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59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docx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

四书五经有些范文

四书五经到底讲了啥?

︱一句话概览四书五经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大家平时听到“四书五经”大多数都是这样的表情吧?

懵懂中带着一丝茫然,茫然中透露着些许哀伤,哀伤中不乏一些无奈……

总之,此时的心情用四个字可以概括:

不明觉厉!

就好像“四书五经”是上古时期的神兽一样:

超级厉害,但是我并没有见过。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正在读四书五经,咱们的脑海里常常会蹦头悬梁锥刺股的画面。

碰到这样的人,不管怎样都要先点个赞!

记得当年在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几位外国友人,我用一口非常标准的中式英语问他:

nijuedezhongguozuilihaideshushishenmeshu?

(翻译过来就是:

你觉得中国最厉害的书是什么书?

)他们的回答都是:

丝书乌竟!

那么,作为最能代表中华儒家文化的四书五经,连外国友人们都知道一些,如果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都不了解,岂不是丢人丢出了中国,丢出了亚洲,丢向了世界了?

所以,接下来我就为大家科普一下这传说中的四书五经到底讲了一些啥?

话不多说,正式开始!

首先,四书五经不是指一本书,而是最能代表儒家学说的九部经典著作的合称。

其中“四书”是指代以下四部著作:

《大学》、《论语》、《孟子》以及《中庸》。

而“五经”则是指代《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以及《春秋》这五本著作。

(注:

《礼记》一般分两部)

其实“四书”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露脸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初中课文里就有《论语》、《孟子》和《礼记》的文章了,所以要记下来也不算太难。

而“五经”露脸的机会就比较少了,而且数量上也多了一部,所以记起来比较困难。

这里分享给大家一句口诀,记住这句口诀就能比较快的记住这五部书的名字了:

诗书礼记易春秋。

除了《礼记》和《春秋》,其余都是一个字代表一部书,这句话读起来比较顺口,所以多读几遍就能记住了,反正我就是这么记住的。

关键问题来了,仅仅记住名字并没有什么用。

丢人的概率还是偏高。

那么这几本书究竟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呢?

接下来就逐一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了解这些奇书的梗概。

一、“四书”之《论语》

其实这部书不用我过多介绍了,关于这部书的作者啊,内容啊,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我这里就跟大家讲讲书名中的这个“论”字是啥意思。

大家都知道这个“论”字,在这里不能念第四声,要念第二声“lún”,但这个字是啥意思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

这个“论”字,是、总结的意思。

所以和“语”结合起来,《论语》这个名字就是“把说过的话总结成一部书”的意思。

至于是谁说的话呢?

地球人都知道是孔子。

所以,假设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的内容,那就是:

大家都别吵了,都听孔老师的!

二、“四书”之《孟子》

这部书也不用做过多的介绍,跟《论语》的性质差不多,也可以归类到精神偶像这一类。

只不过偶像由孔子换成了他的再传弟子孟子。

书名也更加直白,也许是因为压抑不住对孟子的如黄河之水般的崇敬之情。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

孟老师说的也不错,咱们也听听他的!

三、“四书”之《大学》

看到“大学”这两个字,智力正常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因为当时还没有大学中学小学这种等级划分概念。

那么这个大学是指什么呢?

这就要从这部书的来由说起了。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著。

那么后来为什么会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呢?

因为后人(尤其是韩愈和程颐二位)觉得

《大学》写的太好了,实在值得独立门户。

那么大学为啥写的好呢?

因为它写的是“大学”,是很大的学问!

大到什么程度呢?

人这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学问都包含在里面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

看了《大学》,我的生涯一片无悔。

四、“四书”之《中庸》

“中庸”这个词放到现在好像不是什么好词,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做事太中庸基本上就跟说他很怂是一个意思了。

而实际上中庸可以说是儒家学说最精髓的所在,只是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曲解了而已。

可以说《中庸》是很牛的,牛到什么程度呢?

跟《大学》一样,牛到可以自立门户--《中庸》也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

《中庸》跟《大学》所讲的内容在性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中庸》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观点:

中庸之道。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

说:

“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

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

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

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

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

“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

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

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

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

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

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

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

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

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

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

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

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译文:

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

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

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

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为什么要学《四书五经》?

说起《四书五经》,中国人都知道,可就是不学!

学那些干什么?

白费时间瞎耽误功夫,这是一;第二,看不懂,太深奥了;第三,没啥用,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白领精英,没学不也是干得挺好吗?

事实真是如此吗?

那为什么又有很多人想学、在学?

不幸我们都生为人(要是动物就好了,起码不用思考),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们有时难免会问一下自己,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仅仅就是为了求一个吃饱穿暖吗?

仅仅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让别人羡慕吗?

难道追求一下平静安宁幸福快乐都要如此辛苦费力吗?

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和痛苦呢?

我们都在祝别人快乐,生日快乐、节日快乐等等,可是,难得有人天天处在快乐之中,快乐稍纵即逝,就象泡沫一样很难抓住。

留给我们的大部分是烦恼和痛苦。

于是很多人去寻求信仰,认为只要有了信仰,有了追求,这一生也就能得到快乐了。

可是所有的宗教都告诉人们,这个人世间是痛苦的,我们是负有“原罪”的,我们只能在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是天堂,才能够得到平静安宁幸福快乐。

既然所有宗教都这样说,想必人生真的是充满烦恼、痛苦的吧?

不!

人生没有充满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都是我们自找的!

人生其实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老是抓不住幸福和快乐,而是让烦恼和痛苦时时侵犯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我们努力地去寻求幸福和快乐得不到,反而得到的是烦恼和痛苦?

关键是我们没有认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没有弄清楚人的复杂性。

但是,要想弄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现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也远远没有弄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总不能我们也要先成为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才能做一个人吧?

有人说,现在这个社会太残酷了!

哪里残酷?

是你没有罪就随便抓你去杀头吗?

不是!

这个社会允许你去追求幸福和快乐,任何社会都允许人们去追求幸福和快乐。

问题是,你有没有本事去寻求到幸福和快乐。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先贤们就告诉我们,人生是快乐的,是可以快乐的。

只要我们去追求,就可以得到幸福和快乐。

《尚书·洪范》告诉我们,人生有大法,有五福:

一种叫长寿,第二种叫富裕,第三种叫健康安宁,第四种叫遵好美德,第五种叫年老善终。

有六种困厄:

一种叫凶灾、短命、折寿,第二种叫疾病缠身,第三种叫忧心如焚,第四种叫贫穷落后,第五种叫邪恶毒害,第六种叫弱肉强食。

人活着,究其根源,也就是要追求这“五福”。

拥有了这“五福”,人生也就是幸福的。

失去了这其中一种,都不叫幸福。

我们拼命工作、拼命学习,目的也就是希望长寿、富裕、健康安宁,最后得个善终。

但这其中为什么有一条“攸好德”呢?

因为没有这一个“攸好德”,你就会什么都没有!

因为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结局,一步错,步步错,全盘皆错,而又没有后悔药卖。

所以会导致一生皆错,一生皆不幸福。

所谓大法,即是此法!

比如《论语》,一开篇,孔子就讲快乐的心态,“学”要快乐,“与朋友交”要快乐,“别人不知道”也要快乐,快乐是什么?

是人生的目标,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意义。

怎么样寻求到快乐呢?

一是要“习”,调节,这个调节就是学习,学习知识以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

二是要“本立而道生”,树立起我们的思想观,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树立起根本,人生的道路才能展开。

三是要“孝”,继承,继承先人之志,即人类祖先留传下来的“仁爱”,因为人必须要团结才能生存,因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因为人类是要和平共处的。

“仁爱”其实就是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假如身边都是朋友,当然是快乐的,假如身边都是仇人,那么绝对是烦恼痛苦的。

搞好人际关系应该怎么做?

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因为行为方式不对,人际关系是搞不好的。

而行为方式只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才能是最佳的,违反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肯定不是最佳行为方式。

怎么样在社会行为规范下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这要智慧。

智慧从哪里

来?

学习。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讲信用,诚信。

诚信是什么?

就是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事情本来如此,不要使事情变得本来不如此。

一个人能被别人信任,是件很幸福的事,如果你说什么别人都不相信,那就很痛苦,不信你试一试!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

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

就象利用自然界中的高山与河流一样。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孔子终生是快乐的。

如果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处世,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

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人类从五岁后,就开始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虽然有了这些思想观念,但却是混乱的、幼稚的。

因为不了解社会,而当我们十来岁、二十来岁踏入社会后,又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导致更加混乱、迷茫和矛盾。

所以,《学而》中的“立本”,是立起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根本立起来后,道路才能展开。

《八佾》则是要人们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只有认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才能树立起各自的世界观,有了这些观念,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里仁》就是围绕着各种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只有具备了内在的仁爱之心,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建立好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公冶长》也是围绕着“仁”展开的,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

《雍也》篇表述了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述而》篇则是说明一个人在立起来时,必须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否则就是假立,伪立。

再说了,不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实际上也立不起来。

《泰伯》篇从泰伯讲起,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孔子都是在论述一个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为私欲的“公天下”的思想。

因为人类只有拥有了这种人生观思想,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

《子罕》篇则是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而怎么样做好一个人的思想,而做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能立起来。

得起来,才能“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立不起来,当然也就是又惑、又忧、又惧了。

因为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迷惑于大千世界的无限复杂性。

《乡党》篇描述的是孔子首先“正己”,也是孔子立起来了的表现。

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

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

《先进》讲立起来的思想观念“过犹不及”的问题。

而具体分析“过犹不及”,亦要审时度势,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境界,所强调的是,立起来后不惑的问题,“不惑”就是辨析,善于辨析才能不惑。

《颜渊》篇最关键问题还是一个,不惑!

也就是不要迷惑。

也就是立起来以后的“不惑”问题。

立是立起来了,可我们还是会迷惑于很多东西,所以孔子用了十年时间来解决“不惑”问题。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以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子路》篇皆是在讲一个人为人处世时所应采取的立场、方法,不惑于世事、不惑于仁爱的方法,以及开展全民教育问题。

而开展全民教育,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要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不迷惑,以达到或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宪问》篇则是就开展全民素质教育问题而接下来的,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立起来以后的不惑问题,只有不迷惑于人世,人们才能争取到成功的人生。

而不迷惑的办法只有学,只有提高素质修养。

《卫灵公》全篇一气呵成,首尾相连,节节衔接,即是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原则一直贯通下来的。

之所以讲“仁、义、礼、智、信”,之所以举了那么多正反两面的例子,其实都是在说明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用智慧,用信誉,用最佳的行为方式,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的道路。

《季氏》篇讲名正则言顺,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这一辈子不知道要碰上多少事,怎么样处理这些事呢?

那就是要正名,要坚持正名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各种事情。

这就是人生道路的辨析问题。

《阳货》篇则是围绕着人的荣辱观而展开的。

要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

要学习,要学会辨析,我们才能拥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荣辱观。

《微子》篇着重说明我们只有立起,不惑,才能做个人材的问题。

《子张》篇讲

控制自己,控制自己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己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控制自己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等等。

不善于也不会控制自己,就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很好地寻求最佳行为方式,就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就不能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

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控制自己就会走偏、走歪。

而“礼”——社会行为规范,就象是人生道路两旁的防护栏,标记,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去逾越去触犯。

《尧曰》篇讲“命”与“礼”的问题,“五十而知天命”,因为天地间的规律问题与人世间的发展趋势问题和社会行为规范问题乃是一个人最必须要懂的事情,人的道路必须要遵循、服从天地的道路。

只有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才能用智慧,用真心诚意的信誉,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一个君子若是没有弄懂这些问题,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而要弄懂这些问题,就全在于学习,学习而且时常不断调节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里、这个世界上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才会有愉悦,才能真正自立起来,才能不惑,才能知天命;才能与大部分人平等地、共同地生存下去,共同地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论语》一书所要说的内容。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问题是,修身。

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修正好自身,说什么都是冤枉的。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象商纣王那样“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相信大部份人都不同意,象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很多人又不愿意。

那么,人类需要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上呢?

当然是越来越好!

其实,从中国夏商周以来的较英明的统治者,其统治、管理方式都是愿意让人民越过越好。

比如黄帝、神农、尧、舜、禹、汤,他们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发明各种生活日用品,普及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民越过越好。

人民生活好了,就拥护统治者,统治者就会越来越强大。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