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237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docx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

管理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信息的概念、性质P2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

信息具有以下性质:

1、事实性;2、时效性;3、不完全性;4、等级性;5、变换性;6、价值性。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差异

●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的管理。

●知识管理是对思维的管理,既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又包括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三)信息系统P6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

●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

●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信息系统的发展P8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DataProceesingSystems,简称EDPS)(1950s—1970s)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简称MIS)(1970s—)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s,简称DSS)(1970s—)

●网络化90年代以后

▲西蒙决策过程理论P15

西蒙把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列为:

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

二、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P26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其目的:

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人机结合的系统

●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二)MRPP44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一种新的管理思想。

●MRP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

●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

●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时间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MRP的构成:

主生产计划(MasterProductionSchedule,简称MPS)、产品结构与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库存信息。

●MRP系统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生产计划是可行的,二是假设物料采购计划是可行的。

●后来的研究者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过程,形成了闭环MRP

(三)MRPⅡP44-45

●20世纪80年代: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

●MRPⅡ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相结合,对企业生产中的人、财、物等制造资源进行全面控制,以达到最大的客户服务、最小的库存投资和高效率的工厂作业为目的的集成信息系统。

●MRPⅡ=MRP+能力需求计划+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

●闭环MRP=MRP+能力需求计划(CapacityRequirementPlanning,CRP)

▲MRPⅡ的工作原理—1

●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各子系统相互提供数据。

●通过确定制造的目标、确定制造所需的资源,来协调能力需求和可用能力之间的差距。

●MRPⅡ的核心在于各级计划系统,MRPⅡ中,计划一般分为五个层次:

经营计划、生产计划大纲(资源需求计划)、主生产计划(粗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生产控制。

●经营计划是计划的最高层次,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生产计划大纲的任务是根据经营计划,确定未来1-3年内,每年、每月生产多少,需要哪些资源。

主生产计划以生产计划大纲为依据,把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分布在每一时间段上,并在生产计划与可用能力之间作出平衡。

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计算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数量及时间,并作出可用资源需求间的进一步平衡。

车间作业计划则根据MRP生成的零部件生产计划编制工序排序计划。

(四)ERPP48

●1990s年代以来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开始出现。

●其实质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集成到系统中,并把时间也作为一项关键资源考虑。

它对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一般认为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4部分:

人力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ERP也就是对这4种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信息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一)数据处理的概念、基本内容P56

●数据处理指把来自多个领域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

●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

数据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运算、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输出。

(二)数据文件及其类型P63

●把数据按某种数据结构组织,存放在外存设备上就构成了数据文件。

●根据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主要分为:

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直接存取文件(各自特点)

(三)E-R图(Entity—RelationApproach)P70

●即实体-关系图,表示概念模型。

●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对象或事物、人、事物抽象的概念都可做实体。

●实体有属性。

如学生的性别、年龄等。

●实体之间有联系。

联系有一对一的;一对多的;多对多的。

(四)E-R方法的作用及其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E-R方法又称为联系-实体方法,它从实体的角度出发,描述实体间的关系,从而构造数据库的模型。

一般来说,实体间的联系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关系。

●用E-R方法设计数据库的步骤是:

(1)用E-R方法设计数据库的逻辑模型;

(2)将实体模型转换成一个数据库系统支持的数据库模型;(3)进行数据库模型规范化;(4)进行数据库结构的逻辑和物理设计。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一)诺兰模型P91

●1973年,Nolan首次提出信息系统的成长模型,至1980年完善成如下理论:

 

●诺兰模型指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以及信息系统发展进程中六种增长要素。

▲信息系统成长的六阶段:

●初装阶段:

主要是计算机知识的启蒙,学习使用的作用。

●蔓延阶段:

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缺乏系统开发,信息难以共享。

●控制阶段:

有企业领导和智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这一阶段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集成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数据管理阶段:

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成熟阶段: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六种增长要素:

计算机硬软资源、应用方式、计划控制、MIS在组织中的地位、领导模式、用户意识。

▲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各阶段都不能跳越的。

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时,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二)MIS的开发策略P93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适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及系统开发工作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

缺点: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会出现小模块运行不协调的情况。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有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上到下,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要求很强的逻辑性,难度较大。

●建立MIS的正确策略,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地应用开发。

(三)制定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三种)P95

①BSP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P95

●70年代由IBM公司提出;基于用信息系统支持企业运营的思想;自上而下分析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类,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和实施系统,以支持企业目标;根据过程/数据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BSP方法的工作步骤:

准备工作、调研、定义业务过程、业务过程重组、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BSP方法的优点:

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

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这样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②CSF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SuccessFactors)P97

●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CSF法的主要步骤:

1.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CSF方法的特点:

1、目标识别突出重点;2、从重要需求引发规划

3、容易忽视次要问题;4、受成功因素分析结果的制约。

③BPR方法—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P99

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企业流程重组的本质就在于根据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流程重组的核心,信息技术既是流程重组的出发点,也是流程重组的最终目标的体现者。

(四)MIS的开发方法(四种)

①结构化开发方法(StructuredSystemDevelopmentMethodology)P100

●结构化开发方法,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的结合。

概括起来说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阶段实现的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成熟的一种。

●结构化开发方法把MIS的开发过程严格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前一阶段工作完成,方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点:

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即自顶向下的观点。

它强调的另一个观点严格地区分开发阶段,强调一步一步地严格地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每一步工作都及时地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结构化开发方法地缺点:

开发过程复杂,开发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②原型法(Prototyping)P101

●原型法施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种常用方法。

●先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交给用户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用户进一步的提出需求和改进,再根据这些需求改进,直至客户满意。

●原型法的优点:

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

开发灵活,修改、扩充方便。

●原型法的缺点:

缺乏系统统一的规划,不适用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同时反复修改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③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edMethod)简称OO方法P102

●从面向对象的角度,为人类认识事物进而开发系统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动态链接性。

●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

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OOD)、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

●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缺点:

OO方法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之间的转换;

解决了客观世界描述工具与软件结构不一致性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

需要软件基础支持。

容易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

④CASE方法(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P103

●即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

●CASE是计算机辅助编程工具发展而来的大型综合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环境。

因此,CASE可以进行各种需求分析、功能分析,生成各种结构化图表(如数据流程图、E-R图、矩阵图)等,并能

●CASE方法优缺点:

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必须和一种具体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结合。

是一种辅助开发方法。

方便、快捷产生各类图表、程序和说明文档。

改变了系统开发的物质环境,因而使得人们开发系统的做法与传统的方法不同。

五、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P107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1)可以立即开发

(2)改进原系统

(3)目前不行,或者需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

(二)数据流程分析P112

●数据流程分析的结果是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地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数据流程图由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功能)、数据存储四种符号构成。

▲数据流程图的四要素:

●外部实体:

指本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它们和本系统由信息传递关系。

●数据流:

表示流动着的数据,它可以是一项数据、一组数据、也可用来表示对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

●处理(功能):

表示处理逻辑。

●数据存储:

指通过数据文件、文件夹或账本等存储数据。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顶图只有一张。

●分解的是顶层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

●为提高规范化程度,有必要对图中各个元素加以编号:

处理(P)、数据流(D)、数据存储(F)、外部实体(S)。

●例:

成品销售管理数据流程图

(三)数据字典P115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说明而形成的文件。

●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可以从文字和图形两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描述。

(四)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P118

●简单的处理逻辑可以在数据字典中作出定义,还有不少逻辑上的比较复杂的处理,有必要运用一些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来加以说明。

▲判断树实例

▲判断表(决策表)

▲结构化语言P119

●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之间的语言,由

(1)顺序结构(祈使语句,自上而下执行);

(2)判断结构(判断语句);(3)循环结构。

●If—else、if-end、docase-end、case、if-while

(五)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内容P126

逻辑方案的内容包括:

(1)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2)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4)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5)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六、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数据存储设计、文件的设计、数据库设计

(一)文件的设计P154

●按文件的组织方式分类,可把文件分为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

●按文件的用途分类,由以下几种:

1、主文件:

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

2、处理文件:

存放事务数据的临时文件,如更新数据。

3、工作文件:

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如打印报表文件。

4、周转文件:

存放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

5、其他文件:

如档案文件等。

●文件的设计就是根据数据的类型、数据的处理要求、硬件条件等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介质、确定文件组织方式、存取方式。

(二)数据库设计P156

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1、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用E—R模型或3NF关系群来表示)

2、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3、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包括:

库文件的组织形式、存储介质的分配、存取路径的选择。

(三)系统设计报告P160

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其内内容包括:

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代码设计方案

3、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

4、文件设计方案

5、程序模块说明书

(四)代码设计中的校验位(了解)P136

七、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一)程序设计P172

●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采用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

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二)系统切换P177

●系统切换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

●直接切换法:

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

一般只有在老的系统已完全无法满足需要或新系统不太复杂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

●并行切换法:

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

并行处理的时间视业务内容而定,短则2至3个月,长则半年至一年,转换工作不应急于求成。

●试点过渡法:

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老系统,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

(三)系统管理P178

●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四)系统维护P178

维护的内容包括:

程序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代码的维护

八、系统的评价

对新系统的全面评价是在新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一)系统评价的内容P226

对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两方面进行。

▲技术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性能:

●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

●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深度

●系统的质量

●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

●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在经济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的效果和效益,包括

●直接的评价内容:

系统的投资额、系统运行费用、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新增效益、投资回收期。

●间接的评价内容有:

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二)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P227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确定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能指标(可定量、可定性)

▲与直接经济效益有关的指标(定量)

●系统投资额:

包括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

●系统运行费用:

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消耗性材料有存储介质、纸张与打印油墨等。

●系统运行新增加的效益

●投资回收期。

▲与间接经济效益有关的指标(定性)

九、决策支持系统

DSS的英文全称为DecisionSupportSystem,中文翻译为决策支持系统。

(一)DSS定义P234

DSS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结构化决策问题:

相对比较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可依据通用模型解决如库存管理问题。

●非结构化决策:

是指那些决策过程复杂,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

●半结构化决策:

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如资源分配等。

(二)DSS的三要素

●DSS的三要素:

决策信息、决策模型、决策者。

●DSS本质上仍是一个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

(三)DSS的构成P237

●两库结构:

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

●基于知识的结构:

自然语言子系统+问题处理子系统+知识库子系统

●三库结构:

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

●四库结构:

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

●五库结构:

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本库

●其中数据库子系统:

由数据库、数据析取模块、数据字典、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查询模块构成。

●模型库子系统:

模型库、模型字典、模型库管理系统构成。

添加内容:

web、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自己看)

 

重点内容总结:

1、信息、信息的特征

2、信息系统

3、管理信息系统

4、MRP、MRPⅡ、ERP

5、诺兰模型

6、BRP、BSP、CSF、DSS

7、数据处理、数据字典

8、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