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06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快乐摇元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小学四年级上册

快乐摇元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了解元宵知识,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2、引导学生探究元宵的制作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制作元宵的基本方法。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重、难点:

学会摇元宵的技能,掌握技术要领。

课前准备:

糯米粉、元宵馅儿、面粉、盆(2个)、冷水、托盘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除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还有许多具有节日代表性的食品。

展示各式各样的民俗小吃,师生互动

2、由此引出正月十五这天,大家都吃的元宵。

二、了解元宵

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元宵都有哪些方面了解。

从来历、名称、寓意、主要原材料等方面谈谈自己对元宵的了解。

三、制作元宵

(一)、制作前的准备

大家知道元宵是怎么做的吗?

引导学生说说对手工制作元宵的方法有哪些。

(设计意图:

元宵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

包元宵和摇元宵。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所知道的元宵的制作方法。

老师进行提炼、归纳,最后落脚在这节课重点学习摇元宵上。

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手工制作元宵的主要的方法,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

这些方法你们都尝试过吗?

今天让我们现场制作元宵,想一想,你对哪一种更感兴趣呢?

那摇元宵你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

引导学生从工具、食材等方面猜一猜摇元宵需要什么。

(设计意图:

准备材料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自身的认识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

(二)、老师操作

老师边操作边讲解:

我们先来做元宵馅儿,这可是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家看,这是——红豆沙,对,在超市里都可以买到,用来做元宵馅儿还要对它进行再加工。

(操作)我们先取一些豆沙馅,再加入少量蒸熟的面粉,把他们揉在一起,再把他们分成大小均等的几份,团成一个个小球。

看,这就是做好的元宵馅儿了。

问:

谁来说说刚才老师怎么摇的元宵?

学生边说老师边随机出图,课件出示摇元宵的基本步骤。

(三)学生操作

学生再一次尝试摇元宵

(小组合作进行练习,老师巡视,指导、观察。

(设计意图:

这处教学设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自主提出了解决刚才问题的方法。

(四)学生成果展示

投影展示学生摇好的元宵,大家评一评,这几个元宵做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从大小、形状、表皮凹凸不平、有裂纹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引导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是对学生劳动技术的指导,学生虽然学会摇元宵的步骤和摇的方法,但在操作时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摇出的元宵形状不圆、大小不一、出现裂纹等情况,只有找出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才能尽量避免,摇的元宵更好。

四、拓展:

元宵的吃法

师:

大家知道吗?

我们手工制作的元宵和平时在超市里买的元宵煮起来不一样。

大家看,速冻元宵比较好熟,但手工制作的元宵需要的时间就比较长,我们这节课就没法在课堂上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

课下,同学们可以用这个方法试着煮一煮。

同学们,元宵除了可以煮,你知道还有哪些吃法吗?

怎样吃才健康呢?

(设计意图:

了解更多形式多样的元宵种类,再一次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由制作元宵拓展到元宵的煮制和吃法,引导学生对这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激发探究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师:

看来,元宵在吃的时候也要注意啊。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元宵大世界”的知识手册,里面有各种元宵的制作方法,还有健康食用元宵的注意事项呢。

同学们课下好好阅读,用我们今天学会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更多美味的元宵。

《快乐摇元宵》学情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都很喜欢上,但因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探究活动从始至终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快乐摇元宵》就是一节典型的劳动与技术方法指导课,主要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

现在的小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敢想会说但就是不能做。

这节课指导老师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就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关注和指导。

首先,这节课学生们都很喜欢上,因为,本课的选题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才能探索出好的研究主题,在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空前的高涨。

这次选题,为了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先做了个全面调查,给几个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我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确畅所欲言,“我想研究学习用具的质量”、“我想当小记者就同学们的书包质量,做个调查问卷”、“我想知道平时餐桌上的食物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涵盖了很多方面。

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我们一起筛选大家提出的问题,最终确定了这次研究的主题以面点制作为主,学习摇元宵。

元宵是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学生都吃过,但是元宵是怎么做出来的呀?

学生很想研究明白,因此,摇元宵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既新鲜又有趣的事情。

选题选对了,学生们感兴趣,愿意学,这课就成功了一半。

结果也证明,由于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极好,效果也显而易见。

热热闹闹的开题活动之后,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持续的保护,他们的活动热情很容易消退。

在初步了解手工制作元宵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操作。

摇元宵看上去简单,真正动手操作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大多在家中已经对面点的制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及了解,但是由于孩子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得到锻炼的机会太少,动手能力差,在操作时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馅儿太软了,摇出的元宵就不成形,扁扁的像围棋;糯米粉是怎么一层层包裹上去,形成厚薄适中的元宵馅儿的;摇的时候怎样摇才正确等等。

学生从一开始自己动手操作的兴奋,到做失败的沮丧,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刻关注学生活动进展,及时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维护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兴趣。

此外,指导教师不断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维持和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组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握方法的要点,体验到发现、创造与分享的乐趣,从而认识和发现方法的基本内涵。

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交流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提炼,使他们对方法的认识从经验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

通过这样的提升性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方法,关注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一堂课的结果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在活动中体验最难忘、也最有意思的过程,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其实,在主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与我们最初的预定相差很远,但我们要帮助学生们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快乐地教,学生们快乐地学,学生上完这堂课能掌握摇元宵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最值得我们欣慰的。

《快乐摇元宵》效果分析

《快乐摇元宵》一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类型中属于劳动与技术方法指导课,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

针对现在的小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敢想会说但就是不会做的情况,这节课指导老师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就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关注和指导。

下面就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及课后评测练习,对本课的效果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学习目标效果分析

1、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了解元宵知识,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元宵是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学生都吃过,但是元宵是怎么做出来的?

很多学生却从未想过,摇元宵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既新鲜又有趣的事情。

在揭题导入这个环节,营造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自觉自愿的参加活动,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学习才会更投入。

本课中,教师不露痕迹地设计了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情境,学生通过欣赏交流、初步尝试、发现问题等对学习元宵的制作方法产生了强烈的愿望。

2、引导学生探究元宵的制作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制作元宵的基本方法。

热闹的开题活动之后,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持续的保护,他们的活动热情很容易消退。

在初步了解手工制作元宵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放手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猜一猜。

摇元宵看上去简单,真正动手操作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在操作时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馅儿太软了,摇出的元宵就不成形,扁扁的像围棋;糯米粉是怎么一层层包裹上去,形成厚薄适中的元宵馅儿的;摇的时候怎样摇才正确等等。

学生从一开始自己动手操作的兴奋,到尝试失败的沮丧,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促使其自主研究、解决问题,让这初次的失败成为学生再探究的超强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不等于知识系统讲授,结合学生实际活动过程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

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的发挥了应有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充分进行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所得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出共性的问题,及时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老师及时对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学生再动手再实践,经历探究方法,从而对方法从表面认识到更深入的层次。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问题明确,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马上回头,四人小组的讨论秩序井然,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能从“我们小组怎么样”的角度来谈出观点,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合作有实效。

(二)重点、难点效果分析

学会摇元宵的技能,掌握技术要领。

学生在自己尝试和教师指导的帮助下,基本掌握了摇元宵的技巧,掌握了药院校的技术要领,能独立手工制作元宵。

但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一堂课的结果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在活动中体验最难忘、也最有意思的过程,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三)评测练习效果分析

本课的评测练习题符合学段和课标的要求,以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整个测评试题来看,学生不单单掌握了摇元宵的基本方法,也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元宵的相关知识,如有关元宵的历史、文化、传说等等。

当然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个别不佳的学生,教师还需课下单独指导和帮助。

其实,在主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与我们最初的预定相差很远,但我们要帮助学生们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首先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这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快乐地教,学生们快乐地学,学习技术,锻炼能力,学生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快乐的成长。

《快乐摇元宵》教材分析

我国的面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如馒头、饺子、面条、元宵等。

各地还依据自己的物产及名俗风情,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学习面点制作,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小学生适应生活、提高自立能力的需要。

安排这一主题的目的是引领小学生走进面点世界,激发对面点制作的探究兴趣,通过学习几种面点的制作方法,逐步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家务劳动的能力,进而提高综合运用生活基础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生活自理,形成自我服务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主题安排了“问题与思考”“学习与探究”“实践与体验”“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创新”5个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学做家庭日常生活食用的面点,不断体验家务劳动带来的快乐,逐步掌握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具有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都很喜欢上,但因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探究活动从始至终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这一主题的“实践与体验”环节安排了“做馒头”、“包饺子”、“摇元宵”这三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点有很多学问:

同样的面粉能做出不同的面点,不同的面点既有不同的做法,也有不同的味道,甚至有不同的寓意。

这几个活动都是典型的劳动与技术方法指导课,主要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

现在的小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敢想、会说但是不会做。

这几节课,指导老师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就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关注和指导。

通过前两个活动,学生对面点制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为了增进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结合元宵节的到来,《快乐摇元宵》一课继续帮助学生掌握面点制作的方法。

方法的学习源于需求,只有当学生觉得需要了解和掌握某种实际的方法时,他们才会产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全情投入,教师的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之,如果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历史悠久,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在我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发展过程中,节日文化也不断的变化着。

元宵节就要到了,元宵学生都吃过,但是元宵是怎么做出来的?

很多学生却从未想过,摇元宵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既新鲜又有趣的事情。

这一课,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文化的无穷魅力,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使学生掌握做面点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注意辨别不同面点的做法和不同的营养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思维来研究面点的制作,并勇于尝试。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看似普通的面点却包含着科学知识和亲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进而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以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快乐摇元宵》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3分)

1、元宵节是哪一天()

A.农历9月9日B.阳历1月15日C.农历正月十五D.8月15日

2、下面哪些是元宵节的习俗()

A.赛龙舟B.吃月饼C.吃粽子D.吃元宵

3、元宵在过去叫什么()

A.团子B.包子C.云吞D.浮元子

二、填空题(8分)

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

2、元宵的口味很多,常见的馅有()等。

3、你知道元宵在南方叫()。

4、摇元宵的主要食材是()。

三、问答题(39分)

1、手工制作元宵的方法有哪些?

南北方有什么不同?

(4分)

 

2、你知道元宵名字的来历吗?

请简单说一说。

(5分)

 

3、摇元宵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请你给下面几幅图排排顺序,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些什么?

(30分)

四、拓展题(50分)

1、你知道哪些关于元宵的传说故事,讲给同学和家人听听吧。

(10分)

 

2、除了传统的元宵,你还了解哪些花样元宵?

(10分)

 

3、煮元宵要注意什么呀?

问问爸爸妈妈或上网查一下吧,动手实践的时候可要注意安全呀。

(15分)

 

4、元宵怎么吃才健康?

请你提醒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让我们都能健康食用元宵吧。

(15分)

 

《快乐摇元宵》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都很喜欢上,但因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探究活动从始至终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快乐摇元宵》就是一节典型的劳动与技术方法指导课,主要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

现在的小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敢想会说但就是不能做。

这节课指导老师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就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关注和指导。

方法的学习源于需求,只有当学生觉得需要了解和掌握某种实际的方法时,他们才会产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全情投入,教师的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本课的选材学生从一开始就兴趣高涨。

元宵是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学生都吃过,但是元宵是怎么做出来的呀?

学生一定很想研究明白,因此,摇元宵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既新鲜又有趣的事情。

热热闹闹的开题活动之后,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持续的保护,他们的活动热情很容易消退。

在初步了解手工制作元宵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放手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猜一猜。

摇元宵看上去简单,真正动手操作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在操作时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馅儿太软了,摇出的元宵就不成形,扁扁的像围棋;糯米粉是怎么一层层包裹上去,形成厚薄适中的元宵馅儿的;摇的时候怎样摇才正确等等。

学生从一开始自己动手操作的兴奋,到做失败的沮丧,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刻关注学生活动进展,及时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维护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兴趣。

此外,指导教师不断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维持和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组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握方法的要点,体验到发现、创造与分享的乐趣,从而认识和发现方法的基本内涵。

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交流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提炼,使他们对方法的认识从经验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

通过这样的提升性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方法,关注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方法的价值,正确把握运用方法的具体要求,指导教师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回家继续研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总之,老师快乐地教,学生们快乐地学,学习技术,锻炼能力,使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快乐的成长。

《快乐摇元宵》课标分析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使学生们都喜欢上这样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学生们自己选择学习的主题,指导教师只进行引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

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

方法的学习源于需求,只有当学生觉得需要了解和掌握某种实际的方法时,他们才会产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全情投入,教师的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快乐摇元宵》这课的选题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这次选题,为了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先做了个全面调查,给几个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涵盖了很多方面。

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最终确定了这次研究的主题以面点制作为主,学习摇元宵。

元宵是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学生都吃过,但是元宵是怎么做出来的呀?

学生很想研究明白,因此,摇元宵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既新鲜又有趣的事情。

选题选对了,学生们感兴趣,愿意学,这课就成功了一半。

结果也证明,由于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极好,效果也显而易见。

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的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动手实践的课程学生都很喜欢上,但因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探究活动从始至终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快乐摇元宵》就是一节典型的劳动与技术方法指导课,主要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

现在的小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敢想会说但就是不能做。

这节课指导老师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就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关注和指导。

学习面点制作,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小学生适应生活、提高自立能力的需要。

通过学习几种面点的制作方法,逐步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家务劳动的能力,进而提高综合运用生活基础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生活自理,形成自我服务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标中要求,4、5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乐于为他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此,《快乐摇元宵》一课中,通过课前、课后搜集、整理资料,学生们了解了元宵节的习俗、元宵的历史文化、花样元宵等方面的相关内容;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动手实践,学生们掌握了摇元宵的基本方法,提高交流合作能力;通过自己尝试、老师指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课,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文化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使学生掌握做面点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勇于尝试,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思维来研究面点的制作。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看似普通的面点,却包含着科学知识和亲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进而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以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