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989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docx

四上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导读】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

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和热爱生活的人。

20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导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一首古诗《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离别时写下来的。

在千年以前交通工具非常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别诗成了诗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常用的表达形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看看作者和好友分别时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二)预习要求

1.通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已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初读题目

师:

自己读题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

一首送别诗,知道送别的地点、人物)

2.自学古诗

回忆方法:

我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看图、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预设:

比较难理解的词语。

西辞、烟花三月、下

教师总结归纳:

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地方,在这繁花似锦、柳树成荫的季节里,孟浩然就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就要和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分离了。

指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不舍。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比较难理解的词是“孤帆”。

教师总结归纳:

孟浩然所乘的小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船消失了,只剩下滚滚东去的江水。

③情感升华,再读古诗

学生配乐自由读,教师指名读整首诗,读出浓浓的深情。

(三)课堂练习

1.读、背古诗。

2.把整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预习要求

1.自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全诗的意思。

2.同桌交流已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①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教师总结归纳:

这清晨如酥的小雨把细小的尘埃湿润,让柳叶更加清新。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教师总结归纳:

这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野草,所以王维劝元二再喝一杯酒。

元二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3.再读古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预设:

①都在春天送别。

在这美好的季节中,送别了朋友,更让人伤感。

②两首诗中都有“故人”“尽”。

无论在诗的开头还是结尾,老朋友都已离去。

③都有描写景色的诗句,有表达情感的诗句。

④两位老朋友去的地点不同。

一南一北,路途遥远,牵动朋友的心。

(三)课堂练习

1.读、背古诗。

2.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

烟花三月柳色新

孤帆远影无故人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简要介绍扬州在古代的繁华景象,由“孤帆远影碧空尽”来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导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二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凄凉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我补充了安西的图片来辅助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句的意思:

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目送朋友远行的惆怅及对朋友的依恋之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句的意思是:

朋友,请再痛饮一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从饱含深情的劝酒中,可以体会出朋友间的那种依依不舍与牵挂。

课后习题答案

1.多音字。

   舍

2.近义词。

辞——别   孤——独

故——问唯——只

3.反义词。

辞——聚朝——夕

轻——重新——旧

故——新

4.古诗中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写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好朋友饯行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恋恋不舍之情。

21 搭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各式各样的桥,你们见过搭石吗?

这是一种极简易的桥,却又有其不凡之处。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搭石》,去领略小溪间的搭石桥吧!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什么是搭石。

明确:

搭石就是用石头搭成的桥。

(2)作者是如何写搭石的?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先介绍什么是搭石,后写摆搭石的人。

人们走搭石,最后指出搭石是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

2.整体感知

(1)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后,说一说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①引读: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挽裤)。

②一次又一次“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不便、麻烦、辛苦。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心灵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学生:

上了点年岁的人,即老人。

②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他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畅谈,教师总结:

助人,这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4)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

动作是怎样的?

明确:

没有;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

②理解“协调有序”。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总结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以及它的作用,欣赏到一行人走搭石的美景,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

(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做的?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谦让美,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但这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我们。

(2)我们该怎样去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然后齐读。

2.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2)“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本来就应该)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3)课文讲老人走搭石时,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村风、民风,道德的美。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山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任人走、任人踏”,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明确: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3)反复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提升情感。

(三)课堂小结

在农村山野溪流中,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一次次理所当然的搭石,是那么平常,但作者没有粗心放过,反而用笔写出了一篇滋润心田的文章。

这不仅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更主要的是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美的事物。

作为我们小学生,也应记住美就在身边,只要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将会美得无与伦比。

搭石

《搭石》这篇课文结构清晰,重点描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反映家乡人助人、和谐、谦让、敬老等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我要求学生紧扣文本语言,反复诵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美。

同时,采用引读、对读、表演读,变成诗歌形式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协调有序”,体会到“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节奏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默契。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有: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文中看不见的心灵“美”有:

①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②急忙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③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④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作者就是通过这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1.多音字。

   发

2.近义词。

懒惰——懒怠   平称——安稳

满意——满足唯独——唯一

谴责——斥责协调——调和

平整——平坦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3.反义词。

懒惰——勤劳平稳——摇晃

满意——失望谴责——赞许

无名——著名美好——丑恶

大概——确切理所当然——岂有此理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在汛期,家乡的人们都会在小溪里摆上搭石。

第二段(第2-4自然段):

写搭石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段(第5自然段):

写搭石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5.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情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谈何容易”“平安无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骼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骼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读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没弄懂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2)学生交流初读所得: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课文讲一位台湾青年为大陆青年捐献骨骼,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的故事。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说说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明确:

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环境的幽美与清新,语言明快、轻松。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①教师先读,学生想象生活的场景。

②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评: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3)然而有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生活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4)指导朗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创设情境: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

教师总结:

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5)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多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

找到合适的骨髓不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6)读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这样安排反衬出移植骨髓必要性的紧迫性,更能扣住读者的心弦。

(7)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明确: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3.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能否成功?

小钱能否最终获得新生?

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总结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抢救他十八岁的生命。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质疑探究

1.默读3-6自然段,说说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

李博士正准备为捐骨髓的青年在余震中艰难地抽取骨髓,震撼人心。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感受,教师引导:

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说说你是从哪儿感受到人们竭尽全力拯救这个普通而宝贵的生命,从未轻易放弃。

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来。

明确:

“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但是……但是……”;“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点拨:

同学们,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最担心的是谁?

回答当然是自己的家人;当突如其来的地震过后,我们最想见的人是谁——自己的家人。

是呀,此时此刻,这位青年还没来得及见到自己的家人,对于他来说,哪怕是得到家人的一点点消息也是好的呀。

5.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

教师点拨:

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要怕。

6.“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你能想象他们经过了多少次的努力,经过了怎样的努力吗?

点拨:

围绕抽取骨髓的恶劣环境及其对生命的执著与坚定信念展开。

7.此时此刻,他们会想到些什么?

教师引导:

更深入地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8.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么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教师点拨: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的意义。

9.“小钱得求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及原因。

明确:

感动,因为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会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三)课堂小结

教师点评:

爱心、血脉亲情、对生命的决不放弃;这不仅仅是一座生命桥,更是两岸同胞将要共同传承下去的生命火种。

(四)感悟写法

本文标题新奇,富有深意。

故事真实感人,情节生动,一波三折。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文章中的气氛。

结尾寄托了作者希望海峡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

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情感朗读。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同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体会台湾青年的危险处境和其内心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台湾青年外表平静下的“心潮澎湃”。

当讲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我让学生想象又一次余震发生时,手术室里的情景。

通过让学生描述,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把握相关内容,感悟人间真情。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3 “亲爱的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你让我的生活重燃希望,走进美好。

我由衷地感激你,我对你的感激之情不能用语言表达,我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向你学习,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1.多音字。

   传

2.近义词。

灿烂——明媚   等候——等待

空旷——空荡间隔——间隙

奔波——奔走苍白——惨白

凋零——凋谢绽放——开放

期待——期望跨越——越过

沉着——镇定

3.反义词。

严重——轻微希望——失望

奔波——悠闲苍白——红润

幸运——倒霉凋零——盛开

沉着——慌张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写生命垂危的小钱在静静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

第二段(第3-6自然段):

写李博士在余震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并连夜赶到杭州,为小钱做骨骼移植手术。

第三段(第7自然段):

写两岸同胞相距虽远,但血脉相连。

5.课文中心

本文讲述了大陆青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表达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

23* 卡罗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遭、悯、咛、咐、吻”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同桌互助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遇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永恒的,令人百读不厌,今天,老师特地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并且先后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深受儿童喜爱。

知道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吗?

就是《爱的教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故事。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收获和感悟。

(三)学情检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理解词语的含义。

怜悯、屏息凝神、嚎啕大哭、端详、目不转睛、恍然大悟。

(3)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提供导读,理解感悟。

导读要求:

(1)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忧伤的?

(3)我和同学们是如何做的?

(4)当我跑进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

“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我”恍然大悟了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安慰卡罗纳呢?

(2)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出评价。

(3)课堂小结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卡罗纳生活在这样一个爱的集体里,心中的悲伤一定会被渐渐冲淡。

爱,让人间充满温馨;爱,让每一个人不断成长。

有时间的话,再读一读《爱的教育》中其它的故事。

她会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四)课堂练习

把词语补充完整。

屏(  )凝(  )   (  )叮(  )嘱

嚎啕(  )(  )目(  )转(  )

痛痛(  )(  )恍然(  )(  )

卡罗纳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我让学生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卡罗纳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感受他的悲哀。

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学习的收获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课后习题答案

1.多音字。

   号

2.近义词。

厉害——严重   去世——逝世

同情——怜悯坚强——刚强

关切——关心叮咛——嘱咐

依然——依旧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3.反义词。

可怜——幸福坚强——软弱

庄重——轻佻悲哀——兴奋

关切——漠然目不转睛——左顾右盼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卡罗纳的母亲去世,老师要求我们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卡罗纳到校后,老师和同学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安慰他。

第三段(第6-8自然段):

写同学们、“我”和母亲都用行动表示对卡罗纳的关心。

5.课文中心

本文主要讲述了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细心地安慰他,默默地关怀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

24* 给予是快乐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