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91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docx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新大学运动: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

1829年,国教派成立了国王学院,也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

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

不久,又有许多医学院和普通学院附属于伦敦大学。

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如曼彻斯特、南安普敦、纽卡斯尔等出现了新的大学。

这些学院的共特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

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开展,也使得英国出现了大学推广运动。

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

法案规定: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3、《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

①都是法国发展初等教育的法案。

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832年,基佐担任教育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基佐法案》。

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

基佐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

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

还提出了重视初等师范学校的思想。

《基佐法案》颁布后,法国的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②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

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

这些法案规定:

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

《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4、公立学校运动:

①美国19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

贺拉斯·曼等人成为重要的推动者。

②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区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

③最初发生在初等教育领域。

主要特点:

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二是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的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逐步延长;三是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

随着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

④19世纪上半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中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中学。

公立中学实行免费的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5、《毛雷尔拨地法》:

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毛雷尔拨地法》。

该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

《毛雷尔拨地法》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

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6、《国民学校章程》:

1762,叶卡捷琳那二世上台,又开始了俄国的改革。

1786年,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

法令规定:

各地设立国民学校,由当地政府领导,聘请校长进行管理。

办学经费由当地的政府、贵族、商人共同承担。

法令还对国民学校学制的形式、课程的内容、师生品德、教学乃至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发布的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的正式法令,对俄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7、《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即位,在内政和教育方面采取了较为自由的政策。

1803年,颁布了《国民教育暂行章程》,1804年,颁布了《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在《大学附属学校章程》中规定,将全国分为6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立一所大学。

大学不仅有教学和科研的权利,还有管理本学区各级普通学校的权力。

大学下属的学校有堂区学校、县立中学和文科中学。

1804年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8、《学校令》:

在文部大臣森有礼的主持下,188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为《学校令》,其中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

①《帝国大学令》规定,帝国大学的任务是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教授学术、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及技术的奥秘。

②《师范学校令》规定,将师范学校分为普通师范学校与高等师范学校两类。

前者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后者由国家设立,培养普通师范学校的教师、校长及中学教师。

③《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性教育。

中学分为普通中学与高等中学两类。

前者属普通教育学校,由地方设置及管理;后者属大学预科性质,由文部大臣直接管辖。

④《小学令》规定,初等教育受教育年限为8年,分两个阶段实施。

前4年为普通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后4年为高等小学阶段,实施收费制。

⑤这一时期日本学制的改革,为建立近代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对推动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职业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9、《教育敕语》:

1890年,日本颁布了由明治天皇签署的《教育敕语》,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

《教育敕语》主要分三段,第一段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思想;第二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第三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必须遵守。

《教育敕语》颁布后,对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此,日本近代教育开始纳入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政治轨道,加重了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10、《巴尔福教育法》:

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

主要内容:

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②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③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1、《费舍教育法》: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

主要内容:

①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②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③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④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

《费》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巴特勒教育法》:

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

主要内容:

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巴》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3、综合中学运动:

①60-7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中等教育方面。

《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但各种中学质量、标准差异较大,引起了社会的争论。

②1951年,英国工党提出了发展综合中学的计划。

③1964年,工党执政后再度把发展综合中学作为自己的政治策略。

④1965年工党政府发布《中等教育的结构》的通告,要求按照综合中学的模式改组中等教育机构。

从此,综合中学在英国得到迅速的发展。

⑤到1975年综合中学学生人数在中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68.8%,综合中学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14、《1988年教育改革法》:

①进入8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上。

②1981-1983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休姆报告》。

③1988年7月29日,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

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

主要内容:

a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b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

c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岁、11岁、14岁、16岁)考试。

d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

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

e还赋予家长为了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f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

《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15、“统一学校运动”:

1919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参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这一主张,反映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对法国教育的影响。

法国很快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

其中,“新大学同志会”的改革主张引起了法国社会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16、《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由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在1947年提交的教育改革方案。

主要内容:

①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②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③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④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

《郎》虽然没有实施,但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哈比法案》:

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法案》或《哈比改革》),其重点是加强法国的职业教育。

①为加强职业教育,又对法国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②教育管理体制上,规定学校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

③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

《哈》代表了法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但由于要求较高,难于在教育实践中实施。

18、《总纲计划》:

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

2月14日,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

《总》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

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应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

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

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总》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19、《汉堡协定》:

进入60年代中期,德国又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

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汉》规定:

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

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

《汉》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20、《教育结构计划》:

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教育改革建议,称《教育结构计划》。

该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把基础学校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

《教》指出,联邦德国整个教育系统应由初步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

在完全中学高年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

同时,要求按不同层次组织师范教育。

《教》反映了联邦德国对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视.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

简答题

(二)来源:

考试大【考试大:

轻松考试,快乐生活!

】2007年5月26日11、教育学的元研究与元理论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像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的性质。

教育学的元问题是指与教育学科自身独立、发展相关的一组问题,与“教育问题”相对应。

对教育学元问题的研究就是教育学的元研究。

教育学元研究的目的不是为增加实际的教育知识,而是为了反思教育研究行为,指导教育研究行为,间接影响教育知识的生产以及教育实践。

教育学元研究的结果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学科信念、研究范式、知识构成、话语规则以及教育学者的生存方式,等等。

最早提出教育学元问题和元研究的是布蕾钦卡。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教育学的元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者为最。

目前,我国教育学的元研究正在多学科视野下不断深化。

教育学的元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21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和教育学科建设。

12、列举三个不同的教育定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试着给出自己的教育定义,加以理论阐述

⑴我国和前苏联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划分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教育的广义定义一般是指: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的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⑵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特征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或“教育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好途径”。

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并在自己的教育论述中始终遵守,如“在本文中,我将教育定义为直接支持和维护有目的的教与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如“教育是社会籍以发展年轻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

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

这种区分有利于分析教育定义所涉及到的事实的、价值的和语言的三个方面,提供了研究教育定义的一个初步框架。

⑶在教育学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原因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

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往往勉为其难的。

不过,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政治的、经济的或文化的);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如何具体表述,则因人而异。

13、现代教育的社会基础:

现代教育的经济基础:

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后工业经济);现代教育的政治基础:

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现代教育的文化基础:

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弘扬,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放;现代教育的知识基础:

知识的分类、增长和价值的变化。

14、比较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谈谈你对教育起源的看法。

⑴神话起源说:

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⑵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是: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⑶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

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

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

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⑷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15、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代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现代社会学等。

16、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

有的人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概念、形态和特征”。

⑵有的人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

”⑶综合起来看,可以将现代教育表述为:

“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⑷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

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推进教育科学研究。

关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总结各家之说,概括为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⑷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⑸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⑹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⑺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革新的⑻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⑼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⑽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⑾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变预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必须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

17、教育本质论争的意义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给出自己的教育本质观。

⑴教育本质问题所要追问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定义教育的核心问题⑵该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⑶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得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讨论⑷这是我国教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理论论争,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⑸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⑹论争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⑺准确地、系统地把握上述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建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8、教育有哪些基本属性

⑴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在原始社会,教育还不曾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而与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育自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

⑵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⑶教育的生产性表现为: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③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⑷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

⑸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并为它服务,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教育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