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033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docx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和行为探析

摘要:

文章阐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失信意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探讨促进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的对策和途径,主要是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契约意识,更新就业观念,建立诚信就业约束机制,优化就业指导工作,适应社会需求及构建诚信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诚信;探析

高职教育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它既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院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由于法律知识匮乏,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职业规划不明确,就业定位不准,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违约失信行为屡有发生,给个人、学校、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和危害。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却与其地位极不相称。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诚信不仅是就业过程中的“通行证”,更是获取发展与成功的一种基本素质。

探析其诚信缺失的原因,找出相应对策,是学校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

1就业失信现象及成因分析

1.1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高职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常发生在求职期、签约期和就业后期三个不同阶段。

1.1.1求职阶段:

企业在招聘时,就业推荐书自然成了人才筛选的第一块敲门砖。

于是一些毕业生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成绩差的就不把成绩附上;有的就言过其实,甚至造假,夸大学习成绩;有的甚至无中生有,复印更改他人的荣誉证书。

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生干部特别青睐,于是,少数毕业生投用人单位所好,自行填写的各种干部头衔充数其中,以此提升简历的含金量。

在面试中,一些学生为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常常会在面试过程中夸大事实去表现和评述自己。

1.1.2协议阶段:

一是毕业生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甚至不约定违约惩罚条款的情况十分普遍。

据调查,80%以上的毕业生都不会与用人单位约定违约金,而在20%有约定违约金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担心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学生主动提出的很少。

二是部分毕业生签订协议时十分随意,没有将协议当作一个契约的法律行为,潜意识里认为协议只是种形式,随时都可以放弃。

在某高职院校学生诚信调查问卷中,“在签约之后,如遇更好的企业时”,只有不到14%的学生选择“坚持与原单位的协议”;有40%的学生认为就业违约行为是“人往高处走,正常”。

1.1.3就业阶段:

高职院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都安排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一些就业较好的院校,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基本已经到用人单位去预就业实习。

许多毕业生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但是,仍有部分毕业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各种违约的现象:

一是部分人本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随大流,到了企业之后,感觉与自己的期望值不符,一心想要跳槽,在没有获得学校同意也没得到用人单位准许的情况下,私自联系另外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又遇到条件、待遇更优越的单位来校招聘时,少数毕业生则不遵守协议,单方面毁约,不打招呼就走。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给企业留下“该校毕业生缺少诚信”这样的坏印象,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对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1.2不诚信的原因分析

上述现象之所以会大量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无论在产品信用、商业信用,还是金融信用上,皆有种种不诚信的恶劣表现,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先是“毒大米”,接着“毒瓜子”、“黑心月饼”、“瘦肉精”……;同时,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违反诚信的处罚措施不够严明,监督执行不够严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失信获益高于守信获益的现象;以及这些年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件”泛滥的现象,都给大学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一项大学生诚信调查中,关于对不诚信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近80%的人认为“与社会风气有关”。

1.2.2学校层面的影响:

一是学校诚信教育弱化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育仍偏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业指导倾向于实用性,诚信教育相对弱化,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急功近利,缺乏自律;同时对日常违纪、考试作弊、欠缴学费等不诚信行为缺乏制约,处分不严,尽管有失信行为,却不影响就业推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

二是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的影响。

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么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其工作人员对学生所学专业不熟悉,无法深入指导;要么单纯交给各专业负责,专业教育指导加强了,然而却容易突视了职业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造成高职生另一方面能力素质的缺失,导致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

调查显示,5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表示未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

1.2.3招聘单位的影响:

用人单位招人先看个人简历,然后再从中筛选,求职者如果不把个人简历做得显眼些,就算很有实力但不具备某些招聘条件,根本就得不到面试的机会。

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垂青,而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反而顺利就业,客观上让人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

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使部分毕业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加点“包装”,简历包装扬长避短,突出重点,淡化不利因素。

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对身高、视力、英语、计算机能力等过高要求。

这样做,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

一些用人单位讲人情,讲社会关系,面对社会竞争的不公平,导致个别学生虚拟自身社会关系,用“赌一把”的心态吸引招聘人员注意。

1.2.4学生自身的影响:

一是契约意识淡薄。

求职者契约意识淡薄,不想签订就业协议。

毕业生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方面是学生职业规划不太明晰,不想自己被早早套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缺乏契约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

如招聘者、求职者仅凭双方的需求、相互的理解、认可就建立实际劳动关系而不签定劳动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往往拿不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造成企业或学生的损失,甚至致使有的学生在诉求得不到兑现的情况下走了极端。

企业为了不用负责任,不用购买相关保险,所以不签订用人协议;而部分学生为了免于束缚,随时想跳槽,也不愿意签。

然而一旦用人单位情况发生变化,自身的合法权益便得不到保障。

二是就业定位不准。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各职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充实到生产一线,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及实践者,所以学生必须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工作热情。

而当前部分毕业生不能对自己准确定位,总认为自己受了高等教育,不愿意做普通劳动者到生产一线去。

但面对就业现实,在不得已而选择一线的职业岗位后,并不安心工作,随时都可能二次择业;许多毕业在首次就业时,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均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后的工作。

除了学生个人主观原因之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过早,有的用人单位面试后迟迟不定,有的用人单位与原来承诺不符等等,这些也会导致毕业生违约。

2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诚信的对策

2.1加强诚信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应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环境等多途径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培养和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使他们认识诚信做人做事是修业之本、谋事之基,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在就业过程中彰显,从而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

通过对诚信考试的宣传教育、考试违纪行为的处理、学生按时缴纳学费的义务教育、助学贷款的按期还贷教育等,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诚信教育。

同时请请企业人员到校开办就业讲座,阐述职业道德标准和选人用人要求,摒弃不诚信就业的观念。

2.2增强契约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就业契约意识。

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普法教育工作中负有更大的责任,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并用一些典型案例及身边的事例教育、警示学生。

让学生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做法制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毕业生应用法律保护自己,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敢于说“不”;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该自觉守法,依法处理和用人单位的问题、矛盾,确保用人单位的利益。

当然,如何解决求职中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

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

2.3严格就业管理

一是严把推荐关。

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学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相关老师的客观评价、学院的严格审核,统一由学院相关部门打印学生成绩单,并盖章确认;同时对于有不良诚信记录的毕业生,不予优先推荐,把好质量关。

二是指导学生慎签协议。

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份,自行更换就业单位不予换取新的协议书。

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要让学生充分明白,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它是双方达成的民事合同,违反协议则要承担违约责任;要确立严格的签约、毁约制度,明确违约责任,防止签、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尽量杜绝恶意违约。

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

2.4制订约束机制

培养诚信意识应将道德的规范与制度的约束有机地结合,道德自律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

在大学生诚信调查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加强大学生诚信应从“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入手。

为此,制订诚信约束机制,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以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为载体,对促进大学生守信行为的养成尤为重要。

诚信档案既有涉及学生本人的日常违纪、考试作弊、缓交学费、助学贷款等基本内容,还包括好人好事、守信纪录等。

把学生平时的诚信状况作为各项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困难补助发放、助学贷款、党员发展、毕业生推荐等的重要参考指标。

让诚信档案约束其行为并尽可能让诚信成为其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力量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让诚信的人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让不讲诚信的学生付出代价。

2.5优化就业指导

首先,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还不成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学生盲目自以为是,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有的学生缺乏自信,不积极主动地参加双向选择,过分依赖学校;有的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谋取私利。

其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天之骄子,应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克服过分看重大城市、大单位,片面追求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就业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调整心态,准确定位,理性地确定就业期望值,愿意并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拓宽就业视野,到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

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调整好个人心态,要有吃苦耐劳精神,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再次,指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

它要求劳动者结合自己的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职业道路,并确定学习、训练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案。

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设置合理的人生目标,制定积极行动的方案,拓展自身的潜能,脚踏实地地追求理想,避免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高职院校要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增强契约意识,更新就业观念,借助学校这一平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把就业的主动权更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最终实现个人、学校、用人单位三赢的良好就业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安娜,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2期

[2]葛峰,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及应对策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3]吴荣华,高职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探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4]陈君枨,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及对策,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赵东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6]韩凤芝.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视野,2009年第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