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接地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231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雷接地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防雷接地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防雷接地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防雷接地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防雷接地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雷接地技术.docx

《防雷接地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雷接地技术.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雷接地技术.docx

防雷接地技术

避雷接地

一、有线电视接地

  雷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常常损坏有线电视设备。

雷击主要有两种:

直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是带电云层和大地之间放电造成的,可使用避雷针、避雷线和避雷网防避。

感应雷是由静电感应和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两种原因引起的。

感应雷约占雷击率的90%,危害范围甚广。

CATV系统的电子设备受雷击损坏主要是感应雷造成的,当天线或架空电缆附近产生雷击时,在这些地方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压,有效的接地能及早泄掉由感应产生的电荷,同时也可泄掉由于设备漏电而产生的对地电压,达到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的目的,因此系统

的优良接地是系统安全的可靠保证。

1天线的接地

  有线电视的接收天线和竖杆一般架设在建筑物的顶端,遭受雷击的机会较多,因此应把所有的接收天线,包括卫星接收天线的地焊在一起,并接入地下。

接收天线的竖杆上应装设避雷针。

避雷针一般采用直径20mm的圆钢或紫铜,针长在25cm以上。

安装避雷针时,由于单根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呈帐篷状,边界线呈双曲线,所以避雷针的高度应能满足对天线设施的保护,同时避雷针与天线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大于3m,以免天线受到避雷针的屏蔽而影响效果。

避雷针至少应有两根引下线,最好是对称布置。

引下线间距离不应大于20m,当大于20m时应在中间多引一根引下线。

引下线长度超过30m以上,其材料可采用直径10mm的圆钢或50mm×5mm的扁钢,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和墙壁间的距离为100~150mm),并设最短路径接地。

在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5m处的引下线要采用钢管等保护措施。

当建筑物已有防雷接地系统时,避雷针和天线竖杆的接地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共地连接;当建筑物无专门的防雷接地可利用时,应设置专门的接地装置。

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接地体可采用50mm×5mm的角钢或直径为50mm、壁厚约4mm的钢管做成。

水平接地体埋设深度应在0.8m以上,其有效长度应按2ρ来确定,其中ρ为该地段的土壤电阻率,单位为Ω·m。

垂直接地体的长度不应小于2.5m,各根垂直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应在5m以上。

接地体之间或接地体与接地线之间的连接要采用搭接焊,焊接的长度应足够。

接地体埋设位置应距建筑物3m以外,并注意不应埋在堆放垃圾、灰渣等的地方。

为了降低接地电阻,可将长效接地降阻剂埋在接地体周围。

沿天线竖杆引下的同轴电缆应采用双屏蔽电缆或采用单屏蔽电缆穿金属管敷设,双屏蔽电缆的外层或金属管应与竖杆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并且电缆芯与屏蔽层之间应加装合适的避雷器。

2前端设备的接地

  前端设备是CATV系统的中心,如果在附近发生雷击,则会在机房内的金属机箱和外壳上感应出高电压,危及设备及人身安全。

前端设备的电源漏电也会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机房内必须有可靠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工作地线是统一前端机械设备标准电位,保证系统工作稳定,减少外界电磁场对系统干扰的有效措施。

工作接地应同前端设备中的卫星接收机、调制解调器、录放像机、混合器、信号处理器、前端放大器和机架等连接在一起。

  强电保护地线用于消除来自交流供电电源及传输干线感应的强电和雷电干扰,以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及人身安全。

强电保护地线应同交流稳压器外壳、输入交流电源避雷器接地线、干线输出馈电器外壳及干线避雷器连接在一起。

3干线与分配系统的接地

  架设干线时,较好的做法是把钢绞绳当作干线电缆的避雷线,相隔100~150m单独接地,与放大器的接地互相独立分开。

这样,干线放大器被感应雷电击损坏的概率就大大减少。

当干线通过开阔地和山坳等雷击区时,放大器、分支分配器等设备最好用金属盒屏蔽,并把金属盒接地,以防止直击雷打坏放大器和分支分配器等,同时还可减少信号泄漏。

各种放大器、电源插入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需安装快速放电装置。

干线的供电应采用机房集中供电,其优点是电压稳定、便于维护,只要处理好机房电源的防雷,雷电通过供电系统损坏放大器的概率就会明显减少。

当干线进入建筑物时,在靠近建筑物的地方应将电缆的外导电屏蔽层接地。

当架空电缆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增设合适的避雷器,并将电缆外导体接到电气设备接地装置上;当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时,应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与接地装置相连,埋地的实际长度按规范要求不应小于50m。

4供电系统的接地

  雷电一方面从干线进行冲击,另一方面可能沿设备电力引入线进行冲击,因此在引入的电力线上应采取避雷措施:

在距终端杆300~500m的架空电力线上方架设避雷线(架空地线),对电力线进线段进行保护。

该架空地线宜每杆接地一次,而且要单设接地体,各杆接地体要设计成环形或辐射形,切勿用水泥杆内的钢筋做引下线和接地体。

这样可以阻止雷电波造成的损害,同时使雷电流在每杆入地,使其分流泄入大地。

电源进线可采用直埋式引入机房,埋地的实际长度按规范要求不应小于15m。

在机房入口处,应将电缆金属外护层与地网就近连通,电缆内芯线的两端应分别对地加装合适的氧化锌避雷器。

  电源安装的氧化锌压敏电阻耐压应低于280V,并在电源输入端安装放电管和熔断器,进行多级保护。

  机房内可采用横向避雷、纵向避雷及变压器隔离相结合的方法。

电源两输入线之间接避雷器称为横向避雷,电源两输入线分别与地之间接避雷器称为纵向避雷,横向避雷用于防止电源两输入线的避雷器因响应时间不同而造成两线之间高电位。

横向避雷的原理是:

当雷电袭击时,电源输入端感应出极高电压的短时雷脉冲,使压敏电阻MY3导通而被短路,将其释放,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纵向避雷的原理是:

当电源输入端两线感应的雷电脉冲电压相同时,两线对地感应出极高的破坏电压,使压敏电阻MY1和MY2导通而被短路,将其释放。

残余的雷电高压脉冲再一次被隔离变压器所隔离。

机房应采用带防浪涌功能的UPS作为供电设备。

 

5结论

  采用以上多重保护措施后,有线电视系统可基本避免雷击,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

二、小灵通基站接地

“小灵通”PHS系统一般分20mw、100mw、500mw等三种室外基站,有效通话半径依次增大,架设的高度越来越高,从20mw基站无需专用电源到500mw基站需要稳定的交流220v供电供给。

    500mw基站需要交流电源220V供电,额定功率80W,同时提供4对市话电缆接入,直接安装在顶楼天线支架上,且民房上无避雷针等防雷设施,由此大大增加了直接雷和市电低压电源线、市话电缆引入感应雷击侵入的可能性,因此防雷接地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苍南县小灵通基站分布在平原和山区的乡镇比例为7:

2,对于部分地点地处高、强雷区,甚至部分局站有雷击破坏记录,应安装避雷针装置;对于处在低、少雷区和附近有较高建筑的基站,可不设避雷针,但需要防止直接雷和间接雷的影响。

     根据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规范》、YD5078-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GB50057-94《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要求》等技术规范要求,小灵通基站防止直接雷和间接感应雷损害可参照下列要点:

    防止直接雷损害

    1.小灵通基站安装在建筑物顶楼;

    2.建筑物地处空旷地带;

    3.建筑物上无避雷针装置,且不在附近避雷针保护范围之内;

    4.对于配备了GPS定位的重要基站。

    符合上述条件的小灵通基站,应加装避雷针,根据滚球法计算,基站所有天线和设备都必须处在避雷针的45°角保护之内,避雷针与基站天线的间距应在3m以上。

设:

基站天线顶端距屋面高度为3m,避雷针底座距基站天线水平距离3m时,避雷针接闪器安装高度最小应在7m以上。

如下图一所示:

防止感应雷的损害

1.防护电源线、电话线上的感应雷

    在基站附近或很远的地方发生雷电放电现象,此时在电源线上产生的感应电流特别强,侵入基站电源部分,进而影响基站内部电路板;同样感应电流通过市话电缆,侵入基站的传输部分,干扰传输控制信号。

此时应在基站内部电源进线端和市话电缆输入端分别加装电源防雷模块及信号防雷模块。

2.防护天馈线感应雷

    每当基站天线周围的金属导体遭受直接雷击时,产生雷电场在基站天线到设备间的同轴电缆上产生大小不同的一系列感应电流,对基站天线输出部分造成损坏。

所以在基站天线输出端必须加装同轴电缆避雷器,同时将避雷器接地线与接地汇流排牢固连接。

(见图二)

 

 

接地装置

1.小灵通基站接地电阻要求≤5Ω;

2.避雷针的引下线采用热镀锌-40x4mm扁钢或BV50035mm2绝缘铜芯线,从接地网(或屋顶避雷带)焊接至避雷针底座,焊接处用沥青做防腐处理。

3.基站金属构件底座上安装一块镀锡TMY50x5mm铜排作为接地汇流排,将天线防雷模块的接地线、基站金属外壳接地线、电源信号防雷模块接地线,采用RV5004mm2以上截面绝缘铜芯线连接到接地汇流排,汇流排采用大于BV50016mm2铜芯线或用热镀锌-40x4mm扁钢焊接至一楼接地网(或屋面避雷带网),基站地线引下线与避雷引下线要间距3m以上。

4.接地网的埋设

    在基站天线水平距离3m处埋设环形接地网,开挖深度70cm以下,埋设热镀锌角钢∠50x50x5mmx2500mm4根,(施工条件困难的地方可采用1~2根角钢直线埋设,但需与建筑物地梁主钢筋相焊接)每根间距3m,采用热镀锌-40x4mm扁钢与角钢三面焊接焊实,作防腐处理,引出地面与基站接地引下线焊接在一起。

(见图三)

  

 

  另避雷引下线做法与此相同。

如引下线采用绝缘铜芯线,则在地网引出线端焊接一块TMY50x5mmx100铜排钻直径10mm控,铜芯线采用压接式铜接头与铜排用镀锌M10x35mm螺丝固定,施工完毕做防腐防水处理。

(见图四)

三、浅谈综合布线系统接地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建筑智能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其接地系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质量,故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结构及设计要求,并提出在接地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根据商业建筑物接地和接线要求的规定:

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结构包括接地线,接地母线(层接地端子)、接地干线。

主接地母线(总接地端子)。

接地引入线、接地体六部分,在进行系统接地的设计时,可按上述6个要素分层次地进行设计。

1.接地线 

  接地线是指综合布线系统各种设备与接地母线之间的连线。

所有接地线均为铜质绝缘导线,其截面应不小于4mm2。

当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电缆布线时,信息插座的接地可利用电缆屏蔽层作为接地线连至每层的配线柜。

若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穿钢管或金属线糟敷设时,钢管或金属线糟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应在两端具有良好的接地。

2.接地母线(层接地端子)

  接地母线是水平布线于系统接地线的公用中心连接点。

每一层的楼层配线柜均应与本楼层接地母线相焊接与接地母线同一配线间的所有综合布线用的金属架及接地干线均应与该接地母线相焊接。

接地母线均应为铜母线,其最的小尺寸应为6mm厚×50mm宽,长度视工程实际需要来确定。

接地母线应尽量采用电镀锡以减小接触电阻,如不是电镀,则在将导线固定到母线之前,须对母线进行清理。

 

3.接地干线

  接地干线是由总接地母线引出,连接所有接地母线的接地导线。

在进行接地干线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建筑物的大小以及综合布线的路由与空间配置,并与综合布线电缆干线的敷设相协调。

接地干线应安装在不受物理和机械损伤的保护处,建筑物内的水管及金属电缆屏蔽层不能作为接地干线使用。

当建筑物中使用两个或多个垂直接地干线时,垂直接地干线之间每隔三层及顶层需用与接地干线等截面的绝缘导线相焊接。

接地干线应为绝缘铜芯导线,最小截面应不小于16mm2。

当在接地干线上,其接地电位差大于1Vrm@S(有效值)时,楼层配线间应单独用接地干线接至主接地母线。

 

4.主接地母线(总接地端子)

  一般情况下,每栋建筑物有一个主接地母线。

主接地母线作为综合布线接地系统中接地干线及设备接地线的转接点,其理想位置宜设于外线引入间或建筑配线间。

主接地母线应布置在直线路径上,同时考虑从保护器到主接地母线的焊接导线不宣过长。

接地引入线、接地干线、直流配电屏接地线、外线引入间的所有接地线,以及与主接地母线同一配线间的所有综合布线用的金属架均应与主接地母线良好焊接。

当外线引入电缆配有屏蔽或穿金属保护管时,此屏蔽和金属管也应焊接至主接地母线。

主接地母线应采用铜母线,其最小截面尺寸为6mm厚X100mm宽,长度可视工程实际需要而定。

和接地母线相同,主接地母线也应尽量采用电镀锡以减小接触电阻。

如不是电镀,则主接地母线在固定到导线前必须进行清理。

5.接地引入线 

  接地引入线指主接地母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连接线,宜采用40mm宽×4mm厚或50mm×5mm的镀锌扁钢。

接地引入线应作绝缘防腐处理,在其出土部位 应有防机械损伤措施,且不宜与暖气管道同沟布放。

 

6.接地体

  接地体分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两种。

当综合布线采用单独接地系统时,接地体一般采用人工接地体,并应满足以下条件:

(1)距离工频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的接地体不宣小于10m。

 

(2)距离建筑物防雷系统的接地体不应小于2m。

(3)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0Ω。

  当综合布线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接地体一般利用建筑物基础内钢筋网作为自然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联合接地系统,这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联合接地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1)当建筑物遭受雷击时,楼层内各点电位分布比较均匀,工作人员及设备的安全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同时,大楼的框架结构对中波电磁场能提供10~40dB的屏蔽效果。

 

(2)容易获得较小的接地电阻。

 

(3)可以节约金属材料,占地少。

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地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综合市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并应注意保证导线间相对位置不变。

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BD)端应接地,用户(终端设备)端视具体情况直接地,两端的接地:

应尽量连接至同一接地体。

当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应不大于1Vr.m.S (有效值)。

 2.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内部容易受到雷击,电源碰地,电源感应电势或地电势上浮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必须采用保护器。

 

3.当线路处于以下任何一种危险环境中时,应对其进行过压过流保护:

 

(1)雷击引起的危险影响。

 

(2)工作电压超过250V的电源线路碰地;

(3)地电势上升到250V以上而引起的电源故障; 

(4)交流50HZ感应电压超过250V。

 

4.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

因为气体放电管保护器的陶瓷外壳内密封有两个电极,其间有放电间隙,并充有惰性气体。

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超过250V交流电压或700V雷电浪涌电压时,气体放电管开始出现电弧,为导体和地电极之间提供了一条导电通路。

 

5.综合布线系统的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

由于电缆上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电压,如果连接设备为其提供了对地的低阻通路,则不足以使过压保护器动作,而其产生的电流却可能损坏设备或引起着火。

例:

20V电力线可能不足以使过压保护器放电,但有可能产生大电流进入设备内部造成破坏,因此在采用过压保护的同时必须采用过流保护。

要求采用能自复的过流保护器,主要是为了方便维护。

  总之,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必将对其接地系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对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而言,提高综合布线接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路漫漫其修远,吾辈需上下而求索。

四、通信系统的接地技术

  使通信系统达到EMC不仅仅是简单的测试和保护单个部件问题。

实际上,对一个具体的器件采取保护措施,会在整个系统引起问题。

为了确保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运行,必须使用EMC准则设计接地系统。

1接地系统的功能

  当设备或系统的器件和单元能在其电磁环境中正常运行并不产生辐射而不危及或干扰其它器件、设备或系统,则称其达到EMC。

为了达到理想的EMC,需要进行两种分析:

在电磁环境中,一种具体器件的影响以及在整个系统中满意功能的效果。

当今,制造商和设计者拥有一系列的技术、产品、标准和建议来控制源于任何器件的电磁干扰(EMI)问题。

  不幸的是,组成现代通信系统的已安装的大量设备会产生其它问题。

一个系统即使完全由满足EMC标准的部件组成,但仍然容易受到源于创建此通信系统的成缆线路和网络连接产生的电磁干扰。

为了使配置的整个通信系统达到EMC,就必须制定“工作图和计划”。

这种干扰控制计划包括所采取的这些操作的顺序和精确时间的所有步骤的记录。

很明显现代通信系统应用的各种技术通过接地网络在此即接地系统连接。

设计者必须记住,电流要在通信电路内流动,而不能凭空消失。

当然,分流电流必须流向地面,系统设计中低阻抗通路至关重要。

考虑到它的重要功能,在提供可靠通信中,接地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2不同的接地系统

  通信设备可包括几种不同的接地系统,例如交直流配电接地系统、屏蔽设备接地、射频接地、参考地、雷电地等。

同样,系统也会包括不同的必须接地点,这些点包括逻辑地、框架地、电缆屏蔽地、机壳地和信号地等。

另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接地系统的可靠性。

在历史上,电气工程师负责接地系统,然而,他习惯于几十到几百安和50到60赫的工作环境,但对于电缆配置中毫安/兆赫信号缺乏了解。

相反,电子工程师则习惯于毫安/兆赫的工作环境,他们注意系统装置内部网络,并能避免涉及10~100安和50~60赫的问题。

这样,因为无人研究毫安/兆赫范围内的电磁干扰或去配置可以减小这些干扰的系统,所以接地系统是一种“无人研究的领域”。

  通常,接地系统的实施仅考虑两种或三种主要规则。

例如,系统设计者利用的原则包括:

(1)接地电阻应小于5欧,(2)应用星形配置(3)应当避免地环路(4)地电位应相等。

这些限制规则不能得到满意结果是非常普遍的。

在设计系统时,设计者会忽视更严重的危害,例如电击。

然后通过增加一些专用产品试图克服这些不足,例如高级浪涌保护装置(SPD),而不是在开始设计系统时就考虑这些问题。

  多方面的功能需要产生上述接地系统的列表。

特别是,系统设计者必须满足一些目标:

必须提供电源系统参考电压,必须使人免受电击,进入到设备的错误能量必须在引起损坏之前就要消除,通过设置到地的低阻抗通路和避免地环路来达到减小电噪声目的,当然,电击的影响也必须被消除。

任一种电路都需要接地点。

对于通信系统,不存在一种技术能分析这些不同需求,并达到最佳EMC符合设计。

但是,利用一些基本EMC导则去设计接地系统有助于达到一个完整系统设计,它可保证不同电路信号的保真度。

在此,必须考虑四个基本的设计方面。

2.1噪声控制

  为了达到EMC,经典亚里士多德学派逻辑不总是有效的。

减小EMI需确认噪声源(在内部还是在外部),耦合路径(电磁干扰耦合到电路的路径)和受影响的电路。

如果已经弄清了这些问题,那么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元件就可减小干扰。

然而,随着现代通信系统复杂性的增加,通常不可能改变受影响的元件、通信设备或噪声源,尤其当位于系统外部时。

在实际情况下,设计者通常不试图全部地减小噪声,而是寻找折中的解决方法,以使耦合到电路的全部噪声不会引起干扰。

在通信中,消除或减小EMI问题涉及耦合路径和接地系统的重要功能。

许多可变因素会影响噪声与电路的耦合,亦即信号的电平和带宽,外界环境的电磁干扰或电路的实际布局。

鉴于这些变化没有一种标准的解决方法。

在许多条件下,必须应用折中方案。

为了阻止来自更严重噪声源的耦合,设计者可允许存在某些可忽略的噪声。

2.2地电位

  对于一个电路,必须只有一个参考地。

因为两个不同点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电位,所以两个参考地就表示不同的地电位,这会导致噪声。

如果考虑两个不同的电路,当分别研究时,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参考地。

不过,当分析包含这两个电路和组成的整个电路时,必须只有唯一的参考(物理)接地系统。

2.3电磁场

  在低频应用时,电路可被视为一个包括一些常用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的等效电网络。

此种条件下,简单的计算就可满足。

然而,当电路尺寸比波长小时,电路的辐射特性就不能忽视。

例如,一段简单的导线有可变的电阻、电容、电感特性,这是否会影响系统的功能,其依赖于导线的尺寸及承载频率。

电流总是伴随着磁场,电压总是伴随着电场。

在很多情况下,干扰问题是由于没有考虑这些简单的事实而引起的。

2.4共模电流

  当考虑一个电路的两个导体时(源/负载和线返回导体),两种电流的流向是不同的。

首先,差模涉及有用信号,即电流通过一个导体从源流向负载,并通过另一个导体返回。

在共模条件下,人们研究不希望有的信号,电流在两个导体上以相同的方向流动,并通过第三个导体(实际上为地)返回。

在一些情况下,信号源和负载在不同的点直接到“地”上。

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两个接地点来说,共模电流源的电位是不同的。

在另一些情况下,承载共模电流的电路没有连接材料使此环路连接到地。

但是,可通过寄生电容把此环路在电路的一端连接到地。

共模电流是许多接地系统产生干扰问题的原因。

因为“地”常作为返回通路或环路,所以这些现象被归类为“地环路”。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对电流进行详尽的分析。

3雷电防护

  在影响通信系统的外界因素中,电击被认为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因为通信系统通过国土延伸到遥远的乡村地区(此处维修电击引起的破坏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尤其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当电击引起的直接或间接过载电流超过设备容许值时,会对电缆线路本身和它连接的设备产生严重的损坏。

保护外部电缆线路免受损坏性电击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

保护措施应基于完整的危险性分析,它应考虑到设备安装所在房屋的结构、设备本身以及组网的电缆线路。

  令人遗憾的是:

因为雷电引起的电平存在着高于纯粹干扰电平的可能,此电平有可能导致电路致命的毁坏,所以,雷电保护不总包含在EMC领域中。

  很明显,全面的EMC导则必须包括雷电防护,而且对可靠的通信系统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保护可通过如下措施:

阻止雷电能量传送到通信系统,或把过载降低到系统内加固元件可忍受的水平。

有用的技术包括:

用埋地电缆代替架空电缆,屏蔽或使用浪涌保护装置(SPD)。

4通信中的干扰“故障点”

  对电磁兼容的错误观点会导致通信系统不可靠,引起通信中断和频繁的维修。

下面要讨论电信设计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4.1电缆线路

  通信设备必须遵循EMC标准的两个要素,即它既不能是干扰者,也不能是敏感者;它既不能是电磁干扰源,也不能易受由此干扰引起故障的影响。

可是,通信系统中应用的电缆线路(用于电源、信号、电话线等)会对电磁干扰提供几个耦合路径,其原因是因为它连接两个接地点或在外界环境存在的电场和磁场中起到了天线的作用。

在完成通信设施内部的电缆线路时,最困难的任务是对共模电流的模拟。

由于它们与上述提到的可变因素有关,所以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是难于检测和正确描述的。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提供可供选择的电流通路,这是因为电流总是走闭合磁通量最小的路径。

信号和电源电缆可接近接地导体布放。

平行接地导体(即电缆托架应两端接地)可将共模电流从差模电路、电缆及其屏蔽层中去掉。

4.2地电极

  许多制造商传统要求1~5欧的接地直流电阻,但这样一个低的值在理论上的根据仍不明显。

设计者必须认识到在保护通信方面地电极所起的重要作用。

要考虑的一个首要的因素是安装处土壤的电特性。

在理想情况下,希望找到的地方的土壤电导率低,并且不存在寄生的电源电流。

如果获得这两个条件,那么即使为此改变已计划好的安装路径也是值得的,因为有效接地可以使通信系统更加可靠。

但是,大地的低电导率对防护电击损坏毫无作用。

考虑到电击产生的致命损坏,设计配置中必须首要考虑可平衡电击能量的结构。

4.3浪涌保护器件

  浪涌保护器件能限制瞬态电压并使浪涌电流接触不到敏感设备。

现在,已有许多可利用的SPD,包括电压击穿器件(气体放电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