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96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恩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感恩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感恩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感恩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感恩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恩教育.docx

《感恩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恩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恩教育.docx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讲座学生集体痛哭|忍受父母的脾气才算感恩?

拼命地煽情,声嘶力竭的演讲,台下几千个孩子抱头痛哭。

这是今年5月份,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的“感恩教育”讲座现场。

演讲者用煽动性的词汇触碰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用激昂的语调宣称孩子们应该忍受父母的脾气,只有如此才称得上感恩。

这种语言暴力、情感暴力的药效来得快,去的也快,其利用了群体心理的特点,让群众以强烈的情绪反应代替理性的思考。

老师,学生,家长都被感动,哭成一片,学生们哭着说“老师辛苦了,爸妈我爱你们,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结果是,哭过就忘。

听过“感恩教育”的孩子说“那药劲儿过得特别快。

那天之后同学都没有再提过那天的表现和感恩的话题。

如果再有这种教育机会可以自主选择,我肯定不会再去听了。

因为,那个感动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

面对这种所谓的感恩教育,有网友发表了不同看法:

感恩本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但是以这种压抑的方式让孩子们悲痛地忏悔,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对父母的报恩之心和爱,这样真的好吗?

真正的感恩教育,不是愚孝和偿还,不是强迫孩子给妈妈洗脚。

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需求,让孩子的特长得以发挥。

给别人和社会带来帮助,让孩子自然地体会到个人的价值,从而对外界产生感恩心理,对父母的支持报以感恩。

同时也会获得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这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则和引导。

有一位妈妈,带着一双儿女在餐厅用餐,坐下来后,妈妈对孩子说“今天妈妈觉得很幸福,因为不用辛苦地做饭,而且还有这些阿姨来为我们服务”,说完又对来倒茶、送餐具的服务员道谢。

期间他们有说有笑,愉快地聊天,还不时赞赏食物很美味,母亲留意到,每次服务员过来孩子都会说谢谢。

饭后,妈妈看服务员忙不过来,于是说“我们不赶时间,帮助阿姨清理一下桌面,为他们减轻点负担”,于是两个孩子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起来。

结完账后,妈妈对工作人员说到“谢谢,你们做的菜非常好吃,下次一定再来”。

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妈妈和两个孩子来说,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小小举动,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这可能是最令人愉悦的话了。

妈妈的行为,不但给他人带来方便,让自己感到愉快,也让孩子学会了感恩。

感恩的意义

感恩意识在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感恩意识较强的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能感受到社会的互相关心。

一组11-13岁的青少年研究报告显示,那些懂得感恩的孩子表现得更快乐,乐观,对自己的学校、家庭、社区和朋友更加满意,并且乐意给别人更多的感情支持。

14-19岁的学生里,拥有感恩意识的孩子,能更好地完成学校的任务,获得更高的分数,也能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

个人方面,他们更少地表现出嫉妒,沮丧,和功利主义等特点。

怎么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呢?

“感恩”是爱的交流,当父母用爱去浇灌孩子的需求、好奇心,就是在孩子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

①榜样的力量

孩子最初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最好的示范。

父母日常的言语,朋友圈里的状态,跟亲戚邻里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教导孩子学习感恩。

当孩子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时,父母应该替孩子对他人表达感谢,说出他人的实际付出,产生的重要价值,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感恩的意识。

家长的亲子示范非常重要,家长在跟人相处中表现出体贴、合作、乐于助人、感恩,孩子们也就渐渐学会了这些品质。

②陪伴是最好的爱

我们常常说要努力地“腾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这说明我们没有把陪伴孩子这件事放在第一位。

我们应该把“腾出时间”这个词放在其他事上,而把陪伴孩子作为理所应当的事。

摆脱外界的干扰,比如手机信息等,细细品味每一个跟孩子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瞬间。

同时,保持同理心对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会以同理心待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看到了别人的付出,就懂得了感恩。

③支持孩子的自主权

不论是权威式的家庭教育或民主式的家庭教育,都要灵活地支持孩子的自主权。

这会加强家庭关系,提升家庭氛围,让孩子的天赋和强项得以发展,帮助孩子学会感恩。

适当地提醒孩子不要在社交媒体上过多地浪费时间,保护他们远离商业广告的不良影响,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可以让他们成长为一个积极的,有目标的,懂得感激的人。

④鼓励孩子的特长

如果你已经发现了孩子的独一无二的特长,那就应该随时随地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强项。

孩子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之时,更多的伙伴会参与其中,能锻炼孩子乐于助人、合作的能力。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特长去回报别人,是培养感恩意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⑤帮助孩子聚焦内在目标

孩子很容易关注一些外在的、物质的目标,比如炫耀自己的衣服,晒自己的电子产品,这会减少孩子在社会关系中的满足感。

父母应该让孩子专注于内在的目标,这一过程可以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归属感,和自主权,从而提升孩子的个人发展潜力,幸福感,成就感和感恩意识。

提醒他们与自己的同伴分享成就,并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⑥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并维持良好的关系

帮助他人是感恩的要素。

当孩子利用自己的强项帮助了别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得到了良好的基础。

⑦帮助孩子发现重要的事情

有目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作为大人,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热情,给他们提供一个最快到达的路径,让他们距离自我实现,兴趣,和梦想更进一步。

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兴趣的种子,最好跟某个社会需求相关,然后鼓励孩子尽最大努力坚持付出。

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为社会或整个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孩子就学会了最大的感恩。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近年来,各种“青少年杀母的新闻报道”时不时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引发很多人关于孩子不知道“感恩”的讨论,而前段时间我微博消息中一个孩子说“父母不配拥有我这么优秀的孩子”,更是让很多人开始重视孩子们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其实在咱们中国文化中一直都存在,无论是“结草衔环”,还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典故,其实都是在强调“感恩”。

但是,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我们却比较少看到具体操作的建议,甚至还存在很多的误解。

今天我们就来集中聊一下。

“感恩”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养成

通俗来说,感恩就是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对世界和周围帮助自己的人都心存感激。

我们要知道,“对他人心存感激”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来形成和发展的。

曾经有位妈妈找我咨询,她说:

“我家孩子2岁半了,每天动不动就发脾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还动手打我,我很伤心失望。

我一直全职在家带他,为他牺牲那么多,他为什么一点都不知道感恩呢?

其实,感激之心的发展至少要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比如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为“心灵理论”能力,theoryofmind)。

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对方送给自己的礼物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孩子也会明白对方的礼物中包含着祝福,以及制作或者挑选时的用心。

同样,作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成人,就会明白朋友的帮助是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和爱,这种帮助有时候甚至会损害朋友自身的利益,所以并不会把朋友的帮助视作“理所应当”。

除此以外,因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感恩之心的研究开始增多。

有研究显示,除了和“心灵理论”有关以外,和感激有关的脑区和“道德认知、价值判断”有关的脑区之间有大量的重叠,所以感激之心的产生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所以,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家长的示范,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但是他们其实还并不能体会真正的感激。

要知道,心灵理论的发展是学龄前开始萌芽,但是会持续很久的过程,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等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所以,感恩之心也不是突然就有的,并且,它的发展也是动态持续的。

很多成年人都还在学习这一过程。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时常会看到关于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文章和建议,事实上其中有一些建议是不可取的。

比如有人说: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是因为生活条件太好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他们就会知道生活不容易,就会感恩了。

诚然,我们往往生病之后才会感叹健康的珍贵,失去之后才会明白拥有的幸福。

很多人也确实经历了挫折以后才会更加理解他人和珍惜生活,也更加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但是,这里的挫折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而不是父母“人为设置的”。

我们可以想象,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即使在家庭经济状况不错的情况下,一定要给孩子穿补丁衣服,让孩子每年只能买一个玩具。

孩子在拿到玩具和新衣服的时候应该是开心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但是这样他就真的知道感恩了吗?

他们会不会在看到其它小朋友玩着玩具、穿着卡通新衣服的时候,吸吮着手指头一边羡慕一边自卑?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知道生活不易,学会感恩,会在日常生活中将孩子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

比如有家长和孩子说:

“你们班谁谁谁家里那么困难,根本没有你这么好的物质和学习条件,所以你要珍惜,要努力学习”。

殊不知,这种比较之心一旦形成,朝哪个方向发展其实是不可知的。

我们没有办法保证,孩子会不会反过来和“条件更好”的同学进行比较,反而会埋怨父母没用,“不配拥有我这么优秀的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会经常和孩子诉苦,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省吃俭用,如何忍辱负重,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所以孩子要懂得感恩,只有听自己的话、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自己。

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可能会感恩父母,但还有很大的可能是“自责”和“负债之心”。

感恩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而不是戴上生活的枷锁。

培养感恩之心的正确打开方式:

良好的亲子关系

研究显示,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更有可能对他人心存感激。

良好的亲子关系,意味着在养育过程中发生尽可能少的威胁惩罚、比较、控制、冷漠等,也就是说,想要通过上述手段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父母更有可能和孩子一起谈论不同社交情景,也更有可能引导孩子去多角度思考问题。

所以,这些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有可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也更加容易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研究显示,更频繁经历感恩之情的孩子,他们在困难和逆境中的韧性更强,生活满意度更高,更愿意和别人互动,也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榜样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总是很强大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小时候最近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榜样无疑是父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更多感激,还是更多抱怨,是总是索取,还是更愿意给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生活中遇到困境就一味抱怨配偶的父母,和在困境中也感谢配偶和身边人支持的父母,给孩子的榜样是不同的;

生活中的言行表现出对现有生活和家庭珍惜的父母,和总是拿孩子或者配偶和别人家比较的父母,给孩子的榜样也是不同的;

生活中因为送餐小哥晚到几分钟就破口大骂的父母,和告诉孩子“这个叔叔这么冷还给我们送餐真不容易”的父母,给孩子的榜样也是不同的……

同时,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的小场景,来引导孩子从感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收到礼物是孩子非常开心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时机。

我们在和孩子的对话中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送礼物给他的人准备礼物时多么用心,抱着怎样的美好祝愿,会让孩子知道不能只看礼物的大小或者价格,而要看到礼物背后的内涵。

即使孩子收到的礼物不是他喜欢的,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感谢送礼物的人的祝福或者心意。

比如,小包子过生日的时候,有小朋友送了他自己制作的卡片。

卡片上是那个小朋友画的一幅画(钢铁侠),有几张蜘蛛侠的贴纸,还有小包子的英文名字。

小包子很喜欢,我看到卡片以后和他顺势这样聊了起来:

我:

哇,A肯定是因为知道你喜欢钢铁侠和蜘蛛侠才做这样的卡片的!

小包子:

是啊,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知道他喜欢什么!

我:

原来你们是好朋友呢,他送你这个卡片肯定希望你开心呢!

小包子:

嗯,A说他和他爸爸去商店给我挑的蜘蛛侠贴纸!

我:

那你告诉他你很喜欢了吗?

小包子:

我说了,我还抱了他!

妈妈,等他过生日我也要给他做一张卡片,他喜欢CaptainAmerica,到时候你可以陪我去买几张captainAmerica的贴纸吗?

我身边有一些信基督的朋友,每天晚饭之前都会祈祷和表示感谢。

虽然我们不信教的朋友一般都不会有这个仪式,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地方。

比如在家里墙上的写字板上画上一颗“感谢树”,告诉孩子每次当我们觉得要感谢谁的时候就写一句话到便签纸上,然后贴上去,如果孩子不会写字,可以他们口述,父母代笔。

父母可以示范,写出各种感谢,比如对家人爱和支持的感谢(比如感谢奶奶做了很好吃的鱼,感谢爸爸开车带大家出去玩,感谢孩子在伤心的时候给自己的一个拥抱……),对其他人的感谢(感谢今天捡到钱包还给自己的陌生人,感谢外卖小哥冒雨送餐……),对天气的感谢(感谢天晴,可以去逛公园;感谢下雪,可以去堆雪人……),对自己的感谢(感谢自己这么努力和坚强……)

我们常说跬步千里、汇流成海。

所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有心,随时都可以为孩子采撷生活中的点滴,和孩子共同走向一个更加包容宽和、博大辽远的天地。

 

父母在生活当中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建立感恩意识?

摘自《夫妻和睦与教子之道》,孙一乃著

主持人:

对孩子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父母在生活当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建立感恩意识呢?

孙老师:

这就要给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应该有意识地给他讲一些孝道方面的故事,跟他讲父母生养他就是最大的恩德,子女行孝是最大的积福,一定要从小给孩子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我们还提出来,孩子能做的,父母一定不能替他做。

孝道里有四个字——“养性养正”,是父母一开始就要知道的。

孩子要养性养正,父母也要有正知正见,因为孩子是父母的翻版。

那么父母怎么养性养正?

父母要行孝道,我们称其为“安位”。

安位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这个“孝”字,孝的上半边是个“老”字,下半边是个“子”字,中国文化里把它叫做“上有老,下有小”。

我们都知道天人合一,“上”主的是“天”,“下”主的是“地”,“孝”字就是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个是天位,一个是地位,要学会定位,才能真正形成大自然中的和谐环境。

如果家庭是把孩子放在天位,老人放在地位,这个“孝”字就反了,就像天地反了一样。

孩子不听话了,学坏了,就是因为把孩子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孝道被称为“德之本也”的原因。

做父母的要知道,孩子跟你的关系是上下的关系,是天地之间的位置问题。

把老人放在天位,那就顺天者昌,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就会出问题。

一个“孝”字给我们讲天地的规律、法则,可见中国文化是讲道的,告诉我们整个宇宙、自然与人之间真正的规律。

中国人就是用这样一个宇宙规律,也就是道,来教育孩子。

懂得了安位以后,孝道的第二个重点就是报恩。

想让孩子报恩,就首先要让孩子知恩。

教育孩子生出感恩心的就是孝道,让他知道父母生养他就是最大的恩德。

现在社会把孩子出问题都归在父母身上,有的还从心理学的角度说那是孩子表现出的一种“爱的饥渴症”。

因为现在也没有孝道了,父母也不知道怎么教好孩子了,自己平时又忙,就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那里,孩子从小没跟父母在一起,就会觉得父母不爱他;有很多父母把孩子放到学校寄宿,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对他不好。

包括现在的电视节目总强调一些父母爱不爱的说法,所以孩子越会去要求别人给他东西,觉得索取理所应当。

他认为爱是索取来的,不知道爱其实是无私的、奉献的,这时候他就会强烈地要求别人爱他,对父母会产生埋怨甚至怨恨的心。

就像父母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好,孩子也认为别人的父母对孩子也是最好的,看自己的父母就老挑出毛病来,这时候孩子就走入了误区。

现在很多心理学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够,孩子就说,果然是你们的问题。

孩子有这种怨心的时候,父母怎么对他好也不觉得,你对他好就觉得应该的,“你看你们就是欠我的吧,没有好好管我”……纠结这种问题,根就不好了。

不管父母怎么对孩子好,当孩子不接受父母的时候,感恩心一辈子不会有。

没有感恩心就有抗上之心,这种抗上之心一开始是对父母,到社会上就是对所有上级领导。

因为他从小就只懂得索取,不管谁对他再好他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现在教育失败就失败在这个地方,没把孩子教育成感恩的人,而教育成了索取的人。

现在的社会风气恰恰助长了这种索取,儿子要结婚的时候,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女方就提出要房子要车。

在大城市里,一套房没个上百万买不了,一部车又几十万,还没怎么着,两百万出去了。

想想一个年轻人凭什么刚刚上班就挣这么多呢?

这个时候他只有反过来啃老。

所以,现在我们对孝道教育缺乏认识,或者说不知道帮助孩子养性养正。

父母自己都没有很好地去养,自己都不知道报父母的恩,怎么去养孩子?

我们缺少了真正的教育,就是刚才说的养根。

养根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孝道,现在社会最该提倡的是孝道教育。

我们的政府提出了中国梦,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全新的认识。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都反应了我们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不足,所以国学教育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对

当前感恩教育的启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要坚决剔除那种“愚忠”和“愚孝”等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成份。

要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自然万物等美德。

这在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学会感恩,要从学会感激父母做起。

当前感恩教育急需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这一传统伦理精华,培养人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情感。

一个人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学校、爱祖国、爱人民呢?

又有什么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可言呢?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感激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优良传统美德,在当前感恩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会感恩,要学会尊师敬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佩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应当要尊敬、感激自己的老师,尊敬师长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然丽当今社会不少人对老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心。

有些学生上课经常交头接耳或呼呼大睡;有些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不打招哦形同陌路人;还有些学生精神空虚,学习缺乏动力,不求上进,辜负了老师和学校的期望等等。

在这种形势之下,发扬中国传统尊师美德,让学生学会尊师敬慨在当前显得异常的重要与紧迫。

(三)学会感恩,要学会考虑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爱别人。

孟子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墨子说:

“夫爱人者.人必以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然而,由于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虫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过分溺爱使得当前不少学生不会感恩、忘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人们尽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为他人着想,要人们同情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等思想让人们学会考虑他人、关爱他人,对于当前的感恩教育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学会感恩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当前感恩教育中极为重要。

感恩心与责任心是密不可分的,感恩有赖于责任的依托,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会有很强的感恩之心。

在实践中,个人接受他人、社会的馈赠、援助、支持等是不可避免抱个人应当要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方便心存感恩,在享受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的同时,还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五)学会感恩,要学会宽容.心胸开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要求人们以宽广深厚的品行去承载万物,在待人做事时要学会宽容、学会关爱,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

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心胸宽广、富于容忍的一种精神境界。

能以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在当前感恩教育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六)学会感恩,要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胸怀以及尊重自然、回报社会的高度使命感。

它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热爱、尊重、保护和合理地利用自然。

当前不少人感恩意识缺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这一精神资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这在培育人对自然的感恩之心中有着巨大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