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621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素能高效题组训练

GaoXiaoTii7uXunlion

 

 

随堂演练・冋扣教材,夯实基础

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被称

为候鸟。

市场经济其实就是“候鸟经济”,投资商就是“经济候鸟”,哪个地方

水草丰美”,投资商就飞到哪里。

读某“工业候鸟”示意图,回答1〜3题

5>世纪即年农

中H新蠹

〔2(1世纪和豊代】

中U44;南沿海

宀山批纪X却世纪初)

HA-

碍世起

UH大袖、黄国

1•图中转移的产业可能是()

A.钢铁工业B.电子工业

C.化学工业D.纺织工业

2.20世纪90年代,新疆吸引该类产业转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原料充足,且品质高B.交通便利

C.劳动力充足D.产业协作条件好

3.下列影响该产业转移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有所减弱的是()

A.原料B.交通

C.劳动力数量D.政策

解析:

第1题,根据该产业的最初形成时间及迁移方向,可判断该产业为纺

织工业。

第2题,新疆是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大、品质高,有利于发展纺织工业。

第3题,随着纺织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数量对该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有所减弱

答案:

1.D2.A3.C

下图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经济区转移

B.海外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

C.21世纪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环渤海经济区转移

D.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解析:

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首先以珠三角经济特区为试点,然后波及整个沿海开放城市;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一些劳动力和原料导向型的产业又逐渐向内地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

A

5.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造成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C.可能会对迁入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可以缓解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

解析: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迁入地在接受了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C

6.(2013年南京模拟)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下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厂■一屮£严

**

⑴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面框架图,请帮助他们完成。

(2)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

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是由于本区域具有和势条件。

(3)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

(1)题,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丰富且集中、流域面积大、支流众

多、地势低平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关。

(2)题,从图中可知皖江城市带与泛长江三角洲相邻且水运便利,便于承接泛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第(3)题,

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带来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

答案:

(1)从上到下依次填空:

降水丰富且集中支流众多地势低平

(2)地理位置邻近长江水运便利

(3)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环境:

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鸳吐作业■规范训练,提升能力

一、选择题

阅读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分异图(图例中数字为外资投资比例,截

止2010年),完成以下两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FDI在山东省的分布特点是()

A.全省差异不大B.由北向南递减

C.由沿海向内陆递减D.省会城市最具吸引力

2.下列企业中对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是()

A.钢铁工业B.粮食加工

C.电子仪器D.海产品加工

解析:

第1题,山东外商投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最多,其次是省会城市周边地区,西部最少。

第2题,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廉价而丰富,因此以电子仪器装配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最具有吸引力。

答案:

1.C2.C

某企业是大型的电子产品专业制造集团,为世界众多品牌组装电脑等电子产品。

2010年8月,该企业开始在郑州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在深圳的工厂逐步停止招工。

据此回答3〜4题。

3.该企业由深圳向郑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追求更大的消费市场B.降低劳动力的成本

C.深圳原材料日趋枯竭D.郑州科技实力增强

4.该类企业的转移将()

A.增大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推动迁出地的城市化进程

C.利于迁入地、迁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D.促进迁入地、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

第3题,郑州位于我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该企业主要是组装电子产品,所以生产基地转移到郑州的主要原因是降低劳动力成本。

第4题,该企业转移到郑州,利于郑州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同时对深圳来说,腾出了土地等资源,也利于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

3.B4.C

(2013年西安模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服装经销商多从我国订购服装成品,但从21世纪初开始将订单转移到东盟国家。

尽管近年来东盟国家纺织服装工业迅猛发展,但一些纺织企业无法满足欧美客商对产品的高要求,导致仍需从我国大量进口一些纺织服装产品,尤其是高档面料产品。

目前,我国已成为东盟地区最大面料供应国。

据此完成5〜7题。

5.欧美服装经销商将订单由我国转入东盟国家是因为()

A.东盟原材料更丰富B.东盟产品质量更优良

C.东盟劳动力成本更低D.东盟距欧美市场更近

6.影响东盟国家从我国大量进口面料产品的主要原因是()

A.与我国交通联系便捷

B.自身生产工艺较薄弱

C.本国生产规模较小

D.当地产业升级的需求

7.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知名服装企业到东盟国家设立服装生产厂,其主

要目的是()

A.降低生产成本B.接近欧美市场

C.塑造品牌形象D.增强集聚效应

解析:

第5题,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从我国进口,到21世纪初开始从东盟进口,这个时间段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成本增加,服装价格提高;而东盟国家劳动力价格低,使其产品

更具有成本优势。

第6题,材料中显示主要是由于没有高档面料,说明其自身生

产工艺比我国差。

第7题,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服装生产厂一般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把生产工厂建在东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

5.C6.B7.A

(2012年高考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

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图回答8〜9题

8.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9.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知,第一产业并非持续快速下降;在1990年第二产业并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并不大;三大产业比重相对合理,产业

结构趋于优化。

第9题,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出去。

答案:

8.D9.B

(2013年浙江五校联考)下图示意某地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与销售情

况。

读图完成10〜11题

O^o不同企业—专业分匸联系=>ifl仰

10•阶段I,该地区企业生产特点有()

①专业分工程度低②总体生产能力强③各企业团结协作④各企业联系少

B•②④

A•①②

C•①④D•②③

11•阶段U与阶段I相比,在阶段U该地区企业发展的优势有()

①环境污染减轻②原料渠道拓宽③规模效益增强④内部交易成本降

B•③④

D•②③

A•①②

C•①③

解析:

第10题,从阶段I图可知,该地区企业专业分工程度低,企业间联系少。

第11题,从图中可知,企业间相互联系,内部交易成本降低,规模效益明显。

答案:

10.C11.B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

化过程。

读图,回答12〜14题

12•能反映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转移方向的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③-④-②D•④-①-③

13.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中国()

A.消费市场广大B.原料供应充足

C.劳动力廉价D.技术水平较高

14.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A.环境污染加剧B.就业压力增大

C.人口向内地集中D.产业升级加快

解析:

第12题,结合图中的经纬网可知,世界汽车产业最初的中心在欧洲,对应于图中的①;之后转移到北美,对应于图中的④;现在转移到了亚洲,对应于图中的②。

第13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加,购买力增强,故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广大。

第14题,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有利于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

答案:

12.B13.A14.D

二、综合题

15.(2013年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85〜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继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日产分别落户广州黄浦、番禺、

花都区后,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迅速发展,该地区成为全国三大汽

车产业基地之一。

材料三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一部分劳动力导

向型和原料导向型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远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材料一显示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

(2)分析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几年来纷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的原

因。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显示1985〜

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由原先以轻纺工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说明了其产业的升级。

材料二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接纳了一批国外汽车产业转移,成为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

材料三显示珠三角原先的一些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

这一切都说明珠三角的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形势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答案:

(1)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丰富

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的政策;侨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邻港澳、近东南亚。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低;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社会协作条件好。

(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3)劳动力价格上涨;房租、地价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答出其

中任意三点即可)

16.(2012年高考广东卷)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题。

材料一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图I)。

材料二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图U)

土鲍利用炎咽

图U

(1)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是;

影响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

(2)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

目前

上海市正在S处建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3)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解析:

第⑴题,从图中可知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基地总体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并且多分布在郊区。

影响微电子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

(2)题,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

第(3)题,引进产业应考虑能耗、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答案:

⑴临江濒海,位于郊区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2)①滨海地带,用地充足、环境条件好;②靠近装备产业基地,临近洋山港,有产业支撑与居住需求;③交通条件好,对外联系方便。

(3)①严格工业企业准入,防止传统工业企业过度引进;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防止土地资源浪费;③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④做好海岸带防护,防止台风与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与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