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596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0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docx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1

绪论

1、环境生物技术(enviromentalbiotechnology)也称环境生物工程

(enviromentalbioengineering)狭义的定义:

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特定应用,包括废弃物处理、污染控制以及非生物技术的结合运用。

名词、填空

2、主要研究对象和目的环境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性即抗性机理、利用生物技术对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分析、检测和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技术对污染环境的控制和处理;进行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采用生物技术合成和生产环境友好物质。

主要目的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填空)

有学者从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的角度,提出可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第二层次——指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

第三层次——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

应该指出的是,环境生物技术中的三个层次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

3、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填空、选择)

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以及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

生物监测特点(问答题)优点、局限综合效应性:

生物监测可反映各类污染物之间联合作用

连续监测性:

能反映出某地区受污染或生态破坏后累积结果的历史状况多功能性:

能通过指示生物的不同反应症状,分别监测多种干扰效应

高灵敏性:

生物监测更能真实和全面地反应外干扰的生态效应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局限:

反应相对迟钝:

不能像监测仪器那样迅速做出反应,并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监测结果作出判断

很难定性和定量化:

不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的名称和含量,它通常反映的只是环境中各污染物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生物毒性水平影响因素多:

指示生物同一受害症状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增加了对监测结果判别的困难

生物监测基本方法(问答题、选择题、填空)

1、指示生物法2、现场调查法

3、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

4、群落和生态系统监测法

5、生物标志物检测法

6、毒性与毒理试验

7、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法

指示生物(名词、填空)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指示生物法(名词、填空)是根据对环境中某种特定污染物敏感

的或有较高耐受性的生物种类的存在或缺失,来指示其所在环境中的多寡

或分解程度,是最经典的生物学评价方法

指示生物的基本特征:

灵敏、代表性、具有小的差异性、具有多功能性敏感性划分:

(选择、判断)

大气污染的植物敏感性划分:

三级制

敏感:

不能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中;否则,植物的生长点将干枯;全株叶片受害普遍、症状明显,大部分受害叶片迅速脱落;生长势衰弱,植物受害后生长难以恢复

抗性中等:

能较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

在遭受高浓度有害气体袭击后,生长缓慢,植株表现出慢性中毒症状,如节间缩短、小枝丛生、叶形缩小以及生长量下降等

抗性强:

能较正常地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基本不受伤害或受害轻微。

慢性受害症状不明显。

在遭受高浓度有害气体袭击后,叶片受害轻或受害后生长恢复较快,能迅速萌发出新枝叶,并形成新的树冠。

指示生物选择方法(各方法适用性、优缺点等---问答、选择、判断)

(1)现场比较评比法

(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3)人工熏气法

(4)浸蘸法生物监测指标的选择:

形态指标、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行为学指标(填空、选择)植物群落监测法:

(填空、选择、判断)

该法是利用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估测大气污染的方法。

如敏感植物受害,表明大气受到污染;如抗性中等的植物受害,表明大气污染较严重;如抗性强的植物受害,表明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在严重污染地区,敏感植物不存在。

在长期受污染地区,一些群落多样性受到影响,从而使植物退化,由此

可根据群落中物种多少及个体数量多少来评价大气污染状况。

看课件:

情况分析:

根据植物叶片出现的症状特点(伤斑出现叶脉间),表明该厂附近的大气已被SO2污染。

从受害程度上看,由于一些对SO2抗性强的构树、马齿苋等已受到损害,可以判断该地区发生过急性危害,估测其SO2浓度为3~10ppm。

地衣、苔藓监测法

例如SO2年平均浓度在0.015~0.105mg/m3

第三章废水生物处理原理与技术第一节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概述

废水的生物处理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的一部分转化为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另一部分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化学物质(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的方法。

一废水生物处理的目的和重要性(填空、选择、判断)废水生物处理的目的

1絮凝和去除废水中不可自然沉淀的胶体状固体物

2稳定和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

3去除营养元素氮和磷

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主要作用

1去除有机物(以COD或BOD5表示),去除其它无机营养元素如N、P等;

2絮凝沉淀和降解胶体状固体物;

3稳定有机物。

第二节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的方法很多:

(填空)根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

好氧处理、厌氧处理

根据微生物在构筑物中:

悬浮状态——活性污泥法;固着——生物膜法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各种生物处理构筑物为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提

供一个环境(有氧环境和无氧环境),构筑物中充满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或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混合体。

有氧环境或无氧环境与其中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就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是净化污(废)水的工作主体。

(一)好氧活性污泥法

1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好氧活性污泥(名词、填空、判断)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有机的和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或称绒粒

2好氧活性污泥的性质它具有沉降性能

有生物活性,有吸附、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好氧活性污泥的存在状态在完全混合式的曝气池内,-均匀分布在推流式的曝气池内各区段之间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有差异,随推流方向好氧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称菌胶团。

在其上生长着其他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和某些微型后生动物(轮虫及线虫等)。

菌胶团细菌——活性污泥主体,它们多数是G-菌,如动胶菌属(Zoogloea)和丛

毛单胞菌属(Comamonas),数量占70%,还有其他的G-菌和G+菌。

菌胶团的作用

丝状细菌的作用有两方面:

正面:

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分,交叉穿织于菌胶团内,或附着生长于絮状体表面,具有强氧化分解有机物能力,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反面:

当丝状菌的数量超过菌胶团细菌时,可使絮状体沉降性能下降,严重时可引发污泥膨胀(bulking)现象。

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净化作用:

腐生性营养的原生动物可吸收溶解性有机物,动物性营养的原生动物可吞食有机颗粒、游离细菌及其它微小生物促进絮凝和沉淀作用

指示作用:

可作为处理系统运转管理的指标

1可根据上述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演替,根据它们的活动规律判断水质和污(废)水处理程度。

还可判断活性污泥培养成熟程度。

2根据原生动物种类判断活性污泥和处理水质的好与坏。

③根据原生动物个体形态及其变化过程判断进水水质变化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好氧活性污泥净化污(废)水的作用机理:

活性污泥绒粒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食物链的关系。

好氧活性污泥绒粒吸附和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过程分三步:

第1步在有氧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绒粒中的絮凝性微生物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

第2步是活性污泥绒粒中的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

污(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直接被细菌吸收,在细菌体内氧化分解,其中间代谢产物被另一群细菌吸收,进而无机化。

第3步是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吸收或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

一般不采用这一阶段作为运行工况,但也有采用,如延时曝气法。

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几种处理工艺流程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

8.1间歇式曝气法培养好氧活性污泥

(1)菌种来源:

(2)驯化:

驯化初期:

在驯化过程中:

驯化后期:

(3)培养

8.2连续曝气培养法培养好氧活性污泥

9判断活性污泥培养成熟与否的方法

判断活性污泥是否培养成熟,还要靠镜检和化学测定分析指标。

镜检判断方法,也是看培养初期活性污泥的生长状况,在向成熟阶段过渡的进程中,菌胶团的结构是否由松散向紧密演变,原生动物是否由低级向高级演替。

当进水流量达到设计值时,若菌胶团结构紧密,形成大的絮状颗粒,并且原生动物以钟虫等固着型纤毛虫大量出现,相继出现楯纤虫、漫游虫、轮虫等时即进入成熟期。

什么是活性污泥膨胀?

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特征

1丝状膨胀污泥的SV30均在95%以上,甚至达到100%,污泥完全沉不下来。

2SVI在200mL/g以上。

一旦发生活性污的泥丝状膨胀,二次沉淀池中泥水分离困难,池面出水漂泥严重,在二沉池的表面漂浮有许多污泥,其厚度有20cm,并溢出池外,此时出水水质极差,严重污染环境。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致因微生物由于丝状细菌极度生长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胀称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致因微生物种类很多。

其中经常出现的有诺卡氏菌属(Nocardia)、浮游球衣菌(Sphaerotilus

natans)、微丝菌属(Microthrix)、发硫菌属(Thiothrix)、贝日阿托氏菌属(Beggiatoa)等。

详见表。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

(1)温度

构成活性污泥的各种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30℃左右。

菌胶团细菌如动胶菌属(Zoogloea)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8~30℃,10℃生长缓慢,45℃不长。

浮游球衣菌(Sphaerotilusnatans)最适温度在25~30℃,生长温度在

15~37℃。

※菌胶团和丝状细菌两者的最适生长温度接近。

浮游球衣菌是好氧和微量好氧菌,在低溶解氧的条件下,浮游球衣菌的竞争氧的能力远强于菌胶团细菌而优势生长。

春、夏之交和秋季,水的温度在25~28℃之间。

此时的溶解氧低,有利于浮游球衣菌、贝日阿托氏菌、发硫菌的生长导致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

(2)溶解氧(DO)菌胶团细菌和浮游球衣菌等丝状细菌对溶解氧的需要量差别大。

菌胶团细菌是严格好氧,浮游球衣菌是好氧和微量好氧菌,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在微量好氧条件下,仍正常生长。

贝日阿托氏菌、发硫菌是微量好氧,DO为0.5mg/L时生长最好。

温度在25~30℃的条件下,在有机废水中溶解氧匮乏,丝状细菌呈优势生长,故很容易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3)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几乎所有的丝状细菌都能吸收可溶性有机物,尤其是低分子的糖类和有机酸。

在运行过程中,有机物因缺氧不能降解彻底,积累大量有机酸,为丝状细菌创造营养条件,使丝状细菌优势生长。

甚至自养的发硫菌也能利用低浓度的乙酸盐。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4)有机物浓度(有机负荷)浮游球衣菌在含葡萄糖和蛋白胨各5g/L的培养基中不长衣鞘,不形成丝状体而呈大的单个细胞存在,菌落接近圆形,边缘光滑。

在含葡萄糖和蛋白胨各1g/L的低浓度培养基中,浮游球衣菌则形成小细胞而呈丝状体,外披衣鞘,甚至呈假分枝茂盛生长,菌落为粗糙型。

11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解决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问题,根本的是要控制引起丝状微生物过度生长的具体环境因子而作出对策。

如温度、溶解氧、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有机物浓度或有机负荷等。

但实际运行过程中,进水的温度和进水中可溶性有机物是不可能控制的。

而溶解氧和有机负荷可控制,改革工艺、改进曝气器的性能是最佳的办法。

11.1控制溶解氧(DO)溶解氧浓度必须控制在2mg/L以上。

11.2控制有机负荷

BOD污泥负荷高,在0.38kg/(kgMLSS·d)以上时,容易发生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活性污泥要保持正常状态,BOD污泥负荷在0.2~0.3kg/(kgMLSS·d)为宜。

11.3改革工艺

浮游球衣菌等丝状微生物去除有机物的能力比较强,对去除有机物有积极意义。

只要丝状细菌数量不占优势,不会影响处理效果。

为解决丝状膨胀问题,将活性污泥法改为生物膜法,如在曝气池中加填料改为生物接触氧化法。

还可将二次沉淀池的沉淀法改为气浮法。

其他的工艺如:

AB法、A/O(缺氧-好氧)系统、A2/O(厌氧-缺氧-好氧)系统、A2/O2(缺氧-好氧-缺氧-好氧)系统及

SBR(即序批式间歇曝气反应器)法及生物滤池等工艺,不但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处理效果,脱氮除磷,还能有效地克服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12活性污泥法运行中常见的问题(会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污泥上浮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12.1.1污泥脱氮上浮;活性污泥上氮气吸附多时,由于比重降低,污泥随气体浮上水面。

12.1.2污泥腐化上浮;污泥由于缺氧而腐化(厌氧分解),产生大量甲烷及二氧化碳气体附着在污泥上,使污泥比重变小而上浮,上浮的污泥发黑发臭。

防止方法:

减少曝气、及时排泥、减少曝气池进水量。

12.2污泥的致密与减少污泥失去活性。

解决方法:

投加营养料;缩短曝气时间或减少曝气量;

调整回流比和污泥排放量;防止污泥上浮,提高沉淀效果。

二好氧生物膜

什么是“生物膜”?

(名词)是附着生长在固体状材料表面的由多种微生物形

2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功能

普通滤池内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有:

(生物膜生物)、(生物膜面生物)、(滤池扫除生物)生物膜生物生物组成:

功能:

净化和稳定污(废)水水质。

生物膜面生物生物组成:

功能:

滤池扫除生物生物组成:

功能:

好氧生物膜中微生物相的分层(选择、判断)

若把生物滤池分上、中、下三层,各层的微生物相:

上层:

营养物浓度高,生长的全是细菌,有少数鞭毛虫

中层:

微生物得到的除废水中营养物外,还有上层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的种类比上层稍多,有菌胶团、浮游球衣菌、鞭毛虫、变形虫、豆形虫、肾形虫等。

下层:

有机物浓度低,低分子有机物较多,微生物种类更多,有菌胶团、浮游球衣菌外,有以钟虫为主的固着型纤毛虫和少数游泳型纤毛虫,例如楯纤虫和漫游虫,还有轮虫等。

好氧生物膜结构及物质交换(选择、判断)

1生物滤池生物膜物质交换

2含有机污染物的污(废)水自上而下流动;

3污(废)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吸收、氧化分解;

4代谢产物、CO2随水排出。

微污染源水生物膜的生物组成(选择、判断)

1在塔式生物滤池中,若处理含低浓度有机物、高NH3的微污染源水时,生物膜较薄。

2上层:

除长菌胶团外,还长较多的藻类(因上层阳光充足),有较多的钟虫、盖纤虫、独缩虫和聚缩虫等。

3中、下层:

菌胶团长势逐级下降。

好氧生物膜净化作用机理(问答)

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膜生物(絮凝性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和生物膜面生物(固着性纤毛虫、游动型纤毛虫及微型后生动物)吸附污(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同时吸收溶解性有机物和经水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进入体内,并将其氧化分解,微生物利用吸收的营养构建自身细胞。

上一层生物

膜的代谢产物流向下层,被下一层生物膜生物吸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滤池扫除生物(轮虫、线虫、顠体虫等)吞食。

通过以上微生物的化学与吞食作用,污(废)水得到净化。

生物转盘生物膜作用机理(问答)

生物转盘是卧式的,废水推流式从始端流向末端流动,其生物膜的组成和分布与生物滤池的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生物转盘的生物膜随盘片转动,盘片上的生物膜有40%~50%浸没在废水中,其余部分与空气接触而获得氧,两半盘片上的生物膜与污(废)水、空气交替接触.

微生物的分布从始端向末端依次分级,微生物种类随污(废)水的流动方向逐级增多。

(二)好氧生物膜的培养(填空、问答)

好氧生物膜的培养有自然挂膜法、活性污泥挂膜法和优势菌挂膜法。

1自然挂膜法

当进水流量或水力表面负荷达到设计值时,滤池自上而下形成正常的分层微生物相。

滤池出水的化学指标接近排放标准,则完成生物膜的培养工作,进入正式运行。

2活性污泥挂膜法

1取处理生活污水或处理工业废水的活性污泥作菌种。

2用本厂的污(废)水和活性污泥混合,用泵慢速将混合液打入滤池内,循环周期为3~7d,之后改为慢速连续进水。

3这过程中活性污泥微生物附着在滤料上,以污(废)水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生长繁殖。

滤料上的微生物量由少变多,逐渐形成一层带黏性的微生物薄膜,即生物膜。

4当进水流量或水力表面负荷达到设计值,标准为1-4m3/(m2·d),

5高负荷生物滤池的表面负荷为20m3/(m2·d),BOD负荷0.1-0.4kg/(m3·d),

高负荷生物滤池的BOD负荷0.5-2.5kg/(m3·d)时,滤池自上而下形成正常的分层微生物相。

6滤池出水的化学指标接近排放标准,即完成生物膜的培养工作,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1)温度

高温消化(55℃左右)的反应速率为中温消化(35℃左右)的1.5~1.9倍,产气率较高,但甲烷含量较低。

新型反应器处理废水的厌氧消化反应在常温(20~25℃)下进行。

(2)pH值

产甲烷菌的最适pH值范围为6.8~7.2

厌氧发酵体系中的pH值除受进水pH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代谢过程中自然建立的缓冲平衡。

(3)氧化还原电位严格的厌氧环境是产甲烷菌进行正常活动的基本条件,用氧化还原电位来表示反应器的含氧浓度。

不产甲烷菌:

+100~-100mV产甲烷菌:

-150~-400mV

(4)营养对C、N等营养物质的要求略低于好氧微生物。

但由于不能合成某些必要的维生素或氨基酸,故需补充钾、钠、钙等金属盐类,以及镍、铝、钴和钼等微量金属。

(5)有机物负荷以向每立方米消化池中,在1日内可投加的有机物量或BOD量来表示(kg

/(m3.d))

(6)有毒物质有毒物质会对厌氧微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使厌氧消化过程受到影响甚至遭到破坏。

抑制性物质:

硫化物、氨氮、重金属、氰化物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厌氧微生物可降解蒽醌类燃料、偶氮燃料、含氯的有机杀虫剂等在好氧条件下难以降解的合成有机物。

2-氯丙醇、1-氯丙烷、2-氯丙烷、丙烯醛和甲醛等对厌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

六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六点):

七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的区别第四章废水生物脱氮除磷

※第一节废水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原理

N素循环

一、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生物脱氮过程主要由两段工艺共同完成:

好氧硝化、厌氧反硝化

(一)硝化反应

1、硝化作用

是指由硝化菌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氮的过程。

2、硝化反应由两组自养好氧微生物完成:

亚硝酸盐细菌(Nitrosomonas)硝酸盐细菌(Nitrobacter)

(1)亚硝酸盐细菌(Nitrosomonas)的特征化能无机营养

有些自养型硝化细菌能混合营养生长,少数可异养生长。

专性好氧;

最适温度25-30℃(5-30℃);最适pH7.5-8.0(5.8-8.5);亚硝酸细菌(5个属)

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自养、混养;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自养、混养;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严格自养;

亚硝化弧菌属Nitrosovibrio自养、混养;亚硝化叶菌属Nitrosolobus自养、混养;

(2)硝酸盐细菌(Nitrobacter)化能无机营养:

有些自养型硝化细菌能混合营养生长,少数可异养生长。

NO2-浓度在2-30mmol/L时化能无机营养最好。

最适温度25-30℃最适pH7.5-8.0。

硝酸细菌(4个属)

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自养、可异养,自养快于异养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严格自养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严格自养

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自养、混养

3、硝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也叫亚硝酸氨化作用)

3、参与反硝化代谢的酶

4、反硝化菌(denitrifyingbacteria):

反硝化菌是异养兼性厌氧菌反硝化菌的能源化能型:

多为化能异养:

以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

少数化能自养:

以氢、氨、硫、硫化氢等无机物为能源;S+NO3-+H2O

→SO42-+N2+H+光能型(光合细菌):

有光时,光能异养生长。

黑暗条件,化能异养生长。

5、反硝化段运行操作

最适pH6.5-7.5;

最适温度10-35℃;溶解氧<0.2mg/L;

反应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

(1)碳源a、废水中有机基质:

一般认为BOD5:

N>3:

1时,无须外加碳源

b、外加碳源:

BOD5:

N<3:

1时,需外加碳源,常用甲醇。

c、内源碳:

指微生物死亡、自溶后释放出来的有机碳,也称二次性基质。

要利用内源碳要求反应器的泥龄长,污泥负荷低,使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阶段。

C5H7NO2+4.6NO3-→2.8N2↑+1.2H2O+5CO2+4.6OH-速率低,仅为外加碳源的1/10,

优点是在C:

N低时无须外加外来碳源也能达到脱氮目的而且污泥产量低。

(2)温度:

最适宜的温度是15-35℃。

(3)pH

影响反硝化速率和反硝化最终产物。

最适pH范围6.5-7.5之间。

对终产物的影响:

pH<6.0-6.5时,N2O占优势;

pH>8,NO2-积累。

pH越高,NO2-积累越多。

高pH抑制了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

(4)溶解氧

1、除磷原理

(1)生物积磷作用: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有过量积聚磷酸盐作用的微生物,这些细菌称为聚磷菌.

当细菌生活在营养丰富环境里开始大量繁殖即将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从外界吸收大量可溶性磷酸盐,在体内合成多聚磷酸盐并积累起来.

当细菌进入静止期时,大部分细胞已停止繁殖,对磷的需要已经很低,若环境中磷有余,细胞又有一定能量,便能从外界吸收磷,形成异染颗粒。

(2)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作用:

由于污泥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导致环境pH上升,使废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化学性地沉积于污泥上从而随污泥的排放而去除。

2、聚磷细菌:

种类较多,其中聚磷能力强的优势菌有不动杆菌——莫拉氏菌群、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黄杆菌属等。

3、除磷的生物化学机制:

除磷细菌特别适宜在好氧-厌氧交替循环的系统中大量繁殖和过量积聚磷。

除磷细菌首先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合成聚β-羟基丁酸(PHB),而后在好氧条件下,以PHB为碳源,吸收磷酸盐合成多聚磷酸盐。

厌氧释放磷:

除磷细菌只能在低级脂肪酸类小分子有机基质上生长,在厌氧区中能大

量吸收产酸菌产生的发酵产物——挥发性脂肪酸(VHA),但混合液中VHA仅5mg/L,而大多数污泥微生物的生长速度都比除磷细菌快。

如何竞争?

ATP由多聚磷酸盐分解产生

因此积磷细菌在厌氧时与其他污泥微生物竞争中具有双重优势:

一方面产生的ATP可使它在厌氧不利条件下比其他好氧性异养菌更易存活,

另一方面使供给其他微生物的基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