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563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docx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

高中自然地理学概念

自然地理学:

 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 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 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地质、地貌

1、地壳:

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2、克拉克值:

 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3、类质同像:

 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4、矿物:

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

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

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5、岩石: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岩浆岩:

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7、沉积岩:

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8、层理:

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

9、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10、构造运动:

主要 是地球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 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

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

11、褶皱: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

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12、断裂:

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13、地震:

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的快速震动。

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 地表的震动。

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的脆性圈层中。

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14、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 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①扩型边界:

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

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②俯冲型边界:

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

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③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

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15、大洋中脊:

由于海底扩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

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16、地缝合线:

 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

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现在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17、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18、绝对年代法: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19、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参与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0、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

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

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21、滑坡:

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22、洪积扇: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 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

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 射状的扇形堆积体。

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

两者 无明显界线, 只 是发育环境不同。

16、泥石流:

 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的特殊洪流。

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泥石流是种地质灾害。

其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泥石流沟谷、泥石流扇。

17、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就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河流侵蚀基准面。

海平面是控制外流河向下侵蚀的下限,这一控制河流下蚀的最低基准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湖盘、干支流交汇处、坚硬岩坎甚至堤坝,也可以成为句地的或暂时的基准面。

18、平衡剖面:

在河流长期作用下(老年河流),当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达到相对平衡(即河床冲淤平衡),流水只把支流汇入泥沙全部搬运入海而床底纵剖面保持稳定不变,这时的河床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它表现为一条近似平滑的凹形曲线。

19、牛扼湖:

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灯泡型曲流河道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掘,河道取直,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加强,而原弯曲河段流速变小,发生淤积,平水期河流走新的直道,残留下形如牛角的弓形河道转化为湖泊,称牛扼湖。

20、离堆山:

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随之下切(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若下切过程中伴有较强的侧蚀,导致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后切穿,原弯曲河道被废弃,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

21、河漫滩:

 通常是指某条河流在汛期被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

22、河流阶地:

 通常是指河流的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具体是指 较宽的谷底,尤其是河漫滩河谷,经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谷底部分超出 正常(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沿河分布于谷坡之上,即洪水位淹没不了的谷底部分称为阶地。

阶地由阶面和阶坡组成。

形成阶地的原因有:

①地壳上升运动。

②侵蚀基准面下降。

③气候变迁。

阶地类型有: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23、河流劫夺:

一条河流溯源侵蚀使分水岭外移,导致一条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上游河段的水流,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

被夺河上游改道,下游因失去源头而成为断头河。

24、准平原:

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假设一个原始面经过侵蚀和堆积,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地貌,就是准平原,也就完成了一个侵蚀循环,此后如果再度出现地壳抬升或基准面下降,便进入了另一个侵蚀循环。

25、山麓面:

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26、喀斯特作用:

 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 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 称为 喀斯特作用。

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

27、喀斯特地貌:

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 。

 我国南方的 桂、黔、滇广泛分布。

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地貌发育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

28、冰川地貌:

是指第四纪古冰川及现代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形态和堆积地貌形态的总称。

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大类型。

29、冻土:

是指地温处于零温或者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成为冻土。

分为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季节冻土和终年不化的多年冻土两类,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并受海陆分布、岩性、坡向,植被和雪盖的影响。

主要在高纬、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高原,气温低而降水量少的地方。

30、冻融作用:

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这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它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