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506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docx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人卫第六版

第二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error):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error):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Systematicerror)(Determinateerror可定误差):

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Accidentalerror,Randomerror随机误差):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

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6精密度(Precision):

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deviation):

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averagedeviation):

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Coefficientofvariation变异系数)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standarddeviation,RSD):

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figure):

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precision):

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

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limit):

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

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18F检验:

又称精密度显著性检验,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以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9t检验:

也叫准确度显著性检验。

主要用于检验两个分析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系统误差,即判断少量实验数据的平均值与标准试样标准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

1滴定分析法(Titrimetricanalysis):

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Titration):

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point):

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Indicator):

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5滴定终点(终点)(Titrationendpoint(endpoint)):

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Titrationendpointerror)(titrationerror滴定误差TE):

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Titrationcurve):

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Abruptchangeintitrationcurve):

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9突跃范围(Rangeofabruptchangeintitrationcurve):

突跃所在的范围。

10变色范围(Colorchangeintervalofindicator):

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转变为另一型体颜色的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11理论变色点(Colortransitionpoint):

当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现指示剂的中间过渡颜色,这一点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12滴定常数(Titrationconstant):

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它反映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以Kt表示。

13直接滴定(Directtitration):

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4返滴定(Backtitration)(residuetitration剩余滴定):

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5置换滴定(Replacementtitration):

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6间接滴定(indirecttitration):

不能与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滴定。

17基准物质(Primarystandard):

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18标准溶液(Standardsolution):

具有准确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19标定法(Standardization):

先配制成尝试近似于所需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或已经用基准物质标定过的标准溶液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

20物质的量浓度(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1滴定度(Titer):

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22分析浓度(Analyticalconcentration):

溶液中该溶质各种平衡浓度的总和。

23平衡浓度(Equilibriummolarity)(speciesmolarity型体浓度):

平衡状态时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浓度。

24分布系数(Distributionfraction):

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

25质量平衡(Massbalance)(materialbalance物料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这种关系称为质量平衡。

26质量平衡方程(Massbalanceequation):

质量平衡的数学表达式。

27电荷平衡(Chargebalance):

处于平衡状态的水溶液是电中性的,也就是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质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这种关系称为电荷平衡。

28质子平衡(Protonbalance):

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这种关系称为质子平衡。

29朗伯比尔定律:

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酸碱滴定法(Acid-basetitration):

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2两性物质(Amphotericsubstance):

在溶液中有两种离解方式,既可得到质子又可失去质子。

3缓冲溶液(Buffersolution):

一种能对溶液的酸度起作用的溶液。

4酸碱指示剂(Acid-baseindicator):

是一类有机弱碱或弱酸,它们的共轭酸碱对具有不同结构,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5非水滴定法(Nonaqueoustitration):

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方法。

6质子溶剂(Protonicsolvent):

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

7酸性溶剂(Acidsolvent):

是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8碱性溶剂(Basicsolvent):

是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9两性溶剂(Amphotericsolvent):

是既易接受质子又易给出质子的溶剂,又称为中性溶剂,其酸碱性与水相似。

10无质子溶剂(Aproticsolvent):

是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

11均化效应(Levelingeffect):

能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均化到溶剂化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效应。

12区分效应(Differentiatingeffect):

能区分酸(或碱)强弱的效应。

13区分性溶剂(Differentiatingsolvent):

具有区分效应的溶剂。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1配位滴定法(Complex-formationtitration):

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

2螯合物(Chelatecompound):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多基配位体的配合物。

3副反应系数(Sidereactioncoefficient):

定量地表示副反应进行的程度。

4酸效应(Acideffect):

由于H+的存在,在H+与Y之间发生副反应,使Y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5配位效应(Complexeffect):

其他配位剂L与M发生副反应,使金属离子M与配位剂Y进行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6条件稳定常数(Conditionalstabilitycoefficient):

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7金属指示剂(Metalionindicator):

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8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

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

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9最高酸度:

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10最低酸度:

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11封闭现象:

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

1氧化还原滴定法(Oxidation-reductiontitration):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

2碘量法(Iodimetry):

利用I2的氧化性或I-的还原性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

3亚硝酸钠法(Sodiumnitritemethod)以亚硝酸钠为标准溶液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4重氮化滴定法(Diazotizationtitration):

用亚硝酸钠液滴定芳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5亚硝基化滴定法(Nitrosationtitration):

用亚硝酸钠滴定芳仲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6高锰酸钾法(Potassiumpermanganatemethod):

以高锰酸钾为标准溶液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重铬酸钾法(Potassiumdichromatemethod):

以重铬酸钾为标准溶液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8条件电位(Conditionalpotential):

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分析浓度均为1摩尔每升或它们的浓度比为1时的实际电位。

9盐效应:

溶液中盐类电解质对条件电位的影响。

10酸效应:

溶液酸度对条件电位的影响

11自身指示剂(Selfindicator):

有些标准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而滴定产物无色或颜色很浅,滴定时勿需另加指示剂,它们本身颜色的变化就起着指示剂的作用。

12特殊指示剂(Specificindicator):

本身无氧化还原性质,但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的生特殊的颜色变化以指示滴定终点。

13外指示剂(Outsideindicator):

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能与标准溶液或被测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加入被测溶液中,只能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用玻棒蘸取被滴定的溶液在外面与其作用,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

14氧化还原指示剂(Oxidation-reductionindicator):

本身是弱氧化剂或弱还原剂,其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过程中被氧化或还原后发生结构改变,引起颜色变化来指示终点。

15不可逆指示剂(Irreversibleindicator):

在微过量标准溶液存在下,可发生不可逆的颜色变化,从而指示滴定终点的一类物质。

第七章沉淀法和重量法

1沉淀滴定法(Precipitationtitration):

基于沉淀反应的滴定分析方法。

2银量法(Argentimetry):

以银盐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沉淀滴定方法。

3重量分析法(Gravimetricanalysismethod):

通过称量物质的某种称量形式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4沉淀法(Precipitationmethod):

利用沉淀反应将待测组分以难溶化合物形式沉淀下来,经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后,转化成具有确定组成的称量形式,称量并计算被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5挥发法(Volatilizationmethod):

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挥发逸出。

6萃取(Extractionmethod):

利用被测组分与其他组分互不混溶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使被测组分从试样中定量转移至提取剂中而与其他组分分离。

7沉淀形式(Precipitationform):

沉淀重量法中析出沉淀的化学组成。

8称量形式(Weighingform:

沉淀处理后具有固定组成、供最后称量的化学组成。

9晶形沉淀Crystallineprecipitate:

颗粒较大,沉淀致密,易于滤过、洗涤。

10无定形沉淀Amorphousprecipitate:

颗粒较小,沉淀疏松,不易滤过、洗涤。

11溶解度(Solubility):

平衡状态下所溶解的MA的总浓度。

12同离子效应(Commonioneffect):

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适量构晶离子的浓度使难溶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13酸效应(Acideffect):

溶液的酸度改变使难溶盐溶解度改变的现象。

14配位效应(Complexeffect):

当溶液中丰在能与金属离子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时,使难溶盐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15盐效应(Salteffect):

难溶盐溶解度随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加的现象。

16共沉淀(Coprecipitation):

当某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共存的可溶性杂质也夹杂在该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

17吸附共沉淀Adsorptioncoprecipitation:

由于常常表面吸附引起的共沉淀。

18混晶共沉淀(Mixedcrystalcoprecipitation):

如果被吸附的杂质与沉淀具有相同的晶格、相同的电荷或离子半径,杂质离子可进入晶格排列引起的共沉淀。

19包埋共沉淀(Occlusioncoprecipitation):

由于沉淀形成速度快,吸附在沉淀表面的杂质或母液来不及离开,被随后长大的沉淀所覆盖,包藏在沉淀内部引起的共沉淀。

20后沉淀(Postprecipitation):

在沉淀析出后,溶液中本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的现象。

Aging陈化:

将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的过程。

21重量因数(Gravimetricfactor)(换算因数):

是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用F表示。

22均匀沉淀:

利用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缓慢而均匀的产生沉淀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生颗粒大结构紧密易滤过洗涤的沉淀。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analysis):

是依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2电解分析法(electrolyticanalysis):

是根据电解原理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电重量法,库仑法,及库仑滴定法。

3电位分析法(potentiometry):

是以测定电池电动势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包括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4原电池(galvaniccell):

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电极反应可自发进行。

5电解池(electrolyticcell):

是一种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外加电压才能电极反应。

6液接界:

两溶液间的界面,亦称为液接界面(liquidjunctionboundary)。

7相界电位(phaseboundarypotential):

在金属与溶液两相界面上,由于带电质点的迁移形成了双电层,双电层间的电位差称为相界电位。

8液接电位(liquidjunctionpotential):

两个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的界面所产生的电位差,称为液体接界电位,简称液接电位。

9盐桥(saltbridge):

是沟通两个半电池、消除液接电位、保持其电荷平衡、使反应顺利进行的一种装置。

10指示电极(indicatorelectrode):

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改变的一类电极。

11参比电极(referenceelectrode):

在一定条件下,电位值已知且基本恒定的电极。

12电位滴定法(potentiometrictitration):

是根据在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

13永停滴定法(dead-stoptitration):

又称双电流或双安培滴定法,它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流的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属于电流滴定法。

14不对称电位(asymmetrypotential):

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果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使膜电位不等于0,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

15碱差:

也称钠差,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测得的Ph小于真实值而产生的负误差。

16酸差:

是指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1的溶液时,测得的Ph大于真实值而产生的正误差。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1光学分析法(opticalanalysis):

是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2吸收:

是原子,分子或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过程

3发射:

是物质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原子光谱法(atomicspectroscopy):

是以测定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

5分子光谱(molecularspectroscopy):

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表现形式为带光谱。

主要分析方法有红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6吸收光谱:

是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

7发射光谱:

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等能量刺激跃迁到激发态后,又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吸收光谱(absorptionspectrum):

又称吸收曲线,是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度A(或透光率T)为纵坐标所描绘的曲线。

2吸收峰:

曲线上吸收度最大的地方,所对应的波长称为对打吸收波长。

3谷:

峰与峰之间吸光度最小的部位,该处的波长称最小波长。

4肩峰(shoulderpeak):

在一个吸收峰旁边产生的一个曲折。

5末端吸收(endabsorption):

只在图谱短波端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

6生色团(chromophore)(发色团):

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或跃迁的基团。

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7助色团(auxochrome):

是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8红移(redshift)(长移bathochromicshift):

是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改变溶剂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9蓝(紫)移(blueshift):

亦称短移(hypsochromicshift)是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10增色效应:

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称增色效应或浓色效应(hyperchromiceffect)。

11减色效应:

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弱称减色效应或淡色效应(hypochromiceffect)。

12强带和弱带(strongbandandweakband):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凡摩尔吸光系数大于104的吸收峰称为强带,小与102的称弱带。

13吸收带(absorptionband):

是说明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位置。

14谱带宽度(bandwidth):

光源为连续光谱时,采用单色器分离出来的光同时包含了所需波长的光和附近波长的光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这一宽度称谱带宽度。

15透光率(transmittance,T):

透射光强比入射光强。

16吸光度(absorbance):

17摩尔吸光系数

18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

第十一章

1荧光(fluorescence):

是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

2荧光分析法(fluoromety):

是根据物质的荧光谱线位置及其强度进行物质鉴定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3三重态或三线态(tripletstate):

当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时,自旋量子数都为1/2,其总自旋量子数s=1。

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3,即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3,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三重态或三线态,用T表示。

4单重态或单线态(singlestate):

在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必定以相反方向自旋,自旋量子数分别为1/2和-1/2,其总自旋量子数s=0。

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1,即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1。

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或单线态,用S表示。

5振动弛豫(vibrationalrelaxation):

处于激发态各振动能级的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6内部能量转换(internalconversion):

简称内转换。

是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7外部能量转换(externalconversion):

简称外转换。

是溶液中的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或与其他溶质之间相互碰撞而失去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

8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crossing):

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9磷光:

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返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光辐射,称磷光。

10荧光寿命(fluorescencelifetime):

指除去激发光源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低到最大荧光强度的1/e所需的时间。

11荧光效率(fluorescenceefficiency):

又称荧光量子产率(fluor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