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724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澄江县高西小学

张俊

2014年9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

(约15本左右,并分成三至四类摆放)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的关于书籍的名言一定不少吧,谁想来说说?

教师补充: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确实,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叫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更何况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

2、板书课题:

读书要有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籍。

3、学生提问:

预设:

怎样选择?

为什么要有选择?

二、探究学习

1、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1)过渡:

从哪儿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呢?

(2)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面的插图,说说这些同学在哪儿选择图书。

你们平时又是怎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的呢?

(指名说)

2、指导学生应如何选择图书

(1)过渡:

应该如何选择图书呢?

我们来看第1页最上面的图,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的呢?

(2)教师讲述:

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室)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辞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

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3)过渡:

确定好自己所需图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书呢?

(4)教师出示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从中轻轻抽出一本书,边指边讲述:

哪儿是封面,哪儿是书脊,书脊告诉了我们书名,我们可以通过看书脊上的书名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不必一本本拿下来看封面上的书名。

(5)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上面的圆形特写图。

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

怎样放回去?

为什么要这样拿书呢?

(指名说)

小结:

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后,要从书架上轻轻抽出来,也要轻轻放回去,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

(6)指导学生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谁来说说图上这位同学在干什么?

(指名说)

小结:

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后,还要打开看一看内容提要或者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以便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或借阅,如果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

(7)教师示范。

教师按刚才讲述的方法,示范从讲台上的一排书中选取一本书。

(8)学生练习。

教师提出要求,点名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图书。

三、拓展运用

1、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四、作业

课后,去书店或图书馆选择自己需要的书。

五、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一、确定自己需要的书

二、到图书馆借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一、提出问题

1、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

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读,怎样认真读书呢?

要做到“四到”:

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板书课题:

读书要做记号

3、学生提问:

预设:

在什么地方做?

读书要做记号怎样做?

什么样的记号?

二、探究学习

(一)训练姿势

1、请同学们看第3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

(指名说)

小结:

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置与写字时的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2、指导观察圆形特写图。

教师讲述:

这是一位同学在一边读报一边做记号,谁来说说这位同学是怎样握笔的,左手在干什么?

(指名说)

3、请同学们拿起笔和语文书,翻到第3页,我们一起来向这位同学学习,像她那样有正确的读书(报)做记号的姿势。

学生摆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二)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1、过渡:

读书时为什么要做记号呢?

教师讲述:

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2、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做记号呢?

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页的文字插图。

(1)谁来说说是在什么地方做记号的,是什么样的记号?

指名把做记号的地方读一读。

(2)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

(同桌讨论)

指名说,教师加以适当点拨。

3、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观察了第2页《“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记号,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做了哪些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

下面我们四人一组,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观察第2页的背景文字和第3页下面的文字画面。

4、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读书做记号的方法。

但读书时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记号有哪些,我们将在第16课学习这些知识。

读书做记号时,除了要注意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外,在书上做记号落笔要轻,要保持书页整洁,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就不要在上面做记号。

三、拓展运用

按要求阅读《语文补充阅读》中的文章,并作一定的记号。

1、学生练习做记号,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姿势。

2、交流。

四、板书

什么地方

读书要做记号怎样做

什么样的记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吗?

聪聪的爸爸对他说:

“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

”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要留心观察事物。

2、板书课题

3、学生提问:

预设:

为什么要留心观察事物?

留心观察事物有什么好处?

怎样留心观察事物?

二、探究学习

(一)学习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1、我们一起来看第5页下面的图,谁愿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

(指名说)

2、图上的同学观察得十分认真,留心观察事物有什么益处呢?

(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

3、总结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校园一角的景物是静态的,应该怎样留心观察静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教师小结。

观察静物要注意以下四点:

(板书)

1、要按一定顺序

2、要有重点

3、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

4、观察以后要动笔

4、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中校园的一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3)评议。

5、

(1)过渡:

刚才我们观察这幅插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自己留心观察事物。

(2)我们来看第4页下面和第5页上面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①指名说。

②评议。

(二)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1、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那么,动态的物体又该怎样观察呢?

2、我们一起来看第4页最上面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

(指名说)

3、过渡:

应该怎样观察动态事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小结。

4、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评议。

5、

(1)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如果你的家里也养了金鱼,回家后可以对它仔细观察一番,明天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四、作业写观察日记。

五、板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做记号

教学反思:

 

1、老师,您好!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俊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现代诗的语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很多时候诗中的词不能有一个确切的解释,但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对于含蓄的诗意的基本理解,也就不能很好的体会诗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并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说一说:

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提出问题

1、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

生自由交流。

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2、揭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呢?

3、学生质疑:

预设:

课题为什么要打标点符号?

课文表达什么情感?

三、探究学习

(一)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二)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

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

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四、拓展运用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3、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各自起笔,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五、作业设计

1、组词

铺()浸()顶()霞()辛()

哺()侵()项()暇()幸()

2、填上合适的词语

铺设()架起()塑造()纺织()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点评朗读水平。

3、揭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蕴含着教师的辛苦!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学习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

第一节哪一句话集中赞美了教师的事业?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2、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几句看出教师事业的崇高?

(理解崇高的意思)按顺序从前往后地找。

3、讨论归纳

(1)指导理解第一句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合课文插图想想,老师是铺路、架桥的吗?

②小结: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靠老师通过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现的,所以老师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③指导朗读这两句。

(2)出示文字: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蕴含着教师的辛苦!

①这里“哪个人”指哪些人?

(所有人,每个人)

“哪一项”是指多少项?

(所有的,每一项)

把这两句话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②举例说明,名人名家都是在教师的培养下成才的。

③指导朗读这两句。

4、过渡:

教师的事业这么崇高,对社会的贡献这么大,我们对教师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5、齐读第一节最后一句。

①指导理解:

这句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对老师的感情强烈?

(涌起——这种感情像大海波涛一样强烈)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指导感情朗读第一节,并试着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这一节又是哪一句话集中赞美了教师的事业?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2、默读课文,思考:

这一切哪几句具体写出教师事业是美好的?

按顺序从前到后找。

3、讨论归纳

(1)第一句

指导理解:

①理解词语:

春晖(春天里温暖的阳光)

朝霞(早晨太阳初升时的云霞)

②老师讲解:

教师的工作塑造了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2)出示:

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纺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①这两句把教师的事业比喻成什么?

②“笔尖飞舞”指的是什么?

(教师粉笔书写,钢笔备课,红笔批改作业)

③理解:

笑语盈盈(教师讲课的话语,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④指导朗读

4、过渡:

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劳的,我们除了赞美老师,还应对老师有什么感情?

齐读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理解:

衷心(发自内心地)

5、指导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6、齐读全文,试着背诵。

自由练背,齐背,指名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3、搜集阅读:

《老师,我想对您说》、《苏珊的帽子》、《坐在最后一排》。

板书设计:

1老师,您好

崇高赞美

事业

美好感激

教学反思:

2、但愿人长久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俊

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一课描写了中秋夜苏轼客居密州,见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而思念弟弟苏辙,思念之情无法派遣,转而埋怨月亮“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但苏轼终究是豁达之人,转念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

2但愿人长久)

3、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呢?

4、学生质疑:

预设:

“但愿人长久”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学习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拓展运用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设计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3、揭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水调歌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学习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

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生: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

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

心绪不宁

师总结:

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

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

师板书:

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

“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

“宽慰”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

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

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

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拓展运用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第4~6自然段。

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反思:

 

3古诗两首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俊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李白所作的《峨嵋山月歌》则是诗人乘船夜行仰望皎洁的峨嵋山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所写的。

抒发了诗人怀乡念人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6、学生提问

预设:

“望洞庭”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探究学习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