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006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食道逆流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胃食道逆流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胃食道逆流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胃食道逆流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胃食道逆流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胃食道逆流症.docx

《胃食道逆流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食道逆流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胃食道逆流症.docx

胃食道逆流症

 

1、吃吃喝喝,要善待自己的胃腸

1.定時定量,細嚼慢嚥七分飽

飲食經常過度放縱,吃太快、吃太多,加上沒有工作壓力,習慣睡得晚也起得晚,生活作息不正常。

提醒大家用餐時間要固定,以免影響正常腸胃機能。

另外,吃東西速度要放慢,每口食物至少咀嚼20下,以利食物消化;

糯米類食物如湯圓、年糕較難消化,要特別注意「量」的控制;

本身有胃食道逆流症狀者,建議在睡前3小時不要吃消夜,以免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的不適感。

2.三蔬二果,纖維並行少不了

建議主食可選擇全穀類與高纖的根莖類如糙米、地瓜、南瓜,減少精緻的白飯、糕點。

黃豆富含纖維,以適量的豆製品取代肉類,或將黃豆加入五穀飯中,也可增加纖維攝取。

別忘天天五蔬果,每天至少食用3份蔬菜及2份水果。

1份蔬菜約等於八分滿飯碗煮熟蔬菜;1份水果約等於一個棒球大小。

3.飲酒節制,保胃健康不刺激

研究指出,酒精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收縮力,使胃酸及一些有侵蝕性的物質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酸逆流,另外也會導致胃黏膜抵抗胃酸的能力減低,易有胃發炎或胃潰瘍等症狀。

不要猛乾杯,更不能空腹喝酒,以免損害胃黏膜而出血。

最好能以白開水取代,降低胃的負擔,又可避免攝入過多熱量。

4.適度運動,起身動動沒煩惱

長時間久坐,容易便秘及脹氣。

到戶外走走,適度運動可刺激胃腸蠕動,預防便秘。

2、胃食道逆流飲食清淡避免發作

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約10~20%,高居國人消化道疾病首位。

胃食道逆流症

胃內容物(包含胃酸、胃蛋白酵素、食物、甚至膽汁)倒流進入食道,甚至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群臨床症狀,就稱之為「胃食道逆流症」(GERD)。

正常人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小量胃酸逆流,特別是在進食後。

胃酸逆流會刺激食道壁引起食道的「第二次」蠕動,將多餘殘留的胃酸再推回胃部,因此大部份的人沒有症狀,如果胃內容物停留太長而造成食道傷害時,就會有症狀發生。

致病轉機

胃與食道交界處有一肌肉結構稱之為「下食道括約肌」(LES)的存在。

它的收縮可防止胃內容物倒流入食道。

在進食後,此括約肌是關閉的。

正常人,此一括約肌每天有幾次短暫不定時的鬆弛。

胃食道逆流症的病人則因為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減低,或因腹腔內壓力增加,導致此括約肌不適時的鬆弛,且次數增加,而胃內容物倒流的機會及次數也就增加,胃酸停留在食道的時間延長。

雖然食道會蠕動設法將逆流的胃內容物趕回胃部,但力量太小,造成清除能力不足。

再者,唾液的分泌不足,食道碳酸鹽的分泌能力,逆流物的酸度,停留時間都會影響食道粘膜受傷的嚴重程度。

臨床症狀

1.心口灼熱感是指胸骨後灼熱、疼痛不舒服。

這是主要症狀,乃因胃酸刺激食道引起發炎,常發生在進食後或躺下時,常發生在白天。

2.胃內容物倒流入口腔、喉嚨。

感覺像溫熱、帶鹹又苦的味道,常發生在打飽嗝時,伴隨唾液分泌增加。

3.胸痛,就像心臟病發作時一樣,乃因食道痙戀所致。

通常是在排除心因性胸痛後,再考慮是由胃食道逆流引起之胸痛。

此外,嚴重者因食道發生潰瘍,狹窄而有吞嚥困難,疼痛等症狀。

4.乾咳、喉痛、氣喘、聲音嘶啞、耳痛也可能是與食道逆流有關。

併發症

食道長期受胃酸浸潤而受傷,可引起食道糜爛、潰瘍,甚至狹窄。

10%的病人可能併發所謂“巴雷氏食道”(Barrett’sEsophagus),乃正常食道上皮細胞被小腸柱形細胞所取代,根據觀察發現此變化易形成食道癌(癌前驅病變),值得特別注意追蹤。

治療

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可緩和症狀,

●睡前3~4小時不再進食,

●不抽煙,喝酒,

●儘量少喝含咖啡因,巧克力的飲料,

●少吃油膩、辛辣食物。

●減肥可減少腹部壓力,降低胃酸逆流機會。

●床舖頭部位置墊高,可增加食道對胃廓清之速度。

慢性病常使用的某些藥物可能降低食道括約允的壓力,儘量避免使用,例如抗副交感神經製劑,鈣離子拮抗劑,某些鎮靜劑,黃體素等等。

藥物治療主要是抑制胃酸的分泌,包括H2-拮抗劑,質子幫浦抑制劑,傳統制酸劑,以及促進食道,胃蠕動收縮作用的藥物,都有治療效果。

對藥物治療失效的病患可考慮外科治療。

雖然不能根除其病因,但可以防止胃酸再次逆流。

預后

至少到目前為止,胃食道逆流症仍然無法治癒。

但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很有效的控制病情,手術治療對嚴重者是另一種可行的選擇。

胃食道逆流症Q&A

Q:

胃食道逆流症是一種新的疾病?

A:

不是,但是最近幾年才受到廣泛的重視。

Q:

那些情況會使胃食道逆流症更加惡化?

A:

主要是食物因素,刺激更多的胃酸分泌,而產生逆流。

其次是是躺著姿勢及某些藥物、懷孕、肥胖、賀爾蒙的影響。

Q:

胃食道逆流症在生活上應做那些改變?

A:

(1)停止抽煙。

(2)不喝酒。

(3)肥胖者減肥。

(4)少量多餐。

(5)穿寬鬆衣物。

(6)儘量不彎腰。

(7)睡前不再進食。

(8)飯後3小時不躺下來。

(9)墊高床頭的高部。

Q:

胃食道逆症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什麼?

A:

下述食物最好不要吃,或偶而吃一次。

(1.)蕃茄製品,如蕃茄醬、Pizaa、Spaghettisauce。

(2.)辛辣食物

(3.)蒜及洋蔥

(4.)薄荷香料之食物

(5.)柳橙、葡萄

(6.)含咖啡因飲料

(7.)巧克力

(8.)油膩食物

Q:

胃食道逆流症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

A:

食道因潰瘍、結疤而造成狹窄,患者有吞嚥疼痛、困難等症狀,約10%的人併發“巴雷特氏食道”,而有續發食道癌之危險。

Q:

小孩子也會發生胃食道逆流症嗎?

A:

會,甚至嬰兒也有此症。

Q:

胃食道逆流症有那些非典型的臨床表現?

A:

病人罹患胃食道逆流可能沒有心灼熱感。

不過有些人喉嚨像有東西卡住,常常設法要把它清除掉。

有時可引起聲音沙啞,特別是在一起床時。

也可能覺得喉嚨頭熱熱的、乾咳、氣喘、口臭、甚至耳朵疼痛都可能發生。

3、常吃培根、臘肉早死風險多4成

現代人生活離不開加工肉,凡是香腸、火腿、臘肉、培根、肉乾等等,已成為餐桌的重要角色。

但歐洲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歐洲每一百個死亡的人中,有三個是因為加工肉吃太多而提早向死神報到。

科學家花了十三年,追蹤分析十個歐洲國家的四十五萬個死亡病例,結果發現,不論男女,只要常吃加工肉,癌症與心臟疾病容易上身。

平均卅個死者中就有一個是吃了太多加工肉而提早進墳墓。

且常吃加工肉的男女,早死風險較少吃加工肉者高了44%。

在歐美國家,加工肉指的是切割牛排、里肌肉、帶骨的大塊肉之後,剩下的邊角肉,商家會把這些賣不掉的邊角肉加工製成香腸、火腿或培根等等。

科學家說,這類邊角肉的脂肪和膽固醇太高,容易阻塞血管,引發心血管疾病。

根據調查,每天攝食160公克加工肉(約三條香腸)的受訪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不常吃的人高了72%。

食用加工肉愈多,早死風險也比不常吃的人高出近50%。

研究人員建議,每天攝食加工肉勿超過20公克,即相當於薄薄一片培根的量。

至於包括燻肉、煎香腸、炸薯條等等的全套英式早餐,最多一周只能一次。

除了心血管疾病,加工肉也增加罹癌的風險。

去年一份研究顯示,每天吃50公克加工肉(相當於一條香腸或三片培根),罹癌風險會上升20%。

上述研究發表於《BMC醫學》期刊。

不過,英國知名癌症專家斯卡拉教授指出,除了控制加工肉攝取量,均衡飲食也是重點。

4、均衡飲食,減少攝取「異環胺」之風險

媒體報導「肉鬆含可能致癌物質異環胺(heterocyclicamine,HA)」質疑衛生署未訂有限量標準乙事,

衛生署說明如下:

「異環胺」是肉類等高蛋白質食品經過高溫烹調(如:

油炸、炙燒或高溫長時間之炒焙、燒烤)後會正常產生之物質,食物種類、加熱溫度及時間等,均會影響異環胺之生成量;

臨床研究顯示,長期大量攝食可能增加腸癌、乳癌等之發生機率。

由於該等物質於一般食品之烹調處理過程中即會產生,國際間目前均未有訂定食品中之限量標準,而係應實際自改變民眾飲食習慣著手,進而減少異環胺之攝取。

造成癌症之成因很多,非僅因攝取單一食品而導致,故民眾不必因此特別戒吃某種食物;

衛生署過去均持續宣導民眾應

●「均衡攝取各類食品」,多攝取蔬果

●多運動

●減少過度加工之食品

●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

異環胺(heterocyclicamine)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癌症已連續三十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

這使得國人對於防癌、抗癌的知識日漸重視固然是好事,另一方面,失衡偏頗的媒體報導也可能失焦,造成民眾忽略了台灣公衛與醫療的進步,平均壽命已提升到約80上下的高壽。

近來關於加熱肉品含有異環胺(heterocyclicamine),可能導致罹癌的報導不斷,徒然造成社會無謂的恐慌。

「異環胺(Herterocyclicamine)」簡寫成HCAs,是包含所有在化學結構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異原子環(herterocyclicring),同時至少帶有一個胺基(-NRR’)的化合物。

所謂的異環也稱雜環是在一個環狀骨架上,含有兩種以上的元素。

一些常見的異環胺化合物,氮原子本身就是包含在異環結構中,如吡咯(pyrrole,C4NH5)、吡咯啶(pyrrolidine,C4NH9)、吡啶(pyridine,C5NH5)或是嘧啶(pyrimidine,C4N2H4)等。

生活中耳熟能詳的生物鹼,如尼古丁(nicotine),咖啡因(caffeine),嗎啡(morphine);

或是與生物體代謝有密切關聯的紫質環系統(porphyrinringsystem),包括人體中的血紅蛋白(hemoglobin)、肌紅蛋白(myoglobin)、維他命B12(vitaminB12)或是植物體中的葉綠素(chlorophyll)都是異環胺的衍生物。

甚至人體必需的二十種胺基酸(aminoacid)中,就有三種:

色胺酸(tryptophan),組胺酸(histidine),脯胺酸(proline),也屬於異環胺衍生物,可見異環胺的重要性。

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物如牛、豬、魚、雞肉,因富含胺基酸和肌酸(creatine),在高溫(>150°C)烹煮時,蛋白質會分解或變性而產生異環胺。

這是會正常產生的物質。

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在火焰下直接燒炙,會導致更多異環胺的生成,

甚至產生致癌性高的多環芳香烴(polyaromatichydeocarbons,PAHs)。

這兩類物質被體內經特殊的酵素代謝活化後,有可能破壞去氧核糖核酸(DNA),因而致癌。

調查顯示,若攝取大量燒烤、油炸的肉類,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美國衛生署(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的國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則指出,動物實驗證實囓齒類動物暴露在高劑量異環胺中會導致癌症,但對於肉類攝取量、烹調方法與人類致癌的關聯性,研究尚不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在動物實驗中使用的異環胺劑量非常高,相當於一般人正常攝取量的數千倍之多。

國際間也沒有針對肉類食品做出明確的規範。

畢竟,以火烹燒肉食的歷史已有數十萬年。

國人熱愛的中秋炭烤,或是西方常用的燒烤肉食,以及長時間在高溫加工製成的煙燻肉品,都可具有較大量的HACs以及PAHs。

要減少異環胺的生成,

●可避免讓肉類直接暴露在火焰中,或是長時間在高溫下烹煮;

●或先以微波爐料理肉類,減少高溫烹調的時間;

●烤肉時要防止局部過熱,避免烤焦。

●當然避免過量攝取肉類或加工食品,均衡攝取營養,才是健康王道。

5、均衡飲食,吃出健康

每日飲食指南

選擇食物首要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同時也要注重新鮮、衛生及經濟。

食物的種類繁多,要怎麼選擇才能獲得均衡的營養呢?

營養專家建議我們每天從下列六大類基本食物中,選擇我們所需要的份量:

◆全穀根莖類1.5~4碗

米飯、麵食、甘藷等主食品,主要供給醣類和一些蛋白質。

◆蔬菜類3-5碟

各種蔬菜主要供給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

深綠色與深黃紅色的蔬菜,例如:

菠菜、甘藍菜、胡蘿蔔、南瓜等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比淺色蔬菜多。

◆水果類2-4份

水果可以提供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例如:

橘子、柳丁、木瓜、芭樂、鳳梨、香蕉等。

水果類:

每份含碳水化合物15公克,熱量60大卡

食物名稱

購買量(公克)

可食量(公克)

份量

柳丁(4個/斤)

170

130

1個

五爪蘋果

140

125

小1個

香蕉(3根1斤)

95

70

大1/2根小1根

泰國芭樂(1個1斤)

-

160

1/3個

◆豆、魚、肉、蛋類3-8份

蛋、魚、肉、豆腐、豆腐干、豆漿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低脂乳品類:

奶類1.5~2杯(一杯240毫升)

牛奶及發酵乳、乳酪等奶製品都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蛋白質。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油脂3-7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

炒菜用的油及花生、腰果等堅果類,可以供給脂肪。

6、油炸食品雖美味;謹慎選擇最重要

餐飲業者應以消費者健康為第一考量,正確使用油炸油,並建立「油質劣變時立即換新油」的標準作業流程,以確保民眾健康。

長時間油炸食物之餐飲業者,應選用穩定度高之油炸油,在靜置冷卻期間,應有良好之防護措施,

以避免油炸油快速氧化:

●將油炸油置於陰涼乾燥且無日光直射之處

●遠離熱源(例如:

瓦斯爐、油炸鍋、蒸鍋等)

●用畢後立即蓋緊瓶(桶)蓋

●為防止油炸油快速氧化,應隨時把油炸過程產生之懸浮物質或沉澱之油渣予以去除,並應將油炸油以有效方法過濾

養成「油質劣變時立即換新油」之習慣:

●當油炸油發煙點低於攝氏170度時(即低溫時即已冒煙)

●油炸油色深且粘漬

●泡沫多、大且有顯著異味及泡沫面積超過油炸鍋二分之ㄧ以上者

●可以確認已劣化至不可使用之程度應全部予以更新

確實做好餐飲衛生自主管理。

民眾勿長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若選購時,應注意:

1.觀察油炸油色澤、有無雜質、有無起泡面積超過油炸鍋二分之一以上

2.油炸食品有無油耗味及酸味

7、慎選並正確使用「美耐皿材質」之食品容器具

美耐皿材質雖屬耐熱硬化性樹脂,耐熱溫度約為110~130℃,具有耐酸、耐鹼等特性,購買時仍應選擇標示明確之產品,並正確使用,如產品發生破損或裂痕,應立即更換。

美耐皿材質之食品容器具為廣泛使用之餐器具,然而,產品如有品質不良或使用時產生破損、刮痕等,極有可能造成三聚氰胺、甲醛或重金屬等物質溶出,進而透過食物進入人體。

為有效管理美耐皿材質容器具,行政院衛生署已於101年1月18日發布修正「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增加以「以甲醛-三聚氰胺為合成原料之塑膠」為管制項目,並訂定三聚氰胺、甲醛等項目之試驗標準,其限量標準分別為2.5ppm及陰性。

  

再次強調,使用塑膠類食品容器具時,應注意產品標示之特性及正確使用方式,避免塑膠類食品容器具長時間接觸高溫之食品,使用過後以中性洗潔劑清洗,如產品發生破損或裂痕,亦應立即更換,以維護使用安全。

正確使用美耐皿類食品器具容器Q&A

Q1.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安全的主管機關?

Ans:

權責機關是衛生署,對於食品器具容器包裝之衛生安全,衛生署已訂有「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

Q2.美耐皿食品器具容器之耐熱溫度?

Ans:

一般而言約110~130℃,但仍需視塑膠產品特性而定。

Q3.目前針對美耐皿類食品器具容器是否訂有標準?

Ans:

目前衛生標準針對以甲醛為合成原料之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及包裝訂有衛生標準,其中管制項目為「甲醛」及「酚」均為陰性。

為加強美耐皿容器、器具之管理,保障民眾飲食衛生安全,經考量暴露風險、各國管理規範及國內背景值等因素,本局已增列及預告「以甲醛-三聚氰胺為合成原料之塑膠」為管制項目,並訂定其三聚氰胺溶出限量標準(2.5ppm)。

Q4.衛生署是否對市售產品進行抽驗?

Ans:

衛生署前藥物食品檢驗局曾於98年度分析52件各類美耐皿食品容器、器具之三聚氰胺溶出量,除1件為4.8ppm外,其餘均符合目前預告之衛生標準。

Q5.一般家庭使用美耐皿餐具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Ans:

1.盛裝熱湯之容器及湯杓,宜使用金屬、陶瓷或玻璃材質之器具及容器。

2.微波加熱、電鍋蒸煮或烘烤食品使用之容器,應使用塑膠以外之材質較為恰當。

3.重複使用之餐器具,若有刮傷或是磨損,應立即更換。

Q6.美耐皿容器、餐具之選擇

Ans:

1.使用前先確認產品材質及特性,並購買有清楚標示之產品;

2.避免使用過度鮮豔、色彩豐富之餐器具。

Q7.美耐皿容器如何正確清洗?

Ans:

1.清洗時選擇中性洗潔劑清洗,避免酸性或鹼性洗潔劑侵蝕塑膠;

2.塑膠餐器具清洗完後,消毒殺菌時,應避免使用紫外線殺菌,

3.一旦發現有材質龜裂或顏色異常的現象,此時應盡量避免使用。

8、水果違法加甜精台北4大夜市上榜

水果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質,每日攝取有益健康,但現今多數人工作繁忙,外食人口增加,許多外食族除了在外用餐,也會購買切片分裝水果食用,省時又方便。

台北市衛生局近日針對各大夜市抽驗,結果台北四大夜市都榜上有名,包括梨子、哈密瓜和蓮霧等,都違法加甜精,吃了可能會傷胃傷腎。

繼士林士林夜市水果被檢驗出違法添加糖精,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上周全面抽檢北市現切水果攤,總計抽驗52件產品,仍發現6件違法添加調味糖精、甜精,分別來自通化、臨江街夜市三件、饒河夜市一件、士林夜市一件及林森北路一件,將開罰3萬元。

衛生局表示,糖精食用過量,會引起口乾、胃酸過多;而甜精其甜度約為等量蔗糖的30至60倍左右,可用於蜜餞、瓜子、碳酸飲料及特殊營養食品等,但禁止用在水果中,且長期食用易增加腎臟負擔。

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鈉俗稱「甜精」,為一種合成出來的甜味劑,甜度為蔗糖的30倍左右。

曾經有醫學研究發現,特殊體質的人如大量食用,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質,因此在台灣是限量使用;

糖精在食用後會有苦味,所以在甜精問世後,就將糖精與甜精以1:

10的比例混和使用,以減低苦味。

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鈉為甜味劑,於行政院衛生署公告的食品添加物分類中,屬於調味料的一種,可添加於瓜子、蜜餞、碳酸飲料等食品中。

每日攝取水果可以維持營養的均衡,為了健康與衛生著想,衛生局建議消費者到菜市場、大賣場、水果批發商等處直接購買新鮮水果,價格較便宜,且自己在家清洗、切片,也比較容易維持清潔、減少汙染的機會。

在食用切片分裝水果時,若覺得有異於正常水果應有的高甜度,也有可能添加了甜味劑。

因此建議消費者,選購切片分裝水果時,盡量選購色澤自然及甜度適中的水果,才可避免食入過多甜味劑。

9、102年1月市售及包裝場農產品殘留農藥監測檢驗結果

為維護民眾食用農產品之安全,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與衛生局聯合分工檢驗體系負責農藥檢驗之檢驗室共同合作,執行102年度市售及包裝場農產品殘留農藥監測計畫。

1月份計檢驗農產品117件,結果有112件符合規定(合格率95.7%),不合格農產品之檢出情形及採樣地點如下表,已立即通知衛生局追查來源,依法進行後續處理。

1.結球萵苣1件:

賓克隆(Pencycuron)0.04ppm(0.01ppm),嘉義市。

2.小黃瓜1件:

賽果培(Thiacloprid)0.03ppm(不符使用規定),澎湖縣。

3.小黃瓜1件:

護汰芬(Flutriafol)0.02ppm(0.01ppm)、

加保扶(Carbofuran)0.10ppm(不符使用規定),高雄市。

4.甜豌豆1件:

芬普尼(Fipronil)0.08ppm(0.001ppm),花蓮縣。

5.甜豆1件:

快諾芬(Quinoxyfen)0.08ppm(不符使用規定),新竹市。

建議消費者在選購蔬果時,最好選擇具有良好信譽之商家產品,如CAS或/及吉園圃標誌者,以確保飲食安全。

蔬果清洗時,先以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根摘除,再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之後再沖洗二至三遍,有助於去除殘餘之農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