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96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正确书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引言激趣:

师:

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领略过了很多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甫的《绝句》等等。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再次去领略江南的秀丽风光,让我们和着诗歌的韵律,轻轻地上路吧!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

这些地方漂亮吗?

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

(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

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

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

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

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

提出来讨论。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

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只有)

四、诵读尝试,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

)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

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五、简介洞庭,

1、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

2、介绍洞庭湖。

六、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

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七、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

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

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疑难。

3、全班汇报交流。

八、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画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第二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忆江南的学习

师: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这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一首词。

“忆江南”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

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

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

《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

谙,ān,熟悉。

“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

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

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

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五、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师:

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

师总结全课

    第二课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

四、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词语

三、看图导入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

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

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中心句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

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二、学习新课

1、昨天我们了解了桂林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

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

3、第三步:

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第

2自然段,思考:

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汇报

4、教师归纳并板书:

水——静、清、绿

5、师引导:

6、

(1)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词汇?

学生汇报: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

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引导: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就是要告诉读者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比,显得怎样?

(更美)

(3)师肯定:

这么美的大海、西湖与漓江该怎样读,读一读。

(强调“从没看见过”)

(4)作者用上了相同的句式来写漓江的水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

(5)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6)江水的三个特点是:

“静、清、绿”,为了强调江水真的很静、很清、很绿,所以作者用了三个“真”,大家用赞叹的口气来读一读江水的三个特点。

(7)个别读、集体读

(8)背诵这个排比句

(9)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找出比喻句。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读一读。

(10)现在大家仿照比喻句写一写江水的静、清。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是安睡的仙女。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仿佛是晶莹的钻石。

(11)想一想,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平啊,平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

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漓江的水真甜啊,甜得像一罐清香的蜜糖。

漓江的水真软啊,软得像一匹轻盈的绸缎。

?

?

师小结:

这样的水只有漓江有,见过这样的水,你就忘了大海,你就忘了西湖,见过这样的水,你就知道为什么说漓江的水甲天下。

现在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2、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3、思考题: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

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7)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山。

(8)背诵第23自然段。

(采用填空提示法)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

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课堂小结:

清悠碧绿的水,奇伟壮丽的山,让人领悟的是桂林挡不住的诱惑。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向往齐读《桂林山水》的第1自然段。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

都游览过哪些地方?

在我国的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

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

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

“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

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

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4、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

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

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

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

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欣赏景点,品读文章,体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乳汁  收据   河源

2、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

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

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

树木茂盛繁密。

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

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3、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

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推荐课外阅读,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

都读过哪些游记?

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

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第四课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播放歌曲:

我们新疆好地方)同学们,一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

(吐鲁番、葡萄、维吾尔族、新疆舞、冬不拉、大草园、羊肉串……)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

我也一样,一说起新疆,我就会想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也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课件出示)。

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

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一)骑马上天山

1、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七月的天山》。

补充板书课题:

七月的

(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2、课件出示: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读一读,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

(骑马上天山,这是多么独特的游览,天山的连绵不断,一望无垠,仿佛游人的视线、心胸都被打开了)

天山是亚州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把新疆分成两部分:

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

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

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难怪,“骑马”上天山,这是最理想的。

3、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

(等大部分同学基本读完时,要求学生划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齐读,读完以后,你明白了什么?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边得柔美。

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