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007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南朝文学.docx

第三章南朝文学

第三章南朝文学

 

时代背景

•正当宋武帝刘裕代晋自立之际,鲜卑拓拔氏北魏政权征服了北中国。

这样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直到隋文帝杨坚灭陈,中国归于统一。

•由于东晋以来人口大量南移,以及南方地区长期以来较为安定,社会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逐步赶上并超过了北方。

这保证了知识分子进行精神生产的条件,促进了文化繁荣。

南朝宋、齐、梁、陈四王朝统治者们对文学事业的提倡也加速了文学的发展。

•积极效果:

文学事业受重视,作家数量增加,宋文帝时已别立文学一科,文学作品也在齐梁时代的书目里成为专门的一类,并有了“文”、“笔”之分。

创作上发生新变,突出表现在诗歌,自然美景引入、艺术技巧上进步很大,诗歌的格律更趋完备——为唐诗的兴盛准备了条件;文的方面,骈文兴盛、说理文益趋严密、小品文出现。

•消极影响:

大部分作家出身豪门世族,作品反映生活面狭窄、内容贫乏;过多注意雕琢字句、堆砌典故,不免陷于平板晦涩。

*南朝文学大致发展脉络

•东晋,门阀士族势力达到鼎盛—→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刘宋,门阀政治渐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渐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文坛格局发生新变—→南朝文学现象出现新特征。

•齐梁,以皇室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影响更为深刻。

•齐梁时期,诸多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

①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次子)文学集团,其中文学成就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者号为“竟陵八友”。

②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文学集团,对梁代文学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③梁简文帝萧纲文学集团,最突出特征——大力创作宫体诗。

•齐梁文学,是贵族化、宫廷化的文学。

诗人们认为“文章且须放荡”(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追求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

他们“摒落六艺,吟咏性情”(裴子野《雕虫论》),在诗中“竞一韵之巧,争一字之奇。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李谔《上隋文帝书》)。

•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其创作视野狭窄,题材单调,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为迎合帝王趣味,湮没了个性色彩,其创作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大体一致。

是难以产生大诗人的一个根本原因。

•陈自建国,江山零落。

江陵、襄阳以西为西魏(北周)所夺,江北为北齐所占,江南诸多军阀割据,中央能控制的土地也不多。

文学发展承袭梁代宫体艳情诗的路数。

•第一节南朝文人诗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清沈德潜)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自觉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华美。

•南朝文人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新的拓展,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为唐诗的全面繁荣作了必要的准备。

*发展史上的关键点:

•晋宋之交,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堪称山水诗创始者。

•宋,鲍照,七言乐府诗创作有所突破。

•齐梁两代,诗体发生重大变革,“永明体”创立。

谢朓(齐)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永明体的积极探索。

•梁陈两代,浮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南渡后世居会稽。

出身高门士族,聪颖博学,热衷于政治而不得志,于是寄情山水。

曾隐居会稽始宁祖居(出生地,今浙江上虞),大建别墅,寻山探幽。

最终被时代的政治漩涡吞噬,在出身寒微的王族与门阀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被杀。

•1、谢灵运诗歌创作

•谢灵运的诗以写山水为主,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堪称山水诗创始人。

他第一次把山水景色当作审美和描绘对象,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谢灵运山水诗中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诗句,生动再现了大自然的美。

主要特点——鲜丽清新。

•谢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上其语言驾驭能力和艺术修养,使其许多诗句能恰切反映山水的自然美,给人以鲜丽清新、自然可爱之感,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匠心。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深得后人激赏。

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意象清新,天然浑成。

叶梦德:

“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道。

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鲍照)

•谢的自然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而达于自然,“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明王世贞)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角度展现着大自然的美,与那些“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形成鲜明的对比。

(2)谢灵运山水诗中虽有大量佳句,却鲜有情景交融、完整统一的佳篇。

其诗多是生动的景物描写与艰涩谈玄感喟交杂于一篇,而使诗作失去了通篇的完整性。

且其诗通常都是“记游—写景—说理”三段式结构,单调板滞。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小结:

•谢诗首次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描写对象,并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刻画,力求绘声绘色。

其诗工于锤炼字句,语言典丽,注重辞采,讲究对偶和用典。

但由于结构的单调、语言上的过分雕琢,又难免有堆砌、冗长、晦涩之弊。

特别是最后玄言的尾巴,更影响了诗歌艺术效果。

•2、谢灵运与南朝诗风的转变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从诗歌发展史角度看,魏晋、南朝属于两个不同阶段。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风集大成者,而谢灵运是南朝追求声色的新诗风开先河者,从二人诗歌创作差异可看出诗歌艺术转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从写意到摹象。

谢以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象只占从属地位,陶就是写意高手。

而山水摹写在谢诗中占主要地位。

“极貌以写物”、“尚巧似”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注重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传达言外意;谢注重语言的表现力,笔下物象更多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谢灵运成为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他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深深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歌风貌的主流。

•二、鲍照与七言诗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出身贫寒,是一位极有抱负而又不得志的才士。

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但成就最高的是诗歌。

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的诗歌内容丰富,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但最突出的内容还是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充满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1、拟乐府名家鲍照

•在鲍照的诗歌中,乐府诗地位非常突出。

他现存200余首诗中,乐府诗占80多首。

另外其他不少诗歌,如大量拟古诗,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和其乐府诗比较接近。

•鲍照乐府诗,学习和借鉴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经过充分消化吸收、熔铸创造,兼熔两者于一炉,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

•其诗语言朴素自然,很少用典,接近汉魏乐府特色;文辞上又有所雕润,音节较优美,则类似晋以后盛行于南方的民歌。

风格上近于民歌的刚健清新。

•鲍照乐府诗形式多样,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其中七言和杂言最为著名,五言也颇具特色。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

此外,《梅花落》、《代出自蓟北门行》、《采菱歌》等也是名作。

•拟行路难·其一

奉君金巵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骑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2、七言诗发展关键人物鲍照

•我国七言诗的发展比五言诗有着更为漫长的过程。

先秦时已出现七言韵语,西汉已有较为成型的七言诗体。

东汉以后有了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曹丕《燕歌行》2首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以后很长时间七言诗竟无嗣响。

直到鲍照向民歌学习,在七言诗的创作上卓有成就,开创了七言诗创作的新局面。

•鲍照的七言乐府,发展了七言诗,并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这一新的诗体形式。

•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使七言诗更便于表现恣肆奔放的感情,从而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出宽广的道路,对七言诗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七言诗的发展历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鲍照诗歌艺术特色

•鲍照身处诗风转变时期,他的诗歌既有古朴的一面,又有华美的一面。

•主要艺术风格——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这种风格曾被当时的批评家评为“险俗”。

*“险”

•主要是就其笔力的跳荡雄肆、酣畅淋漓而言。

鲍照在诗中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而被视为“险”或“险急”。

•另外,也是指他用新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词语创造别开生面的意境。

如“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之类的句子,想象新奇,被人指为“险仄”。

尽管有的批评家不赞成这种格调,但毕竟别开新路,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

*“俗”

•从内容方面看,指他大量描写了征夫、思妇、像自己一样不得志的下层士人等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这些题材与当时主流文人多写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以及游山玩水、谈玄慕仙的题材很不同。

•从艺术形式方面看,他的许多乐府诗,努力学习汉魏乐府以及当时南朝民歌,风格刚健清新,很少用典,语言优美而又朴素自然。

这迥异于当时流行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而被目为“俗”。

但文学史证明,这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正是鲍照重要文学成就之一。

•4、鲍照的地位及影响

•鲍照人微才秀,其文学成就历来为人推崇。

•即使在当时,也已有许多人学习他的诗风。

钟嵘《诗品》:

“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以动俗。

”(休,汤惠休)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谈到齐梁文学受刘宋影响而分三派,其中之一就是学鲍照。

南朝诗人受其影响最明显的是江淹。

永明体代表谢朓、沈约也受其相当影响。

•鲍照对唐以后诗人的影响更为明显。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诗至明远,发露无余,李、杜、韩、白皆从此出也”,“太白、退之学鲍处多”。

李、杜、韩、白的确都受过鲍照的影响,所受影响各不相同,而李、韩更为明显。

李白受影响最深的是乐府诗;韩愈主要是取其奇险、生涩的一面,韩雄奇的风格、谴词造句上的手法,显然曾受鲍启发。

•三、谢朓与永明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与同宗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故后人有“大小谢”之并称,称谢朓为“小谢”。

曾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

少有美名,南齐武帝永明初出仕,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竟陵八友”之一。

后陷于政治漩涡中,36岁被害死在狱中。

(一)关于“永明体”

•齐梁陈是新体诗——“永明体”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1、永明体的形成

•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齐代,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同时文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

他们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

•对偶的诗句,《诗经》中已有,魏晋以后逐渐增多,到了南朝宋齐之际,诗人们对对偶更是着意追求,形成了“俪采百句之偶”(《文心雕龙·明诗》)的风气。

•声律与对偶的结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永明体。

这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谨严的近体律诗演变过程中一次关键性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家有谢脁、沈约等人。

•2、永明体的特点以及与近体诗的关系

•永明体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具体可以做如下概括:

①律句大量出现,平仄相对的观念已相当明显;用韵相当考究。

但八病的规定过于苛细,当时人即不能完全遵守,故后世定型的律诗也并不完全避忌八病。

②篇幅的长短虽无明确规定,但句式渐趋于定型,通常以五言四句或八到十句左右为多,由此发展下去,形成律诗以八句为一首、律绝以四句为一首的定格。

③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大都用对偶句,这也成为律诗的定式。

•永明体已初步具备了近体诗的某些特征,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的发展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来临。

•3、永明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积极意义

(1)因讲求诗歌韵律美,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语言过于艰涩滞重的弊病,转向清新流美畅达。

(2)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故而明净、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

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谢朓的诗歌创作

•谢朓作品现存《谢宣城集》五卷,有五言诗102首,四言诗28首,鼓吹曲30首,乐歌8首,赋9篇。

•谢朓在诗歌领域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新诗体的探索和对山水诗的发展。

•1、发展山水诗方面

•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造清丽的意象。

•但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做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抒发情感意趣,追求情景交融,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诗风。

•诗中的感情大多表现为迷惘、忧伤,写景也大多是清丽悠远,极少有强烈激荡的情绪,也极少有尖锐的线条,刺目的色彩,和跃动不宁的形象。

永明十一年以后的诗,很多蕴涵着仕宦的忧虑,虽是同样以写景见长,但写景与抒情的结合更为自然紧密。

•谢朓与谢灵运一样,有不少广为传诵的警句。

其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和谐流畅,体现了新体诗特点,但同时也还多少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现,离离海树出。

•2、新诗体的探索方面

•谢朓在诗歌创作中积极运用永明声律说,因此其诗音韵流畅和谐,琅琅上口,恰合其“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审美观念。

•其新体诗还有一些短诗特别值得注意。

这些小诗语言清新精练,情味隽永含蓄,既有南朝民歌的气息,艺术上又较民歌为高。

•谢朓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深有影响。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王孙游

绿草蔓如丝,

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

君归芳已歇。

•3、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李白《金陵城楼月下吟》: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

•清·王士祯说李白:

“一生低首谢宣城”。

 

•四、宫体诗

•从梁武帝普通(520—527)至陈代末年(589)近七十年中,以萧纲、徐摛、庾肩吾为首所提倡的宫体诗风开始兴起并逐渐占统治地位。

•魏徵《隋书·经籍志》云:

“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

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房之内。

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

•宫体诗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声韵、格律:

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

2、风格:

由永明体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入淫靡。

3、内容:

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之作。

•凡梁普通以后的诗符合以上特点的,都可归入宫体诗范围;而从另一方面说,历来被目为宫体诗人的诗作也并不全是宫体诗。

•如何认识宫体诗:

1、创作倾向上,“梁陈之弊,在舍意问辞,因辞觅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一),不值得肯定;风格上,秾丽下掩盖着苍白,风格单一,无甚可取;内容上贫乏肤浅,更是其致命弱点。

2、形式和技巧上,宫体诗巩固了永明以来格律、声韵的探索成就并有所发展。

七言诗的写作更为普遍,五言诗趋向短制,离五七绝定型不远。

•第二节南朝乐府民歌

一、保存情况

•南朝与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现存南朝民歌就是由其采集保存下来的。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其“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还有18首神弦歌(民间祀神的乐章)。

此外,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二、题材内容

•现存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绝大多数为情歌。

•吴声歌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表现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各种细腻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富有浓郁的闺阁气息和生活气息。

•西曲反映的生活面较吴歌稍广,且更多地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描写爱情。

风格较为开朗明快。

三、艺术特点

•形式短小,以五言四句为主。

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义,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清丽缠绵。

•大量运用双关隐语,也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

•《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也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又用连珠格修辞法,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

•沈德潜《古诗源》: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第三节南朝美文

•南朝文章沿着魏晋以来追新逐丽的方向继续发展。

•内容题材上的自由灵活、吟咏情性,艺术形式上的由质趋文、全面胼化,是南朝文章总的发展趋势。

•丽情密藻,对仗工整,用典繁复,音韵协谐,是这时期文章的共同特点。

•骈文的成熟和兴盛,鲜明地展示了南朝文人对文章形式美极力开掘。

•一、南朝辞赋

•南朝辞赋占主导地位的是叙事、咏物、抒情小赋,大赋创作几成绝响。

•受整体文风影响,辞赋也出现骈俪化倾向,并最终形成骈赋这一对仗精工、情采并茂的辞赋体制。

从刘宋到齐梁,骈赋创作始终兴盛不衰。

•齐梁文学“新变”意识更突出,其文章新变的成果之一是诗体赋,使赋进一步抒情化和诗化。

*南朝辞赋创作,名家辈出、色彩纷呈。

•刘宋时期:

鲍照成就最高。

存赋10篇,代表作《芜城赋》。

《舞鹤赋》等咏物赋也有深沉感慨。

谢灵运《岭表赋》等山水赋。

颜延之《赭白马赋》也是较著名的咏物赋。

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是咏物名作,写景抒情韵味隽永,文学史历来并称。

•齐梁时期:

江淹,存赋约20篇。

以写景抒情见长,《恨赋》《别赋》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南朝抒情小赋名篇。

萧纲《采莲赋》、萧绎《荡妇秋思赋》,审美趣味与思想格调同其宫体诗,但艺术成就很高。

庾信前期《春赋》等咏物抒情小赋,以巧思和文采见长,且诗化特征明显。

•二、南朝骈文

•骈文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体说来,起源于两汉辞赋,形成于魏晋,成熟并兴盛于南朝。

•骈文在南朝兴盛,除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外,还有以下原因:

1、文学观念的自觉和由此产生的审美趣味的驱动;2、声律说的产生;3、南朝贵族文人的生活、思想、艺术品位以及高度的文学修养。

*骈文文体特点:

1、讲究对偶,形式多种多样;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参以其他灵活句式,使其整饬匀称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呆板僵滞。

2、讲究用典。

既言简意赅,又启人联想。

3、辞藻华丽。

对仗精工,用典繁复,词藻绚丽。

比喻、夸张等修辞技巧的运用,词句的锤炼和句式的多变,形成“绮縠纷披”的形式美、色彩美。

4、音韵和谐。

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和谐流畅,追求文章的音乐美。

*南朝骈文代表作家:

•鲍照,存文20多篇,多为骈体。

《登大雷岸与妹书》堪称鲍文压卷之作。

•任昉擅长辞笔,与沈约有“沈诗任笔”之并称。

《奏弹刘整》

•丘迟,存文10多篇。

《与陈伯之书》

•孔稚珪,《北山移文》庄谐并重,语言整饬,格调峻洁,为南朝骈文名作。

•吴均和陶宏景的一些书信小札,描写山水,风格清新淡雅。

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宏景《答谢中书书》。

•徐陵,梁后期与陈代骈文大家,在陈代号为“一代文宗”。

《玉台新咏序》最能反映其骈文艺术成就。

•庾信,在南朝时的骈文多为应用和应酬文字,但辞藻华丽、典故繁富、对仗工整,历来和徐陵并称。

•三、南朝散体文

•在骈文兴盛的大环境下,仍有一些散体文作家。

他们的创作虽然也难免受到骈体文风的影响,但基本上保持着质朴自然的风貌。

*代表作家:

•(刘宋)范晔,《后汉书》九十卷。

继承汉史人物传记的成就,善于场面描写,并于其中刻画人物。

其序论又文气充溢,时有藻彩,表现出不同于汉史的语言特色。

•(齐)范缜,《神灭论》,紧紧抓住形神关系这一哲学根本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唯物主义论证,对“神不灭论”进行了深刻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