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307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财政总论

1、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

理解: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因为市场自身存在缺陷,所以需要政府进行调控。

但是政府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处理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市场的调控程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自己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包括:

其一,政府应当创造硬件和软件条件,形成各种各样的市场。

其二,制定好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形成公平竞争,才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三,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

其四,宏观调控市场。

当市场失灵,市场自身的自净能力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政府就有必要干预市场、调控市场。

调控的方法合法、市场化。

学会用市场的方法、用法律的方法来调控市场。

其五,做诚信政府。

面对市场,政府应当讲信用,应该在市场中让老百姓意识到政府是言必信、行必果的。

3、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对现有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收入分配职能只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生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主要手段:

【1】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加强税收调节;【3】通过转移性支出。

(3)稳定和发展职能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4、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

洛仑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

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

其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人口比例

第二章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1、基本建设支出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3、简易建筑费支出4、地质勘探费支出

5、科技三项费用6、流动资金支出7、国家物资储备支出8、支持农业支出

9、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10、城市维护费支出

11、价格补贴支出12、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1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

14、国防支出15、行政管理费支出16、债务支出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

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它支出。

(三)按最终用途分类: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

(四)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五)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六)按支出利益范围分类:

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七)按支出强制性分类:

强制性支出和随意性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了政府集中、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量及其发挥职能作用的力度。

财政支出规模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衡量:

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绝对数指标即财政支出总额,它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财政支出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财政支出规模相对数指标是财政支出金额与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比值。

其中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最为常用,这一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资源总量在公私两部门配置的比例。

(2)瓦格纳法则。

具体内容: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1、政治因素:

国家职能的扩展和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大;2、经济因素

(1)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2)解决外部效应的需要;(3)收入弹性

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存在需要政府的活动增加。

瓦格纳认为,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这需要建立司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以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因为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地配置整个社会资源,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

最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支出。

这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加得更快,政府要为此增加支出。

(3)我国财政支出规模

(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下降,社会管理支出增长。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流动资金支出下降。

②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2)在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①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

②行政管理费的增长不尽合理。

 ③行政费支出内部结构发生不合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个人经费增长快于公用经费增长。

(3)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

十余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

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一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3、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的内容:

行政管理支出、国防保卫支出、文教事业支出、公共投资支出。

转移性支出的内容:

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4、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敌对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

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

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

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

  受益的非排它性:

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

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除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

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白搭车”现象。

  消费的非竞争性: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

(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

  边际拥挤成本是否为零是区分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重要标准。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从而使市场机制难以在一切领域达到“帕累托最优”,特别是在公共产品方面。

如果由私人部分通过市场提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免费搭车者”,从而导致休谟所指出的“公共的悲剧”,难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机制本身难以解决的难题,这时就需要政府来出面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

此外,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私人不能有效提供也会造成其供给不足,这也需政府出面弥补这种“市场缺陷”,提供相关的公共产品或劳务。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准公共物品→混合提供模式(究竟是政府占的比重大还是市场比重大,取决于公共纯度)

第三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形式:

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债务支出、规费收入(税、费、债、利)

(1)税收收入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国有资产权益收入 指凭借国有资产所的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3)国家通过信用方式,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内和国外筹借的各种借款,称为公债或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形式之一。

国债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4)收费收入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

具体可以分为使用费和规费两种。

使用费是政府对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标准收取费用,如对使用政府建设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车辆收取的使用费;规费是政府对公民个人提供特定服务或是是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费用,包括行政收费(如护照费、商品检测费、毕业证费)和司法规费(如民事诉讼费、出生登记费、结婚登记费)。

收费收入具有有偿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宜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财政收入形式的共性和个性。

共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主体性。

这些收入都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以国家的名义进行征收或接受而取得的,共同构成财政收入的整体。

(2).最终用途的公共目的性和非营利性。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筹集起来的资金集中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之后,在使用方向上,是为实现公共需要而服务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因此又具有非营利性。

个性: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而且是三者的统一,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都不成其为税收。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入具有无偿性和一定的强制性,但由于这类的收入的变动性较大,受政策和经济波动影响较强,因此不具有固定性。

(3)国债收入:

作为国债发行主体的国家要为债务还本付息,不具有无偿性;国债的购买者的购买行为具有自愿性,国家不能强制其购买,因此不具有强制性;国债是根据一国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定需要而发行的,因此没有固定性。

(4)国家机关收取的费用是按照相关规定收取的,因此具有固定性,但它是以国家机关向付费者提供一定的服务为前提,因此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罚没收入也是国家职权凭借自己的职权所取得的,但它的产生必须由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发生而引起,因此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不具有固定性。

来自国际的捐赠收入只具有无偿性,但不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第四章税收概论

1、税收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理解:

·主体:

国家(政府)·客体:

一部分国民收入依据:

政治权力·目的: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税收的形式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强制性指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交纳的实物或货币随之就转变为国家所有,不需要立即付给纳税人以任何报酬,也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

税收的固定性指国家在征税以前,就通过法律形式,把每种税的纳税人、课税对象及征收比例等都规定下来,以便征纳双方共同遵守。

3、税与费的区别在于:

(1)形式特征不同。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而费则具有有偿性、自愿性、强制性。

征收的主体不同。

税收的征收主体是代表国家的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而费的收取主体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是事业机关,有的是经济部门。

(2)立法层次不同。

税法立法权在中央,一旦制订对全国有统一效力,相对具有稳定性,而费的立法权有中央和省两级,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具有灵活性。

(3)使用方向不同:

税满足社会纯公共需求;费满足社会准公共需求。

(4)资金管理形式不同。

税收收入由国家预算统一安排使用,实行集中管理;而费有专门的用途,专款专用。

4、税收转嫁含义:

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5、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不易转嫁,无替代品的商品易转嫁,有替代品的看替代品征税与否和税负多少

 4.垄断性商品的课税易转嫁,竞争性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第五章税收制度

1、税收制度含义:

简称“税制”,是国家根据税收政策、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征税依据和规范,它包括税收体系和税制要素两方面的内容。

 税收体系,是指税种、税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即一国设立哪些税种和税类,这些税种和税类各自所处的地位如何。

税制要素,是指构成每一种税的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

广义的税收制度,还包括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2、税收种类:

【1】按征税对象分类1、对流转额的征税简称流转税,或商品和劳务税。

它是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征收的一类税收。

我国的当前开征的流转税主要有: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2、对所得额的征税简称所得税。

税法规定应当征税的所得额,一般是指下列方面:

一是指有合法来源的所得。

包括生产经营所得(如利润),提供劳务所得(如工资、薪金),投资所得(如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等)和其它所得(如财产租赁所得、遗产继承所得等)四类。

二是指纳税人的货币所得,或能以货币衡量或计算其价值的经济上的所得。

不包括荣誉性、知识性的所得和体质上、心理上的所得。

三是指纳税人的纯所得,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扣除成本、费用以及纳税人个人的生活费用和赡养近亲的费用后的净所得。

四是指增强纳税能力的实际所得。

例如利息收入可增加纳税人能力,可作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而存款的提取,就不应列入征税范围。

 3、对资源的征税;4.对财产的征税;5、对行为的征税。

【2】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负是否易于转嫁分类可分为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增值税含义:

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4、增值税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其税基的计算,可从生产经营者某一期间销货收入或提供劳务收入中,减去其同一期间内的进货成本而求得。

从总体上看某一国家某一期间增值税和税基应等于该国在某一期间内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和(通常以一年计算),即国民生产总值(DNP),故一般被称为生产型增值税或总产值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可以将资本设备当期应计提的折旧,从同一期间销售或提供劳务所得收入中减去。

从总体上看,这一型态的增值税税基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当期资本损耗后的余款,即国民生产净值(NNP),故称为净产值型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将资本设备的支出,在该设备购入时,从同一时期内销货或提供劳务收入中扣除。

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作为增值税依据的部分仅限于消费资料的价值部分,国民所得用于储蓄或投资的部分则不予课税,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5、增值税转型,就是将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在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税前抵扣。

2009年我国实现转型。

6、消费税定义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7、消费税特点

(1)征收的目的性

(2)税负的转嫁性(3)单环节课税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包括了五种类型的产品:

第一类:

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如烟、酒、鞭炮、焰火等;

第二类:

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如贵重首饰、化妆品等;

第三类:

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小轿车、摩托车等;

第四类:

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等;

第五类:

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如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等。

8、所得税含义:

又称所得课税、收益税,指国家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征收的一类税收。

9、所得税的特点:

  第一:

通常以纯所得为征税对象。

  第二:

通常以经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

第三:

纳税人和实际负担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

特别是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对企业征收所得税,还可以发挥贯彻国家特定政策,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四:

应纳税税额的计算涉及纳税人的成本、费用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税务监督,促使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改善经营管理。

10、所得课税的特征:

  首先,税收负担的直接性,因此不易于转嫁。

其次,税基的广泛性。

再次,征税管理具有复杂性。

然后,税收分配的累进性。

累进性。

最后,税收入的弹性。

  税收入的弹性是指在累进的所得税制下,所得税的边际税赋随应纳税所得税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所得税的收入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经济衰退而降低,不仅使税收收入具有弹性,而且可发挥调控经济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第六章国际税收

1、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

目前,国际重复征税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法律意义上和经济意义上的。

“法律性的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纳税人就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时期内课征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经济意义上的国际重复征税,则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对不同的纳税人,就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在同一期间内课征性质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3、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方法

(1)免税法:

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外并已向来源国政府缴税的所得免于征税的方法。

1)全额免税法全额免税法,即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纳税人课税时,允许从其应税所得额中扣除来源于境外并已向来源国纳税的那一部分所得。

这种办法在目前国际税务实践中已不多见。

2)累进免税法累进免税法,即居住国政府对来源于境外的所得给予免税,但在确定纳税人总所得的适用税率时,免税所得并入计算。

也就是说,对纳税人其他所得征税,仍适用其免税所得额扣除前适用的税率。

目前实行免税制的国家,大多采用这个办法。

(2)扣除法是居住国政府允许纳税人就境外所得向来源国缴纳的税款从国内外应税所得中扣除的一种方法。

扣除法指导原则是把居住在本国的跨国纳税人在收入来源国交纳的所得税视为一般的费用支出在计税所得中减除。

与免税法对比,扣除法,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高,国外所得并没有完全消除重复征税,只是有所减轻。

(3)抵免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消除双重征税的方法。

根据这一方法,居住国政府按照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国内外的全部所得计算应纳税额,但允许纳税人从应纳税额中抵免已在收入来源国缴纳的全部或部分税款。

1)直接抵免所谓直接抵免,是相对于间接抵免而言的,其含意是允许直接抵免的外国税收必须是跨国纳税人直接向来源国交纳的。

2)间接抵免间接抵免一般适用于对公司、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所缴纳的所得税的抵免。

(4)低税法

就是指对居住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或对来源于本国所得的非居民纳税人,采用较低的税率或减免等优惠政策,如比利时政府规定对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按正常税率减征80%。

第七章国家公债

1、公债含义:

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2、公债的职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3)实施经济政策,灵活调节经济;(4)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3、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1)反映公债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指标;→直接反映政府偿债能力

(2)反映公债规模与财政支出关系的指标;→间接反映政府偿债能力

(3)反映外债规模的主要指标。

→反映应债能力

4、国债的主要特点国债是债的一种特殊形式,同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从法律关系主体来看,国债的债权人既可以是国内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而债务人一般只能是国家。

  

(2)从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看,国债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较多地体现了国家单方面的意志,与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则其体现出一定的隶属性,这在国家内债法律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3)从法律关系实现来看,国债属信用等级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八章国家预算

1、国家预算的含义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国家预算功能

(1)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状况;

(2)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3)是国家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3、国家预算的原则: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4、从预算的组织形式看,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汇编成一个统一的预算平衡表的一种预算组织形式。

复式预算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归类,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预算的一种预算组织形式。

5、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区别:

1、形式不同2、内容不同3、收支处理方式不同

6、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1)1950—1952年“统收统支”体制,即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2)1953-1979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主要特征:

中央统一制定预算政策和制度,地方分级管理;有关税权集中于中央,由地方组织征收,分别入库;中央确定地方预算的支出范围;中央统一进行地区间的调剂;地方以支定收,结余留用;该体制不能长期稳定。

(3)1980-1993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4)1994年至今实行“分税制”

第九章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四种功能:

1.导向功能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节目标。

第二,财政政策不仅规定应该做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