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417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docx

地理概念辨析汇总

地理概念辨析

1、恒星与行星

    恒星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之一,其在天球上投影的相对位置对于人类的短暂生命来讲是不变的,故称恒星。

但由于地球自转,恒星也东升西落。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其在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中有明显的位置移动,故称行星。

星座恒星星光闪烁,行星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

2、恒星与星云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呈球状外表,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星云呈云雾状外表,由气体和尘埃组成,主要成分是氢。

    恒星与星云都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3、星云与彗星

    星云呈云雾状外表,由气体和尘埃组成,主要成分是氢。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较小的天体,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尾的长度和方向随距太阳的远近和方位而变化。

    星云与彗星的共同点是外貌上都呈云雾状,但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星云与恒星一个层次,彗星绕太阳运行。

4、流星体、流星群、流星现象、流星雨、陨星、陨石、陨铁

    流星体是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小块和尘粒。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时,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轨道相遇时,大量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就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大多数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其并不来自狮子座,而是辐射点在狮子座附近)。

    有的流星体在大气层中没有完全燃烧尽,便会坠落到地面,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称为陨星,根据其成分可以分为陨石和陨铁。

5、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7、恒星日与太阳日

    从某一颗恒星(除太阳外)位于上中天起,到下一次又位于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个恒星日,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太阳从上中天到下一个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当地球公转与自转一致时,太阳日大于恒星日,反之则小于恒星日。

恒星日是地转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我们日常的计时单位。

当太阳远离我们而去时,太阳日变小,反之则变大。

8、回归年与恒星年

    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9、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

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

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

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

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10、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

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11、晨线与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

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12、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3、太阳活动与太阳视运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太阳视运动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

14、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欧美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

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

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

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

15、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太阳常数:

必须具备5个条件即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1分钟、日地平均距离上。

16、对流层与平流层

    都是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层次。

对流层与平流层在气温分布、空气运动及与人类关系方面有明显不同。

17、高层大气与电离层

    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称为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的80-50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若干个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18、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条件:

太阳光、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发光)。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9、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20、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21、月球与月相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公转。

月相是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其变化周期即1个月。

22、上弦月与下弦月

    上弦月:

是农历初七、八上半夜出现在西方天空的一种月相,西边亮。

    下弦月:

是农历二十二、三下半夜出现在东方天空的一种月相,东边亮。

23、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大气的削弱作用

    都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保温作用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有两层含义。

24、反射与散射

    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全部回宇宙空间,反射无选择性。

    散射中的一部分到达地球表面,颗粒大的物质如尘埃、较大的水珠等散射无选择性,颗粒小的物质如空气分子散射有选择性。

25、热力环流与三圈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大气环流)。

26、城市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雨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存在一股上升气流,加上城市上空尘埃较多,使城市附近及下风向降水稍多的现象。

27、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28、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

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29、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30、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划分,其在形成原因、冬夏风向、影响范围和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31、锋面与气团

    气团:

大范围性质均一的空气。

根据与流经地区气温的对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面:

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处。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明朗,气团交界处天气多变。

32、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

    根据冷、暖空气势力大小划分的锋面类型,其在形成、降水强度、雨区范围和分布、锋面倾角、天气图上的表示方法、雨线画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33、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

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北半球中纬度气旋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34、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5、山岳冰川与大陆冰川

    按冰川所处的位置、形状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

中、低纬度的高山雪线以上形成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呈舌状。

大陆冰川分布于南极及格陵兰岛内部,呈盾状。

36、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

    按照冰川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冰川的物理性质及冰川周围环境综合指标,可把山岳冰川分为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两类。

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冰川水分循环速度大,地质地貌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而大陆性冰川分布在气候干燥的大陆内部,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微弱,堆积地貌发育。

37、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38、地质时期、历史时期

    地质时期:

1万年以前

    历史时期:

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

39、台风与飓风

    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

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40、海陆风、山谷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山谷风:

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41、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

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

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

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42、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43、暴雨与风暴潮

    暴雨:

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

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44、波浪、潮汐与洋流

    均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

由风、海底火山或地震等引起,海水质点作圆周运动。

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风暴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

    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用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依据其成因可以分为: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45、寒潮与寒流

    寒潮:

气象灾害的一种。

    寒流:

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46、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于含硫煤燃烧而引起(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硝酸型酸雨主要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发达国家的酸雨多是硝酸型酸雨。

47、气旋型大洋环流与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

分布于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没有。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分布于中低纬海区,南北半球均有,世界各大洋中共有5个。

48、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

    西风漂流:

分布于西风带,因西风吹动而形成的洋流,南北半球均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

    南极环流:

沿南极边缘呈逆时针方向的洋流。

49、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50、地震与地震波

    地震:

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一种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人们可以制造人工地震并利用地震波来找矿。

51、围海造田与填海造陆

    围海造田:

用拦海大坝将海水拦住,将沿海滩涂改造成农田的过程。

    填海造陆:

指在浅海地区用石块等将海底垫高使之形成陆地的过程,填海造陆的面积通常较小,可用于城市、港口、机场建设等。

52、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破坏

    都是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

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海洋污染也能造成生态破坏。

53、风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有: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风力作用是指以风力为作用力的外力作用,有风力侵蚀、搬运、沉积等。

54、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和断层。

55、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板块边界的类型。

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处,有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分布于板块挤压处,有海沟、造山带等。

56、褶皱与断层

    均是地质构造的一种。

褶皱指岩层受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但没有破坏其连续性。

断层指岩层受挤压力或张力后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

57、向斜与背斜

    岩层受力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

    背斜与向斜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岩层的新老关系,地面上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58、向斜成山与背斜成山

    背斜成山指岩层受力向上弯曲形成山岭,向斜成山指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59、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溶蚀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60、冲积扇、冲积平原

    冲积扇:

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

冲积扇的表面往往被若干分支散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网。

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系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

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

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

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6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62、地层与岩层

    岩层:

成层的岩石;地层:

通常指特定时代形成的成层岩层,如寒武纪地层。

63、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

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

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64、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65、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的崩解,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如流水的侵蚀作用。

66、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

立方米/秒。

67、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68、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水系:

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

水系的划分,有的以流入的海洋划分,如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有的以河流的干流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也有的以归宿的湖泊而定名,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

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

水文:

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

水位是河流某处在某一时刻,相对基准面的水面高程。

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水量大小的影响。

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米3/秒表示。

河流中出现一年中最小流量的时期,称为枯水期。

汛期是指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

含沙量指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量,通常以千克/米3计算。

结冰期指水体开始结冰至冰面破裂,冰块随水开始移动的这一段时期。

69、静态水资源与动态水资源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的水资源。

    动态水资源:

指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短,更新快的水资源。

70、潜水与承压水

    潜水:

埋藏在第一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中间的地下水。

    潜水有自由水面,埋藏较浅,水质较差,易受气候影响;承压水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埋藏较深,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但污染后难以恢复。

71、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指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湖泊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72、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

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

    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73、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74、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75、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

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工沼气。

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76、常规能源与新能源

    根据应用范围、技术成熟程度及经济与否,将能源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

    常规能源:

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新型能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

“常规”是通常使用的意思。

“新”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20世纪中叶以来才被利用;二是以前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

它们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