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459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docx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论文

 

类  别:

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论文

申报学院:

指导老师:

作者:

联系电话:

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大学生职业意向研究:

作品摘要:

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存在的问题,采访社会各方面从业人员的经验找出相应的对策,指导大学生如何科学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给自己准确定位,避免就业时走太多弯路,提出解决方案和策略。

关键词:

就业职业倾向职业生涯规划

 1、选题背景:

在金融危机之年,2009年的大学生又有610万学子走向社会,比去年多了50万人;加上往年大学生千万学子;今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自身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应对就业难的挑战。

温总理特别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多次到学校.社会.单位调研大学生就业难题;社会保障部确保88%。

也想不少办法,大学生到军队、到西部、到农村等等措施;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以前“天之骄子”的辉煌已经不再,大学生除了要承担交费上大学的心理落差外,还要承担来自就业的心理压力。

2、选题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现状,进而对比二者之间的异同,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学生要步入社会,必须及早转变就业观念,以便较快地融入社会。

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就业目标越来越明确,大学生在择业时越来越看重发展空间,越来越认识到长远利益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

1.当代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1.1大学生就业的优势方面

1)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2)自信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

3)大学生都比较年轻,有好奇心并愿意尝试接受新鲜事物;

4)渴望、敢于挑战,自主学习能力强,受过叫系统的专业训练;

5)连续几年的集体生活使得大学生养成了较好的集体意识,有坚强的意志,创新的精神。

1.2大学生就业的劣势方面

1)由于大学生几乎都是本科毕业,眼高手低,心理承受能力差,耐力不够,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2)大学生在实践就业这方面,缺乏经验,自我期望较高并因此造成在职的不稳定性;

3)学校的知识很课可能比较陈旧而不适用于企业;

4)现代的大学生活可能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如懒散、易抱怨、不关心他人等。

2.主要存在问题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自身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应对就业难的挑战。

但在各方一系列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1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端正

很多大学生刚刚从象牙塔的温室中出来,对很高的条件,工资待遇都有要求,和别人开始攀比。

但他们忽略了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

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我会做什么,能做什么。

这样就造成了基层工作没人要,大家蜂拥而至高薪产业。

2.2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权利,它是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发展权、处置权等一系列人力资本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

承认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重要反映。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学生就业完全没有择业自主权,这严重限制了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结果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损失。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

户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时间限制问题。

2.3大学生和企业对促进就业政策的知晓率均偏低

  去年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但由于政出多门,并且各级地方政府也都结合当地情况对中央的政策有所拓展,导致不同地方的政策都不尽相同。

政策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使得大学生和企业对促进就业政策的知晓率均偏低。

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只是听说过有优惠政策,但不清楚具体内容,甚至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辅导员也难以完全掌握各地政策的详细情况。

从企业来看,调查显示[5],11.5%的用人单位"没有听说过"相关优惠政策,52.0%的用人单位"知道,但不十分清楚"优惠政策有哪些内容、如何申请等,只有33.6%的用人单位"基本了解",而"十分了解"的用人单位更是只有2.9%。

其中,民营企业"基本了解"或"十分了解"的仅为34.1%,分别比机关和事业单位低40.6和27.9个百分点。

这表明政策的宣传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2.4缺乏实践经验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分别有27.0%的大学生(单选项)和57.1%的用人单位(多选项)有着相同的感受,有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

这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已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高度共识,并有着迫切的需求。

当前,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制约着大学生难有实习机会,进而导致大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

一是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仍较粗浅,并且实习期比较短,能做的事情比较少,加上企业担心会影响正常工作,或者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等原因,很多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方面持保守态度。

据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5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成果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

二是学校实习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

受师资和教学环境限制,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尤其缺少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学生难以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

同时,由于学校缺乏实习基地,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有组织地开展实习活动,而只能依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实习效果不高。

三是大学生的实习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

受GRE、托福、英语等级考试、会计师、司法考试、研究生和公务员等证书热、考试热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甚至假期里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类考试的准备上,或忙于找工作,却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企业进行实习锻炼。

2.5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

刘宇舸认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从表象上看是学生或学生家长,但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

高等教育供求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2.6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一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堪称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的经济危机。

在融入全球化与国际接轨进程中的中国,必然受到巨大的打击。

从沿海到内陆,无论是外贸还是内销型企业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动荡,同时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大量失业人员涌现,而高校不端扩招,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多,而其中的未就业人数也在剧增。

据调查,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近100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大概是611万人,合计约710万人左右。

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并且由于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尚不明朗,许多企业用工仍趋于谨慎,新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单位更是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

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全部单位中,有66.7%的单位2009年全年没有招收大学生的计划,其中,分别有46.1%、61.8%、69.8%、70.1%、49.1%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年没有招收大学生的计划;与往年相比,今年有9.2%的用人单位减少了计划招收大学生数量,77.7%的单位基本持平,而只有13.1%的单位增加招聘大学生人数;分别有17.1%、25.4%、10.6%、6.2%、22.2%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今年的大学生招收人数有所减少,其中,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减少招收的单位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单位;截至5月底,全部调查单位已完成了48.5%的大学生招收计划。

2.7社会人才流失严重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仍是他们的首选,很多大学生宁可拿低薪也要呆在大城市。

另一方面,人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致。

大学生求职可以反映人才需求的一个侧面,对一个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更看重的是高薪企业。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机会是不可确定的,所以钱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在这个时候如果薪水不够高的话,他的需求就没得到满足,那么他肯定会流失。

当这个人发展一定阶段时,就会考虑晋升机会,考虑自主权,还有周边环境,人际关系等问题。

但是这些东西必须建立在钱的基础上,只有你对薪水很满足了,那么才有可能把它放在第二位去考虑别的东西。

上述这些都是人才的正常需求,要综合考虑,当其中某一个点发生了问题,并变得无法忍受时,那么这个人才也会离去。

3.原因分析

3.1社会原因

1.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宏观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由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失业问题日益显性化。

加之“十五”期间又是我国劳动力增长、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

2.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职业、岗位的变化,而由于我国还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盲目性,致使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最近几年高等院校扩招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需要来培养;而多数的高职生和专科生也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加重了一般就业压力,并使原有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3.   对社会认知不足,很多大学生把工作的包袱甩给父母,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激烈的竞争,这是不应该的。

无论你学的什么专业,无论你的学历高低,步入社会就要像小学生一样谦虚谨慎的学习,重新认识

3.2学校原因。

我们的大学教育依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

教材依然枯燥无味,本来鲜活的理论变成无聊的说教。

政治课程依然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意味,老师完成的依然是政治任务。

大学精神日益堕落为器物化的市场交易:

学生交钱买成绩买文凭,考试测验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凭代表的不再是学生的本事,而是金钱的累计;高校老师成为一种生计,妄谈师德,老师做个课件几年都不换,照本宣科;部分学术论文(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更成为说了等于白说的一摞废纸。

大学如此质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社会依然不会接受。

即便没有发生当下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也一定是一个真问题,即便不在今年凸显,明年、后年肯定会显现。

3.3个人原因。

3.3.1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

认为到农村就业没有奔头,只局限在大中城市求职。

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氛围淡薄,生活质量不高,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为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局面,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

贯彻落实这个重大决策,不但需要农村各级干部和群众付出艰辛与努力,还需要成千上万个大学生的积极投身。

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自己的知识、技术派上了用场,并且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成绩,受到群众的尊重、社会的肯定,就会感到在农村工作有意义、有奔头。

3.3.2.自信过度、眼高手低,期望值高职场HR最讨厌的毛病;

认为到技术性较低的岗位工作是大材小用,只局限在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求职。

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多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

目前,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基本上都要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面试。

如果不切合自己实际地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往往难过考试关。

相反,如果摒除大材小用思想,把择业标准降低一点,把选择面扩大一点,竞争就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得多。

3.3.3.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1)认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不是为国家出力,只局限在公有制企业求职。

目前,我国实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在党的政策引导下,近几年来,非国有经济发展异常迅速,不但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向前发展。

合法经济,照章纳税的非公有制企业确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学生应该消除思想顾虑,把到非公制企业工作作为今后就业的一个新的重要途径,自觉自愿地到非公有制企业求职位,谋发展。

(2)认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不是为国家出力,只局限在公有制企业求职。

目前,我国实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在党的政策引导下,近几年来,非国有经济发展异常迅速,不但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向前发展。

合法经济,照章纳税的非公有制企业确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学生应该消除思想顾虑,把到非公制企业工作作为今后就业的一个新的重要途径,自觉自愿地到非公有制企业求职位,谋发展。

(3)认为选择创业冒险,只局限于就业。

大学生初出茅庐,年纪轻,社会经验少,创业是有一定风险,但并不是逼自己钻死胡同,把自己往火坑上推。

近几年来,有不少大学生毅然选择创业,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大学生选择创业,只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在选准投资项目上下足功夫,并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创业或合办企业,就会大大提高成功率,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4)认为到专业不对口岗位工作难以发挥优势,只局限在专业对口岗位求职。

经过几年大学的寒窗苦读,大学生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对其自身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但是应该看到,大学生不单有专业技术的优势,还有年纪轻、肯学习、观念新、综合素质较高等优势。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他们在专业不完全对口甚至不对口的岗位工作,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同样能够成为内行里手,同样能够做出优异成绩。

在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就业并不可怕,关键是自己如何去面对、去打拼。

3.3.4.对企业认识不够角色转换意识不强

(1)认为到经济效益较差的单位就业吃亏,只局限在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求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大学生都希望到经济效益好、待遇高的单位谋求职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有限度的,部分大学生还是要到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单位求职。

到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单位工作,虽然经济收入不高,也不够实惠,但是总要比闲着强,可以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本领,为今后重新择业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2)认为到小企业就业埋没人才,只局限在大企业求职。

一般来说,大企业聚集了多方面的人才,科技力量相对雄厚,科研环境相对优越。

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企业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未必就能够很快安排在关键岗位或搞关键技术。

在小企业工作固然有着不利的因素和条件,但由于小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急需人才,大学生上岗后,往往就要独当一面,甚至要起挑大樑作用。

小企业通过给任务,给压力,大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不但不会被埋没,反而会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提升。

(3)认为到内资企业就业得不到更大的锻炼,只局限在外资企业求职。

外资企业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都比较先进。

但是,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还是占少数,需要大学生是有限的,多数大学生还是要在内资企业谋求职位。

近几年来,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影响下,我国内资企业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内资企业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品牌。

大学生在内资企业工作,也会能够得到锻炼,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二.职业生涯规划

1.前言

时至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以前“天之骄子”的辉煌已经不再,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在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及早转变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利用好大学四年美好的时光,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

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因素:

1·准确地了解自己

2·明白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3·对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准确认识。

2.职业生涯规划释义

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干”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有专家将此高度概括为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

定向,就是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方向与目标有所不同,目标是自己拟定的期望达到的一个理想,而方向是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一种路径。

对大学生来说,职业定向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十足的勇气,根据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在这里,专业已经淡化到次要的地位,如果有可能,大学生最好不要让理想屈从于专业。

定点,就是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

地点也是现实环境的一个因素。

就中国来说,各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都有不同,甚至差异很大。

比如中心城市和边远山区,沿海一带和西部地区。

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地点只选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竞争激烈、人满为患不说,外地生源还要面临环境、观念、语言、文化等差异带来的困难,而且发展与晋升的空间与机会并不见得比去发展中地区更好。

这也是大学生就业时要慎重考虑的。

定位,就是确定自己在职业人群中的位置。

定位过低会导致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过高则容易因连遭挫折而对职业生活丧失信心。

大学生往往因为定位的不准确,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毕业经年仍漂泊不定。

因此,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准确地标定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自卑也不要自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在择业时对职位、薪资、工作内容等做好判断和把握。

定心,就是稳定自己的心态。

人的一生必然会有高低起伏,成功与挫折总是结伴而行。

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不例外,在实现职业理想与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也会有磕磕碰碰和意想不到的困难。

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态,敢于直视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正确计划去实现理想。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领域专家的观点,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等五个环节(见图1-2)。

2.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

只有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准确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

没有建立在自我评估基础之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很容易中途夭折。

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个性、能力、特长、身体状况、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等。

通俗地说,即弄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值得留意的是,在自我评估中还应当借鉴他人的意见,即“角色意见”,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估结论。

2.2.外部环境分析

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体,只有顺应外部环境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优势,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

如果缺乏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和分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便只能流于空泛,成为水月镜花。

外部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即评估和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趋势,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等。

2.3.目标确立

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目标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职业生涯规划中所确立的目标,应该是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最长远目标,包括终极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目标确立的方法通常是先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选择终极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为符合阶段目标要求的中期、短期目标。

2.4.策略实施

职业生涯策略指的是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订的行动计划。

当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订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达成此目标。

策略实施的内容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设计、教育培训安排、实践计划等。

2.5.反馈修正

任何的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绝大部分变化是难以预见的。

现实社会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原定职业生涯目标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需要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反省、修正规划目标并调整行动方案。

自我评估

外部环境分析

目标确立

策略实施

反馈修正

图1-2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

 

3.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重要意义

3.1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不管承认与否,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从广义上讲就是择业的结果,但这种择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职业兴趣、职业锚、职业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相符。

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

  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各种职业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劳动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

  由于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改革,传统的计划分配已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变化与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好找工作,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

大学生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盲目自信,只考虑自身的需要脱离实际,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

这与所提倡的科学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

3.2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很看重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根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