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害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991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蔬菜害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蔬菜害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蔬菜害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蔬菜害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蔬菜害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蔬菜害虫.docx

《蔬菜害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蔬菜害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蔬菜害虫.docx

蔬菜害虫

蔬菜害虫

危害蔬菜的昆虫、螨类、软体动物等统称为蔬菜害虫。

国内已知的害虫约400种,北方常见的有40种以上。

可分为地下害虫、食叶害虫、刺吸害虫及蛀食害虫等几类。

危害蔬菜幼苗根部的害虫有蝼蛄、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危害蔬菜叶部的害虫有菜青虫、叶家虫、叶螨、蓟马、蚜虫、潜叶蝇等。

这些害虫危害蔬菜后,不仅造成减产,而且影响蔬菜的品质,降低商品价值。

近几年随着棉铃虫的大量发生,转入菜田危害,蛀食番茄、辣椒的花、果,造成大量减产;玉米螟蛀食姜的茎秆造成枯心死苗,并蛀入豆角影响品质和产量。

韭蛆在蔬菜保护地也相继严重发生,造成减产。

总之,在蔬菜生产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受到各种各样害虫的危害。

为保证蔬菜产量、品质,必须积极做好害虫防治工作。

 

蔬菜地的农业生态系的两种特点:

1、开放式:

一年多茬。

种植制度多样化,生态稳定性差,多样性强,害虫分发生规律变化复杂(最稳定是果树其次是大田),目前我们对菜虫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防治上问题较多,乱用药形象严重,传统的生物防治(引进天敌)效果差,提倡多用生物农药。

2、封闭式:

即保护地即温室,对生物防治有利,释放天敌,如丽蚜小蜂寄生白粉虱。

我国是从英国引进的。

菜蛾

一、分类地位:

菜蛾,又名小菜蛾、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吊死鬼、飞丝虫等,属于鳞翅目菜蛾科。

二、分布为害:

1、分布:

最早发源于地中海地区,后经过各种途径传播,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

国内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大区均有分布,但以南方诸省发生较多,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为害,是抗逆性特强的世界性蔬菜害虫。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一直在南方省份如广东、海南、福建、湖北等地严重发生。

近十几年来,随着北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保护地蔬菜的迅速发展,小菜蛾的为害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2、寄主:

寡食性的害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寄主达40多种,北方各地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油菜。

偶尔也为害洋葱、姜、番茄和马铃薯,还可为害药用植物板蓝根。

寡食性的害虫。

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和杂草,寄主达40多种,以甘蓝、芥蓝、萝卜、西洋菜为害最重,白菜、油菜、芥菜次之。

3、为害症状:

幼虫为害菜叶,以苗期最重,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植株生长和卷心,甘蓝在卷心后,多在植株外层叶片为害,也可穿入卷心内,使叶出现圆孔,降低商品和食用价值。

又能为害籽荚,对油菜和留种菜,造成大的威胁。

被害状:

初龄幼虫一般4~8小时可钻入叶片组织(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或叶柄,在叶片内蛀食成小隧道,1龄末和2龄初才从隧道退出。

有的个体多次潜叶。

2龄后不再潜叶,多数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一透明的膜斑,农民称为“开天窗”。

3~4龄幼虫食叶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菜叶被吃成网状,幼虫还可取食嫩茎、嫩荚和籽粒。

幼虫昼夜都能取食,一般不转株为害。

为害呈明显的地域性,热带、亚热带重于温带。

我国南方重于北方,防治费用高,全世界用于防治小菜蛾的费用每年高于10亿美元。

三、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6~7mm,翅展12~16mm,灰褐色。

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环纹,静止时前伸。

前后翅狭长,缘毛甚长。

前翅后缘从翅基到外缘有1个3度弯曲的黄白色波状纹,两翅合拢时在体背形成3个连串的菱形斑,缘毛上翘如鸡尾。

后翅银灰色。

2、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mm,宽约0.3mm。

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绿色,表面光滑,具光泽。

多散产于叶背。

3、幼虫:

幼虫共4龄,(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

末龄幼虫体长10~12mm,纺锤形,身体淡黄绿色,生稀疏的长而黑的刚毛。

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由小点组成的两个“U”型纹,淡褐色,无毛。

臀足长,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

腹足趾钩单序缺环。

4、蛹:

长5~8mm。

颜色变化较大。

初化蛹为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

近羽化时,复眼变深,背面出现褐色纵纹。

第2~7腹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小突起;腹部肛门附近有3对钩刺,腹末无臀棘,有钩状臀刺4对。

5、茧:

纺锤形,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

四、生活史和习性:

1、世代:

菜蛾的发生代数因地而异,3~19代,黑龙江每年3~4代,新疆4代,山东、河北每年5~6代,上海每年7代,杭州每年9~14代,广西17代,台湾18~19代。

世代重叠现象严重,9月份在杭州可见8个不同世代的重叠世代。

2、越冬:

在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以蛹在残株落叶、杂草丛中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终年可见各种虫态,没有越冬和越夏现象。

3、生活经过及习性:

在比方各地,春季随着春播蔬菜出苗和移栽,越冬蛹开始羽化。

除1、2代发生较整齐外,以后各个世代重叠严重,同一时期各虫态并存。

在一年当中,全年内为害盛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东北、华北地区以5~6月和8~9月为害严重,且春季重于秋季。

在新疆则7~8月为害最重。

在南方以3~6月和8~11月是发生盛期,而且秋季重于春季。

主要习性:

成虫:

(1)、成虫活动节律。

昼伏夜出。

(2)、趋光性较弱,晚上7~11时是上灯的高峰,但冲击力不强。

(3)、成虫飞翔力不强但能随着气流作远距离迁飞。

(4)、成虫寿命和产卵期都很长,成虫产卵期最长可达98天(越冬代);(5)、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一生可进行多次交配,在适宜温度下,当天即可产卵,一般1~2天产卵,羽化后5天产卵量占一生产卵量的70%,产卵期10天左右,卵散产,部分产卵成块,一般只有5~11粒聚集在一起。

卵产在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少数产在叶面和叶柄上。

一般产卵量200粒左右,最多可达589粒。

(6)、对黄色敏感。

幼虫:

幼虫共4龄。

初孵化幼虫咬破叶片表皮,将身体前半部钻入上下表皮之间,取食叶肉,形成小的隧道,多数个体在1龄末、2龄初才从隧道中退出来,由于1、2龄幼虫潜叶和食量小,不易被发现,3~4龄多在叶背和叶心取食为害,给防治造成困难;前3龄食量少,4龄为暴食期,占总食量的78%左右,可将叶片吃穿成孔洞或缺刻,虫口密度高时,可将叶肉全部吃光,只剩叶柄和叶脉。

幼虫对食物质量要求极低,老、黄叶都能完成其发育;发生时,残株败叶上往往有许多幼虫,故清洁田园为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幼虫很活跃,一遇惊动就扭动身体、倒退、吐丝下垂,故称“吊死虫”或“吊死鬼”。

幼虫期6~34天。

老熟后在叶脉附近或落叶上结茧化蛹,蛹期8~14天。

动态点评:

小菜蛾具备典型的昆虫进化优势:

1体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敌害。

2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蓝的,气温28-30度时,完成一代最快只要10天。

3繁殖能力强,每雌产卵量平均220,卵散产。

4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达90天,这样就造成严重的世代重叠,防治困难。

5生态适应性强,冬天能挺过短期零下15度的严寒,在-1.4度的环境中还能取食活动。

夏天能熬过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杀死它们。

6抗药性强,由于长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量杀伤天敌,小菜蛾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对各类化学农药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纪90年代年许多地方面对小菜蛾猖獗,无药可治。

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小菜蛾逐渐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第1号害虫。

四、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菜蛾在一年中或逐年间都有明显的虫口消长规律,在周年都有十字花科蔬菜栽培的情况下,菜蛾终年都可发生,当时能否猖獗成灾,则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一)、温湿度

菜蛾对温度的适宜范围很广,即耐高温又耐寒。

在10~40℃范围内均可生存繁殖,但最适宜发育温度20~30℃,因此春秋两季最合适。

这两季往往发生也最严重。

幼虫在-1.4℃条件下照常取食,在0℃条件下可以忍耐42d。

空气湿度对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不很显著,但暴雨或者雷阵雨的冲刷对卵及幼虫均不利,所以夏季发生最少。

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借助风力,能够持续飞行几天,且每天飞行1000km左右。

(二)食料:

菜蛾成虫喜欢选择含芥子油(硫代葡萄糖苷)高的蔬菜如萝卜、芥菜等产卵。

幼虫偏嗜叶片厚的芥蓝、甘蓝型蔬菜。

但对完成发育所需的营养要求不高,落叶、老叶、黄叶、残株甚至取食茎和叶柄都能完成发育。

十字花科是一类喜凉作物,一般适于春秋季节生长。

此时温度亦适合菜蛾的生长发育,因而在温度和食料条件配合下,形成全年的双峰为害型。

(三)天敌

据国外报道,天敌是影响小菜蛾种群消长主要因素,仅已记载的寄生蜂达100余种。

国内亦有10余种,比较重要的有菜蛾绒茧蜂(寄生率95%)、啮小蜂(寄生率84.5%)等。

此外还有菜蛾幼虫颗粒体病毒在田间感染数量也很大。

捕食性天敌有蜘蛛、草蛉、步甲等,这些天敌对菜蛾的数量的消长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小菜蛾成灾原因分析

1、充足的食物来源:

十字花科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2、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

杀伤天敌,抗性产生(抗虫谱广,对使用过的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产生了抗性,甚至对Bt也产生了抗性;抗性发展快:

对一些杀虫剂只需1~3年就可产生抗性;抗性水平高:

对拟除虫菊酯和溴氰菊酯可产生上万倍的抗性)

3、小菜蛾本身的繁殖能力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五、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原则:

丛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各项措施。

防治抗性小菜蛾的重要策略是:

各项措施的协调运用。

1、农业防治:

(1)防治中做到合理种植布局,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或者早、中、晚熟品种的邻作,尤其要避免夏季的连作,拆断其桥梁,以压低虫口基数,对控制秋季高峰有重要意义。

(2)清洁田园,清除田边、路边等外杂草,可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

(3)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防止残存虫源在收获后的残叶上繁殖,减少田间虫口基数;

(4)重发生地区在盛发期可安排瓜类、豆类等作物轮作。

(5)将十字花科蔬菜和其他蔬菜插开种植,或者相隔一定的距离;

(6)秋菜的苗圃地应选择离虫源远的田块

2、物理防治:

(1)利用小菜蛾的趋光性使用灯光诱杀;每10亩地安一盏黑光灯;

(2)利用小菜蛾的性激素诱杀;每亩设8~10小菜蛾性诱芯诱盆。

2009年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发明了一种小菜蛾引诱剂,对雄蛾和雌蛾都具有良好引诱效果。

它由小菜蛾性激素,寄主植物挥发物质和植物油按照质量比1:

800~8000:

180组成;本发明可用于小菜蛾的虫情测报和大量诱杀。

3、生物防治:

(1)、小菜蛾的自然天敌加以保护利用:

菜蛾啮小蜂、小菜蛾绒茧蜂等的保护利用

(2)、人工释放天敌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功扩繁小菜蛾弯尾姬蜂,每周可生产2000~3000头,可田间释放防治小菜蛾15亩~20亩;

(3)生物农药的应用。

微生物杀虫剂:

如如Bt、小菜蛾幼虫颗粒体病毒(防治时期是卵~2龄,加活性炭或者墨水防止阳光照射,加洗衣粉作展着剂)、阿维菌素等,其中Bt类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

植物源杀虫剂:

如除虫菊素、烟碱、和鱼疼酮等;

动物源杀虫剂:

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

生物农药的最新发明:

华南农业大学发明了一种绿僵菌与溴氰菊酯复配的杀虫剂。

绿僵菌与溴氰菊酯的质量比为1~9:

9~1.此杀虫剂获得了明显的增效作用,有效解决了小菜蛾等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杀虫效果且稳定、实际应用推广性很强,且对环境好。

氟铃脲与绿僵菌素复配的杀虫主剂,质量比为9~3:

1~7.具有显著的增效效果,对发展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如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

有效、无污染等特点,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象吻合。

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是有效地发挥小菜蛾天敌自然控害潜能的关键。

4、化学防治:

用药原则: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

小菜蛾对农药易产生抗性,必须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品种,一延缓抗性的产生,或者与生物农药交替使用。

防治适宜时期:

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盛期至二龄幼虫发生期。

防治方法:

用圈点法。

根据小菜蛾为害特点,重点抓好叶背和心叶的喷雾处理,以提高防效。

由于初孵化幼虫都集中在心叶或者叶背为害,喷药必须注意到这些部位。

防治方法采用圈点法。

根据小菜蛾为害特点,重点抓好叶背和心叶的喷雾处理,以提高防效。

近年来我们先后引进了3大类20多种新农药,筛选出了抑太保、卡死克、米满、菜喜、除尽、锐劲特等一批防治小菜蛾比较理想的杀虫剂,防效均达80%以上,持效期7d左右,且安全、低毒,已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盛期至二龄幼虫发生期。

防治方法采用圈点法。

根据小菜蛾为害特点,重点抓好叶背和心叶的喷雾处理,以提高防效。

药液配比要准确,不可随意提高浓度。

建议用量:

2.5%多杀霉素悬浮剂(菜喜)1500倍、10%溴虫腈悬浮剂(除尽)1200-1500倍、5%氟虫腈悬浮剂(锐劲特)2500倍液。

菜粉蝶类

一、常见种类及分类地位:

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粉蝶,在我国主要有5种,即菜粉蝶(PierisrapaeLinne)、大菜粉蝶(P.brassicaeL.)东方粉蝶(P.cdnidiaSparrman)、斑粉蝶(PontiadapliceL.)、褐脉粉蝶(P.meleteMenetries)。

都属于鳞翅目粉蝶科。

二、分布为害:

1、菜粉蝶:

为世界分布种,国内各省都有分布,除广东、台湾发生较轻外,其它各地均严重发生。

2、大菜粉蝶:

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美洲,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四川和新疆等省(区),新疆以此种为害最重。

3、东方粉蝶:

为亚热带昆虫,我国南方如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发生多,四川也有发生,但不及菜粉蝶多。

4、斑粉蝶:

遍布于北方,东北、华北、内蒙、西北、西藏、新疆等。

5、褐脉粉蝶:

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发生较少,

菜粉蝶是我国分布最普遍,为害最重,经常成灾的害虫,下面主要介绍菜粉蝶。

菜粉蝶成虫俗名菜白蝶、白蝴蝶、粉蝶,幼虫名菜青虫、青虫或菜虫。

属于寡食性昆虫,已知寄主植物有9科35种植物,但主要为害十字花科,如甘蓝、白菜、油菜、花椰菜、芥菜、萝卜等,其中尤以甘蓝、花椰菜(叶片后有蜡质的)受害最重,在缺乏食物时,也能为害莴苣、苋菜、白花菜、金莲花、木樨(xi)草、葱类等植物。

菜粉蝶幼虫共5龄,食量随着龄数的增加而增长,1~3龄幼虫的取食量小,仅占一生取食量的3%,4龄4~13%;5龄84%。

如果说幼虫取食面积46平方厘米,那么5龄幼虫的取食量为40平方厘米,所以说菜粉蝶的防治一定要控制在3龄以前。

为害状:

以幼虫取食叶片,初龄幼虫在叶背咬食叶肉,留一层表皮,呈小形凹斑。

3龄以后在叶面咬成孔洞和缺刻。

严重时只残留叶柄和叶脉,幼虫可侵入甘蓝的心球中取食幼嫩组织。

同时排出大量粪便,污染叶面和菜心,使蔬菜品质变坏,并引起腐烂,发出臭气,降低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并能传播白菜软腐病。

一年中又以春秋两季为害最重。

三、识别特征

1、成虫:

中型蝶类,体长12~20mm,翅展45~55mm,体色灰白色,前后翅粉白色,雌虫前翅黑斑带黄褐色,翅基部黑色部分较多,外角有三角形黑斑,底边不成弧状(大菜粉蝶弯曲成弧状),中央外侧有二大黑色圆斑;后翅前缘也有一黑色斑,展翅后三圆斑在一直线上。

雄虫翅色较白,带淡黄色,基部近后缘的黑斑不明显,外角黑色较深而小。

而东方粉蝶体形与菜粉蝶同,但外角的三角形斑下方沿外缘还有2~3个小齿形黑斑,后翅外缘有齿形黑斑4~5个。

2、卵:

瓶形,顶端较尖,基部较钝。

长约1mm,宽0.4mm,出产时淡黄色,后变橙黄色。

卵壳有纵行隆起线12~15条,各线间有横线若干条,形成长方形小格。

散产,直立在叶片上。

3、幼虫:

体长28~35mm,体色青绿色,长纺锤形中间略大,背线淡黄色,腹面淡绿白色,体密布细小黑色毛瘤,但毛瘤小而毛细,腹部体节每节有5条细小环状皱纹。

4、蛹:

蛹长15~21mm,纺锤形,两端尖细中间膨大,颜色因化蛹地点不同而不同,在叶上者多呈绿色,其它尚有淡褐色、灰黄色、灰绿色等。

表面被有稀疏的黑斑,背中线突起呈脊状,在胸部的特高,成一角状突,腹部两侧也各有一黄色脊,第2、3两腹节上的特高,成一角状突。

三、生活经过及习性

1、世代数:

菜粉蝶为一年多代的害虫,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华北一年3~4代,南京7代,杭州8代,成都7~8代,每代约一个月左右。

粉蝶

2、越冬:

以蛹在秋季为害地附近的墙壁、篱笆、树干(树皮裂缝)、土缝、屋檐、风障上越冬,也有在砖石、土块、杂草及残枝落叶间越冬。

越冬蛹不隐蔽也无覆盖物,它们可耐-30℃~-50℃的低温。

3、活动经过及习性:

北京(卵发生期)1代4/下~5/下;2代5/下~6/下;3代7/上~8上下;4代8/中~9/上中。

成虫白天活动,夜间栖息在花间或茎叶上,在早晨露水干后才开始活动,尤以晴天无风的中午活动最盛,这时它们经常出现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补充营养)和产卵,且常常看见雌雄追逐飞翔,阴雨天不活动。

成虫羽化后4天可交尾产卵,成虫产卵对芥子油有趋性,而芥子油是十字花科所特有,故卵多产在十字花科植物上,尤以甘蓝和花椰菜上产卵最多,(另外,蜜源植物附近的菜地卵的密度较大,此时菜粉蝶在田间的分布型为嵌纹分布,取样应采用Z型取样或棋盘式取样,4龄以后变为均匀分布因4龄以后幼虫可以到处爬。

)成虫边飞边产,只在植株上停几秒就产下一粒卵,随即又飞,再在另一株上产卵,卵散产,每一雌蛾可产卵200~500粒,卵多产在叶片上,边缘处较多,夏季多产在叶背,冬季产在叶正面,少数产在叶柄上。

大于32℃的高温不利于产卵,强光照才能产卵。

卵期4~7天。

成虫的飞翔能力很强,可以逛王府井。

幼虫大多在清晨孵化,初孵化幼虫先吃卵壳,然后吃叶。

幼虫共5龄。

第一龄多在叶背啃食,残留表皮。

2龄以后多到叶面取食,食量渐增,吃成缺刻或孔洞,4龄以后食量大增,4龄、5龄幼虫期食叶量占整个幼虫期食量的97%左右,虫口密度大时,叶被吃光,仅留叶脉和叶柄,并能侵入甘蓝心球内取食及转株为害。

幼虫活动受气温的影响很大,在炎热的夏季,白天多栖息在叶背,仅清晨和夜间取食,秋季多栖息在叶面。

幼虫行动缓慢,但老熟幼虫化蛹时可爬行很远。

幼虫期13~19天。

幼虫老熟后,向各处爬行,寻找适宜处所化蛹。

化蛹位置各代不同,但均以干燥、隐蔽及雨水不能侵入处为多。

除越冬代外,多化蛹于菜株上,以叶背为多,其次为叶面,少数在叶柄上。

幼虫化蛹前10个小时即不能取食,体先缩短,并吐丝将尾部粘在菜叶上,然后在吐一丝带,束在腹部第一节,将其缚在叶上而化蛹。

除越冬代蛹4~5月外,一般蛹期5~17天。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1、气候条件:

菜粉蝶发育的适温是16~30℃,相对湿度在68~80%,据文献记载,其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相对湿度为76%左右,最低致死温度为-9.4℃,最高致死温度为32.2℃,每周最适雨量在7.5~12.5mm之间,因此,虽然一年中都有发生,但冬季受到低温的影响,生长缓慢,对蔬菜的为害较轻;在夏季又受到高温的抑制,对其发育不利,在炎热的夏季有休眠现象产生。

当气温在32℃时,可引起幼虫的大量死亡。

加上夏季十字花科蔬菜少,天敌多,所以夏季为害较轻。

而春(4~6月)秋季(9~11月)十字花科植物多,这时温度适宜,又是十字花科蔬菜生长季节,发生重往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另外大雨冲刷可使卵和1~2龄幼虫死亡和脱落。

2、食物因素:

菜粉蝶为寡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因此有无十字花科植物,对其发生关系很密切。

3、天敌因子:

菜粉蝶各个虫期的天敌很多,北京地区有58种,包括12种寄生蜂和2种寄生蝇;捕食性天敌27种,致死微生物7种,在北方以微红绒茧蜂为主,寄生率年均可达60%,寄生幼虫,到4龄幼虫时成熟将幼虫致死,控制在严重为害之前,80~90%被寄生的幼虫死于4龄之前,3龄以前微红绒茧蜂(天敌)和害虫会同归于尽。

其次是常怯(qie)寄蝇。

另外寄生幼虫的还有金小蜂、广大腿蜂、黄绒茧蜂,寄生卵的有广赤眼锋。

捕食性的有三种黄蜂捕食幼虫和蛹,两种食虫蝽可吸食幼虫的体液。

五、防治方法:

菜粉蝶的防治应在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基础上,积极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控制防治指标,进行化学防治时必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菜粉蝶幼虫一般在叶背取食,各种杀虫剂均易奏效,是化学防治的关键。

安徽合肥地区一代菜青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甘蓝有虫183头,其它各地可参照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

(1)、适当增加水肥,选用优良品种,提高作物的补偿能力;

(2)、调整茬口安排,夏季不种或少种或插花种植十字花科植物,不要连片种植十字花科植物(考虑菜粉蝶为寡食性昆虫),北京地区可考虑增加种植早熟甘蓝,减少中晚熟甘蓝的种植,将早熟甘蓝的收获期与菜青虫的严重为害期错开。

(3)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枯叶、残株和杂草,可消灭其中隐藏的幼虫和蛹,并结合田间管理,进行人工捕捉幼虫和蛹。

(4)、在甘蓝田周围种植茴香、万寿菊等植物或与薄荷、番茄间作套种,可明显减少菜粉蝶在甘蓝上的产卵。

2、生物防治:

除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以外,目前主要使用微生物农药。

常用的有活孢子含量80亿~100亿/g的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菌粉800~1000倍液、bt乳剂600倍液,若与化学药剂混用,杀虫效果更好,也可用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制剂、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防治。

5%抑太保10ml/亩(注意大于10ml易出现药害);另外还可以人工释放赤眼锋美国第一代同时释放赤眼锋和菜粉蝶的成虫和蛹。

菜青虫颗粒体病毒,每亩用20条已感病毒虫体,捣烂,加水075~100千克稀释,喷洒。

 

菜蚜类

一、常见种类及分类地位:

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统称为菜蚜。

在我国已知有三种:

桃蚜(烟蚜、桃赤蚜)(Myzuspersicae[Sulzar]),菜缢管蚜(又称萝卜蚜)(Rhopalosiphumpsudobrassicae[Davis])和甘蓝蚜(菜蚜)(BrevicoynebrassicaeLinne’),都属于同翅目蚜科(Aphididae)。

二、分布为害:

1、分布:

三种蚜虫都属于世界性害虫,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

桃蚜的分布最广,是我国最普遍的种类,国内几乎遍及全国;菜缢管蚜分布也较广,除西藏、新疆、青海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甘蓝蚜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在新疆为优势种。

2、为害:

三种蚜虫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时,其中两种有时三种混合发生。

其中甘蓝蚜和菜缢管蚜主要为害十字花科植物,,但有不同的偏好,甘蓝蚜喜欢为害叶上多蜡少毛的甘蓝和花椰菜,已知寄主51种;而菜缢管蚜喜欢为害叶片少蜡多毛的萝卜和白菜,已知寄主30种。

桃蚜的食性很杂,已知寄主植物达352种,除十字花科植物和油菜外,还为害马铃薯、茄子、菠菜、烟草、大豆、瓜类及桃、樱桃、杏、李等多种蔷薇科核果类果树。

直接为害:

以成、若蚜聚集在幼苗、嫩叶、嫩茎和近地面的叶片上,吸食寄主汁液,多集中在叶片背面,取食多,繁殖力大,被害株常常严重失水卷缩、变黄、扭曲畸形,严重时整个外叶塌地枯萎,即所谓的“塌帮”,使菜不能包心。

间接为害:

三种蚜虫出取食为害外,蚜虫排泄的蜜露像一层油一样覆盖在植物表面,并常因此导致黑霉病的流行;另外,蚜虫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害,从而使之大流行,更加大了经济损失,尤其是北方的萝卜、白菜,常常因蚜虫传毒而造成严重损失。

比如北方秋季大白菜的孤丁病的蔓延常与蚜虫大发生成正相关。

油菜的毒素病,烟草的花叶病毒病、植物的烟煤病等。

三、形态特征:

(一)、甘蓝蚜:

有翅胎生雌蚜:

体长约2.2mm,全身覆盖白色蜡粉。

无额瘤。

复眼赤褐色,头部及胸部均为黑色。

腹部黄绿色,有数条不明显的暗绿色横带,两侧各有5个小黑点。

触角第三节有37~40个不规则的感觉孔,腹管很短,远比触角第五节短,中部稍微膨大。

尾片短,呈圆锥形,基部稍微凹陷,两侧各有毛3根。

无翅胎生雌蚜:

体长2.5mm左右,全身暗绿色,也有明显的白色蜡粉。

复眼为黑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