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706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docx

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

一、说明文阅读

考点一:

〖说明的内容〗

【拟题角度】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考点导航】: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然后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

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人手:

1.从标题着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了其特征。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了其特征“雄伟”。

2.从分析材料人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典型考题】:

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的……(对象加内容)。

 2、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中心句、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具体例题】:

A、填空题

例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线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

③第二步上蜡。

……。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上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的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就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

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制作过程

例2:

模拟试卷

(一)《端午的鸭蛋》第1题答案:

名声大、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B、选择题(拟标题)

例1: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

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

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

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

“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

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

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C)

A.汉语学习十分重要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C.汉语可以治病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例2:

昆明的气候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

(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

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

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

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

这股强劲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

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

)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

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D)

A.昆明四季如春。

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举一反三】:

2008年南通中考语文试题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

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

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

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

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

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

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

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危害常规电网;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

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电解铝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

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

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7.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

★★C、简答题

例1:

目前,为了根除白色污染,国外科学家研制出各种类型可以自行分解的自毁塑料,即无公害塑料。

这种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

科学家预言,它将在下个世纪风靡全球。

  ①在新兴的无公害塑料家族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生物自毁塑料。

②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20多家公司推出了生物自毁塑料。

③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提出了“种植”可分解塑料的设想。

④他们计划用土和玉米为原料,植入“塑料”的遗传基因,使它们能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

⑤德国哥丁根大学的微生物专家最近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的细胞内部生成聚酯。

⑥这类聚酯可制成物型生物塑料。

⑦这种塑料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⑧因此,这种塑料垃圾可以作为植物肥料而回归大自然。

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正在用农林作物的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农用薄膜。

⑩这种农用薄膜不仅抗拉强度大,而且降低了成本。

除了生物自毁塑料外,科学家还研制成功化学自毁塑料和光学自毁塑料。

所谓化学自毁塑料是在塑料制品上喷洒一种特制配方的溶液,使其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渐溶解,成为可以被水冲洗掉的无害物质。

光学自毁塑料是美国一家公司不久前研制成的一种新型的自毁塑料。

这种塑料内含一种遇光会慢慢自动分解的物质,在太阳下曝晒60天后,便成为泥尘。

1.“无公害塑料”的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__可以自行分解(或自毁)。

例2:

《作业本》P.84.《兰花的智慧》第3题

【举一反三】

《作业本》P.89.《古宅的命运》

3.答:

4.答:

D、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答题模式:

×××是指( 特征1 )(特征2)……的(类别名词)。

例1:

模拟试卷

(二)《》14题,“绿色城市”

答案:

绿色城市是尽可能多地保留城市中的乡土植物的景物自然和谐的城市。

【举一反三】

阅读《作业本》P.90.(四),给“微藻”下一个定义(根据第一题)

《作业本》P.92.《怪风揭秘》2.给“焚风”下一个定义:

自主复习:

阅读《作业本》及《新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中相关的题目,分析题型,思考答案,列举出有难度的题目页码及序号:

考点二:

〖说明的顺序〗

〖知识要点〗

一、说明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再如《活版》。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东南西北,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

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如课本中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以上是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

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顺序,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

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二、依据说明顺序判断的技巧来理清。

1、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准确判断说明顺序。

有一个有效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

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分析,很容易就知文章的说明顺序了。

2、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正确分析说明顺序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

3、认清说明对象,准确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

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空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逻辑顺序来说明。

 

〖实战演练〗

【中考试题1】如2008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试题《荆州民歌》

②荆州民歌有悠久的历史。

“郢人善歌”闻名于世。

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歌中唱道: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汜》等篇。

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辞》,其骚体形式,是从民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民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

第②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

【中考试题2】2010年广州市选文是《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①《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②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

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

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③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

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

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

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④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

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

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

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⑤桥上车水马龙,人声(A),热闹非凡。

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

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

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

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

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B)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

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⑥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

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

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C)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

“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⑦《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

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D)!

题目: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

为什么这样写?

-------------------------------------------------------------------

【中考试题3】2001年赤峰《动物的忧伤》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

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

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③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

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

譬如,猴子就喜欢把我们当成它们的兄弟。

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④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

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⑤有很多鱼也喜欢群居。

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亡。

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⑥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

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

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

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

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

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

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

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那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⑦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

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

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

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⑧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生活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题目:

(3)—(8)段都依次说了哪些动物的寂寞情形?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

【中考试题4】2010年深圳市《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

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

(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

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

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

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3)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

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

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4)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

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5)《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

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减少使用税的征收。

(6)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

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

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

第10题:

第(3)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

【解答分析】

1、《荆州民歌》【解答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顺序的判别。

答题时要先研读相关语段,了解语段的内容及特点。

通过对本文段的阅读,不难发现 “荆州民歌有悠久的历史”是语段的中心句,也就是说这段文字是介绍荆州民歌的历史,介绍历史肯定与时间相关。

再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品读,可以发现“唐虞之世”“到了周代初年”等表现时间的词语。

因而判定这段运用的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

2、《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解答分析】这道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说明顺序的判断,还深入考查考生对所使用的说明顺序作用的理解。

通读全文后发现,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从文中“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画面渐进”“画卷再展”“画的前头”等短句就可准确判断文章是按画面的空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这样写其一可以清晰地重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其二,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所能成为中国画骄傲的原因一一交代清楚。

3、《动物的忧伤》【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考查“说明顺序”的高级形式,试题中没有直接询问考生文章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但考生要解答好此类试题,必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判断出顺序类型才能作出正确解答。

通过分析,(3)——(8)段依次说明的动物有:

猴子、小鸟、鱼、昆虫。

文章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这样写更容易让读者认清说明对象。

4、《地球首个生态城市》【解答分析】试题既考查学生对说明语段的概括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段与段之间所形成的说明顺序的判断,阅读此文,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是“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然后再分析第(5)段的主要内容:

纽约市的减排计划(或减排措施),最后判断出三个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考点三:

〖说明的方法〗

【基本常识】

说明方法

一般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文中如有: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

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列数字

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通过具体的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