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872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docx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一、产业布局的涵义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产业布局的涵义

简单的说,产业布局指的是资源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有效分布。

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配置的过程。

从产业布局的目标来看,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即与人类的无限需求相比,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

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选择,成为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对象。

建立在时间均衡上的传统价格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换,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分配流动,当市场出现时,各种资源在各个行业就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

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的空间行为的存在,人类的活动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使得仅从时间均衡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并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最优化。

因此还需从空间的角度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产业布局,使生产实体选择的空间位置最为适当,与所处环境系统协调运行,才能使产业的总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产业布局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城市是一个由多个参量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从而带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化。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均衡是暂时的,经济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包括城市地域的扩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人口分布等,城市始终处于结构形成和结构重组的状态中。

产业布局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中必将对城市整体及其子系统进而对城市整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在城市复合系统中,各次产业选择或变迁到不同区位时,将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符合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协调发展的规律,其所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就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产业布局不合理,不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发展的效率必然就低,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上所述,产业布局变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产业布局正面影响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而负面影响则成为城市发展的阻力。

城市产业布局变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种作用,体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

总体来说,产业布局变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经济发展。

当某一产业由于空间变动而能获得优势的区位时,区位优势的直接表现就是由于产业的发展而拉动经济增长。

而产业布局不合理引起企业之间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不畅时,生产成本必然升高,削弱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促进城市社会结构的优化。

产业布局的变化是引起产业人口变动的直接原因,也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动因;同时产业布局的变化,也会增加原居住区居民的择业空间。

同时,还会改善交通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景观格局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在不断演替和变化。

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化驱动着城市地区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的演替,从而改变城市地区能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的循环和空间态势,进而影响着城市及其影响区域的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冲击。

生态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经济问题。

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模式,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系统向着良性的方向演化,以最大的可能减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

二、扬州城市产业布局调整与发展历史回顾

1、扬州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回顾

历史上的扬州是一座传统的商业城市,由于历史的积淀,使扬州的商业有着丰厚的底蕴。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扬州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成为两淮盐集散地,东关城外沿河两岸盐仓林立,盐运规模宏大。

明初,扬州里运河形成,为扬州再度繁华提供航运条件,扬州成为两淮盐务中心和南北货集散地,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有很大发展,城市已大体形成商业区和手工作坊区。

清康熙年间,对里运河多次治理,极大地便利了扬州水陆交通。

扬州成为中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漕粮北运咽喉和南北货商品集散地,城市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

从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城区西部逐渐衰落,城区缓慢地向城厢以外扩建及东南运河沿线发展。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扬州城市发展变化较大,1951年拆除城墙兴筑东、南、北三面环城马路,拓宽市中心商业街为国庆路、渡江路和广陵路、干泉路十字干道,同时在旧城区西部兴建大专院校,建成区向西发展。

1958年至60年代,初步建成城西南宝塔湾化工区、城南机械工业区、城东北五里庙工业区和跃进桥以东商业住宅区,城市主要向东、南方向延伸。

70年代城市开始向北发展,初步建成梅岭住宅区。

1978年结合人防通道建设,按规划拓宽石塔路、三元路、琼花路,形成一条以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大街,但是在老城区内一些新建工业项目的定点也防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80年代以来,城市各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扬州城市总体规划》对扬州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商业集中区以石塔路、三元路、琼花路和汶河路为主体;工业区沿古运河布置,按工业性质设7个专业工业片;文教科研区位于城市西郊,已基本形成;风景游览区以瘦西湖、大明寺、古城遗址为主体,结合市内小秦淮河和其他城河水系,组成主要旅游区;生活区以老城区为主,并积极向四周发展新区;农业区基本集中在郊区东部的湾头、汤汪和北部的西湖、平山、城北等乡镇。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昔日作为扬州古城商贸中心的甘泉路、国庆路逐渐失去其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文昌阁商贸中心,从石塔路到琼花路一线分布了扬州大厦、百盛大厦、富扬商场、维扬商场、银杏商场、环球商场、三元商场、中百一店(扬州商场)等较大规模的商场,汶河路两侧也分布着中百二店、黑天鹅商场、东方商厦等批发零售商店,这些商场的先后开业与繁荣标志着扬州商业中心的转移,国庆路、广陵路、甘泉路转变为小商品一条街。

1993年,市区有大、小餐馆250余家,个体摊点560余家,富春茶社、月明轩饭店、菜根香饭店、扬州大酒店、琼林苑、皇宫大酒家等饭店各具特色。

位于扬州城东的曲江小商品批发市场于1992年初创立,后实施了五次扩建,现市场占地70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摊店3500多个,经营百货、副食、电器等十个大类数万种商品,年成交额近20亿元,辐射到整个苏中、苏北地区。

位于城西的扬州商城占地近200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亿多元,已形成金太阳陶瓷城、家具城,木业市场、五金油漆综合市场、型材市场、家电厨具市场、灯饰广场、家纺家饰广场“两城六市”的经营格局,成为国家大型建材家具市场之一。

由此,沿着328国道两侧分布建材、工业品、小商品等多家较大市场。

农业围绕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组织生产,郊区农业瞄准市民的菜篮子、花台子、米袋子调整结构,调优品种,花卉苗木业、种植业、养殖业得到发展。

1993年,位于扬州市区西南部的扬州经济开发区得到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面积72.2平方公里,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等一类工业项目及研发机构的特色家园。

开发区的启动一方面促使老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退二进三”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开发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开发区成为扬州二产和一些新兴的生产、生活服务业积聚区。

1995年前后,扬州规模经济发展叫响全省,被称为“扬州现象”,市区GDP达83.24亿元,人均为17450元,全市工业产值、销售过千万的有近百家,销售过5亿元、利税超过5千万元的企业分别有7家和10家,市区的亚星、扬柴、扬州通运、扬农、气塑件、江扬船舶、扬州通华、扬州布厂、机械厂、制药厂、化工厂、广大毛绒、红星针织近20多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撑起了扬州工业经济,形成了汽车、船舶、机械、集装箱、空调器、化工、服装、特色小产品所谓“八龙起舞、群狮争雄”格局。

还有60多个“单打冠军”,其中氖灯产量占全国的70%,维生素C出口量占美国市场的1/5。

这些企业散布在老城区周边及城市郊区,经济的集中度不高,企业“大而全”、“大而散”、“大而低”,与时下“江阴板块”、“江阴冠军企业群”相比,当时的扬州规模经济是经济加速发展时期政策倾斜和投资拉动的产物,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特别是部分规模企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后来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了竞争优势。

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五年,是全市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五年,也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推进最快、城市建设力度最大、城市功能提升最迅速、城市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五年,城市产业布局在这期间调整力度较大。

到2005年底,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66.7万人。

这期间,扬州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约110亿元。

通过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批城建重点项目的实施,使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明显扩大,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个滨江大城市的构架已经形成,资本和产业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不断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城市多条主、次干道得到拓宽、美化,古城内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沿街店铺按规划发展迅速,尤其是贯穿扬州东西、被誉为“扬州第一路”的文昌路得到重点整治,文昌中路在“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基础上穿上“唐装”,成为古城风貌气息和现代商业气息相和谐的“仿古一条街”。

市区多层次商业形态布局初步成形。

以文昌阁商圈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逐年得到强化,金鹰、万家福、时代、五星电器等商业巨头以及一批金融企业、精品餐饮服饰店扎堆文昌中心,使得这片区域寸土寸金,但是也给这条市区文昌、汶河干道交通带来很大问题,尤其是节假日行人摩肩接踵、寸步难移,迫切需要打造城市副中心来转移人流。

近年来,市区东南西北四个商业副中心的建设也渐入佳境,“1+4”的商圈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已初步呈现出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商业副中心和社区商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商业形态布局特征。

江阳路、运河路市场带、工艺美术市场集聚区、旅游用品市场集聚区、西南市场集聚区和农贸产品市场集聚区等重点市场群建设加快。

扬州商城、曲江小商品市场、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龙头骨干市场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城区大棚式农贸市场的“农改超”工程全面推进。

珠宝城、金盛家居、五亭龙玩具城、万都装饰城等重点市场的相继建成和招商兴市,提升了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物流业,重点推进扬州市港口物流园区、扬州市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扬州长江石化物流中心(保税)、扬州商贸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

为迎接和策应国际资本加速向“长三角”转移,2002年8月,扬州率先在江苏省提出“沿江开发战略”的构想;2003年初,沿江开发正式拉开序幕。

到2005年底,沿江开发和园区基础设施共完成投入175亿元。

扬州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相关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以沿江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路网基本形成,港口加快扩容;沿江二电厂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扬州发电厂扩建工程投入运行;扬州开发区内已建成18万吨和5万吨污水处理厂各一座。

沿江地区园区建设及其产业集聚已见成效。

扬州市开发区已成为电子、汽车、新材料产业集中发展的载体,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以化工及其物流等为主产业,邗江工业园以数控机械、服装制造等为主产业,广陵产业园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为主产业,江阳工业园以机械、精密铸造等为主产业,杭集工业园以轻工日用化工等为主产业。

2005年,沿江地区以不到全市面积1%的开发面积,实现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和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分别占全市的78%、85%和90%。

农业比重一直持续降低,二产、三产的发展逐步将农业由近郊推向远郊,城郊农民经纪人活跃城乡,花木经济、无公害蔬菜等成为市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2、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演变可以用轴向—同心圆模式来解释。

城市中心位于老城区内,在老城区周围分布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同时,由于古运河、大运河、江阳路、扬子江路、328国道和环城高速的影响,城市又呈现出组团分区发展的形态。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如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的内部更新和郊区、乡村的城市化在同时大力地推进。

道路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外围地区的发展,产业布局主要呈现沿放射道路的斑块状布局。

扬州市先后在1955、1965、1977、1985、1997年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是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为加快扬州市城市化步伐,促进扬州市区和邗江县共同发展,决定撤销邗江县,设立邗江区。

调整后,扬州辖4县(市)3区。

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

第一轮区划调整,解决了区域划分不合理的矛盾,为扬州做大、做强和下一步经济发展、城市布局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起,在扬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沿江开发战略大力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原邗江县并入扬州市,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进行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

“主导向南,西进东联”。

重点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适度发展河东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加强与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都市区形态。

3、扬州城市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城乡空间割裂。

从扬州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轨迹可以看到,长期以来,尤其是先前几次规划,其重点考虑的是中心城区范围,导致城市外围地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速度,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各类土地使用和发展失衡,产业布局混杂,城郊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城市工业项目定点散布于古城区内和城郊,破坏了古城风貌,污染了人居环境。

(2)城市规划区范围与行政区划范围脱节。

由于行政辖区多次变动,在城市建设的大面积铺开和城市的急速扩张过程中,历史上曾经隶属于不同行政辖区的地区,在规划和建设上缺乏长远的统筹考虑,导致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布局随之相应变更,产业布局结构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空间形态变迁的肌理不明晰,而且使得地域交界处的路网与基础设施难以衔接。

(3)城市产业拓展呈无节制地“摊大饼”式蔓延。

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向城市周边地区不断延伸的方式,来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的,是一种无序蔓延的“摊大饼”式的发展,带来了城市产业布局凌乱、城市缺乏开敞空间等较严重的“城市问题”。

三、调整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思路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主要是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的中心地,制造业在城市就业和产值中占有很大比例。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将由制造业中心和商品贸易中心转变为信息和知识生产和聚散的中心、管理决策中心、观念与技术创新中心。

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就日益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银行、保险、营销、法律与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协调全国乃至全球生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

与发达国家城市产业布局调整趋势相比,扬州同国内其他城市类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据世界银行专家考察,即便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城市的产值有2/3来自工业部门,城市有2/3的劳动力也服务于工业部门,如果加上仓储面积,工业部门占用了中心城市建成区的30%的土地。

用亚洲其他国家可比城市的指标以及发达国家的城市指标来衡量,上述比例起码应该减少一半。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扬州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极不合理,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也必须加快进行调整,以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建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21世纪的新型城市。

1、加快调整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扬州市始终把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主旋律,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奋斗目标,对“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再干三五年、买现新跨越”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等作出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472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100亿元,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过3000美元门槛;财政总收入从2000年的3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58.03亿元、增长35%,人均达到3460元、是2003年的1.15倍;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888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2620亿元,增长28.1%。

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做大经济、做优产业、做强财政、做美城市夯实了基础。

对外开放全面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招商引资不断突破。

扬州出口加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启动建设;全市省级开发区开发面积增加了一倍多,沿江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已占到全市的80%以上。

2006年全市协议注册外资24.49亿美元、实际到账7.16亿元。

发展框架的全面拉开,承载能力的明显提高,各类产业和资本的加速集聚,为扬州进一步开放开发打造了新的平台。

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区位优势迅速凸现。

随着京沪和沪宁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三桥的通车,宁启铁路扬州段通车,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竣工,环城高速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的贯通,扬州港扩容,极大的改善了扬州的对外交通。

我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扬州区位优势显著凸现,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为发挥优势、集聚优势、创造优势开辟了新的空间。

使扬州由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成长为京沪高速一个重要节点、江北客运中心、上海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的结合部,扬州的区位优势明显显现。

扬州将更广泛深入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充分显示其作为滨江工商城市的无穷魅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发城市扩张的内在需求,如果在未来三、五年,扬州能如愿建成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工业实力增强,那么,成为苏中、苏北门户城市,成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就不成问题。

这样,就必然存在着扬州由目前的中等城市向大城市演进的过程,客观上也产生了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冲动。

2、扬州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

按照“一体两翼、西进南下东联”的城市发展方向和“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新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产业布局思路,进一步加强古城保护,进一步扩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完善新城西区,进一步加快实施沿江开发。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振兴扬州传统特色产业。

扬州主城区除了政治、交通、商贸、文化、金融、会(博)展中心外,应主要承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城市旅游和文化保护的功能,要立足创造多样化的环境和景观,统筹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街区格局和地段、生态景观和湿地资源、水资源等,发展和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

要围绕烟花三月旅游节主题活动,积极打造“运河城市”品牌,大力实施沿河企业“退二进三”,加快形成大水湾广场、竹西名胜等景观,集中塑造古运河精品段,进一步提升古运河风光带的品味。

通过挖掘整理具有扬州个性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工艺文化、休闲文化等,彰显个性,做出亮点,提升形象,全力打造“文化扬州”。

整饬传统民居,拆除违章建筑和不协调的现代装饰,恢复古城传统风貌,重点实施“双东”、南河下和教场历史文化街区整治。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规划建设国庆路老字号一条街,打造名品名店集聚区。

鼓励老字号企业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等新型业态,放大品牌效应。

通过开展“扬州师傅”评选等活动,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特色传统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

重点发展扬州玉器、漆器、珠宝等地方工艺产业。

以三笑高露洁、完美日化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日化旅游用品产业。

以五亭龙玩具城为龙头,发展玩具产业。

合理优化大型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的在城区的空间布局。

——重点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实现扬州城市发展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

全面建成西部分区,形成城市副中心,作为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和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

基本建成1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道路、桥梁、绿化、路灯和排水、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成新区内变电所、加油站、邻里中心等设施,配套建设国展中心商业用房;建成西区行政商务中心、香格里拉五星级大酒店、京华城中城商务区及住宅区建设。

构建河东分区城市骨架,基本完成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江都的联系,保育现有的生态环境。

在高起点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内河网密布、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完成广陵新城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广陵行政中心、东部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逐步形成城市东部副中心和集中体现生态特色的最佳人居区。

“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港口工业区和瓜洲分区,使其成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

加快沿江地区开发。

策应“沿江开发”战略,强势推进港口分区、瓜洲分区、扬子津分区建设,城市建设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

基本完成港口、瓜洲、扬子津分区1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江出口加工区建设,一期实施开发1.52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和配套房屋建设。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展。

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100万人口以上。

——促进开发园区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优化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功能,以产业链整合生产和服务,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发展专业特色园区。

扬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高端纺织产业,扬州化学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石化物流产业,邗江工业园重点发展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生物医药、服装产业,广陵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机械、食品加工产业,江阳工业园重点发展机电、轻纺产业,江都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冶金、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精细化工产业。

加快扬州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沿江石化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功能园区建设,争取扬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按照建设生态型、循环型园区的要求,加强园区规划和建设,强化园区间的功能互补和配套开发,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扬州商贸物流中心、扬州市铁公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扬州市港口物流园区、扬州长江石化物流中心(保税)等市重点物流园区启动区的建设,加大物流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主要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招商活动,初步形成市各重点物流园区的运作管理体系,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成立物流业行业协会,建立重点物流园区、企业的物流统计网络体系,落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细化落实工作,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完成京杭大运河市区段码头规划建设,建成并沟通运河南、北路。

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扬州古城、古运河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打响文化、休闲、生态特色旅游品牌。

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市与县、扬州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联动发展。

加强对江浙沪地区、火车开通沿线城市及海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和扬州城市的整体推介,不断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源。

加快旅游业与娱乐、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

开工建设1-2家五星级饭店。

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启动扬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建设,积极申报省级软件产业基地。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形成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和解危安置房、廉租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

放手发展养老托幼、体育健身、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审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会展等行业和创意产业。

——预防城市郊区化。

人们交通方式的改变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区环境的恶化,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