应体系温度升高5℃,酶促反应速率可能按曲线②方式变化

解析:

图中B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基本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是酶的量,若此时加入少量同种酶,反应速率会增加,曲线会上升,C项不正确。

答案:

C

10.(2018·河北衡水调研)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

请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温度B.pH

C.淀粉溶液量D.唾液量

解析:

由柱形图可知,改变条件后相同时间内还原糖的生成量降低且达到最大还原糖生成量的时间不变,说明底物的用量不同,即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淀粉溶液量;改变温度、pH会降低反应速率,改变唾液量可能会使反应速率下降,从而使达到最大还原糖生成量所需时间延长,但最大生成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1.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探究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pH的关系后将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pH、温度和底物浓度

B.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8

C.pH为8时,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D.任何pH条件下都可以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析:

从图中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pH和温度,A错误;从图中可得出35℃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故酶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B错误;从图中分析,pH为8时,该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不同,因此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C正确;当pH过大或过小时,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酶丧失活性,此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反应速率都几乎为零,D错误。

答案:

C

12.(2018·辽宁沈阳模拟)下列与细胞呼吸原理应用无关的是(  )

A.晒干小麦种子以延长保存期限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蔬菜产量

C.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以提高产量

D.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变黑、腐烂

解析:

晒干小麦种子可以减少自由水的含量,使其呼吸作用强度降低,从而延长保存期限,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A与题意不符;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蔬菜产量,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B符合题意;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可以降低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提高产量,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C与题意不符;稻田定期排水,能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否则水稻幼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幼根会变黑、腐烂,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D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3.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

B.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

C.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D.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产物中都有C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因此不能通过此指标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答案:

D

14.对下列几项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H

O浇灌一密闭容器中的植物,给予一定光照后,容器中可能有C18O2

B.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CO2不含18O,尿中的水主要是H

O

C.给马铃薯叶片提供C18O2,马铃薯块茎有可能产生含18O的乳酸

D.给花生提供14CO2,14C在花生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

解析:

用H

O浇灌一密闭容器中的植物,给予一定光照,放射性的水可以直接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中会有放射性,A正确;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同时含18O的水作为反应物,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B错误;给马铃薯叶片提供C18O2,其经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放射性的葡萄糖,葡萄糖可以参与马铃薯块茎的无氧呼吸,有可能产生含18O的乳酸,C正确;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给花生提供14CO2,14C在花生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D正确。

答案:

B

15.研究发现,当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0%以下时,缺氧的组织细胞就可能癌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癌细胞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

由此分析,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①缺氧环境会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要多 ③癌细胞的线粒体可能存在功能障碍 ④有氧条件下,癌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仍然很高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中信息“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0%以下时,缺氧的组织细胞就可能癌变”,说明缺氧环境可能会导致癌细胞的产生;癌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与有氧呼吸比较,无氧呼吸产生相同数量的ATP需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因此,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要多;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说明癌细胞的线粒体可能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有氧条件下,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说明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仍然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