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451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第五册教案

苏少版

 

科学第五册

 

四年级

 

2010年8月

 

第一单元

1科学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

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

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

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

(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

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

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

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

(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

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

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得出结论。

科学就是这样的。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

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

名称蚱蜢蚯蚓……

发现地点草丛泥土……

2.2、植物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

(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

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

(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不同相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教学后记:

 2.3、校园动物的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的需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

“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

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

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

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三、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教学后记:

 

 

2.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需求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

“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

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

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

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教学后记:

 第3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

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

“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

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

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

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

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

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

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

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

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

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

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教师介绍辨认方法:

“一看、二闻、三尝”。

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

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

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

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

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

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

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

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

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家乡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

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

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

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3.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

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

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4.1谁最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你喜欢什么天气?

最不喜欢什么天气?

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

例如:

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

(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

(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

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

(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

(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1.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4.2测气温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

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

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二、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

通过观察云朵,思考:

什么样的云会下雨?

讨论:

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

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

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

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

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

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对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

(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每个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

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