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777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docx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

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

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

长安。

  3.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

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

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

暗淡,模糊。

7.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

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唐汝询曰:

“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导读】

月下独酌,是一件苦闷的事情,但诗人却维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

他邀来天上的明月与自己的身影一起饮酒,并在月下唱歌起舞,甚至与它们定下再次的约会。

【注释】

  1.陶渊明《杂诗》: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

  2.独酌:

酌,饮酒。

指独自饮酒。

  3.无相亲:

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3.三人:

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对:

朝着

  5.不解饮:

不会喝酒

  6.徒:

徒然,白白地。

  7.将:

和。

  8.行乐须及春:

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

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

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无情游:

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

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11.相期:

相约会。

  12.邈(miǎo):

遥远。

  13.云汉:

银河。

  【译文】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和成三人。

  明月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相会。

  【作者简介】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李白不愿应试作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当时已经唱响天下,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天下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奇句。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一说喝醉了酒,在水中捞月亮而死。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

“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卷一)

  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3、羌村三首(之三) 

  〖唐〗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醘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

【导读】

  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既有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语至沉痛,含蓄深沉。

【注释】

  柴荆:

指用柴木做的简陋门户。

  醘(kē):

古代盛酒的容器。

兵戈:

指战争。

[2]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

   一再的解释说:

“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

次年,长安陷落。

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农历闰八月,诗人自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赏析】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

“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

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

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

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

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

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

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

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

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

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

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

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4、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

(1)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2)

  玉垒浮云变古今。

(3)

  北极朝廷终不改,(4)

  西山寇盗莫相侵。

(5)

  可怜后主还祠庙,(6)

日暮聊为《梁甫吟》。

(7) 

【导读】

诗人登高抒怀,写景有囊括天地之感,论事有纵观古今之概。

把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与个人情思融在一起,语壮境阔,寄慨遥深。

【注释】

(1)客心:

客居者之心。

  

(2)锦江:

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3)玉垒:

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4)北极:

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

  终不改:

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5)西山寇盗:

吐蕃。

  (6)后主:

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

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

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

  (7)聊为:

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甫吟:

情调哀伤的曲子。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

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

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

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

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

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

“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

”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

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

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

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

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

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

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

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

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

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

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

清人浦起龙评论说:

“声宏势阔,自然杰作。

”(《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

“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导读】

平沙茫茫的大漠,狂飚卷地的塞外,白雪皑皑的天山,飞沙走石的走马川,加上一支威武之师……读来使人平添一腔豪气。

【注释】

走马川:

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

轮台:

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军师:

似应为车师。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县。

  1、行:

诗歌的一种体裁。

  2、轮台:

地名,现在新疆米泉境内。

封常青将军府驻在这里。

  3、金山:

指天山主峰。

  4、汉家:

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5、戈相拨:

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6、连钱:

马斑驳的毛色。

  7、草檄(xí):

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8、短兵:

指刀剑一类武器。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随暴风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

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车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作者简介】

岑参(cénshēn)(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

“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赏析】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