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375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docx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

雅安恒圣高纯石墨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资料

第一节机械安全技术

机械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零部件按一定规律装配起来,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装置。

机械是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备。

机械在给人们带来高效、快捷和方便的同时,在其制造及运行、使用过程中,也会带来撞击、挤压、切割等机械伤害和触电、噪声、高温等非机械危害。

一、机电安全技术的发展简史

1、美国于1967年4月成立了机械故障预防小组,开始专门研究机械故障。

2、在欧洲,英国最早开展这项活动,瑞典、丹麦、法国、挪威、葡萄牙等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步很快。

3、亚洲反应相对慢一些。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这项技术,我国于70年代末开始接触机械诊断技术,于80年代正式研究它,真正应用是90年代。

机械安全技术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机械安全设计,其与传统的机械设计及安全工程设计方法的区别:

(1)系统性,它自始至终运用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将机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2)综合性,机械安全设计综合运用了心理学、控制论、可靠性工程、环境科学、工业工程、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3)科学性,机械安全设计包括了机械安全分析、安全评价与安全设计。

机械安全技术既全面又综合地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评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机械在安全方面的风险。

二、机械产品主要类别

机械设备种类繁多。

机械设备运行时,其一些部件甚至其本身可进行不同形式的机械运动。

机械设备由驱动装置、变速装置、传动装置、工作装置、制动装置、防护装置、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等部分组成。

机械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以下12类:

(1)农业机械:

拖拉机、内燃机、播种机、收割机械等。

(2)重型矿山机械:

冶金机械、矿山机械、起重机械、装卸机械、工矿车辆、水泥设备等。

(3)工程机械:

叉车、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等。

(4)石化通用机械:

石油钻采机械、炼油机械、化工机械、泵、风机、阀门、气体压缩机、制冷空调机械、造纸机械、印刷机械、塑料加工机械、制药机械等。

(5)电工机械:

发电机械、变压器、电动机、高低压开关、电线电缆、蓄电池、电焊机、家用电器等。

(6)机床:

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械、铸造机械、木工机械等。

(7)汽车:

载货汽车、公路客车、轿车、改装汽车、摩托车等。

(8)仪器仪表:

自动化仪表、电工仪器仪表、光学仪器、成分分析仪、汽车仪器仪表、电料装备、电教设备、照相机等。

(9)基础机械:

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粉末冶金制品、标准紧固件、工业链条、齿轮、模具等。

(10)包装机械:

包装机械、金属制包装物品、金属集装箱等。

(11)环保机械:

水污染防治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等。

(12)其他机械。

非机械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铁道机械、建筑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船舶机械等。

三、机械危险有害因素及机械设备的危险部位

机械装置在正常工作状态、非正常工作状态乃至非工作状态都可能发生危险。

机械装置的非工作状态是机械停止运转时的静止状态,在正常情况下,非工作状态的机械基本是安全的,但不排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如由于环境照度不够而导致人员发生碰撞事故;室外机械在风力作用下的滑移或倾翻;结构垮塌等。

(一)机械危险有害因素及分类

1.按客体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分类

(1)危险因素,即导致人员伤亡的因素。

(2)有害因素,即导致人员患病的因素。

2.按不利因素的性质分类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4)生理-心理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3.按诱发事故的危险源分类

按诱发事故的危险源不同,可分为机械能、化学能、电能、热能、放射能等有害因素。

这是日本青岛贤司根据引发事故的能量形态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4.根据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能量形式及作用方式分类:

一类是机械危险,另一类是非机械危险。

其中非机械危险又可分为电气危险、温度危险、噪声危险、振动危险、辐射危险、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违反安全人机学原理产生的危险等。

1、电气危险

2、温度危险(灼烫、冷冻)

3、噪声危险

4、振动危险

5、辐射危险(电离和非电离辐射)

6、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化学物、粉尘等)

7、忽略安全人机学原则而产生的危险

1.电气危险

电气危险的主要形式是电击、燃烧和爆炸。

其产生条件可以是人体与带电体的直接接触;人体接近带高压电体;带电体绝缘不充分而产生漏电、静电现象;短路或过载引起的熔化粒子喷射热辐射和化学效应。

2.温度危险

一般将29℃以上的温度称为高温,-18℃以下的温度称为低温

(1)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高温烧伤、烫伤,高温生理反应。

(2)低温冻伤和低温生理反应。

(3)高温引起的燃烧或爆炸。

3.噪声危险

噪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机械噪声、电磁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

其造成的危害有:

(1)对听觉的影响。

根据噪声的强弱和作用时间不同,可造成耳鸣、听力下降、永久性听力损失,甚至暴震性耳聋等。

(2)对生理、心理的影响。

通常90dB(A)以上的噪声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明显的影响;低噪声,会使人产生厌烦、精神压抑等不良心理反应。

(3)干扰语言通讯和听觉信号而引发其他危险。

4.振动危险

振动对人体可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造成损伤和病变。

最严重的振动(或长时间不太严重的振动)可能产生生理严重失调(血脉失调,如自指;神经失调;骨关节失调;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等。

5.辐射危险

可以把产生辐射危险的各种辐射源(离子化或非离子化)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波辐射:

低频辐射、无线电射频辐射和微波辐射

(2)光波辐射:

主要有红外线辐射、可见光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3)射线辐射:

X射线和Y射线辐射

(4)粒子辐射:

主要有α、β粒子射线辐射、电子束辐射、离子束辐射和中子辐射等

(5)激光:

激光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用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受激发光。

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辐射的危险是杀伤人体细胞和机体内部的组织,轻者会引起各种病变,重者会导致死亡。

6.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

(1)接触或吸入有害物(如有毒、腐蚀性或刺激性的液、气、雾、烟和粉尘)所导致的危险;

(2)火灾与爆炸危险;

(3)生物(如霉菌)和微生物(如病毒或细菌)危险。

使用机械加工过程的所有材料和物质都应考虑在内。

例如:

构成机械设备、设施自身(包括装饰装修)的各种物料;加工使用、处理的物料(包括原材料、燃料、辅料、催化剂、半成品和产成品);剩余和排出物料,即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放和废弃的物料(包括气、液、固态物)。

7.未履行安全人机学原则而产生的危险

由于机械设计或环境条件不符合安全人机学原则的要求,存在与人的生理或心理特征、能力不协调之处,可能会产生以下危险:

(1)对生理的影响。

负荷(体力负荷、听力负荷、视力负荷、其他负荷等)超过人的生理范围,长期静态或动态型操作姿势、劳动强度过大或过分用力所导致的危险。

(2)对心理的影响。

对机械进行操作、监视或维护而造成精神负担过重或准备不足、紧张等而产生的危险。

(3)对人操作的影响。

表现为操作偏差或失误而导致的危险等。

(二)机械危险的基本类型

(1)卷绕和绞缠。

引起这类伤害的是作回转运动的机械部件(如轴类零件),包括联轴节、主轴、丝杠等;回转件上的凸出物和开口,例如轴上的凸出键、调整螺栓或销、圆轮形状零件(链轮、齿轮、皮带轮)的轮辐、手轮上的手柄等,在运动情况下,将人的头发、饰物(如项链)、肥大衣袖或下摆卷缠引起的伤害。

(2)卷入和碾压。

引起这类伤害的主要危险是相互配合的运动副,例如,相互啮合的齿轮之间以及齿轮与齿条之间,皮带与皮带轮、链与链轮进入啮合部位的夹紧点,两个作相对回转运动的辊子之间的夹口引发的卷入;滚动的旋转件引发的碾压,例如,轮子与轨道、车轮与路面等。

(3)挤压、剪切和冲撞。

引起这类伤害的是作往复直线运动的零部件,诸如相对运动的两部件之间,运动部件与静止部分之间由于安全距离不够产生的夹挤,作直线运动部件的冲撞等。

直线运动有横向运动(例如,大型机床的移动工作台、牛头刨床的滑枕、运转中的带链等部件的运动)和垂直运动(例如,剪切机的压料装置和刀片、压力机的滑块、大型机床的升降台等部件的运动)。

(4)飞出物打击。

由于发生断裂、松动、脱落或弹性位能等机械能释放,使失控的物件飞甩或反弹出去,对人造成伤害。

例如:

轴的破坏引起装配在其上的皮带轮、飞轮、齿轮或其他运动零部件坠落或飞出;螺栓的松动或脱落引起被它紧固的运动零部件脱落或飞出;高速运动的零件破裂碎块甩出;切削废屑的崩甩等。

另外,弹性元件的位能引起的弹射。

例如:

弹簧、皮带等的断裂;

(5)物体坠落打击。

处于高位置的物体具有势能,当它们意外坠落时,势能转化为动能,造成伤害。

例如,高处掉下的零件、工具或其他物体(哪怕是很小的);悬挂物体的吊挂零件破坏或夹具夹持不牢引起物体坠落;由于质量分布不均衡,重心不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倾翻、滚落;运动部件运行超行程脱轨导致的伤害等。

(6)切割和擦伤。

切削刀具的锋刃,零件表面的毛刺,工件或废屑的锋利飞边,机械设备的尖棱、利角和锐边;粗糙的表面(如砂轮、毛坯)等,无论物体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些由于形状产生的危险都会构成伤害。

(7)碰撞和刮蹭。

机械结构上的凸出、悬挂部分(例如起重机的支腿、吊杆,机床的手柄等),长、大加工件伸出机床的部分等。

这些物件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可能产生危险。

(8)跌倒、坠落。

由于地面堆物无序或地面凸凹不平导致的磕绊跌伤,接触面摩擦力过小(光滑、油污、冰雪等)造成打滑、跌倒。

人从高处失足坠落,误踏入坑井坠落;电梯悬挂装置破坏,轿厢超速下行,撞击坑底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假如由于跌倒引起二次伤害,那么后果将会更严重。

(三)常用机械的主要危险部位

(1)旋转部件和成切线运动部件间的咬合处,如动力传输皮带和皮带轮、链条和链轮、齿条和齿轮等。

(2)旋转的轴,包括连接器、心轴、卡盘、丝杠和杆等。

(3)旋转的凸块和孔处。

含有凸块或空洞的旋转部件是很危险的,如风扇叶、凸轮、飞轮等。

(4)对向旋转部件的咬合处,如齿轮、混合辊等。

(5)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咬合处,如辐条手轮或飞轮和机床床身、旋转搅拌机和无防护开口外壳搅拌装置等。

(6)接近类型,如锻锤的锤体、动力压力机的滑枕等。

(7)通过类型,如金属刨床的工作台及其床身、剪切机的刀刃等。

(8)单向滑动部件,如带锯边缘的齿、砂带磨光机的研磨颗粒、凸式运动带等。

(9)旋转部件与滑动之间,如某些平板印刷机面上的机构、纺织机床等。

第二节电气安全技术

电气事故包括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都可能导致二次事故,而且二者很可能是同时发生的。

电气事故是与电相关联的事故。

从能量的角度看,电能失去控制将造成电气事故。

按照电能的形态,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雷击事故、静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和电气装置事故。

一、人身触电的原因

人身触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遵守安全工作规程,人体直接接触或过于靠近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

  

(2)电气设备安装不符合规程的要求,带电体的对地距离不够。

  (3)人体触及到因绝缘损坏而带电的电气设备外壳和与之相连接的金属构架。

  (4)靠近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处或其它带电部分的接地短路处,遭到较高电位所引起的伤害。

  (5)对电气常识不懂或一知半解,乱拉电线、电灯,乱动电气用具造成触电。

二、人身触电的危害

(一)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持续时间、电压、频率、人体电阻、通过人体的途径以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而且各种因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当电流流经人体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和麻木,并伴随不自觉的皮肤收缩。

肌肉收缩时,胸肌、膈肌和声门肌的强烈收缩会阻碍呼吸,而使触电者死亡。

电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控制中心可使呼吸停止。

电流通过心脏造成心脏功能紊乱,即室性纤颤,会使触电者因大脑缺氧而迅速死亡。

1.电流强度对人体的影响

  所谓电流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单位为安培,用符号A表示。

每秒钟通过1库仑(用符合C表示)的电量叫1A,1A等于1000mA。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越明显,感觉越强烈,从而引起心室颤动所需的时间越短,致命的危险就越大。

 根据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感觉和反应不同可将电流分为:

(1)感知电流。

引起人的感觉最小电流称为感知电流。

实验资料表明,对于不同的人,感知电流也不相同,成年男性平均感知电流约为1.1mA;成年女性约为0.7mA。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2)摆脱电流。

人触电以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

实验资料表明,对于不同的人,摆脱电流也不相同:

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6mA;成年女性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0.5mA。

成年男性最小摆脱电流约为9mA;成年女性的最小摆脱电流约为6mA。

最小摆脱电流是按99.5%的概率考虑的。

(3)致命电流。

在较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最小电流称为致命电流。

在电流不超过数百毫安的情况下,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引起的心室颤动或窒息造成的。

因此,可以认为引起心室颤动的电流即为致命电流。

100mA为致命电流。

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对人体的影响

随着电流通过人体时间的延长,由于人体发热出汗和电流对人体的电解作用,使人体电阻逐渐降低,在电源电压一定的情况下,会使电流增大,对人体组织的破坏更加厉害,后果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人的心脏每收缩扩张一次,中间约有0.1s的间隙,在这0.1s过程中,心脏对电流最敏感,若电流在这一瞬间通过心脏,即使电流很小(只有几十毫安),也会引起心脏颤动。

因此,通电时间越长,重合这段时间的可能性越大,危险性就越大。

3.作用于人体的电压对人体的影响

 当人体电阻一定时,作用于人体的电压越高,则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

实际上,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并不与作用在人体的电压成正比。

这是因为随着人体电压的升高,人体电阻急剧下降,致使电流迅速增加,而对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当220~1000V工频电压(50Hz)作用于人体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可同时影响心脏和呼吸中枢,引起呼吸中枢麻痹,使呼吸和心脏跳动停止。

更高的电压还可能引起心肌纤维透明性变,甚至引起心肌纤维断裂和凝固性变。

4.电源频率对人体的影响

 常用的50~60Hz工频交流电对人体的伤害最为严重,频率偏离工频越远,交流电对人体伤害越轻。

在直流和高频情况下,人体可以耐受更大的电流值,但高压高频电流对人体依然是十分危险的。

5.人体电阻的影响

  人体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当接触电压一定时)由人体的电阻值决定。

人体电阻越小,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也就越危险。

  人体电阻主要包括人体内部电阻和皮肤电阻,而人体内部电阻是固定不变的,并与接触电压和外界条件无关,约为500Ω左右。

皮肤电阻一般指手和脚的表面电阻,它随皮肤表面干湿程度及接触电压而变化。

不同类型的人,皮肤电阻差异很大,因而使人体电阻差别很大。

一般认为,人体电阻在1000~2000Ω之间。

 影响人体电阻的因素很多,除皮肤厚薄的影响外,皮肤潮湿、多汗、有损伤或带有导电性粉尘等,都会降低人体电阻;接触面积加大、接触压力增加也会降低人体电阻。

6.电流通过不同途径的影响

电流通过人体的头部会使人立即昏迷,甚至醒不过来而死亡;电流通过脊髓,会使人半截肢体瘫痪;电流通过中枢神经或有关部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强烈失调而导致死亡;电流通过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致使心脏停止跳动,造成死亡。

因此,电流通过心脏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时,危险性最大。

实践证明,电流流经身体的途径,以从左手到脚是最危险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心脏直接处在电路内,电流通过心脏、肺部、脊髓等重要器官;从右手到脚的途径其危险性较小,但一般也容易引起剧烈痉挛而摔倒,导致电流通过全身或摔伤。

臀部或背部至手、手至手也很危险,脚至脚的危险性较小。

电流途径与通过心脏电流的百分数如表3¡ª4所示。

7.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试验和分析表明电击危害与人体状况有关。

女性对电流较男性敏感,女性的感知电流和摆脱电流均约为男性的三分之二;儿童对于电流较成人敏感;体重小的人对于电流较体重大的人敏感;人体患有心脏病等疾病时遭受电击时的危险性较大,而健壮的人遭受电击的危险性较小。

(二)电流对人体伤害的种类

  电流对人体伤害主要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

  

(1)电击。

人体触电后由于电流通过人体的各部位而造成的内部器官在生理上的变化,如呼吸中枢麻痹、肌肉痉挛、心室颤动、呼吸停止等。

 

(2)电伤。

当人体触电时,电流对人体外部造成的伤害,称为电伤。

如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

此外,发生触电事故时,常常伴随高空摔跌,或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纯机械性创伤,这虽与触电有关,但不属于电流对人体的直接伤害。

三、人体触电的方式

人体触电一般分为与带电体直接接触触电(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和雷击触电等几种形式。

1.单相触电

当人体直接接触带电设备的其中一相时,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这种触电现象称为单相触电。

在中性点接地系统中的单相触电,电流是通过人体经接地装置流入中性点而形成通路的,人体承受的电压取决于人体电阻、线电压和线路的对地阻抗。

对于高压带电体,在人体虽然未直接接触,但小于安全距离时,高电压对人体放电,造成单相接地引起触电,也属于单相触电,如图3¡ª1所示。

2.两相触电

当人体的两处,如两手、或手和脚,同时接触带电设备或线路中两相导体,或在高压系统中,人体同时接近不同相的两相带电导体,而发生电弧放电、电流从一相通过人体流人另一相导体,构成一个闭合回路,这种触电方式称为两相触电,如图3¡ª2所示。

在两相触电时,虽然人体与地有良好的绝缘,但因人同时和两根相线接触,人体处于电源线电压下,在电压为380/220V的供电系统中,人体受380V电压的作用,并且电流大部分通过心脏,因此是最危险的。

3、跨步电压触电

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或当线路发生一根导线断线故障,并且导线落在地面时,故障电流就会从接地体或导线落地点流入大地,并以半球形向大地流散,在地面上形成分布电位,距电流入地点越近,电位越高,距电流入地点越远,电位越低,入地点20M以外处,地面电位近似零。

如果此时有人进入这个区域,其二脚之间(人的跨步一般按0.8m考虑)的电位差就是跨步电压。

由跨步电压引起触电,称为跨步电压触电。

如图3¡ª3所示。

三、人体触电的方式

人体在跨步电压的作用下,虽然没有与带电体接触,也没有放弧现象,电流一般是沿着人的下身,即从脚经胯部又到脚与大地形成通路。

电流很少通过人的心脏重要器官,看起来似乎危害不大。

但是,当受到较高的跨步电压时,双脚会抽筋,并立即倒在地下。

跌倒后,由于头脚之间距离大,故作用于人身体上的电压增高,电流相应增大,而且有可能使电流经过人体的路径改变为经过人体的重要器官,如从头到手和脚,因而大大增加了触电的危险性。

经验证明,人倒地后,即使电压只持续2s,人身就会有致命危险。

四、防止触电事故的安全措施

1、直接接触电预防技术

绝缘—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

屏护—采用护盖、护罩、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

间距—是将可能触及的带电体置于可能触及的范围之外。

标志—采用统一的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

2、间接接触电预防技术

按电源系统中性点是否接地,分别采用保护接零系统或保护接地系统。

接地(保护接地—IT系统)

TT系统—必须装设漏电保护或过电流保护。

接零(保护接零—TN系统)

IT、TT和TN系统的构成

IT系统:

用于不接地电网,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直接接地。

TT系统:

通常为三相四线制中线接地,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单独直接接地而不与中线相连。

TN系统:

电网接地,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和电网的接地极相连而不另接地,又分为

TN-S系统:

三相五线制,电网除火线、中线外另有接地的保护线PE,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和电源的PE线相连;

TN-C系统:

三相四线制,电网中线接地作保护线PEN,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和电源的PEN线相连;

TN-C-S系统:

系统中部分保护线与中线合一。

保护接零、接地的工作原理

保护接零:

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接电网的保护零线即中线,当设备带电部分与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相碰连时,仅通过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与中线间形成短路,进而引起保护跳闸。

保护接地:

适用于不接地电网,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直接接地,并使接地电阻足够小,当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意外带电时,由于接地电阻足够小,可使其所带电压降到安全电压以下。

3、其他电击预防技术

为防止人体直接、间接和跨步电压触电(电击、电伤),应采取以下措施:

1.漏电保护

按《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3955一1992)的要求,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TN,TT保护系统中,在规定的设备、场所范围内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部分标准称为漏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和实现漏电保护器的分级保护。

一旦发生漏电,切断电源时会造成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装置和场所,应安装报警式漏电保护器。

2、安全电压(或称安全特低电压)

直流电源采用低于120V的电源。

交流电源用专门的安全隔离变压器(或具有同等隔离能力的发电机、独立绕组的变流器、电子装置等)提供安全电压电源(42V,36V,24V,I2V,6V),并使用III类设备、电动工具和灯具。

应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工频安全电压额定值(即在潮湿、狭窄的金属容器、隧道、矿井等工作的环境,宜采用12V安全电压)。

用于安全电压电路的插头、插座应使用专用的插头、插座,不得带有接零或接地插头和插孔;安全电压电源的原、副边均应装设熔断器作短路保护。

当电气设备采用24V以上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3、电气隔离

采用原、副边电压相等的隔离变压器实现工作回路与其他回路电气上的隔离。

在隔离变压器的副边构成一个不接地隔离回路(工作回路),可阻断在副边工作的人员单相触电时电击电流的通路。

4、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

具有双重绝缘的电器设备属于Ⅱ类设备,常用“回”形标志。

5、连锁保护

设置防止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等造成触电事故的安全连锁保护装置。

6、采用电工安全专用用具

4、触电预防的组织措施

1、工作票制度

2、工作监护制度

3、刀闸操作票制度

4、检修制度(a.停电、b.验电、c.放电、d.装设接地线、e.悬挂标示牌、f.装设遮拦。

五、触电后的紧急救护

  人体触电后会出现肌肉收缩,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跳停止等征象,表面上呈现昏迷不醒状态,此时并不是死亡,而是“假死”,如果立即急救,绝大多数的触电者是可以救活的。

关键在于能否迅速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并及时、正确地施行救护。

时间性:

触电后1分钟救活率90%;6分钟后救活率10%;10分钟后救活率就很小。

方法要正确:

1、解脱电源:

有开关、刀闸—拉开;没开关、刀闸—用绝缘的材料挑、拨。

2、对症救治:

清醒、呼吸、心跳。

3、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挤压法。

(一人施救,交替使用,吹气2次、挤压15次;二人施救,按1:

5比例;频率为:

吹气每5秒一次;挤压每秒钟一次。

(一)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如果触电者离电源开关或插销较近,可将开关拉开或把插销拔掉;也可以用干燥的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