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9906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docx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D非直抒胸臆

15、○1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2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3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6分,一点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10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其四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

【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

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

任凭。

【4】含章:

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答案:

13.C

解析“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解读有误。

A项里,“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将墨梅与无盐相比较,用以突出梅花之美乃浑然天成,“此花风韵更清姝”,显得清新淡雅。

B项里,“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根据注释2得知乃运用了典故,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墨梅如人般的娇美,烘托出了画家的技艺高超。

C项里,“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说法有误。

题目为《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说明画作的主要内容是墨梅,并没有说“还描绘了桃花、李花”,桃花、李花只不过是诗人用以与墨梅来构成对比的,并不能说明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

D项中,“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说法正确。

14.D

解析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解读正确。

A项里,“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作者对梅花的淡雅情有独钟,“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则无据可依。

B项里,“从教变白能为黑”,不必在乎梅花到底是红颜色还是白颜色,既使画成黑颜色,那又何妨,这些毕竟都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

第一首诗的目的是展示梅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内在的风韵,并不是“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里,“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说法有误。

它们居然是落于寿阳公主额头上的梅花,以公主之美丽,绝代之芳华,为公主妆饰之物件也必须美之又美,精中更精,写出了梅花像人一样的娇美。

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项中,“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说法正确。

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画师通过描绘墨梅而展示其技艺,说明艺术的源头就是生活。

15. 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是:

惟妙惟肖,形神俱备,神似而意足。

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的不同在于:

第一首诗将桃李与墨梅相比较,突出了墨梅淡雅清新的特点;第二首诗运用了含章殿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与春秋时相马名手九方皋的典故,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对于形象的认知及情感的品味。

品读诗歌时,情感的把握要抓住它的缘由,是缘于人,还是缘于景,缘于物还是缘于事,这样,相应的问题才会一一予以解决。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4分)

 

 

答案:

14.(9分)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

刘禹锡《插田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全国卷III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案:

(二)

14.B

15.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

14.D

15.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答案:

(二)(8分)

19.(2分)造访     朱门

20.(6分)

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

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答案:

(二)

14.C

15.第一问:

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

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9、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19.《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8.C

19.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10、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训练】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洞庭湖草色青青,水波不兴,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2).“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

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

(3).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

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

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

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

(4).“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5).“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

于奇崛的想象之语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

这种豪情是宠辱皆忘之豪情,这种境界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7).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8)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

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

(10)词的上片情景交融。

词人描写了广阔的湖面、澄澈的湖水、素洁的月光,营造了幽谧、廖阔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悠热自在的心情和坦荡旷达的胸襟。

(11)这是一首豪放词,笔势雄奇,大气磅礴,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请说出本词所使用的三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5分)

4、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6分)

5.“表里俱澄澈”的作用是什么?

6.背诵默写

(1)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2)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

【注释】

洞庭:

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

风势。

琼:

美玉。

着:

附着。

扁舟:

小船。

素月:

洁白的月亮。

明河:

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

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

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孤光:

指月光。

肝胆:

一作'肝肺'。

冰雪:

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

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

形容衣衫单薄。

泛沧:

青苍色的水。

挹(yì):

舀。

挹一作'吸'。

西江:

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

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

万物。

扣:

敲击。

扣一作'叩'。

啸:

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

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背景】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

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鉴赏】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

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

“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

“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

“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洞庭秋色美在澄澈。

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

张孝祥之罢官,原因不明,但应是蒙冤。

他过洞庭时,看到皎洁的月色,触发情怀。

“表里俱澄澈”一句,是写月夜洞庭,亦是词人心迹的写照。

所以,“表里俱澄澈”的情怀和洞庭皎洁的月色融为一体,成为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色。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