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228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docx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归纳

【考纲解读】

(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2、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4、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5、识记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5、识记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包括名、字、号、

【考情综述】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选材形式多样,为诗歌鉴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对今后的诗歌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题量分值稳定

2、选材数量以单一诗歌为主

除湖南选用两首诗歌外,其他均为一首,诗歌考查的重点在对单首诗歌的深入鉴赏上,这启示我们要指导学生把一首诗读深读透。

3、体裁趋向较为集中

近体诗还是2009年考查重点,律诗8首,绝句4首,占2009年全部鉴赏作品的63.2%;唐诗6首,宋诗6首,宋词3首,告诉我们复习重点应放在诗词高峰的唐宋诗词上。

4、考点分布全面稳定

2009年诗歌考查基本落实在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感情的分析鉴赏上,从试卷来看,考查思想情感及态度的有16套,考查字词句考点的有13套(08年7套),考查的重心明显向深入把握诗歌内容方面转移。

(湖北09年考查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

5、大部分选用的是熟悉作家的作品。

6、写景抒情诗独领风骚。

【失误分析】

在高考考场,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于: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

比如:

单个词的鉴赏,由于没有规范格式的约束,常常会丢失采分点,最常见的丢分在于:

缺少作者情感的分析。

2、手法鉴赏题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看到试卷一片茫然,缺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其实大处记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言志)、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方法,小处记住几个常用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感官、色彩、正面侧面描写加修辞手法)即可,掌握了这些基本可以应对表现手法的大多题型。

3、情景鉴赏题中的“景“不细,往往比较粗,其实一定要把景物概述具体,另外情感概括往往会忘记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只有作者对景物的态度。

4、风格特征类题型缺少举例和例析,只有概括性的句子。

不能证明自己的界定。

5、对一些类别诗缺少总体把握,比如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的基本思想内容要清楚,心中有类别诗的主要思想内容的概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6、平时对诗歌的阅读量较少,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完成考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课时

重点突破之形象

【考查重点】

鉴赏诗歌形象的设题形式有:

1、感受诗歌的物象

2、描述诗歌画面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4、理解诗歌的情景

一、【典题导练】

(一)感受物象型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试题解析】

古诗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从而使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歌的物象,应抓住诗中描写物象的诗句,理解物象的特征,再赏析物象的表意效果。

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

1、写的是什么物象?

2、最能体现物象处境的词语是什么?

最能体现其品行的词语是哪些?

3、指出物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模式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二)描述画面型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于景物,概括时要抓住意象,分析出意境的特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总结归纳】

这首诗(或哪一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三)鉴赏人物型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是从哪了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细节的作者的情感分析概括。

解题思路:

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格式:

通过哪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有:

豪放潇洒、斗志昂扬、寂寞惆怅、勇猛剽悍、干练果决、情趣高雅、壮志难酬、怡然自得、怀才不遇、安闲宁静、零落漂泊等。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归纳】

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四)理解情景型

例四、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试题解析】

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含蓄。

含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

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

答题分三步:

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参考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总结归纳】

诗歌描写了(景物、图景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或表时令、季节的词语)(景物、图景)。

通过对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强化训练】

重点突破之语言

考查内容:

1、考查诗中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的含义

2、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

3、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典题导练】

(一)炼字型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题的思路为:

(1)释义析理: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

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

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

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总结归纳】

炼字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

这个字的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内容上要抓住意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要抓关键词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总结归纳】

该词在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

(二)炼句型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诗歌是以具体的物象连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要善于从这些物象中概括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做概括题一定要提炼,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抽象,不能照抄,不能简单翻译。

答题时要分二步:

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抽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

与上述各题不同的是,概括要求字数精炼,作为思维过程的第一步就不要写出来,只是在思考时要注意到即可。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本题答案:

这首诗颔联(描写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衰败景象,(第一步))概括介绍了六朝古都(金陵、南京)昔盛今衰的史实。

(第二步)颈联(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这些代表南京自然景色的词语,(第一步))描绘了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寄寓作者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注意此题答案点较多,不能遗漏。

【总结归纳】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

赏析古代诗歌,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所炼字、句在诗中的含义,再分析它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体味风格型

例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考点】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试题解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总结归纳】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现了……思想感情。

例9、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风格特征: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二、【强化训练】

第三课时

重点突破之表达技巧

考查内容

1、对选材结构的赏析

2、对表达方式的辨析

3、对表现手法的赏析

一、【典题导练】

(一)选材结构型

例10、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

请简要分析。

诗歌思有路,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

【试题解析】

好的诗歌一般都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写景来表达感情的,要读懂这些诗歌,就要理清所写内容间的层次安排。

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高考常常考查对层次的理解。

层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比较简单,一般分二步:

第一步总说分成几个层次,第二步针对具体内容对每一层的意思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这首散曲写了两个层次。

(第一步)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第二步)

【总结归纳】

答题模式: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二)表达方式型

出题点常有:

记叙、议论(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描写(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方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法:

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内容:

咏物咏史、写景抒怀)、抒情(直抒胸臆、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抒怀)

例11、09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

【试题解析】

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

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见与闻标明了写景的方式;作用:

分别照应了上联的两个字

【参考答案】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总结归纳】注意联系上下文,明辨手法。

例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眼指出它在诗中的具体内容,答题时第一步要答出共性的内容,第二步要配合具体诗句知人论世分析其个性内容。

如本题答案:

“羁绪”是全诗的诗眼,是一种羁旅之思,其共同情感是游子漂泊要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首联)。

(第一步)除此外,它在诗中具体还指①谪官的愁思(诗的颔联所用的典故);②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抒胸臆);③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苍颜华发今如许”的描写);④宦海浮沉的厌倦(尾联“便挂衣冠已慢迟”的描述)。

(第二步

【参考答案】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

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三)表达技巧型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常用于考查的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白描、象征、衬托、对比、虚实结合以及采用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反问加强语气。

顶真回环跌宕,具有旋律美。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13、(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

【试题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

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步骤: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手法:

对比(反衬)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例14、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2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3分)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2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3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每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