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801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友人教学设计.docx

送友人教学设计

送友人教学设计

走进李白之送别诗

《送友人》教学设计

城关初级中学钱丽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课前几分钟读李白送别诗几首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写的诗吗?

(预设:

《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请大家齐读《赠汪伦》,想一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汪伦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

他有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友人》。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

1、齐读《送友人》,正音,理解诗题。

2、读了这首诗,那你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预设:

孤独、伤感、失落)

问题引领,分析研讨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孤蓬万里征)

2、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

(孤蓬)

3、你们知道蓬草吗?

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

4、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

(更加突出孤独)

5、请问是诗人孤独?

(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

6、“孤蓬”是一种事物,那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事物?

你可以找出来吗?

(预设: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

7、诗人是如何来描绘青山白水的?

(预设: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8、“横”写出了青山什么特点?

(连绵、静态美)那“绕”呢,写出了流水什么特点呢?

(动态美)(你知道其他古诗句中用字用得特别好的例子吗?

预设“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这里也有两例,出示PPT: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9、虽是别离,可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浮云落日这美景的呢?

(预设: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与落日,本是两种自然景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

比喻,天空中的浮云随风漂浮,好像友人即将远行,行踪不定。

夕阳徐徐而下,不忍离去,就好像此时的诗人舍不得又友人的离去。

所以这首诗诗人借浮云和落日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0、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诗人又是怎样与友人作这最后一别的呢?

(预设: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大家想一想:

诗人当时对友人说什么了吗?

(预设:

说了,要珍重,后会有期!

没有说,只写了马儿萧萧长鸣)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一次次洒脱的挥手告别,包含着诗人对友人最诚挚的祝福。

11、无论是青山流水还是浮云落日,无论是孤蓬飘飞还是班马嘶鸣,这些事物在古诗里面,我们称之为“意象”。

那你知道什么叫意象吗?

(简单介绍“意象”“意境”的概念)

12、其实,古人特别喜欢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两句诗不知大家听说过吗?

(出示PPT: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你可以说出这两句诗中的意象吗?

13、(出示PPT)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

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

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

(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

14、此景此情,萧萧马鸣,浮云落日,略显惆怅与感伤,可完全不会感到灰心颓废。

这就是李白,乐观豁达,豪放洒脱的李白。

反复诵读古诗:

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及语气。

15、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

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机动安排)

我们了解了以《送友人》为代表的李白的送别诗豪放洒脱的风格,下面来看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找一找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结束语:

李白的一生,风流倜傥,豪迈洒脱,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朋友遍天下,诗作传古今,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还将会学习他的《渡荆门送别》,在那里我们会再一次与他相约。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3.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面我们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谈到,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阻塞、信息的不畅,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十分看重别离,别离也成为诗歌中吟咏的一个主要题材。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李白的送别诗:

《送友人》

屏显:

《送友人》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送别一个什么样的友人?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他的名作《送友人》。

对于诗仙李白,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指名讲解。

补充。

屏显:

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

谢朓是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李白非常崇拜他,曾在《将进酒》一诗中赞到: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对宣城素来独有情衷。

你从诗中哪里能读出这是首送别诗?

二、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此地一为别”中“一”怎么读?

“一”在作为“单数”和“表序数”时读第一声。

在“一、二、三声”前,读第四声。

在“四声”时读“二声”。

所以,“此地一为别”中的“一”读四声。

“不”字的读音呢?

②明确本诗各联的节奏,用“/”来划分。

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明确除首联是“2-1-2”的节奏外,其余三联可划分为“2--3”节奏。

屏显: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指名朗读,点评。

(3)欣赏朗读。

屏显:

(4)放声朗读。

2.对照注释,读懂诗句,感知诗意。

1屏显:

注释:

北郭:

这里指城墙以北。

郭,外城。

白水:

白,白色。

明净的水

为别:

分别。

为,动词,作。

孤蓬:

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

远行

浮云:

漂浮的云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这里指友人。

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诗人自己。

自兹:

自,从;

兹,此。

从此

萧萧:

马的叫声班马:

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离群。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你从诗中哪里能读出这是首送别诗?

预设:

诗题“送”;

“一为别”;

“萧萧班马鸣”。

4.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预设:

孤独、伤感、失落,表达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意。

何谓“友”?

志同道和者。

即具有共同的追求,有相近的兴趣、爱好。

李白是天才,才高八斗,能被他视作“友”的,绝不是一般人。

有个例子,很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杜甫曾和李白交往,分别后,杜甫写过十首怀念、赞美李白的诗歌,但李白却没有写过一首有关杜甫的诗。

连诗圣都没怎么看在眼里,顶多当做了小弟弟、粉丝,可见李白交友确实目高于顶。

这位友人是谁?

诗没有交代,也无资料可考,成了一个引读者无限遐想的千古之谜。

诗怎样写的?

精读首联: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有人?

首联交代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从什么诗句中看出诗人和友人是骑马而行的?

——萧萧班马鸣。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

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形容词作动词用,横亘。

有突然出现阻住视线、前路之意。

勾勒青山的静姿。

“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可以将“横”字改为“矗”和“屹”“卧”吗?

不能。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卧”,虽然写出了横亘之态,却缺少雄伟之气。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绕”字可以换成“流”“奔”字吗?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奔”字因水的水量之大、流速之快,而抹杀了水的柔美。

而“绕”有萦回环绕之意,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送别环境?

怎样描写的?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为什么要从描绘美丽的送别环境入笔?

以美景衬离情,以乐衬悲,这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品味颔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由景入情。

抒发了怎样的情?

孤独、伤感、失落。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孤蓬万里

2征。

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

孤蓬。

你们知道蓬草吗?

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

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

更加突出孤独。

怎么理解“孤独”?

是因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

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

这让我们想起王维的诗句:

“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蓬”是一种浸透了诗人情感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象,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意象?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

这一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

“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太白集王琦注云:

“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

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品味颈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

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落日”给了你怎样的联想?

天要黑了,时间很晚了。

一般而言,送别都比较早,因为被送别的人还要赶长长的路。

这么晚了才分别,有悖于常情。

只能说明,送别的人和被送别的人,卿卿我我,不忍分别,舍不得分别,所以,时间一再被推迟。

这就很有意思了。

这没有言明的友人,真是非比寻常。

莫非是不能言明?

该不会是位红颜知己吧?

这,你们可要去问李白。

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

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

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尾联: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诗人会哭吗?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从“萧萧班马鸣”中你读出什么?

马都依依不舍,何况人呢。

那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借马写人。

为什么要在马字前加班字?

“班”字的本义是将一块玉石从中分开。

《说文解字》说:

“班,分瑞玉。

从珏,从刀。

”意思是说“班”的含义就是将一块美玉从中分开,它的结构是由“珏”和“刀”组成的。

这个字是个典型的会意字。

从金文、篆文字形来看,就是两块玉中间插着一把刀,表示将美玉从中分开。

“班马”就蕴含着“分别”。

“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也是化用典故。

言外之意,离别自古有之,这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暗含宽解、劝慰之意。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马,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写马的诗句?

这些诗句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屏显:

马鸣风萧萧——悲壮马作的卢飞快——豪迈、喜悦雪上空留马行处——惆怅马上相逢无纸笔——悲伤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雄豪

3古道西风瘦马——悲凉

回到尾联,此景此情,萧萧马鸣,浮云落日,略显惆怅与感伤,可完全不会感到灰心颓废。

这就是李白,乐观豁达,豪放洒脱的李白。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

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

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

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

四、合作探究

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什么关系?

点拨:

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

或明丽,或怅然,或惜别,但感而不伤。

这与李白的达观是一致的。

借景抒情。

五、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六、拓展延伸

李白的著名送别诗。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七、作业1.背诵

2.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思想感情和表达上的异同。

4

5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

第1页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2页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

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第3页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

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