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118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

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

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

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

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

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

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

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

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

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

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

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

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

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

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

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

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

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

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

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

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

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

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

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

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

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

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

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

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

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

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

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

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

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

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

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

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

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

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

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

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91、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

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

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92、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协调发展,为人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

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其年限从1年至3年不等。

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具备基本的写算能力,为接受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的教育。

初等教育是国家学制中的第一阶段,又称小学教育。

我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实施教育的普通小学;另一类是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的成人初等学校,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

此外还包括承担实施小学教育任务的其他机构,如招收儿童、少年学员的文艺、体育及特种工艺等机构。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中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也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普通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还有一类就是初等和高等的职业学校。

中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一般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

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大学等。

93、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94、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1)多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2)“成人感”的产生;

3)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4)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94、六经:

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95、学记:

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

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96、亚里斯多德:

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97、历史研究法:

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98、调查研究法:

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99、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100、教师的体态语言:

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101、教师职业道德:

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102、教育机智:

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103、教师资格:

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104、《大教学理论》:

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105、文化(广义和狭义):

广义: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

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106、文化融合:

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107、人的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108、年龄特征:

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木质的共同特征。

109、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110、双轨制: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

111、单轨制: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

112、课程:

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113、知识:

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

114、技能:

指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

115、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组织协调学校办学资源,引诱师生员工以正确的方向,游戏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法国管理实践家法约尔说过:

“管理过程是管理的职能活动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有别于一般管理过程就在于它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包括教育工作目标和管理工作。

美国“PDCA循环说”(戴明)学校管理过程运行的基本环节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总结评价。

116、组织实施:

按照计划决策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管理要素组织运转起来,将计划决策付堵行动的活动。

组织实施环节包括:

组织、指挥、协调、指导和极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118、学校管理原则:

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它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是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教育管理思想的体现。

学校管理原则是知道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准绳。

119、民主性原则:

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

激发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创造条件。

120、学校管理方法:

指为顺利开展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措施。

学校管理方法从层次上分为:

学校管理哲学、一般方法、具体方法。

121、行政方法:

指学校管理者依照组织系统。

运用行政命令对被管理对象实施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以学校组织中的行政关系为手段实施管理。

行政方法的特点:

权威性、强制性、直线性。

122、法规方法:

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国家机关指定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有关驾御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的方法。

法律方法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划、决议、命令等。

法律方法在学校管理的运用有两方面:

指定学校规章和依法治校,这两方面相辅组成,缺一不可。

法律方法的特点:

权威性、规范性、严肃性。

123、经济方法:

指学校管理者运用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或措施进行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的手段主要包括:

工资、奖金、补贴加薪、待遇、实物、罚款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等。

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公平性、即效性。

124、教育方法:

指学校管理老通过说服教育、启发觉悟使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先导,它为人们的工作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

125、学校管理体制:

指学校内部实行领导和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规定了学校领导和管理力量的地位、作用、职权范围、彼此关系,规定了组织机构。

126、校长负责制:

指学校工作有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校内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的制约机智是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以及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127、学校组织机构系统:

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的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有机组合,是将学校的职位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去来的完善的结构体系。

128、教育立法:

指国家立法机关会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法律的活动。

129、我国教育法规体系:

以《教育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规体系。

130、《教育法》:

即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其本法律准则,被称为“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的“母法”,1995年3月18日由8届人大3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

确立了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由国家授权或批准的,有实施教育考试机构承办的一种考试制度。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教育法》:

第五十三条对教育投入的体制做了规定: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教育法》对教育投入规定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师法》:

(简称《教育法》)于1993年10月31日届入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日起,实行。

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聘任制:

学校与教师在道德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下,签定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制度,它是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131、教师考核内容:

包括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免收学费,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助学金的发放办法。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校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132、事实义务教育的阶段与步骤: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133、教育评价:

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平定的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成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根据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可将教育评价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