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446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docx

南京工业大学中特整理资料

一、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如何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这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实现规模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转换,从而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引导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围绕创新发展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创造新供给,释放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发展新动力。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形成若干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区,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以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经济增长点。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实现创新发展,根本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

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矫正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

  

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要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

公报明确提出了需要处理的一些重大关系,重点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等。

其实协调发展的内涵还有很多,如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

  

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公报中绿色发展的内容,是全面落实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表述上保持了“十一五”“十二五”以来的一贯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然这些表述耳熟能详,看似不新,实际上反映了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决心。

内容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渐进性,把握了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非常务实。

坚持开放发展: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外商投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在外贸方面,要努力提升外贸竞争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升级等。

开放发展要“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公报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将来,沿海地区要通过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打造开放新高地;通过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培育沿边开放新支点。

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重要提升,也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求。

实现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我们今后将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些都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来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被视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化”“一带一路”“亚投行”“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概念、战略、工程、举措,正在践行着5个发展理念的一个或多个。

未来,这5个理念将结合得更为紧密。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是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要发生变化。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一旦“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一国进入到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强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变迁,出现所谓的“创造性破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本质。

此次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位置,势必会引起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变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急需一次思想和模式的深刻变革。

同样,理论、制度、文化创新,也将是一场建立“中国叙事”的变革——终结西方“元叙事”,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农村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农村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在唯GDP时代,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硬实力”背后,是软实力的相对不足,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在中国发起一次生态革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无论是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足,还是人们环保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都要求国家调适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执政目标和努力方向,而生态美好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的崭新认知里,生态是否美好、能否尽享绿色,与幸福感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由环境事件引起的“邻避效应”和群体抗争行为多次出现,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地方秩序。

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也将深刻影响地方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

坚持开放发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近些年,随着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外界纷纷猜疑中国是否依然实行30多年一直奉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对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就是告诉世界,中国会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更多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制度性话语权。

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牵头设立亚投行,都有这方面的考虑。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吕氏春秋》有曰:

“治天下也,必先公。

”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目的本身”。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分配不公问题、阶层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

无论是共享发展,还是全面深改,都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实现全面小康。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才能牢固。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和特点

  从过去主要是浅层次的感性化改革,进入了深层次的理性化改革进程中

  集分平衡。

此次改革把该集中的权力集中到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把该分散的权力分散给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达成集权与分权的平衡。

中央把国防军队、教育卫生、国家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国企改革、收入分配、基本公共服务等社会改革权集中在中央手里,但同时也下放部分权力特别是行政权给地方,让地方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基层、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使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权与公权之间有一个基本的界线,使国家和政府有能力做事,社会和公民有活力发展。

  放权让利。

国家向社会放权让利,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地方政府向下级政府、基层政府放权让利,政府向企业、公民放权让利,国企向私企、外企放权让利。

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对国民财富重新分配,以前主要是增量的国民财富改革,现在更多涉及到存量的国民财富改革,对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固化利益要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减少国有企业的垄断领域和事项。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保障农民的公民权益。

通过金融体系改革(放开金融体系内的垄断限制)、财税体系改革(通过重新划分税种及其分享比例,使中央政府把部分财政能力转移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摆脱以地养政的情况,降低地方债务过高导致财政和金融风险的可能。

  理性改革。

一方面,本次改革坚持了过去三十多年改革成功的主要经验,即渐进改革,不搞休克疗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用一百多年探索找到的正确道路,是30多年改革开放中成功的基本经验和失败或挫折的教训的总结和概括。

许多国家虽然改旗易帜了,但是,之所以没有发展好,就是因为走错了道路。

另一方面,本次改革与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也有不同,从过去主要是浅层次的感性化改革,现在进入了深层次的理性化改革进程:

涉及的利益更广、更深,矛盾更加错综复杂;改革更加组织化,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各级党委也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改革更有预见性,而非完全盲目的摸索。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非常重要。

全会认为,新一轮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同时,也不排斥摸着石头过河,即要把中上层学者官员的理性的制度设计与下层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摸索、试点结合起来,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保改革,促进三者的良性循环,使中国今后数十年的改革开放继续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大特点:

现代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特点。

现代化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方式和展开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培育和塑造充满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

改革是从政策调整开始的。

由于我们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我国社会面貌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为改革的制度转向奠定了基础。

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单纯的政策调整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新要求,必须从政策调整转变为制度创新。

政策背后是制度,新的政策一旦受到旧制度束缚,制度变革就成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说到底需要制度支持。

和政策相比,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制度。

邓小平早在1992年就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实现邓小平当年的这一战略构想恰逢其时。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尊重客观规律,把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度化。

要敢于割除旧体制的弊端,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富有现代性内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

现代化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建设,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实施。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制度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

整体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离开其他要素而孤立存在。

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表明,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牵连、相互掣肘。

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改革的整体性。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单向突破转向整体推进。

在改革的初始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实验先行、不断探索、逐步推广的方法。

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扩展到城市;从沿海开始,逐渐扩展到内地;从局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全国;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法,不仅使我们很快启动了改革,而且避免了激进式改革所带来的震动,实现了社会的平稳发展,为整体性改革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单项突破的渐进式改革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改革说到底是一项系统工程。

改革对象的不同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每一个领域的改革必然要牵涉到其他领域的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的发展,单项突破式的改革效益在递减,局部领域的改革因其他领域的制约不可能得到深化。

这就是我国的改革所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

“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着眼于改革的整体性,积极主动,顺势而为,不失时机地把改革从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

如果错失良机,不但影响改革的推进,甚至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也会因此得而复失。

当然,我们强调改革的整体性,不是否认改革的重点。

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有重点和难点问题。

只有在各个领域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才能实现改革的整体推进。

深刻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的深刻性就在于,这是一次利益关系的调整。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本质则是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我们必须透过思想关系,深入研究利益关系。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观念变革转向利益关系的调整。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不可否认,改革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

但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利益关系调整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摆脱贫困是人们的普遍利益诉求,我们的改革就是在这种诉求中启动的。

改革几乎能为所有的人带来利益,这是一种普惠性的改革。

改革的阻力不在利益关系方面,而在思想观念方面。

一些人不愿改革,主要是担心改革会“葬送社会主义”,害怕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我们不搞争论,大胆探索,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行动中统一思想,最终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开辟了一条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

现在的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由于我国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总体上说是历史的进步,但其中也蕴藏着需要反思的新问题。

由于改革的不到位,我们的体制还不健全,我们的制度还不完善,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两种因素并存。

进而在利益群体分化中,正当利益和不正当利益并存,利益分化和利益固化并存,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利益矛盾尖锐化并存。

因此,利益关系的调整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

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利益固化和思想僵化是孪生兄弟。

解放思想的首要任务,就是超越狭隘利益的局限性。

面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我们必须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

只要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改。

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公正性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

当然,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只能是在部分先富的基础上,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部分先富转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穷。

为了摆脱贫困,消灭贫穷,我们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部分先富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关注改革的公正性,并不是质疑部分先富政策的正确,而是要对部分先富的现象给予公平追问,进而走向共同富裕。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既不能走普遍贫穷的老路,也不能走两极分化的邪路,而是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

正如邓小平所说: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公平竞争,也有不公平竞争;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也有非市场经济的因素。

尽管我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不成熟,体制和制度上的弊端还存在。

这些弊端为不正当利益提供了温床。

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要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靠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靠体制的健全和制度的完善。

这一切都依赖于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要秉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公正性原则,用公平正义这个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此,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要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下面这个是时政类的回答: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