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447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docx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编制

国家标准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一三年六月

国家标准

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工作概况

1。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长足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城市餐饮业日益繁荣,使餐厨废油的产生量空前增长。

餐厨废油包括煎炸废油、泔水油和地沟油等源自于餐饮业的废油脂,成分主要是烹调用植物油和食品中动物油脂,化学组成主要为脂肪酸甘油酯。

煎炸废油来自于餐饮业的煎炸工序,由于反复高温煎炸,容易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脂肪酸类聚合物,这类废油产生源相对集中,容易收集。

泔水油主要是指从餐厨垃圾中分离回收的废油,这类废油是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混合物,主要来自餐厨垃圾处理厂,容易收集和集中管理。

地沟油是从下水道或饭店隔油池中获取的废油脂.地沟油中含有大量污水中的飘浮物、饭店冲洗碗筷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等,并极易酸败变质、滋生霉菌,产生致癌物,这类废油在3种废油中卫生状况最差,一般由小商贩私下收集后卖给加工商。

餐厨废油具有鲜明的废物和资源的二重性,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在目前管理体系相对不完善的形势下,由于利益驱使,餐厨废油极易被不法商贩加工为食用油重新回到居民餐桌,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因此,在充分研究我国餐厨废油产生现状及其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的基础上,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正确引导餐厨废油物流路径,控制废油出口,并采用合理可行的工艺技术,将餐厨废油深加工为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从而消除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利用,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餐厨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2010年就曾多次发出应对通知/意见:

“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食药监办食[2010]25号),严防餐饮企业使用“地沟油”;《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1020号),拟选择部分具备相关政策法规,并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上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利用试点工作,探索中国餐厨废弃物处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0〕36号),要求各级政府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成熟的餐厨废油深加工技术如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硬脂酸和油酸技术、肥皂或洗衣粉技术、润滑油技术、混凝土制品脱模剂技术等,但是国内没有建立餐厨废油深加工的技术标准,导致出现市场管理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现象.

因此,制定有关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加强管理,建立健康合理的回收利用体系,不但能够有效回收资源,而且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餐厨废油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1.2标准的作用

本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1规范市场,提高餐厨废油回收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本标准为关于餐厨废油回收利用的技术标准,明文规定餐厨废油应深加工为工业品,严禁制成食用油重新返回餐桌。

针对餐厨废油在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理过程中所采用技术应达到的环境要求制定了标准,对规范我国的餐厨废油回收利用市场,提高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回收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具有指导作用.

1。

2。

2规范回收利用技术,促进技术升级与创新

本标准涉及的餐厨废油深加工技术涉及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生产洗衣粉和肥皂技术、生产油酸、硬脂酸和甘油技术、生产混凝土制品脱模剂技术、生产醇酸树脂技术、生产选矿药剂技术、生产锂基润滑脂技术以及其他生产工业品的深加工技术,对每种技术的工艺过程及产品质量进行了要求,对促进现有技术的升级,以及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均具有重要作用。

1.2.3降低餐厨废油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本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指导正确回收利用餐厨废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餐厨废油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保护人体健康。

本标准鼓励采用恰当的处理技术,限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工艺;促进处理者改进处理技术,使用减少能耗和环境负荷的处理技术;鼓励餐厨废油的再生利用,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1.2。

4奠定基础,提升我国餐厨废油回收利用领域的标准化水平

本标准为国内首部关于餐厨废油深加工技术标准,对后续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以及其他针对餐厨垃圾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1.3任务来源

为了配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和实施,促进餐厨废油的资源化利用,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本标准于2009年作为推荐性标准项目正式立项(立项编号:

20083001—T-303),由北京工商大学牵头起草.

1.4工作过程

标准的起草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分析餐厨废油深加工技术以及产品的相关法律、指令,如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

在标准的收集方面,收集了GB/T20828《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GB/T25199《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GB/T25251《醇酸树脂涂料》、GB9103《工业硬脂酸》、JC/T949《混凝土制品用脱模剂》、QB/T2153《工业油酸》、CSC/T2224《洗涤剂类产品环保产品认证技术要求》ISO14214A《生物柴油的国际标准》、DINV51606《生物柴油的德国标准》、ASTMD6751《生物柴油的美国标准》、EN14241《欧盟生物柴油燃料标准》、GBl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QC29112-1993《垃圾车技术条件》等。

另外,还赴西宁、苏州、宁波等省市对现有的回收处理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目前的收集、处理工艺、流程以及处理费用等情况,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数据,为制定本标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标准的起草阶段。

2009年11月成立标准专家工作组,提出标准草稿提纲。

至2011年11月,完成了标准草稿的编写工作。

2011年11月16日召开专家工作组会议,对标准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会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如删除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没有用到的标准;术语和定义中进一步明确“餐厨废油”的定义,对“餐厨废油”、“地沟油”和“煎炸废油”做出了详细解释;提高了标准撰写语言的规范性,采用“宜……”、“不得……”等标准语言;主要的分离回收技术根据流程描述,并删除“各种技术的解释";增加各种主要技术优缺点以及各种技术适合条件的描述;添加有餐厨废油制得的各种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在环境保护和劳动卫生方面加入工业、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标准。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与指导思想

2。

1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及国家关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2.2标准要与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CJJ184—2012《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GB/T20828《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等标准相协调。

2.3按照GB/T1。

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

2。

4本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餐厨废油的收集、运输和深加工处理的现状,使其兼顾可操作性和导向性。

三、主要技术内容介绍及分析

3.1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餐厨废油在收集、运输和深加工处理过程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控制的技术要求和相关规定。

按这一体系进行编写,主要是因为餐厨废油质量变化较大、处理技术多种多样、产品也多样化,需要对餐厨废油回收利用的各个环节制定规范,并对产品和深加工技术的环境影响作出规定,体现了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所采取的处理工艺上的差异,以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本标准适用于饭店、宾馆、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在经营过程中或居民在饮食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动植物油脂。

包括泔水油、地沟油和煎炸废油.

3。

2主要内容的说明

1。

范围依据GB/T1.1—2009有关规定进行界定。

本标准适用于餐厨废油的资源回收和深加工,主要规定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分离回收技术、深加工技术及加工产品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现行最新国内国际标准。

列出的文件均为本标准编制过程引用的文件。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术语和定义”部分主要将本标准中涉及的术语进行定义,且其定义只界定在本标准中,对该术语在其他领域的含义不做界定。

4餐厨废油分离回收技术

4.1餐厨废油回收工程的技术要求

4。

1。

1建立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的台账制度。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0〕36号】

4。

1。

2餐厨废油收运单位应当具备相应资格并获得相关许可或备案

保证餐厨废油的收运环节不外流到非法环节.

4.1。

3禁止在运输途中随意倾倒、倒卖餐厨废油.

杜绝餐厨废油直接加工成食用油回到人类食物链。

4。

1。

4用于收集、运输餐厨废油的车辆和容器应密闭可靠,在收运过程中不应有垃圾遗洒、污水滴漏和异味溢出等二次污染现象发生。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0〕36号,保证餐厨垃圾收运过程不造成二次污染。

4。

1。

5餐厨垃圾车应是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及地方车辆许可目录上公告的产品。

餐厨垃圾车整车性能参数应符合GB7258、GB1598和QC29112的规定,整车噪音应符合GB1495的规定;餐厨垃圾车应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运行;

主要是为了保证餐厨垃圾收运车辆符合相关车辆标准,并形成标准化产品。

4.1.6根据收运单位的规模、资金、社会条件等,合理选择重力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粗粒化技术、粘附技术、气浮技术、湿热处理技术、双向分级聚结油水分离技术等餐厨废油分离回收技术和分离设备,分离回收的过程应工艺完善、流程合理、环保达标。

4.1。

7实验验证表明,餐厨垃圾中废油脂分离宜先经过湿热处理,将垃圾中固体内部的油脂浸出到液相,采用湿热浸出技术,温度不低于100℃。

实验验证表明,餐厨垃圾中废油脂分离宜先经过湿热处理,将垃圾中固体内部的油脂浸出到液相,采用湿热浸出技术,温度不低于100℃。

并在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中得到验证。

4.1.8餐厨废油分离回收率应达85%以上。

废油既是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其存在对后续处理处置又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在预处理环节分离回收。

根据国内现有餐厨垃圾处理工程运行情况,废油回收效率可以达到85%以上,也在实验室进行了验证实验。

4.2重力分离技术

4.2.1重力分离技术宜分离直径大于60μm的油粒,不适用于溶解性油类或乳化油的分离。

通过实验验证表明,直径大于60μm的油粒可形成上浮油,可以利用油水密度差使餐厨废油中的油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分层,然后利用溢流等方法分离出来,但重力分离技术对于直径小于60μm的溶解性油类或乳化油是不适用的,利用重力分离方法难以分离.

4。

2。

2应根据分离的规模、条件、情况等,合理选择分离设备,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重力分离过程无需外加动力,不消耗药剂,无二次污染,运行维护费用低,可作为首选废油脂粗分离技术,但应根据分离的规模、条件、情况等,合理选择分离设备,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4.3离心分离技术

4.3.1采用离心分离技术时,预加热温度宜不低于70℃,离心转速宜选择1000~3000rpm.加热时间和温度的选择还应考虑节能要求.

由于餐厨垃圾中含有较多的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为半固态,影响离心分离效果,实验证明,需要加热到70℃,离心转速宜选择1000~3000rpm,分离效率较好,并在苏州、宁波等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得到验证。

4。

4粗粒化技术

4.4。

1粗粒化技术主要用于处理以小油滴形状悬浮分散在污水中的分散油,不适用于悬浮物浓度高的含油废水。

使餐厨废油流经粗粒化材料,利用油水两相对粗粒化材料亲和力的不同,使小油滴聚并成大油滴形成上浮油而分离。

粗粒化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滴径较小的油滴,而对悬浮物浓度高的含油废水,粗粒化材料易堵塞。

4。

4。

2粗粒化技术宜分离直径大于10μm的油粒。

实验室实验和工程实践均证明,粗粒化技术不适用于滴径小于10μm的油滴。

4.4.3粗粒化材料可选用天然矿石、聚氨脂泡沫、聚丙烯泡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不锈钢填料以及陶瓷、木屑、纤维材料、核桃壳等。

粗粒化材料的形状有蜡状球、聚烯系或聚苯乙烯系球体或发泡体、聚氨酯发泡体等,常用的适合要求的材料有:

天然矿石、聚氨脂泡沫、聚丙烯泡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不锈钢填料以及陶瓷、木屑、纤维材料、核桃壳等。

4。

4.4选择粗粒化分离设备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1)斜板式聚结分离器适用于粒径大于100μm的油滴,宜用于餐厨废油预处理;

(2)堆积填料式分离器适用于粒径大于25μm的油滴,不适用于悬浮物较多的餐厨废油处理;

(3)滤芯式分离器可分离粒径小于25μm的油滴,处理流速不宜过高;

(4)水力旋流式分离器适用于气―固、液―固、气―液、液―液等非均相物质分离。

工程实践中常用的粗粒化分离器包括:

斜板式、堆积填料式、滤芯式、水力旋流式分离器.且实际应用表明,斜板式聚结分离器适用于粒径大于100μm的油滴,宜用于餐厨废油预处理;堆积填料式分离器适用于粒径大于25μm的油滴,不适用于悬浮物较多的餐厨废油处理;滤芯式分离器可分离粒径小于25μm的油滴,处理流速不宜过高;水力旋流式分离器适用于气―固、液―固、气―液、液―液等非均相物质分离。

4.4.5应根据材料的性能、价格和处理要求等,对亲油性材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经济、环保的要求。

4.5粘附技术

4。

5。

1吸附剂可选用活性炭、活性白土、磁铁砂、矿渣、纤维、高分子聚合物及吸附树脂等。

利用多孔吸附剂将餐厨废油中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粘附并收集。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白土、磁铁砂、矿渣、纤维、高分子聚合物及吸附树脂等。

(张小艳。

粗粒化技术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4。

6气浮技术

4。

6.1气浮技术适用于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油以及乳化油的分离。

气浮技术是利用气泡依靠表面张力作用,将餐厨废油中的分散油和乳化油粘附在表面并浮到水面上来进行分离,主要用于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油以及乳化油的分离.

4。

7湿热处理技术

4.7。

1湿热处理技术是在含水环境中对餐厨垃圾进行加热,改变垃圾的营养结构及物理性能,提高油脂回收率,适用于餐厨垃圾中固相内部油脂液化浸出.

4。

7。

2根据实际要求,湿热处理技术可与离心分离技术、粗粒化技术等其他分离技术联用。

选择合适联用技术和分离设备,应考虑节能环保要求。

湿热处理技术是对餐厨废油进行有控制的加热,改善废油脂的固体物质形式形成可浮油而分离。

并根据实际要求,湿热处理技术可与离心分离技术、粗粒化技术等其他分离技术联用.选择合适联用技术和分离设备,应考虑节能环保要求。

(任连海,聂永丰,刘建国,等.餐厨垃圾湿热处理的影响因素[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9):

1551—1554.)

(任连海,聂永丰,刘建国,等。

餐厨垃圾湿热处理对其脱出液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3):

73-76。

4。

7。

3湿热处理餐厨垃圾回收泔水油较适宜的条件为100~130℃,加热60~180min,离心转速为1000~3000rpm。

实验室试验和工程实践均表明,湿热处理餐厨垃圾回收泔水油较适宜的条件为100~130℃,温度低于100℃时,固相内部油脂进出不彻底,温度高于130℃时,不仅会加剧油脂乳化,增加后续分离难度,而且会有部分油脂挥发进入气相,从而降低油脂分离回收效率.

4.7.4湿热处理技术处理餐厨垃圾,采用蒸汽直接加热时,含水量宜选择85%以下,采用间接加热时,应边搅拌边加热。

考虑传热效率和节能要求,湿热处理技术处理餐厨垃圾,采用蒸汽直接加热时,蒸汽将凝结成水进入垃圾,从而增加后续垃圾的量,因此垃圾含水率不宜过高。

一般加热前需要沥水,沥水后餐厨垃圾含水量一般为85%以下。

采用间接加热时,由于垃圾流动性不佳,应边搅拌边加热,不然加热不均匀或升温较慢,会大大增加能耗,且加热效果不好。

5餐厨废油深加工技术

5.1生产生物柴油技术

利用餐厨废生产生物柴油,宜采用酯交换法或高温裂解等方法。

酯交换方法宜采用酸催化工艺、碱催化工艺和酶催化工艺。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理法和化学法。

直接混合法和微乳液法属于物理法,高温热裂解法和酯交换法属于化学法。

物理法虽简单易行,能够降低动植物油的黏度,但积碳及润滑油污染等问题难以解决;高温裂解法的主要产品是生物汽油,生物柴油只是其副产品。

相比之下,酯交换法是一种较好且较常用的生物柴油制备方法包括酸催化、碱催化和生物酶催化等酯交换工艺。

5.1。

1酸催化工艺

5.1。

1.1在进行酸催化反应之前应先对餐厨废油进行加热除杂、除水的预处理,以去除餐厨废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聚合物和分解物。

餐厨废油是含有杂质的高酸值油脂,含有游离脂肪酸、聚合物和分解物,对酯交换制甲酯十分不利,必须进行加热除杂、除水预处理。

5.1。

1.2酸催化剂可选用无机液体酸(浓H2SO4、H3PO4和HCl等)、有机磺酸、酸性离子液体、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和固体酸等,对各种催化剂的选择应符合经济、环保、无毒的要求.

5.1.1.3进行酸催化反应时应准确控制甲醇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影响因素。

酸催化反应主要受甲醇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影响。

对于甲醇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的控制可以提高废油转化率。

5。

1.1。

4酯化产物应经蒸馏、水洗、脱色等进一步加工,用作柴油机燃料时应符合GB/T20828的规定,用做调和燃料时应符合GB/T25199的规定.

酯化产物应经蒸馏、水洗、脱色等进一步加工,主要是为了得到纯度较高的生物柴油,产品要求符合生物柴油标准。

5.1.2碱催化工艺

5.1.2.1餐厨废油应预先经水浴加热除杂、除水、脱酸、脱色处理。

5。

1.2.2油脂酸值宜低于2mg/g,醇油摩尔比宜控制在6:

1~10:

1。

实验室试验和工程实践均表明,碱催化工艺中,油脂酸值宜低于2mg/g,否则将耗费大量的碱用来中和废油中的酸,且影响废油转化率。

醇油摩尔比宜控制在6:

1~10:

1。

5。

1.2.3酯化产物应进一步静置分层、蒸馏。

为了得到较纯的生物柴油产品,酯化产物应进一步静置分层、蒸馏,.

5。

1。

2.4高酸值餐厨废油应采用先酸催化预酯化再碱催化酯交换工艺.

高酸值餐厨废油应采用先酸催化预酯化再碱催化酯交换工艺。

先酸催化,会促进废油中的脂肪酸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生物柴油,同时酸值降低,在用碱催化,主要的反应为废油中甘油三酯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生成生物柴油,这样既可以节省催化剂用量,也可以提高废油转化率.

5.1。

2。

5产品用作柴油机燃料时品质指标应符合GB/T20828的规定,用做调和燃料时品质指标应符合GB/T25199的规定。

产品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5。

1.3生物酶催化工艺

5.1.3.1酶催化工艺生产生物柴油应进行预处理,包括脱胶、脱酸、脱水。

酶催化工艺生产生物柴油应进行预处理,包括脱胶、脱酸、脱水,消除废油中对酶催化反应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

5。

1。

3。

2固体化脂肪酶法中,应尽量减少酶的用量,采用相适应的固定化形式。

固体化脂肪酶法中,应尽量减少酶的用量,应采用相适应的固定化形式。

对于固定化法:

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存在聚集作用,不易分散,因而催化效率较低;对于酶浓度,酶浓度偏低时,反应达不到理想状态,过量的酶则会在反应体系中团聚失活,并加大传质阻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反应的进程,而且由于生物酶制剂的成本占据酶法制备生物柴油成本的最大份额,因此尽量减少酶的用量更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5.1.3。

3脂肪酶催化反应中醇油的添加比不应超过3:

1,醇应分多次投加;或采用有机溶剂体系。

低碳醇因其强极性和强亲水性对酶蛋白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会争夺甚至剥夺蛋白质分子的必需水层,从而改变其天然构象,影响酶的稳定性和活性.在实验中一次加入甲醇,当油醇摩尔比小于1∶3时,随着甲醇量的增加,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表现为反应产率的提高,而当油醇摩尔比超过1∶3时转化率急剧降低,并且甲醇量越多,反应的转化率越低。

目前,脂肪酶对短链脂肪醇的转化率较低,不如对长链脂肪醇的酯化或转酯化有效,而且短链醇对酶有一定的毒性,使酶的使用寿命缩短。

采用分步添加短链醇的方法,使其浓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减少对酶活性的影响。

5。

1。

3.4反应产生的甘油最好能及时从反应体系中除去,回收再利用。

产物中存在游离的甘油,是由于反应结束时甲醇促进了甘油分散于产品中;蒸馏过程会携带甘油,而甘油会使产品黏度变大,使得生物柴油在发动机中雾化效果变差,影响燃烧效果,所以生物柴油产品中的甘油应及时除去.

5.1。

3.5酶催化酯化反应温度的选择应考虑反应速度和酶失活率,宜采用40℃。

研究表明:

相对高的温度可以加快反应的速度,但是随温度的升高,甲醇等短链醇对脂肪酶的毒性也增大,固定化酶的使用寿命降低。

在相对高的温度下,反应的转化率呈下降趋势,即使增加反应时间也无法增加转化率。

而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可以通过增加反应时间使反应的转化率达到较理想的程度

5.1。

3.6水洗过程要彻底,尽量避免原油、中间产物、副产物进入产品.相应含量应达到GB/T20828和GB/T25199的规定。

.

5。

1.4其他工艺

本标准不排斥采用其他工艺利用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但产品应符合GB/T20828和GB/T25199的要求。

5.2生产洗衣粉和肥皂技术

5。

2.1餐厨废油制备洗衣粉和肥皂宜采用非均相水浴皂化工艺。

均相皂化法易造成产物中溶剂的分离和回收较困难;非均相皂化反应虽然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间也较长,但是能直接得到固体皂化物,且皂化物的分离、干燥比较容易。

5。

2.2用来进行制皂的油脂应先进行脱色、除臭处理,处理后其皂化值宜大于185mg/g,废油脂内脂肪酸的碳原子数宜在12~18之间。

实验室实验及工程实践均表明,用来进行制皂的油脂应先进行脱色、除臭处理,处理后其皂化值宜大于185mg/g,废油脂内脂肪酸的碳原子数宜在12~18之间。

5。

2。

3皂化过程温度不宜超过100℃,皂化时间不宜过长。

实验室实验及工程实践均表明,皂化过程温度不宜超过100℃,否则反应物会溢出。

反应时间过长,由于水分的不断蒸发使甘油浓度增高,将导致皂化率降低,而且反应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产品颜色容易发黄,影响产品品质,因此皂化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4hr。

5。

2.4皂化过程碱用量宜适中,皂化终结的物料中应残留一定量的碱,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