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82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docx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10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宣传资料目录

1.中医养生原则

2.风寒感冒的中医调治

3.眩晕发作,别忘查颈椎

4.防治湿疹从饮食及调理脾胃做起

5.有效缓解偏头疼病的六种方法

6.望舌知小儿健康

7.手足口病

8.糖尿病(中医属消渴证范畴)

9.失眠症(中医属不寐范畴)

10.胃炎(中医属胃脘痛范畴)

11.脑卒中(中医属中风范畴)

12.失眠症(中医属不寐范畴)

13.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

14.冠心病(中医属胸痹、心悸等范畴)

 

风寒感冒的中医调治

风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或气候突变之际,轻则不影响日常活动,重则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风寒感冒的症状为恶寒、无汗、流清涕、打喷嚏、关节酸痛、咳嗽、咳稀白痰等,若不及时治疗或误治,一部分病人可转为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心肌病等,或诱发本身的慢性病,并使之加重。

因此早期正确的治疗十分重要。

然而有的人患感冒后,不愿到医院就诊,自行购药,殊不知药店里治感冒药的种类多:

治疗风热感冒类,如板兰根冲剂、复方感冒灵、VC银翘片等,若风寒感冒,用上述药品,岂不雪中添霜,寒者更寒吗?

难怪我们在临床上常常遇到一些患者说一个感冒治疗一个月都不见效,反倒加重……

也有患感冒后认为自己身体好可以挺过去,并不加以重视以致于感冒缠绵不愈。

其实祖国医学在治疗外感风寒方面很有讲究,认为服用温散之品可以取到良好的效果,试介绍一方以飨读者:

桂枝5-10g、麻黄3-5g、白芍10-15g、大枣3-5枚、细辛1-3g、干姜5-10片、法半夏5-10g、灵甘草3-5g。

服该方2-3剂,可奏解表散寒,温肺止咳之功;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武火煮沸后,再煎三分钟即可,服药前先进温热稀饭一碗,约一刻钟后再服中药,后卧床盖被,微微出汗,若汗出湿衣,即服温水一碗,症状消除后一周内尽量少吹风,多穿衣保暖,忌食生冷油腻及煎炒之物。

使用禁忌:

1、体虚及高血压患者禁服上药;2、风热感冒患者禁服。

 

眩晕发作,别忘查颈椎

颈部出现问题,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就诊。

切莫按照“老传统”,随意地请家人、邻里按摩,甚至蛮横地“搬脖子”,这样很容易使症状加重,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颈性眩晕不是病而是病症

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人,颈性眩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体位性眩晕,通俗点讲就是当身体姿势发生改变的时候,特别是扭头时眩晕的症状会加重,严重的会摔倒。

另外有的人会在坐起来或躺下的时候发生眩晕,少数人可能还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且症状会随着颈部位置的复原而缓解。

如果长时间头晕,或是在不扭动颈部时会头晕,那很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贫血、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这时候,就要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长期伏案人员多做“米”字操

平时爱伏案工作的人易引起颈性眩晕,由于长时间姿势的不正确,会引起颈椎发生病变。

建议,伏案工作久了,可以站起来做一下“米”字操。

具体方法:

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叉开与肩保持同宽,身体放松,首先头部向前伸,尽量让下巴碰到胸骨,然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做下一个动作,头部向后仰,尽量仰到眼睛平视正上方,然后复位,接下来是颈部分别向左、右扭转。

通过头部轻柔摆动,用下巴写一个“米”字,就叫做米字操。

颈性眩晕,生活预防很关键

首先,枕头的高度最好是“一拳”为最好,睡觉时最好把枕头放置在头与肩部之间,这样对颈部会有缓解的作用。

其次,如果是长时间伏案工作,在工作间隔,最好经常活动颈部,每工作1小时左右最好站起来四处走动一下,做一做伸展运动。

这样可以使头、颈、肩和背部紧张的肌肉得以恢复,避免发病。

失眠、神经衰弱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问题,也可能诱发颈性眩晕,要做好原发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防治湿疹从饮食及调理脾胃做起

湿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病变只是在皮肤表层,各种检查一般也没有什么异常,但是长期的瘙痒也让人不胜其烦。

节制饮食 调理脾胃

湿疹反复发作,一方面是体质因素,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与脾胃相关。

如果不节制饮食,油腻、甜食吃得过多,大量饮酒、吃辛辣刺激食物,就会损害脾胃功能。

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脾的功能受到损害,体内过多的水湿聚集就会产生湿热;如果居住的地方潮湿,或淋雨、水中作业等,又容易产生外部湿邪。

这样内外湿邪相合,就可能在皮肤发为湿疹。

预防湿疹、防止复发,要从饮食与调理脾胃做起。

首先要管住嘴,少吃油腻、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及脾胃;鱼、虾、鸡、牛、羊肉等腥发动风的食物容易诱发湿疹,要忌口。

夏秋之交天气湿热,要适时调理脾胃。

消除诱因 增强体质

过敏体质是湿疹发病的基础因素,体内外各种诱因可以激发或加重湿疹病情。

外在因素包括日光、炎热、寒冷、化妆品、人造纤维、染料、肥皂、外用药品、动物皮毛等;内在因素包括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也可以诱发湿疹。

防止湿疹复发,就要尽量消除这些诱因。

中医调理 里应外合

湿疹是由于脾失健运、湿邪泛溢肌肤而发病,在皮肤瘙痒的同时还可能出现身体困乏、不想吃饭、大便干或稀溏、尿黄等全身症状,因此治疗的根本是调理身体,中医治疗湿疹的原则是健脾、除湿、疏风、止痒、清热。

同时为消除搔痒症状,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青黛膏、黄连膏、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3%黑豆馏油、2%冰片等外用药。

避免刺激防感染

湿疹患者要保持皮肤清洁,但是在湿疹急性发作、瘙痒剧烈时,热水烫洗、肥皂等洗涤用品对湿疹都是刺激物,不要使用。

此外还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

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接种各种疫苗。

推荐几款药膳

百合桑椹汁:

百合30克,桑椹30克,大枣12枚,青果9克,同入锅中。

加水适量,煮取汁液,白糖调味。

适用于皮疹干燥、较厚的湿疹患者,特别适合秋季食用。

黑豆生地饮:

黑豆60克,生地12克,防风6克,冰糖12克。

加水适量,煮取汁液,再将药汁倒入锅中,加冰糖,边搅边加热,至糖熔化为度。

适用于皮疹干燥较厚的湿疹患者,特别适合在夏秋交替的季节食用。

对肾气不足、气血虚的人也有益。

绿豆海带汤:

绿豆30克,海带30克,鱼腥草15克,薏米30克,冰糖适量。

将海带切丝,鱼腥草布包,与绿豆、薏米同放锅中煎煮,至海带烂、绿豆开花时取出鱼腥草。

食用前用白糖调味。

适用于瘙痒重、皮疹红、易上火的患者,适合在夏季食用。

茅根绿豆饮:

鲜茅根30克,绿豆50克,泽泻15克,冰糖20克。

白茅根切段,与泽泻一起先煮20分钟,捞去药渣,再入绿豆、冰糖,煮至绿豆开花蜕皮后,过滤去渣取汁。

适用于夏季湿疹皮疹有小水疱、颜色较红者。

 

中医养生原则

前人在养生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的在中医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其主要有:

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顺天时、调气机。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

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

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

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葆阴精精,即阴精。

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

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

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

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衰延年。

6.顺天时这是在中医学“天人相应”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

所谓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

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论七条养生原则要根据不同体质选择,灵活运用到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

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有效缓解偏头疼病的六种方法

在偏头疼的患者群中有70%都是女性,怎么样有效缓解偏头疼病,以下六种方法,您不妨一试。

冰袋冷敷:

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

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症状自然会减轻。

躺下来休息一会儿:

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偏头疼发作时,不妨在光线较暗、四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一会儿,一般来说,只要睡上半个小时,偏头痛就会有所减缓。

按摩头部:

对头部进行力度适中的按摩,是缓解偏头疼的有效方法。

太阳穴是偏头痛按摩的重要穴道,你可以用食指来按压,可以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

饮用绿茶:

绿茶中的物质对缓解偏头疼有效果,所以,可以适量地饮用绿茶来克服严重的偏头疼。

静心冥想:

使用瑜珈和冥想是治疗偏头疼的新方法。

你可以购买一盘此类的CD,在头疼发作时随着音乐闭目冥想一会,让大自然的和谐之音使你忘却病痛。

头缠毛巾:

看起来可能会很可笑,不过这的确是治疗偏头疼的好方法。

疼痛时,使用毛巾或柔软的布条松紧适宜地缠在太阳穴周围,如此可达到抑制血管扩张、缓解疼痛的目的。

诱发偏头疼的因素很多,所以患者切不可随意用药,一定要到医院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望舌知小儿健康

舌为心之苗,五脏六腑皆通于舌。

所以,中医学几千年来都将望舌辨病作为一种主要的诊病方法,特别是可以通过观察小儿舌的变化来辨别小儿健康情况。

正常健康儿童的舌头应该是通体红润,伸缩转动自如,舌面上布有淡淡的白苔,红色乳头隐约可见,舌尖部较明显。

●舌体肥大、淡白

大多是气血不足,可能患有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可给患儿服参苓白术散,健脾散等中成药。

●舌淡,苔白滑

可能是脾胃消化功能低下或伴有慢性腹泻。

●舌体鲜红,舌面附有黄苔

多为体内有热或有火,多患有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肠炎等。

可服用清热解毒一类的中成药,如清肺散、王氏保赤丸或香连丸等药物。

●舌红,苔黄腻并有口臭,且食欲不好,大便干燥

多为有胃热,可用小儿清胃丸或保和丸等清热泻火消食一类的中成药。

●舌红少苔或无苔,且夜间盗汗,口干口渴,大便干,易反复感冒

多为肺胃阴虚火旺。

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滋阴润肺合剂等滋阴清热一类的中成药。

●舌面的乳头局部缺损,舌苔斑剥脱失

这种情况称为地图舌,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如伴有体质瘦弱、盗汗、口干、大便干、食欲欠佳,反复感冒等。

多为脾胃阴虚,与胃肠功能低下有关,或与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有关。

 可服用百合固金丸、养阴润肺汤、健脾散等中成药。

●舌红、舌面乳头凸起,呈白霉状或杨霉状

医学上称为白霉舌或杨霉舌,如同时伴有发热、全身皮肤潮红,嗓子红肿疼痛,多为猩红热,或为其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舌面及口腔内布满白屑,黏膜溃烂

多为真菌感染。

可服用抗真菌药或清热泻火的中草药,同时应保持口腔清洁,外用冰硼散等中成药。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天自愈。

传播途径:

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为主;经口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临床表现主要有:

四部位——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食疗方:

1、荷叶粥:

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食用;

2、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饮用;

3、银花蝉衣饮:

银花15克,蝉衣3克,清茶少许,煎水饮。

糖尿病(中医属消渴证范畴)

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典型病人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为特点,即:

“三多一少”。

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均有良好疗效。

【预防与保健】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注重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

“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

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1.膳食方面:

严格控制饮食,忌摄人过多热量,这是降低血糖,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条件。

进食的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及工作性质而定。

患者可常食猪肾、黄鳝、猪脊肉、淡菜、田螺、山药、玉米须、蘑菇、苦瓜、南瓜等食物。

食用植物油,少吃盐,禁食各种糖类,戒烟禁酒。

2.心理、运动、精神方面:

对糖尿病要有正确认识,尽管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但只要坚持医生的正确方案治疗,就可以控制病情进展。

因此患者应树立治疗信心,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个人卫生,防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破损.防止尿路感染等。

做好劳逸安排,适当参加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还可根据病情体质分别选练内养功或太极气功,配合放松功、虚明功等,每天1—3次,每次15—30分钟,以晨起、午后或夜间为宜。

3.①中医药防治方法:

糖尿病口渴、多食、多尿,可将黑大豆炒香加天花粉等份研细。

每日2次;每次15克内服,有清热、生津、止渴、降血糖功能。

②民间验方:

猪胰山药汤,有一定效果,用法:

猪胰一具,山药60克,煎汤服用。

③番白草适量代茶饮。

④中成药常用消渴丸,金芪降糖片等效果也不错。

除此还可采用推拿康复法,一般可推脊椎两侧,并由下而上,摩擦背部,擦背部俞穴,捏捻脚趾。

 

失眠症(中医属不寐范畴)

1.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常见病证。

长期失眠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

2.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欢迎。

【预防与保健】

1. 膳食方面:

可适当选用酸枣仁粥、百合杏仁粥、地黄枣仁粥等,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食物,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宜吃零食饮浓茶等。

2. 心理方面:

失眠者在睡觉时往往由于急于求人睡反而会不断兴奋和紧张,使感觉越发清晰,加重了失眠和焦虑。

这时最好的方法是患者要坦然处之.能睡多久就睡多久。

3. 情志方面:

喜怒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消除紧张和疑虑。

可以调摄情志着手疗不寐,常可用说理开导、宜情易志等,采用音乐疗法及钓鱼、观赏山水等。

4. 起居方面:

患者生活要有规律,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要热水洗脚,按摩足底、手心,使情绪放松,忌饮咖啡、浓茶、烟酒,避免长时间看书阅报和过分兴奋、忧愁;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温度要适宜,光线要柔和,被褥不宜过硬,枕头不要过高。

5. 运动方面: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参加体力劳动。

对于提高睡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

如:

太极拳、气功均有良好效果。

6. 服药方面:

遵医嘱服药,但不要依赖安眠药。

同时可选用桑椹代茶饮或灯心草、竹叶茶、龙眼、枣仁饮等。

 

胃炎(中医属胃脘痛范畴)

1、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

2、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类。

3、患者大多表现为饭后饱胀、泛酸、暖气、无规律性上腹部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4、中医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灵活多变,治法万千,独具特色,疗效满意,深受病人欢迎。

[预防与保健]

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精神与饮食方面的调摄。

1、膳食方面:

避免进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饮食和药物(如辛辣食物、水杨酸盐类、泻药等)、饮食有节、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饮料和食物,细细咀嚼后咽下。

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2、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烟、酒等。

3、起居方面:

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刺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寒冷刺激。

4、情志方面: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5、有胃部胀痛者,可服用解痉止痛药。

6、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另外,胃炎病人平紊应注意观察大便情况。

素常可选用中药汤剂、验方调治。

胃脘痛痛甚之时选用针灸、推拿、敷贴、穴位压迫、耳穴、按摩等疗效显著。

如足三里,中脘等穴能够有效的缓解胃痛,使用方便,见效快。

 

脑卒中(中医属中风范畴)

1.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

其发病先兆,一般表现为突然昏眩、头痛呕吐、说话不清、半身无力。

2.脑卒中病情凶险变化快,往往病情突然加重。

不论首发症状轻重.一定要及时住院观察治疗。

3.争取尽早cT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4.康复治疗是减少致残率的关键.应根据病情尽早开始治疗。

【预防与保健】

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

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l、膳食方面:

少吃动物脂肪.不要贪食,禁酗酒,已有动脉硬化者更应注意。

多吃蔬菜和植物油,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

2.起居方面:

生活有规律。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在天气变化明显的季节更应控制血压。

3.心理方面:

防治高血压时,除合理应用药物外,重要的是树立乐观精神,消除思想紧张和顾虑。

4.运动方面:

根据身体、自身情况进行散步及打太极拳等适量运动。

5.防治心脏病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环节,当发生脑栓塞时,病人应采取左侧卧位。

6.右旋糖酐及激素有一定作用,抗凝治疗需慎用。

7.做好瘫痪肢体的锻炼。

可采用中医针灸、按摩、理疗及语言训练等方法及中药配合综合治疗,效果最佳。

8.预防褥疮及肺部感染发生。

9.保持大便通畅。

lO.如病情加重,经cT复查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应及早做手术。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

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2.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

3.本病以冬季发作为主,中老年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

4.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其l临床症状、特征及发病规律,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其“未病(发作)先防.冬病夏治”的治病求本治疗原则,在l临床应用时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预防与保健】

1. 膳食方面:

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禁食肥甘、厚昧、辛辣、过咸食物。

可常吃白萝h、花生、百合、银耳、猪肺、梨、胡桃仁、罗汉果等食物。

2. 起居方面:

首先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

注意戒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劳逸适度,避免感冒。

及时控制、防止发展成为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的发作。

3. 情志方面:

要保持稳定的情绪,消除引起紧张和不愉快的因素。

4. 运动方面: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如练气功、太极拳、平地行走等。

有较好效果,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御寒抗病能力;加强耐寒锻炼,如从夏季开始。

每天用冷水洗手、洗脸、洗鼻、擦身;另外可加强呼吸锻炼.每天作呼吸操15—20分钟等。

5. 对反复发作者可取冬病夏治,用中医药扶正固本。

如:

北芪、灵芝等.另可用敷贴疗法,或口服“玉屏风散”、“朴中益气汤”等。

另外,内伤咳嗽在缓解期间,应坚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冠心病(中医属胸痹、心悸等范畴)

1、心病发病率很高,加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2、冠心病以心绞痛最常见,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骨后缩窄性疼痛。

3、心肌梗塞病情凶险,典型症状为持续剧烈胸痛及全身症状。

4、冠心病病情变化快,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住院治疗。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

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胆固醇。

多食清淡之品,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味食物及豆类等含植物蛋白质食物,如黑木耳、香菇、海带、无花果、红枣、胡萝h等,食用油以豆油、玉米油为佳。

少吃甜食,少吃盐,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或浓茶。

适量食用柑橘有益于冠心病的治疗。

2.起居方面:

生活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衣着柔软宽松,利于血液流畅,合理调节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饭后不应立即就寝,睡眠右侧卧位,双腿微屈曲,夜间不要独居一室。

3.运动方面:

避免剧烈活动,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和适当的运动,对于防治和减少肥胖有一定的益处。

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

运动强度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不增加心率和血压,不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为原则,即做到“力所能及,动中有静”。

4.心理方面:

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与心病关系密切。

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

精神要开朗、乐观,不要背包袱。

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完全可以通过防治减轻或消除症状,应与医生积极配合,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及情绪激动,保持心理平衡。

5.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

6.中药对于降脂亦有较好效果,无副作用。

如山楂、泽泻、葛根、首乌、桑寄生、灵芝、决明子等泡水代茶饮也有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