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短文12篇.docx
《清明节小短文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小短文12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明节小短文12篇
清明节小漫笔12篇
清明节小漫笔12篇
清明节小漫笔〔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销魂 。
;销魂 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假设我不去,就会说:
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所以每次都是不不愿的去。
此刻,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必须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我捎个话,以表自我的;思时之敬。
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
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
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
我们仅有经过这种方式表达自我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悲伤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赏赐 ,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
;植物造树,莫过清明。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
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发动全国人民进取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剧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当
讲究健康,休闲。
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
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
清明节,应当给予 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清明节小漫笔〔二〕:
清明节起源与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晋文公他的一个臣子在他落难时,割自我的肉来给他解饥,之后在文公成为春秋5霸的时候却隐居山林,不要封赏。
文公寻他的时候放火烧山,他宁死也不出来,之后在他死去的树上,发现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廉政的。
最终一句是这样的:
;清明复清明。
故此,把那天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冷食。
清明节小漫笔〔三〕: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仅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
原先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能够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里说:
;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
诗经.小雅.采薇?
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期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似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完美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很多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
;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
;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
;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
折杨柳?
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能够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给予 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
南朝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
唐代元稹的诗云:
;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
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
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给予 了新的资料。
清明节小漫笔〔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销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
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
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
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销魂 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销魂 ,本是形人们悲伤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
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思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思念逝者的那种销魂 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予 哀思。
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
上前探询,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
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清明节小漫笔〔五〕:
关于清明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趣味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各人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所以,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必须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那么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
清通礼?
云:
;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坚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由整理]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
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
到了汉代,?
岁时百问?
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构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
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节日,其由来那么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制造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明?
宣宗行乐图?
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之后逐步开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能够增进健康,并且能够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异常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我带来好运。
清明节小漫笔〔六〕: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
历书?
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得名。
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清明节约莫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之后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一样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日子定为寒食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是这个情景。
清明节小漫笔〔七〕: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听信谗言,要杀掉公子重耳,重耳听说后,连忙带着随从逃跑了。
他们跑了几天几夜,实在跑不动了。
因为当时走的匆忙,忘了带干粮,此刻一个个饿得不行了。
随从介子推见主人没吃的,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就走到一旁,从自我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了汤,给重耳端了去。
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汤喝了。
喝完后,重耳问道:
;你真行,从哪儿弄来的肉啊介子推说:
;这儿哪儿有什么肉啊,这肉是从我向上割下来的呀。
重耳一听,当时就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在各人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
为了感谢当时的随从,晋文公便重赏了他们,可晋文公却偏偏忘了犒赏介子推。
有人让介子推去找晋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愿争名夺利,于是就带着自我的老母住进了深山。
晋文公明白后,感到十分后悔 ,也很内疚。
于是他带着随从,上山去找介子推。
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
这时有人献计说:
;只要放火烧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来了吗晋文公觉得有理,就让人放火烧山。
介子推明白这是晋文公逼他,可他不愿意做官,就是不出山,之后就和母亲一齐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了,心里很难过。
这时晋文公发现,在他们母子被烧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树下,有一封血书,上头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深有感慨。
为思念介子推,他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
他就把此树赐为;清明树,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一向流传至今。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小漫笔〔八〕: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
据?
梦粱录?
记载:
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
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
可是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妃子骊姬。
她为了让自我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迫害逃离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
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我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
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最终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之后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暨清明节前一天。
之后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
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节小漫笔〔九〕: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十分盛大热闹的。
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
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
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简便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单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表现。
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可是之后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
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有这样几条原因:
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达。
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
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
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定在清明节俗中得到表达。
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能够纯做春游。
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
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
的仪式。
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局部,或者是发泄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
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
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
明代的?
帝京景物略?
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那么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节小漫笔〔十〕: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
历书?
: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所以得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历史悠久,由来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敬天法祖信念自古延续,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清明节的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小漫笔〔十一〕:
清明节上午,我和爷爷、爸爸下乡栽树。
我们很早就吃过饭了,上了爸爸的车。
我们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路的两边有绿油油的麦田、新盖的楼房、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鲜花......美丽极了!
很快,我们就到了西南村。
于是我们开始栽树,爸爸先挖树坑,爷爷把树苗放进了树坑培上了土,我用水管给小树浇水,我想小树喝饱了水就能不断的长高!
虽然我满头大汗、手脚都沾了泥土,但看到小树苗笑眯眯的站在那里还是很快乐!
我们栽了很多树,有桃树、梨树、松树、柿子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树......我想,明年回来的时候我们的家院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了!
清明节小漫笔〔十二〕:
清明到了,我们全家回老家祭祖。
麦苗绿油油的,个个挺直了腰杆,鼓足了劲儿,仿佛向着终点做着最终的冲刺。
金黄的油菜花,远远望去,像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毯子。
蚕豆、豌豆、莴苣;;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中午,在堂屋中央的方桌上,摆满了丰富的饭菜。
上一炷香,燃一支蜡烛,爷爷将纸钱一张一张捻开,扔进了聚宝盆,瞬间纸钱化为灰烬,腾起一缕一缕袅袅的轻烟,然后家人按次序一一祭拜。
这种习俗寄予 了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将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