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081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ocx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验研究报告)

南阳市第十四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力,在本实验研究中是指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亦称创造性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综合素养。

创造力是人才的关键特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和我国的有识之士都充分认识到:

创造性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影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科技水平,而决定科技水平的关键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要造就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实施创造性教育。

从8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兴起了创造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证性研究不多,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更为少见。

问题至少有三个:

一是创造力能不能培养。

二是小学学科教学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勒涅克(W.B.Koisnic)认为,创造性思维实质上与发散思维是一回事,而学科教学中间题的答案多属于集中思维。

按照他的这一说法,学科教学不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功能。

三是教育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小学教学任务繁重,若再进行创造力培养,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还有人说: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搞什么创造教育?

这是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等等。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观点进行检验,探索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基本假设是:

1、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只有经过自觉地、有计划地培养才能得到更好地开发。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必须通过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运用才能得到发挥。

3、小学数学研究的就是数和形,数形结合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数学难题的求解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只有自觉地加以运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才能,从而提高其语文、数学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相反更有助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倾向测验、智力测验和学业成绩测验相结合的方法。

1.认实验对象

根据智力水平,创造性思维、学业成绩、男、女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从我校四年级五个班中抽出四(4)班为实验班、四(5)班为对照班。

实验班共有学生74人(其中男35人、女39人),平均智商为105,创造性思维为86,创造性倾向为111,三年级期末语文考试平均成绩为85分,数学考试平均成绩为86分;对照班72人(其中男38人,女34人),平均智商为105,创造性思维为85,创造性倾向为107,三年级期末语文考试平均成绩为86分,数学考试平均成绩为83分。

两个班级的智商一样,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和学业成绩也大体相当。

两班平均年龄为9.5。

实验周期为三年,1997年9月起至2000年6月止。

2、测试方法

(1)工具:

智力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CRT、北京师大张厚聚主持修订),创造性思维测验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A,上海师大教科所主持修订),创造性倾向测验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量表M台湾师大林幸台主持修订》,学业成绩用卧龙区期末统考成绩代替。

(2)步骤:

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测验。

测验后,先根据规划或常模手工评出每个学生的IQ和TTCT成绩,然后全部输入联想-PⅢ550F进行统计分析。

各项数据小数点后保留2位、四舍五入。

(3)时间;前测在三年级结业后进行,后测在六年级结业前二个月进行。

3、教学策略

(1)学科渗透

实验班的语文、数学教学采用学科渗透法。

就是根据现行学科教材,运用创造性教学的十条原则,十八种教学方法,在学科教学活动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即以现行学科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的创造性价值,有意、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创造教育,这种渗透不能是额外附加和牵强附会。

语文学科的创造性教学方式体现在词语教学上运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词语联想、发散释义、分类归纳、词语串说、定格组词造句等;阅读创造性教学主要运用激疑引思、质疑讨论、比较归纳、换向思考、延伸情节、求异求优、变序阅读、观察实验、适时点拨、创造性复述等;作文创造性教学主要有模仿作文、观察作文、联想作文,想象作文、看图作文和多角度作文等方法。

数学创造性教学的学科渗透主要是在依据现行教材传授教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发散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多向求解、快速猜测、问题解决、定势突破和指导发现等创造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对照班则不系统地运用上述方法。

(2)创造性思维训练

实验班每周一节活动课改上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就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认知策略和元认识。

主要进行了观察、联想、想象、转化、问题解决、集中、组合、定势打破、发散思维和创造技法等方面的训练。

(3)开展创造活动。

通过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不表演等,积极培训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磨砾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对照班仍上常规的活动课。

4、干扰变量的控制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人数、性别比例要大体相等;

(2)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水平,要大体相当;

(3)实验班和对照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无太大差别;

(4)实验班和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课内课外进行教学的时间要大致相等,不得另外增加课时;

(5)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总成绩前、后测比较。

TTCT(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包括词汇和图画两部分。

总成绩包括总分、词汇分和图画分三个分数。

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的前测总成绩见表1,后测总成绩见表2。

表1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前测总成绩比较

1997·9

表1显示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们TTCT成绩,三项总分(总分、词汇、图画)的Z检验(0.61、0、1.76)均末达到“显著差异”(1.96)的水平。

 

表4显示:

经过三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TrCT(词汇)从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方面,均显著超过了对照班学生尼检验分别是(5·14、5·52、6·58),远遁超出"差异非常显著"(2·58)的水平。

表3和表4比较说明,三年的创造性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使其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

·

3、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门准N图画)前、后测成绩比较。

TFCT(图画)部分包括3个项目,按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及抗过早封闭性(沉思)计分;实验班(A)和对照驻饱)"学生TT(T(图画)前测各项成绩见表5,后测各项成绩见表6。

表5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图画)前测成绩比较

 

表5显示:

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TI[n厂(图画)成绩的5个分数中,流畅、灵活和精致3个分数接近,都没有显著差异,标题和沉思分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

从表9、表tO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语文、数学成绩均无"显著差异",而后测语文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数学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

这说明,创造性教学实验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其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了对照班学生。

6、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智商比较

实验前(97年9月)和实验后(2000年5月)我们分别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CRT)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智力测验。

"两次测验结果比较见表U。

表11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IQ前后测成绩比较

表11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智力水平,在实验前完全一样(Z=0),实验结束时虽没达到“显著差异”,但智商平均分实验班高出对照班4分,Z检验值是1.65,接近显著差异水平。

这说明创造性教学策略亦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四、讨论

1、创造力能不能通过教学加以培养

本实验研究证实,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加以培养的。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146名学生,在实验开始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大体相当,但在严格控制了干扰变量的情况下,通过为期三年的创造性教学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却极为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总分Z检验分别是6.08、4.93,均达到“差异非常显著”的程度。

而词汇创造性的流畅性,创造性倾向的想象性、挑战性等,两组学生后测成绩的差异都极为显著,Z检验在4.08—6.58之间,这清楚地证实了我们的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到现实的开发。

培养和不培养,效果是不同的。

2、学科教学中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本实验研究证明,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一个必要条件必须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即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开设的课程一样,教材相同,课时相等,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相当,实验后的测试结果表明:

实验班学生创造力发展远远超过了对照班;原因就在于实验班的教师运用了创造性教学策略,即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3种教学形式、10条教学原则和18种教学方法,是这些方法的运用促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科渗透是创造力培养的主渠道,这一命题,只有在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力不可能自发地发展。

而以应试目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能约束甚至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创造性教学实验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本实验研究证明,创造性教学,不仅不会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相反,由于创造力的发展,能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产生相应的良性影响,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

创造性教学开拓了学生的思路,相应地也就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因而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从表9、表10就可看出,在实验开始前,学生语文、数学成绩均无“显著差异”;而三年创造性教学实验的结果,语文、数学成绩均达到“显著差异”以上。

这充分说明学生在创造性教学情况下,比在非创造性教学情况下,学习会更有成效。

因此可以说,创造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

4、创造性教学是否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这本不是我们的实验目标。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智力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心理学界有人认为,从一个7岁孩子的智商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他20岁的智商。

尽管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所有心理学家的认同,但我们知道人的智力提高是缓慢的,不敢奢望通过三年的实验会使实验班学生的智商显著超过对照班。

前测时我们测验学生的智商,仅仅是为了科学地分班,保证两班学生的智力起点相当。

然而,前、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由Z检验值0上升为1.65,接近“显著差异”。

我们还发现,实验班前测时IQ成绩极优、优秀、中上人数分别是3人、10人、13人,三项合计26人,后测时IQ成绩极优、优秀、申上人数分别是4人、7人、16人,三项合计27人,后测时IQ成绩极优、优秀、中上人数分别是8人、9人、12人,三项合计29人。

实验前测两个班IQ成绩中上以上人数相当,后测时对照班与前测仅多出2人,而实验班IQ成绩中上以上人数锐增了20人,智力的提高显然超过对照班。

因样本太小,尚不敢妄下结论,但这个结果无疑坚定了我们实验的信心,我们有必要今后继续对此加以探讨和研究。

五、结论与教学建议

1、智力正常的教学生都有创造潜能。

创造潜能发展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教育。

创造潜能不会自发地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滞萎。

对青少年实施创造性教育十分必要。

2、学科教学渗透创造教育的方法是可行的。

但教师必须自觉地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找出创造教育切入点,才能发挥其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作用。

3、实施创造性教学不仅不会影响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创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想使实验取得更好的成效,不仅要'上好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更要在学科教学申积极地运用发散提问,集体讨论,思路揭示,急聚联想,结果预测,多向求解等教学方法,还要积极贯彻民主和谐,求异求优,启发探索,实践操作,成功激励,积极评价等教学原则,以促进创造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参考资料(略)

1、贾冠杰《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张亚玲、杨善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第4期

4、辛向“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发展及性别差异的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1年第1期

5、华惠芳“试论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外语界》1998年第3期

6、杨超美“学习者性别差异的研究与对策”,《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沃建中、黄华珍、林崇德“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学》2001年第7期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附录:

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A=完全不符合B=通常不符合C=有时符合D二通常符合E=完全符合

1、学习英语时,我喜欢对遇到的问题力求弄懂。

ABCDE

2、我学习英语是为了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一级学校。

ABCDE

3、我喜欢参加各种英语活动。

ABCDE

4、家人对我英语学习上的进步能给予赞许对我很重要。

ABCDE

5、我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ABCDE6、我经常要求自己在各种英语活动申比别人表现得更好。

AB·CDE

7、周围同学对我英语学习上的进步给予的肯定对我很重要。

ABCDE

8、我经常希望自己也能像别人那样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ABCDE

9、我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的英语成绩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名次。

ABCDE

10、老师的赞许对我学习英语很重要。

ABC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