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1
第一节:
《数铅笔》1
第二节:
《数豆子》2
第三节:
《动物餐厅》3
第四节:
《小小养殖场》4
第二单元:
《观察与测量》5
第一节:
《观察物体》5
第二节:
《桌子有多长》6
第三节:
《估一估量一量》7
第三单元:
加与减
(一)8
第一节:
《小兔请客》8
第二节:
《摘果子》9
第六节:
《我和小树一起长》9
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10
第一节:
《认识图形》11
第二节:
《动手做》12
第五单元:
加与减
(二)13
第一节:
《买书》13
第二节:
《发新书》14
第三节:
《小小图书馆》14
第四节:
《跳绳》17
第五节:
《小小运动会》18
第六单元:
购物19
第一节:
《买文具》20
第二节:
《买衣服》21
第三节:
《小小商店》22
第七单元:
加与减(三)22
第一节:
《套圈游戏》23
第二节:
《乘船》23
第三节:
《乘车》24
第八单元:
统计26
第一节:
《买气球》26
第二节:
《组织比赛》27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一节:
《数铅笔》
反思一: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2、数学教学时体现数数方法的多样化。
3、允许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数。
4、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5、培养小和尚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在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时间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健康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因此,以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看,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形象而生动的教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学好数学。
反思二: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
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三:
课堂上,我们要把孩子引导好,奠定好他们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这就是我上《数铅笔》这一课的一大收获。
这一课时,我以为孩子对于数的概念未必都清楚,但是一百以内的数应该是在入学前就学会数了。
可是一上课,我马上发现高估了这些孩子,由于整堂课我的起点要求过高,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一练中,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
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帮忙数一数铅笔有几支。
在引导孩子们数的过程中,我注重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最后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出十个十个的数比较方便。
但是我却忽略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正确的从一数到一百,只有一小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来,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都不知所然。
课后请教了老教师,碧治老师让我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先学会正确的数数和写数。
看来这看似简单的100以内的数,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还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才能很好地掌握。
第二节:
《数豆子》
反思一:
“数豆子”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数”的第二节课。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通过智慧老人“抓一把豆子,估计一下有多少”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入估计活动,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
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采用的是用一个透明的杯子装进22粒豆子,让学生去猜有多少,因为最初学生是无意识、无根据地去想,所以我用了一个词“猜一猜”;然后又取了10粒放入另外一个杯子,通过学生对这10粒豆子数量的感知,对第一个杯子中物体的多少有了大致的认识,然后通过推理去进行判断,因而这个过程我将“猜一猜”改成“估一估”,让学生学会思考,用推理的方法去估计,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有益的。
为了进一步结合实际正确地去估计,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数豆子不好操作,因而用学生熟悉的小棒来代替,采取一个“抓小棒”的游戏,使学生对数形成感性的体验,在具体活动中发展数感。
此外,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数一数、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让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本课中我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小组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做自己能做、会做、要做的事,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思考、表达、交流及尝试。
反思二:
在这一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我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鼓励、等待、欣赏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师与生的对话,完全还原于一种生活状态,是平和的语气,自然的神态,引领学生探索数学,没有那种“居高临下”,更不见过去公开课中常见的“戏腔”.
这是一节有新意的课,我借助教材这一媒介,开发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并大胆地进行实施,这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围绕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估计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核心,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100以内的数,对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和探索精神的发展、思维能力和思考方法的培养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也有一些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如怎样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和经历之后,形成一个估计的策略,即估计要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多种形式的;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等等。
第三节:
《动物餐厅》
反思一:
一、优点
1、教具准备充分
我准备了大量的动物和食物图片,建立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之上,并且充分地为每一个环节服务,深受孩子
2、游戏化的教学环节
活动借用游戏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整个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每个孩子都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积极地为小动物送食物。
3、环节清晰、要求明确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要为一个目标而服务,在孩子的操作和游戏之前要求讲解得很清楚,便于孩子理解和操作。
4、融入了语言、科学常识、礼貌教育,各科教育融会贯通。
二、缺点:
内容比较简单
活动的内容有点简单,虽然是建立在孩子的经验之上,但给予孩子的提升还不够。
反思二:
教学本节课后,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乐思方有思泉涌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枯燥而抽象,学生很难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
而生动的情境设计、直观的实物演示都会对教学内容起到辅助指导作用。
在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地闪现.
例如,在比较大小时,一位学生一下子就从盘子中果子的多少判断出21>18,这种思维的灵动是我没有想到的。
也有学生用数的方法,还有学生说出:
21里面有2个十,18里面有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多,所以21比18大,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在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层深入,如此的学习过程更会使他们扎实地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把握每一个细节。
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每一次优异的表现,例如在讲解100>99时,我问学生你是如何知道100>99的。
正当大家正在思考时,陈芊的一句话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她说:
“因为100是三位数,99是两位数,所以100比99大。
我及时地给予陈芊很好地评价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形成良好的听课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加深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有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妥当,对学生的闪光点没有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
如当学生说,从盘子果子的多少判断出21>18时,我应当及时总结“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21>18,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为他们今后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总之,课堂是生成的,是多变的,作为教师就要在这多变的课堂中不断探索、感悟、完善、提高.
反思三: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很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本节课上通过几个生活情景的创设,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帮助小猴和小狗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验,找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再择优出同学们一致认为的好方法,进行了解题方法的择优。
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同学们手中的一个个数字卡片,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游戏,通过游戏,使同学们对比较数的大小、排序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练习。
主要问题还是学生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还不能够完整的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还应加强锻炼,多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也应及时进行像整理、小结和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并逐步提高
第四节:
《小小养殖场》
反思一:
“小小养殖场”一节的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所以,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第一关:
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
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通过具体数量理解、感悟这些概念,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反思二:
《小小养殖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所以,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第一关:
出示准备好的三杯不同颜色的水,一杯纯净水(最多),一杯红墨水,一杯黑墨水(最少)。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比较三杯水那被水最多,那被水最少。
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
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我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用谈话:
“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
谁来跟老师说说,养殖场是做什么的?
”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并且兴致很高。
在让学生翻开书看图,说说图中养殖厂里都是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发现了鸡最多,鹅最少的问题。
然后,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先说什么多,什么少,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问题。
最后,再让小组反馈,比比看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在“质疑”这一环节中,反馈信息是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不太理解的情况下,我及时采取措施,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猜老师的年龄”这一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放松,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
这样学生的疑惑迎刃而解。
反思三: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等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较少,教材上也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是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黑板上出示14个苹果、1个梨子、6个橘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种水果,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或“谁比谁少得多,谁比谁少一些”说一句话。
接着我又出示了:
50个苹果、10个梨子、18个橘子,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学生们的回答让我很满意。
通过由小的数和整十数的比较,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我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用谈话:
“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
谁来跟老师说说,养殖场是做什么的?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回答,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再全班反馈,在孩子们的反馈中,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感悟这些概念,本课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加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二单元:
《观察与测量》
反思一: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观察。
“观察物体”教材以学生实际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为线索——观察汽车引入,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观察汽车外,还观察了玩具、茶壶等活动。
同时,通过画画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2、加强操作的活动。
子有多长”设计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活动,以使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
“我又长高了”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
因此,教学过程要从学生以有经验入手,来感受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米尺发现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用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米量。
所以重点应在让学生主动发现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困惑:
组织具体的操作实践活动,特别是小组活动,部分活动的学习效果很明显,但也有不尽人意的活动。
如何有效组织活动,使活动有序的开展?
第一节:
《观察物体》
反思一:
1、本堂课教学实物与电教化的手段使用是必备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的两项的应用,使我的教学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2、在书中13页,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分不清楚哪个图片是哪道题目的。
这需要教师的个别的辅导和课件的展示来解决的问题。
3、通过学生信息的反馈,我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很薄弱,新鲜的事物让他们正确快速的说出正面、侧面存在着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作业批改:
在练习中,学生能认真的观察实物进行填写。
在侧面观察中,有的时候学生忽视了面对面相反性的特点,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跟踪记录:
对空间观念不够理想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练习。
反思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第二节:
《桌子有多长》
反思一:
课后反思:
长度单位“厘米”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课前学生有怎样的知识储备,对教者来说也没底。
因此我课前的预设首先是通过“估一估”老师的年龄来给学生做一个热身运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接着让学生“估一估”课桌的长,我以为学生会和书本中一样,借助手指、铅笔、文具盒等多种工具来估测,结果两个班的学生都是直接用数字来表示,“课桌长53”、“课桌长26”一句句话让我惊讶不已!
在惊讶的同时,也让我认同:
这可能就是学生的真实!
真实的认知!
借此机会,我反问学生:
你觉得这句话完整吗?
该添上什么呢?
进而引出新知,由此,新知的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当然愿意学,把握了教学的最佳时机,我感觉这是教学的成功之一。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发现,也让我深深感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好处,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
一个个精彩的生成成就了精彩的课堂!
使我忍不住马上记录下来。
反思二: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次认识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
在教学中,首先我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引入新课,(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
“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
”小白兔摇摇头说:
“我可不知道。
”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
“这还不简单。
”说完,就一扎一扎地量了起来……)生动、有趣,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接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体,安排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如:
自选工具测量桌子有多长时,学生想出许多办法,如:
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用书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手量……当学生汇报结果时发现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学生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测量,验证他们的发现。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整节课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节课也出现了今后需要努力的问题:
如个别学生对于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在填估计与测量的数值时,总是没有先填出估计值,而是先测量出多少估计值也照写;有的学生对于估物体的长度时,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
反思三:
《桌子有多长》一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本节课根据教材的安排。
我设计了丰富的测量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探究、体验,掌握了教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十分重要,因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重亲历体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我想讲授这一课时,大多数老师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想知道桌子有多长应当怎么办呢?
”学生往往会答道“用尺子量一量”。
这让很多老师很头痛,我们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先用其他的东西量一量,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用直尺必须性。
但由于学生已对直尺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马上就会想到用尺子量一量,但对为什么一定要用尺子量的原因却不清楚。
因此,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一下子就能够说“出用尺子量一量”,此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要用尺子量一量呢?
难倒不能用其他的东西吗?
用其他的东西量一量,比如用……在用这些东西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或者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观察能力,认识直尺的结构。
其实学生早已接触过尺子,都能正确的认出尺子,但是他们真的认识尺子吗?
尺子都有哪几部分构成,这些部分都有什么作用?
学生并不一定都知道。
引导孩子观察尺子的结构,有助于更好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4、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学生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1厘米的长度,然后辅以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厘米,进而判断书、本、铅笔盒等的厚度够不够1厘米,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5、空间意识,加强巩固“厘米”的概念。
6、归纳总结测量步骤,尝试运用。
学为所用,学以致用。
尤其是测量知识更应该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加强、巩固、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
这节课大量的动手操作环节,附和孩子的心里,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这节课真有意思!
第三节:
《估一估量一量》
反思一:
估一估 量一量》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不管是“估”还是“量”,都要让孩子充分体会,实践。
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尽量做到让每个孩子活动。
比如估计“黑板的长度”、“讲桌的高度”、“窗台的高度”,都安排孩子到物体前进行估计,然后交流估计的理由,像自己的双手张开的长度大约是一米,那黑板有几个张开的双手长?
使学生明白估计时要有一定的参照体。
最后再让小组的孩子合作,进行测量。
在这节课上,还有部分孩子没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由于让孩子动手,课堂显得比较乱,比较难以控制。
另外,个别孩子对测量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讲解。
反思二: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
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
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第三单元:
加与减
(一)
反思一:
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其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
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二:
完成三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任务后,整体感觉是:
本单元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并能根据操作活动口述所学口算题的口算方法;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解决问题方面,本单元解决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过关;我在教学时,重点放在对此类问题的分析上,让学生不仅会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还能对此类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知道两个数相比,一个数多,一个数少,较大的那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那个较小的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较小的数多的,所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本单元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