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130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仙林大学城 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docx

南京仙林大学城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

南京仙林大学城人居环境与文化发展

余颖[1]张捷[2]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

大学城作为一个文化的集聚地是与它一般城市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学的空间是种文化的空间,是需要长时间精心塑造起来的空间,其人居环境应能更好地向大学生们提供适宜的交往活动空间。

文章通过对中外大学城相关的比较,及对南京仙林大学城所处的仙西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进行的分析,提出了仙林大学城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特区,其文化建设应采纳的人地和谐、因地制宜、文化特色、纵横接续、内敛含蓄等几项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服务体系建设、建筑配套、空间营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其中特别强调了营造适宜人居环境和文化空间所应采取的塑造视觉标志、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多元文化、尺度多元化、空间开合处理、景观控制等多项措施。

关键词:

大学城,人居环境,文化,空间

前言

在建立文化大省,“科教兴市”,提高南京的知识经济竞争力的大背景下,位于仙西新市区西北部的仙林大学城,作为城市知识化的先导、核心与推动者,成为促进城市功能、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大学城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要求校园有优美的生态环境、适宜的人居环境和浓郁的文化环境。

康奈尔大学《1985年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一段话:

“十分重要的一点是:

期望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承认,在他们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上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理由。

”[1]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斯坦福、普林斯顿,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为之向往的校园环境。

由九所高校联合组成的仙林大学城,为达成建成一座文化气息浓郁、人居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智能型、生态型、开发型大学城的目标,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这些高校进行空间上的简单组合,还要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将他们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环境内,建成为南京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以及城市文化的特区。

文章从校园建设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城的成功经验,对仙林大学城的人居环境创建和文化发展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1外国著名大学城分析

1.1外国著名大学城案例剖析

1.1.1牛津与剑桥古典大学城

牛津及剑桥大学城以古建筑显示悠久历史为基本特征,大学公园及众多学院组合为景观组合基本类型。

自然环境幽美、典雅,以绿色草皮点缀孤立橡树等为景观特色,泰晤士支流或剑河穿城而过。

单校成城,以学院为分区独立封闭的住宿、课外自学活动单元,以院系为基本教学封闭单位。

牛津剑桥大学城的空间类型主要包括:

(1)大学文化空间:

专业院系(School或Department)教学空间(院系独立封闭庭院或建筑)、学院(College)空间(由各学院封闭庭院及主体围合空间组成的学生、研究生住宿、课外自学及活动的单元)。

(2)世俗空间:

包括生活空间(如居住区、商贸街等)和公众文化空间(如城市图书馆、散布的书店、剧院、文化服务设施集中街区及开放式大学博物馆等)。

(3)神圣空间:

包括宗教神圣空间(如大学主教堂等)和大学神圣空间(如大学主题广场、总部广场等)。

(4)自然空间:

以大学周边乡村田野、大学公园及河溪沿岸绿化带为特色。

其空间风格及感知映象主要表现在它们保持着自然与建筑的协调,对古建筑保护及开放并重,整体审美意象以古典式含蓄风格为主,对现代建筑体量及风格控制较严格。

空间标志则以经典大学校标或学院校标为特色,现代学院标志以含蓄为主,尺度小、展示部位通常在建筑物基部,而不是像现代广告一样矗立在建筑物上部或顶部。

以广告的多少为标志可以进行空间的鉴定。

广告多的地方为世俗空间,少的地方为文化空间。

它们充分强调整体历史氛围的感知,未设立单体的大学符号式标志。

因为一所大学便是一座城市,它们的大学城标志景观实际是城市标志建筑。

城市内主干道有一定的曲折,组成城街景观特色。

1.1.2美国现代大学城

仅以斯坦福大学城和普林斯顿大学城作为范例。

(1)斯坦福大学城:

依托斯坦福研究园区与硅谷相联系,形成斯坦福与硅谷间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型。

其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术尖端。

讲求教育的平衡和知识的广博,放眼于人类历史文明的积累与沉淀、多元文化的共同创造,体现出其人文精神和关怀现实的深厚底蕴[2]。

(2)普林斯顿大学城:

有着“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纯朴学风,浓郁的学术气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远离喧嚣的城市,环境幽雅、安详静谧;拥有先进完善的教学设备与环境;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来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1.1.3外国著名大学城的一般特征

从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外国著名大学城在对人居环境和文化建设上都有一定的共性:

(1)环境优雅、静谧,适于学习、生活、研究;

(2)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完善;(3)空间处理得当,感知强烈,善于运用各种建筑手法、空间标志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等等。

而这些都是可以为仙林大学城所借鉴的。

1.2中外大学城发展的若干因素比较

相比国外的大学城,有很多方面的差异。

如大学城与当地历史、大学城的规模、大学城的结构、特色与城市元素组合、功能、基本矛盾与统一(townandgown)、大学文化元素类型及展示、城市文化、建筑风格的定位、映象与形象(imageandidentity)等。

如大学城与当地历史方面,国外的一般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当地文化已融为一体。

而国内刚刚兴起,文化底蕴不深,而对现代科技文化氛围的追求较迫切。

再如大学城的规模,国外一般一所大学独立形成一个城市,尤其是牛津剑桥,可以有较特殊的大学体系——学院制。

而国内多以多所高校联合组成一座大学城等。

仙林大学城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文化上的差异,突出自己的本土特色,创建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大学城。

2仙西地区自然、社会人文环境条件分析

2.1仙西地区自然环境的景观特征

2.1.1地形、地势与水系

仙西地区西靠紫金山,北倚栖霞山,东接镇江宝华山和汤山风景区,南邻青龙山;九乡河与七乡河从北至南纵贯而过,桂山、灵山等山丘点缀其间;植被覆盖率高、风景秀丽,构成了南京主城东部生态防护网的主骨架。

整体呈现低山丘陵地区特色,山丘、岗地和谷地平原相间分布。

山体主要走向为东西方向,高程一般在50米以上,最高为灵山155米。

总趋势向东北方向微微倾斜,坡度较为平缓。

2.1.2仙西地区的历史文脉的分析

本区重要历史遗迹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一处,分别是梁临川靖惠王肖宏墓石刻(562年),邓廷桢墓(1846年)和徐绍桢墓(1937年),此外区内还留有明城外廓土城墙遗址(目前的土城头路)。

2.2仙西地区的区位特征分析

2.2.1地理区位

该地区位于南京主城区的东端,与中心城区隔紫金山相连,具备分担主城压力,接受主城功能扩散和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其所属的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最西端,与最东端的上海遥相呼应;同时,南京又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广大腹地的区位结点位置,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都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2.2.2交通区位

该地区南抵沪宁高速公路,北依宁镇公路,通过绕城公路与主城区联系便捷,公路二环、三环以及轨道交通的2、4号线尚在规划中。

距各深水外贸港口不到十公里,距禄口新机场仅45公里。

具备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等各方面的一定的交通条件。

2.2.3经济区位

目前以农业经济为经济主体,果牧场对其发展起主导作用;分布有一定的以建材为主的中小规模工业企业;最近房地产业有所发展,以中高档住宅开发为主。

2.3仙西地区的现代文脉分析

目前南京城市文化及空间发展态势主要向郊区发展,现已初具规模的有浦口、江宁、仙林等三处高校集中区。

而仙林大学城处于仙西新市区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南京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

未来仙西地区80%的居民为18-25岁的青年学生,其余也多为知识分子,他们的特殊身份使他们主要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活动,有着独特的行为特征。

由于未来旅游将向主题化发展,南京作为历史、现代科技、绿色、革命文化名城,是华东主要旅游目的地,仙林大学城作为一个新兴的南京文化承载地,对旅游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具备极大的发展教育旅游等主题旅游的潜力。

3.仙林大学城文化建设的措施

3.1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仙林大学城的文化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人地和谐原则:

尊重自然、贴近自然并符合人性化、适于居住学习的建设。

(2)因地制宜原则:

结合地形地势地质条件设置建筑、小品,进行空间的开合处理。

(3)文化特色原则:

突出仙林大学城的多元文化,融和展现各所入驻高校的文化内涵,给予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4)纵横接续原则:

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并沿承南京城及至江南的文化特色,作为南京市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展现窗口。

(5)内敛含蓄原则:

含蓄是东方美的特色,整体的文化展现应当含蓄、内敛,不过分张扬。

3.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作为大学城,居民的独特组成要求有相应的生活服务体系建设,融合到其校园文化发展中去。

3.2.1交通

开通数辆直达市内的公交车,公路交通和轻轨交通的站点设置与设计要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及生活居住区设置,并能体现大学城特有的教育功能;大学城内部道路应分级明确,结合地形设置,各功能区之间通过主干道和区间干道彼此联系,各单元内部则以次干道联系,以环路为主,形成不同时距的交通圈;大学城内部提倡公交优先、自行车优先的政策,校际及生活联系均采用公交系统,其线路设计要能考虑到将来发展教育旅游的要求。

同时,道路设计均充分考虑自行车交通的特点。

交通干道的延伸加剧了城市非人情化的发展,但活泼轻松、联系紧密的步行道路却会增加人情味[3]。

根据校园生活的行为特征,应适当引导与堵截交通流,设置大量步行道、步行广场、步行平台,并连成网络,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使大学城内充满人情味,令学生有家的感觉,同时对交通的限制也将增加道路表面形式的变化和本应具有的艺术特色。

建设“绿色交通”,在交通干线旁设置景观屏障,如种植绿篱等,达到美化、减噪的效果,同时实现交通与景观空间的统一以及提供便利与降低噪音的平衡统一。

3.2.2中心区配套服务设施

以“小而全”的城市资源共享配套设施为主,少数大型建筑为辅,以满足教师、大学生等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

如:

(1)教育研究类。

如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博物馆、科技/艺术馆、推广教育中心、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

(2)大型体育设施类。

如大型体育场/馆、游泳馆、网球中心等;(3)生活服务类。

如国际交流酒店、青年旅馆、医院、中小学、实验表演中心、书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各类休闲吧屋等;(4)行政管理类。

如行政中心、物业管理等;(5)综合类。

如师生联谊、活动中心、大学城入口标志、广场等;(6)城市公共绿化。

3.3建筑系列

3.3.1建筑设置

尊重原有的低山丘陵的自然形态,建筑以一种低密度的、低层的、散开的、不规则的、有机生长的形态,随地势平缓地散落山间,巧妙地融合到自然环境中。

建立一种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有不同层次空间的物质结构,形成从小组团和小空间到较大组团与空间,从较私密的空间到逐渐具有更强公共性的空间的过渡,合理安排教学区、生活区、教工住宅区等组团,从而形成一种更强的安全感和更强的大学城归属感意识。

3.3.2校区内

各校区建筑体现该校的教学特色,其内在的秩序不应单纯地落在某个个体建筑的设计手法上,而是应反映在它与所处的文化地域和场所关系上[4],并且其内部的建筑应该达到风格一致,以保持校园各部分的连贯性以及学校本身的统一有序的面貌。

同时也要有某个象征性的建筑或标志,充分体现出该校传统文化底蕴。

教学区、生活区等组团建筑要围绕生态景观布置,使生态环境能有效地向各组团渗透、延伸,营造自然的、静谧的、适于学习生活的校园特有氛围。

3.3.3中心区

中心区拟建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商务综合楼、音乐厅、歌舞剧院、数码港、文化/美食一条街、电子图书馆等建筑建议以统一的风格进行一体化建设,突出视觉效果,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提倡休闲广场主题化、个性化。

可以突出展现文化、历史等主题,体现与一般市民休闲广场的差异性,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

充分强调“景观生态网络”[5],建筑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并以几何的、开放的姿态面向风景。

3.4空间营造

3.4.1塑造视觉标志

在城市节点部位设置几个能够体现大学城文化特色的建筑小品或文化标志性符号建筑小品,风格以含蓄非张扬为特色。

各校校徽标志在某部位上保持一致。

如校徽形状、色彩或内部某细化设计等,体现大学城的同一性。

同时建立大学城公共的共享性大学文化空间和大学世俗空间。

3.4.2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树立环境优先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时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错误观点[6],“树木成材不易,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7],尽量保留山丘上的成树,并保持其树种的多样性。

同时考虑水电等能源的利用对大学城环境的影响,采用节能设计,创建生态校园[8]。

3.4.3发展多元文化

大学城作为文化的集聚地,具有自身特有的包容性,各种思潮、方法、文化在这里碰撞、冲击、交融。

而且入驻的高校也有各自的文化内涵。

学生作为新生一代,喜于创新,乐于接受各种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群体。

因此,应当以“共生”作为基本理念,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百家争鸣”,深化校园多彩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种全面的文化熏陶,而不应过分张扬某种文化或贬抑某种文化。

(1)山水文化

人类有着天生的亲水性,水无论在生理、心理、审美观念和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护和强化大学城内自然水体的特色,将九乡河、水库等水体引入城区核心,形成“活水公园”式的令人兴奋、愉悦和充满惊喜的自然公园;并依托河流结合休闲运动带、植物园等将此空间的周边扩展延伸,建构纵贯城区南北的开放化、园林化的生态核心。

充分利用城区内的丘陵山体,构建生态绿岛,与水网相结合,形成景观生态网络;强调步移景异的效果和景观的序列感。

小尺度上的设计可以结合校园及中心区的丘陵河道水网与公园的设计,适当设置绿地,以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的园林形式体现出江南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山水的灵秀、文人的儒雅等。

(2)路场文化

路、场作为城区的开敞的公共空间,应该能为必要性的户外活动、自发的娱乐性的活动以及社会性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

首先应充分利用道路、节点、区域、边界及地物标志等作为形象展示空间,加强人们的环境感知。

如恰当分析处理连接处的几何形状,创造线性的、活泼的社会交往空间,并提供鲜明的特征帮助人们记忆,使校园从整体感知上变得更为完整。

其次,休闲广场等社区活动中心应有邀召各类使用者参与的特性。

不仅要有一个有力的核心社会空间广场,而且要提供一些非正式的、活泼的、弹性的小空间,以适应多种社交活动。

(3)校园文化

大学城的主要社会构成是由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组成,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会彻底改变或者影响当地原来的社会结构,形成该地特有的校园文化。

设计时应当根据校园生活行为特征,摆脱“轴+庭院”的校园规划的固有模式,营造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大学生活空间。

还可以对各种类型环境中的柔性边界进行精心设计,增加一些校园小品,为学生的户外逗留活动创造广泛的机会,建立起学生等居民间的良好关系,同时符合青年人的交往需求。

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校际间加强交流,如校际学生联谊等,以及各种资源的共享,如学术资源、体育运动、公共教育、生活服务等等;要求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各界名人访谈或讲座、英语角、音乐会,支持各种学生团体的活动,创造高雅的学术及艺术氛围;还要求加强校际合作,开展各校间的多种比赛活动,如建模、创业、学术报告/论文、演讲辩论、文学艺术、马拉松、各类体育竞技项目、社会服务等;也希望能结合纪念日、公益活动等开展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以形成大学城的特有人文景象,如建城日、毕业活动周等等。

因此在进行人居环境建设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开展这些校园活动的可能性,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和预留空间。

同时,这些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也是开展教育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发展校园旅游的需要。

(4)青年文化

大学城内85%左右的人口为18-25岁的年青人,可谓一个永远年轻的城区,这是南京主城区所不能比拟的。

该城区内配套的各项学习生活运动设施应严肃、活泼相结合,充分体现年青人的蓬勃朝气。

(5)历史文化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进驻的九所高校均有着或长或短的历史,虽然原校址的历史性建筑不能完全照搬过来,但是可以用一些其它的手法将他们的历史有形化。

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纪念第一任校长怀特,命名了怀特阅览室,并保持当年的家俱。

斯坦福大学中心教堂方院的拱形长廊的地面上,有一排方形铜砖,每块砖上有各届毕业班的序号,下面埋有纪念物,表达了学子对母校的情感[9]。

仙林大学城也可以如此效仿,用雕像、照片、纪念物、碑刻、展示回廊等实物方式向人们展示各所学校的创立、发展、业绩、代表人物、教育家等等,并将它们与校园环境相结合,将各大学的文脉延续下去。

同时,仙林大学城所处的仙西地区本身也赋存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善于把这些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城的文化建设发展中去。

此外,还要传承南京主城区的传统城市文化底蕴,如厚重、风雅等,作为南京主城的文化外延,保持整个城市的文化一体性。

(6)现代文化

以九所大学城及入驻的科技产业为支柱,体现城区的高科技文化含量,实现社区的数字化、信息化。

同时这种内涵应能从某片区内建筑的表现手法或某些小品上集中体现出来。

(7)开放性文化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有着开放的思维,大学城便必然有着开放的文化。

而且作为南京城市对外的信息文化交流窗口,应能体现出大学城特有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合理设置大学城内的图书馆、食堂、文体区等,实现大学城区内的资源共享,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空间。

其次,为相关产业的入驻预留空间,加强大学、产业与城市三者之间的合作,提倡校园社会化,给予学生与象牙塔之外的社会接触的机会。

再次,提倡校园全球化,大学城内实现宽带上网。

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吸引国际名牌大学在大学城内设立分校或办事机构,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各个国际著名大学连接,营造国际氛围,与国际接轨。

3.4.4尺度多元化

大学城的居民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希望能生活在极适宜活动、交往的环境内。

这些需要从城市的空间尺度设计上给予更多的关怀。

设计合理的近人尺度不仅可以促成各种人际交往,而且可以产生一定的防卫心理,增加同心凝聚力,减少犯罪。

在大尺度上,应能有效分散人和活动,分别布置教学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区等功能;通过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集中布置其他功能设施,通过大尺度上的综合,将一些不互相矛盾和干扰的功能结合起来,利用大功能为许多小单元融会于更广泛的环境创造条件[10]。

并集中展现现代文化,给人以视觉冲击。

在中等尺度上,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短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将人和活动集中,便于有效开展校园活动。

在小尺度上,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细致的筹划,对每一项功能或活动都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考虑不同街面吸引人的程度以及它们对户外活动空间活动的影响。

如临街的建筑立面可以凹凸有致,给人们一种可以逗留的生活气息等。

可以从这些细部着手处理,展现传统文化,体现人文关怀。

3.4.5空间的开合处理

开放空间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发展的媒介,而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及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正是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11]。

要求以丰富的手法展示从公共到私密不同等级的完整的空间系列,明确标明场所的归属感与参与感,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场所的可识别性。

首先,多级道路体系相结合,曲直有序,形成对空间的引导。

其次,采用具有变幻的街道空间和小型广场的步行网络,即采用小空间穿插,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连续与对比,来提高体验大空间的质量,使规划保持宜人的尺度。

3.4.6景观控制

(1)自然生态景观保护

保证一定的植物覆盖率,多种植被相结合,在绿化的基础上强调四季的美化和香化,将大学城作为一个生态植物园来设计、展示。

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景观和景观视线,塑造视野走廊。

建立广场—草坪—绿篱-高大乔木-森林为主体的视野地带,并有同周围环境协调的建筑镶嵌其中。

在大学城内的各丘陵应同其所处的不同的功能区相配套,大力加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营造幽静宜人的校园气氛。

强调空间之间的联系,将动线系统和硬质空间延伸至建筑组团内部,形成“生态核心-生态走廊-庭园”、“核心广场空间-街道-庭园”的整体景观生态网络与校园生活空间系统。

(2)历史景观保护

对现有的历史遗存进行妥善的保护。

对于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要采用适当的手法在规划设计中予以有形化的体现。

(3)天际线控制

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

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虚拟天际线[12]。

应保护现有的自然的以平坦缓和为主的天际线景观,切合大学城实际,因地制宜,背景建筑以低层、低密度为宜,结合地形地势布置标志性建筑,作为天际线的装点。

整个天际线要有节奏感、韵律感、层次感。

保证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从广场、交通干道、开放性的水系和绿地能看到完整的或局部的天际线。

(4)建筑环境处理

深埋各类管线、电线,以不露出地面为宜。

采用一定的灯光、色彩效果,创造活跃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钱健,宋雷编著,2001,建筑外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系列丛书),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第137页。

[2]郝平,程建芳主编,2001,创新与挑战——世界名校鉴,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48-161页。

[3](英)G.卡伦著,刘杰,周湘津等编译,1992,城市景观艺术,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第48页

[4]李多,伍江,大学城——一种人本主义的校园设计思想,时代建筑,1999

(1),第45-47页

[5]包小枫,张轶群等,生态的校园诗意的空间——四川大学双流新校区与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汇刊,2002

(2),第14-16页

[6]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城市规划,2002(5),第33-37页

[7]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建筑学报,2000(6),第55页

[8]J.-F.Bonnet,etal.,Analysisofelectricityandwaterend-usesinuniversitycampuses,case-studyoftheUniversityofBordeauxintheframeworkoftheEcocampusEuropeanCollaboration,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