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416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

四上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

1、观潮

执教者

陈雪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盐、屹”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教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

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课件出示:

钱塘江大潮:

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

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

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

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生2:

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3.同学们,我们从图片和资料中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

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学习。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课件出示:

潮  据  堤  阔  盼  滚  顿  逐渐  堵  犹  崩  震  霎  余

(3)学生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注意:

“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同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同步指导。

2.词语学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如在理解“山崩地裂”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上文提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如同万马奔腾而来,其声势之浩大,有如天地崩裂一般,令人神往而敬畏。

(4)通读课文,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钱塘江大潮?

预设:

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等。

(板书:

气势磅礴)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

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

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生2:

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

在读中思考:

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

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2.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大潮的特点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一、复习回顾,引导探究主题

1.复习生字词,听写。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课件出示: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霎时  余波  依旧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天下奇观”的?

(板书:

时间顺序)二、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

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

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

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师总结:

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

(板书:

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

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最佳地点在哪里?

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1.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2.观潮的最佳地点在哪里?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3)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4)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师总结:

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

具体交代了观潮的最佳时间——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运用成语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3.赏析第3~4自然段。

(1)放录音,听范读第3~4自然段。

(2)品析第3~4自然段的朗读方法。

师总结:

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

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

(3)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默读并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来时的情景?

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纠正。

课件出示:

第3自然段

潮的声音: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

(直接描写)

人的活动:

“人声鼎沸”“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

(间接描写)

潮的样子: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直接描写)

(5)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

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重点语句,并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第4自然段

潮由远及近的变化: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潮水的气势:

“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播放大潮视频,半分钟即可)

潮水的声音: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总结:

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

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

“山崩地裂”。

这样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大潮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大潮的恢宏气势感受得更加深刻。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预设:

读了文字,我能想象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

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

“霎时”表明时间很短,点明潮涌速度之快。

“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现出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依旧”写出了“潮前静→潮来动→潮过静”的变化。

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三、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

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我们可以运用直接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用间接描写来进行烘托。

这样双管齐下,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预设:

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从“早上”“午后”“过了好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四、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

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课件出示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3~4自然段。

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2、走月亮

执教者

陈雪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淘洗、柔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在朗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4.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教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淘洗、柔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

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预设:

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

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下。

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

2.题解:

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

(板书:

走月亮)

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

课件出示:

淘  牵  鹅  卵  坑  洼  填  庄

稼  俗  跃  葡  萄  稻  熟

重点指导:

“卵”读“luǎ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比较多,书写时要注意。

2.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淘洗  柔和  灰白色  鹅卵石

河床  新鲜  修补  坑坑洼洼

庄稼  风俗  甜香  葡萄  满意  水稻  成熟  招待  传说

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读音和字形。

①读音:

鹅卵石(luǎn)

②字形:

辨析“招待”的“待”与“侍候”的“侍”。

3.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1.“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

用横线画出来。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

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

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

(3)指名学生分享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生总结:

“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小溪边”“田埂上”。

师:

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2.进行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

谈话入题: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

文章一句“我和阿妈走月亮”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读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在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的。

二、精读感悟,品味人物情感

1.品析:

走过村庄。

第1~3自然段写“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到村庄。

请同学们读一下,看看“我们”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2)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并让学生给出评价。

(3)学生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与景物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课文中写的月光下的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月光笼罩下的点苍山、村头的大青树以及大道和小路,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村庄是那么静谧,那么美丽,那么令人向往。

②作者在写这些景物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师总结:

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这句话,从远到近,描写了月光下的山、树、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2.品析:

走过溪边。

在“走过村庄”的时候,作者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第4自然段。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走过溪边,“我”看到了哪些景物?

2.这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想到了什么?

(2)学生再默读第4自然段,用三角符号把景物标出来,把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并注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老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师总结:

在溪水边,“我们”闻到了香味,看到了白色的鹅卵石,看到了小水塘,看到了小水塘里面的月亮。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课件同时出示句子: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这是一个拟人句,“抱”字既写出了小水塘中月亮的状态,又充满了感情,因而非常生动。

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进行了回忆。

这里的每个景物都隐藏着阿妈辛勤劳作的身影。

通过景物描写和回忆,体现了“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表达出“我”对阿妈深深的爱。

3.品析:

过田埂。

在溪边,“我们”闻到了花香,看到了小水塘。

那么,在田埂上,“我们”又会看到什么呢?

下面请同学们读第6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在写走过田埂的内容时,作者为什么先介绍修路?

这部分描写了什么内容?

从作者的回忆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最喜欢哪句话?

用横线画出来。

(1)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流利、正确、有感情。

(3)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给出评价。

师总结:

先介绍修路,体现民风的淳朴。

这段文字先写了秋虫、夜鸟、鱼儿,接着描写了果园里硕果累累的景象,然后详细描写了稻田,回忆了过去在稻田的有趣活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风景、生活的热爱。

一句“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家人深深的爱。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水流的“满意”,更是体现自己的满意,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景色的喜爱之情。

“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低垂着头”形象地写出了稻穗的饱满,预示着今年又是丰收年;“镀亮的银毯”写出了月光下稻田的颜色、质地以及给人的感觉。

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呀!

4.品读第四部分:

走月亮给“我”的感受。

“我”和阿妈不止一次走月亮,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地方,那么,走月亮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感受呢?

请阅读第8~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指名读,看谁读得富有感情。

(3)默读这一部分,完成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并指名回答。

师总结:

此处写阿妈讲故事、静静地走,虽然平静,但是却充满了温馨和爱。

作者更是通过“月亮牵着小星星”来比喻母亲和自己此时的情景,表现出自己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四个“走过……”的连用构成了排比,这个排比句详细描写了走月亮走过的地方,体现出村庄夜晚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走月亮的喜爱。

(板书:

与阿妈浓浓的亲情,“我”的幸福与快乐)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教师在与学生梳理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细节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如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月光下的小水塘倒映出月亮这一景象,写出了月色的美丽。

四、拓展练习

1.查找并背诵有关月亮的诗歌。

2.景物描写习作练习:

用一段话描写月光下的景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3*、现代诗二首

执教者

陈雪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教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

你能回想起来吗?

预设:

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

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

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教师指导朗读:

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和轻重来读出感情,要把重读放在重点词语上,如“鸟儿、倦了、驮着、头白、芦苇、红颜”。

(2)学生读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

巢  苇

2.本诗描写了秋晚的江上的哪些景物?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预设:

这首诗描写了鸟儿、斜阳、芦苇等景物。

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有了生命:

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斜阳让雪白的芦苇有了一瞬间的红颜。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美妙的意境。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4)拓展阅读:

朗读古诗《暮江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学生读这首诗,根据老师的提示,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提示】瑟瑟:

青绿色。

  可怜:

可爱。

学生描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学习《花牛歌》。

(1)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花牛歌》这首诗,这首诗意境优美,我们朗读这首诗时,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师指导:

在朗读的时候,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

同时,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生默读这首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解释词语:

剪秋罗  霸占

2.花牛都在哪里活动?

3.找出诗中的动词,说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花牛的动作,体现了花牛怎样的生活。

(3)学生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指名或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

这首诗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草地里眠、草地里走、草地里做梦等几件事,体现出花牛闲适、美好的生活。

(板书:

坐  眠  走  做梦——闲适、美好)

三、学习写法

1.朗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中蕴含的景致美。

2.学习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体现景物的特点。

如,一个“妆”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被斜阳染成红色的画面,既写出了斜阳下芦苇的颜色,又赋予斜阳人的情感(充满爱心地为芦苇上妆)。

四、布置作业

搜集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一读,想象诗歌(小令)描绘的画面,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4*、繁星

执教者

陈雪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3.通过把握重点词句来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体会作者酷爱繁星的美好情感。

4.学习运用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通过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教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大家一定都看过星星吧?

那满天的繁星充满了神秘感,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有一位文学巨匠非常喜欢繁星,而且对繁星有着独特的感受,这位文学巨匠是谁呢?

他面对星空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板书:

繁星)

2.交流作者的信息资料。

课件出示: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其代表作有《家》《春》《秋》《雾》《雨》《电》等。

师:

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仰望星空,都有怎样不同的感悟?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繁星》。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认读理解情况,注意加点字的识记。

课件出示: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怀抱

(1)我们识记生字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记忆。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预设:

识记生字时,可以把生字拆开来记,如:

昧=日+未坠=队+土怀=忄+不

师:

同学们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好,老师也有一种识记生字的方法,那就是“编顺口溜法”,就是根据字的结构或者意义来编顺口溜。

2.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完成填空。

(先出示空白表格,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显示答案)

    时间    地点    所见    感受

第一次 从前    家乡    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