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基本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767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山基本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蓝山基本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蓝山基本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蓝山基本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蓝山基本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蓝山基本资料.docx

《蓝山基本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山基本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蓝山基本资料.docx

蓝山基本资料

1概述

1.1地理位置

蓝山县地处东经111°54′15″~112°27′08″,北纬25°01′02″~25°37′08″,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南岭山脉中段北麓。

东接临武,南界江华与广东省连州市相连,西邻宁远,北毗嘉禾。

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55公里。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07.0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5%。

1.2历史沿革

蓝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竹管寺横江砠出土的石斧、石凿、石箭和陶片等文物证明,早在夏商前,县境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乃虞舜帝南巡过化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

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名南平,隶属桂阳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并入临武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属郴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更名为蓝山,属桂阳郡。

宁真宗景德三年(1007),属桂阳监。

元属桂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郴州。

二年,属桂阳府;九年,属衡州府桂阳州。

清属桂阳州。

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11年直属湖南省;26年,全省分为9个督察区,蓝山属第八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山先后隶属郴县专区、湘南行政公署、郴州专区、零陵专署、永州市。

1.3行政区划

1995年,蓝山县实行撤乡并镇,全县划分为9乡6镇。

即塔峰镇、竹管寺镇、楠市镇、毛俊镇、新圩镇、所城镇、祠堂圩乡、土市乡、太平乡、大桥乡、浆洞瑶族乡、荆竹瑶族乡、紫良瑶族乡、汇源瑶族乡、犁头瑶族乡。

因园艺场合并到新圩镇,农林茶场由原来的6个减为5个。

为便于开展工作,凡在原乡镇基础上合并的乡镇,均设2至3个办事处。

表1-1蓝山县2000年各乡镇(场)所辖行政村(居委会)情况

                              单位:

平方公里、人

乡镇场名

面积

人口

所辖行政村、居委会名称

塔峰镇

142

69118

山湾、竹源、龙泉、牛承、五里、新民、古城、城腹、洪田、果木、三里、两江、东侧、社门、和平、塔峰、东村、东北、西南、西外、新民路(居委会)、城东北路、东正街、西正街、环城路、城东南路、古城路、富阳头、半洞、岭脚、宝岗、福镇、高阳、中洞、西埠头、花果、糯江、东江、源头、早禾、曙光、水口、排田、箭岭

毛俊镇

165.7

39835

俊溪、沙溪、井头、栗江、洋田、西岭头、朱家、毛塘、寺湾、鹊峰、漕源、清溪、溪洞、鹿溪、三溪、龙江、秧田冲、栗树脚、邓家围、镇东路、镇西路、原种场、和家田、云峰、归龙、漕溪河、刘家、杨家洞、沙坪、小磊、羊尾、西海、礼河、火市、六甲、七甲、八甲、牛栏塘、马山下、小江洞、排下、岩丘、大汉口、井湾、杨梅山、苗昌岭、社下、岸头、百叠岭、昌头坪、溪林、雷家岭、罗家、牛路脚

竹管寺镇

86.9

33153

竹市、五坊塘、三美塘、排楼脚、成家村、唐复、上丰头、上头安、李子荣、背子冲、杨美洞、桃源坝、廖伏荣、荷叶塘、岐石脚、朱凤塘、岩口、黄泥井、新街、老街、总市、大坪、万山、颜贵林、信卿、小泉、近江、白曜、蒋家洞、刘景福、金银塘、下坊、界头、源桐、文星、大富头、石毫尾

楠市镇

88.9

29412

楠市、朱家、下洞、石坪头、梁家、曾德和、白竹塘、肖家岭、大元井、上下村、 下、元家冲、均德、文顺、大元里、镇东、镇西、三0三、正市、田心、盘石、芹菜、蓝后、甘溪、塘背、石泉、环连、福兴、朋佳洞、熊家、上源、子荣、希政、子塘

新圩镇

141.9

41673

新圩、龙家坊、下清涵、楼下、下清水、竹山、神溪、涵江、田家、双河、岸山、滨溪、关溪、彭家、尧仁、厚冲、水冲、板屋、石虎、邹家、杨家坊、山下、江溪洞、田心、水源、唐家、李家、水尾、株木水、老屋里、田心铺、同乐、南湾、大塘、毛江、上源洞、下源、小富岭、东联、五都、傅家、麦田、牛形、可富

所城镇

169

23921

所城、山田、廖家庄、黄泥铺、东山、高良头、枧下、良村、长铺、万年、青布、幼江、团元、岩口洞、联营、军屯、夏洞、上洞、大河边、峡源、上尾菜、三合、半山、小坪源、东路、林布

太平圩乡

73.5

27433

太平圩、下坪山、沿山、钟家坊、永桥、小佳田、詹家坊、楼溪、虎形、栗木爻、薛家、下岐、桐木林、大洞、石曾、上奎、渣湾、梅溪、里田、观洞

土市乡

107.4

32399

洪观、六村、大方、塔溪、塔黄、泉塘、李德会、坦头、贺家、八五、均田、高家、郑家、道福、三广、朝廷岗、泉塘、土市、洞头、马袅、湾田、锡楼、社背、爻山、四村、蒋家、埠头、西江、岐山、上泉洞、红石、新安、神山、车冲、涩源、古院、新村、东车、上陈、下陈

祠堂圩乡

76.2

20380

祠堂圩、龙田、大兴、洞庭、宅头、岩头坪、潘家、大基、坪石头、水头、大井头、栗木下、大和塘、冬茅山、邓岩腹、蓝屏、山口、石坝、背山、桃园、吴家塘、新铺、小水洞、桐木坪、肖家山、虎溪、黄土岭、崩塘、东塘脚

大桥瑶族乡

83.4

8303

乔市、沙子岭、源头、小目口、堡城、呈垒源、舜水、桂源、蓝江、大冲

荆竹瑶族乡

181.7

3885

荆竹、新寨、沙落、石壁、大坦、蒲林、十里、友爱

紫良瑶族乡

55.7

2868

高源、坪源、桐村、良村、竹林

汇源瑶族乡

51.1

2814

大源、湘源、湘兰、荆竹坪、源峰

犁头瑶族乡

39.4

2626

犁头、山背、新屋地、毛栗坪

浆洞瑶族乡

78.3

4966

上浆洞、下浆洞、茶山、大坪头、小洞、枫木山、甲背岭、水杉林、史家

荆竹林场

153.2

浆洞林场

93.2

263

南岭林场

19.3

948

栗歧岭、坪石头

2.2地貌

2.2.1基本特征

蓝山以山地著称,南部山区属南岭山系。

界岭、香炉石、野狗山一线属九嶷山区。

县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349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258座。

境内地貌为两侧山脉凸起,中间凹陷,向东北和西北两处开口,形成南高北低向北倾斜的“丫”形地貌轮廓。

全县最高峰海拔1826米,位于紫良乡的界岭;最低处为大洞乡境内的月田村,海拔188米。

地势起伏大,高差1636米,比降3.3%。

主要山岭脉络清楚,呈南北走向。

南部山岭高大,连绵重叠,植被繁茂,森林资源丰富,是县内传统林木产地;中部及北部山丘岗平交错,耕地宽广,溪河纵横,土壤肥沃,是全县粮食、油茶、茶叶;烤烟及其它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2.2.2地貌分区

县境分为北部山丘区、中部岗平区、南部山地区。

北部山丘区包括田心、新玗、旱禾、大洞、太平玗、土市、洪观、南岭林场、正市、祠堂玗、蓝屏,以及火市、竹管寺、楠市的一部分,面积435.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4.09%。

其中水面占1.81%,溪谷平原占15.36%,溶蚀平原占0.29%,岗地占14.41%,丘陵44.29%,低山4.78%,中低山19.06%。

全区有13条支流流入钟水,水系发达,地势开阔,是县内粮油及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中部岗丘区包括塔峰、龙溪、竹管寺、总市、楠市、原种场、毛俊、火市等乡镇的大部和洪观、祠堂玗、正市的一部分。

面积179.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94%。

其中水面占3.69%,溪谷平原占48.24%,岗地46.79%,丘陵0.77%,低山0.51%。

岗地平原为粮食、经济作物产区。

南部山地区包括汇源、所城、大麻、紫良、大桥、荆竹、浆洞、尚屏,荆竹林场、浆洞林场、黄茅岭茶场,以及塔峰、竹管寺、总市、祠堂玗、蓝屏、毛俊、田心等乡镇的一部分。

其面积为1191.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5.97%。

该区域水面占0.68%,溪谷平原1.81%,溶蚀平原0.06%,丘陵2.58%,山地94.87%,宜于松、杉、楠竹生长,是县内用材林之主要产区。

2.3气候

2.3.1气温

蓝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

热量丰富,生长季节长,但春秋两寒明显;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年日照多,但春季日照少,南部山区更少;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垂直和地域差异大,小气候明显;春湿、大风、暴雨、火南风、干旱、冰冻每年均有发生;局部地区冰雹危害较大。

1958-1987年30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587小时,日照率35%。

全县历年平均蒸发量1327.9毫米,其中7月蒸发量236.6毫米。

全县年平均气温17.8℃。

一年中,1月最冷,月平均6.3℃;7月最热,月平均28℃。

大部分地方热量能满足农作物三熟制需要。

2.3.2降水

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527.6毫米,比全省多99.2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3.6倍和世界大陆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49倍。

年雨日175天左右。

日平均气温大于10℃期间,降雨量1234毫米,占年降雨量的81%。

但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

4-6月降雨量637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2%;7月降雨量只有114.3毫米,易造成干旱。

由于雨量分配不均,故县内时有洪灾和干旱发生。

县境有两个降雨中心:

一在浆洞、尚屏,一在荆竹林场三分石地区,年降雨量均在2000毫米以上。

洪水暴发时间多集中在每年4-7月,即“清明水”、“端午水”。

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1987年发生的26次较大洪灾中,出现在春夏季的达22次,占84.6%。

2.4水文

2.4.1地表水 

县境河流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主要属长江流域湘江水系,是春陵水、潇水发源地。

南部葫芦岭一带是珠江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之一。

全县5公里以上河流69条,总长度849.50公里,其中积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者有舜水、俊水、钟水、琛水、大源河等12条。

2.4.2地下水

全县有地下河3条,泉井1366处,较大泉井370口,地下河及泉井年排泄量3024立方米,约占每年全县大气降雨天然补给量3.38亿立方米的9.2%。

泉井分常流井和雷公井两种,涌水量随季节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一般为春小秋大,雷公井则春有秋渴。

3资源

3.1森林

3.1.1基本情况

蓝山县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北麓,萌诸岭九嶷山系贯穿全境,地貌特点以山地为主、属中山、中低山区。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光能充足,适于植物生长。

蓝山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

据83年农业区划考察,全县有乔木、灌木共86科,210属,583种。

其中有栽培价值的有58科,253种。

有实用推广价值的有180种。

计划用材林128种,防护林34种,薪炭林31种,经济林60种(其中木材37种)。

属国家省重点保护的有水杉、银杏、金叶白兰、福建柏、黄杉、香杉、红豆杉、三尖杉、不莲、鹅掌楸、白克木、杜仲、楠木、檫树、华南栲、南岭黄檀等16个珍贵树种。

稀有观赏树种有红山茶花、斑竹、罗汉竹、紫竹、铁坚油杉等。

境内经济林品种繁多,面积22194公顷,占全县面积的12.2%,占有林地面积的21%,主要有茶、油桐、山苍子等,果树有柑桔、奈李、核桃、板栗、蜜桃等。

药材有杜仲、厚朴、黄柏、天麻等。

3.1.2森林资源现状

全县林业用地14283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6%。

有林地面积和疏林地面积80113.1公顷。

其中有林地面积74357.1公顷,占92.8%,疏林地面积5756公顷,占7.2%。

经济林总面积22194公顷,其中油料林占91.9%,特种经济林占0.6%,果木林占5.5%,其它占1.9%。

竹林面积9176.2公顷,主要为毛竹,占97.7%。

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3011176立方米。

林业用地及木材蓄积量情况见表3-1和表3-2。

3.2矿藏

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已探明的有20余种。

其中金属矿有铁、锰、铝、锌、稀土、锑、铜、银、金、铀等。

全县铁锰蕴藏量较大,储量约1.58亿吨。

铁矿主要分布在所城、龙溪、楠市、祠堂圩、洪观等地;锰矿主要分布在太平圩、土市、火市、田心、早禾、毛俊等地;铜、铅、锌、锑矿主要分布在土市、荆竹、紫良、犁头、太平圩、龙溪、汇源等地。

金、银矿主要分布在大桥、紫良、大麻、浆洞等地。

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晶、灰岩、白云岩、硅石、磷、高岭土、长钾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石、煤等。

灰岩、白云岩、硅石主要分布在新圩、田心、太平圩、大洞、竹管寺、楠市、祠堂圩、蓝屏、荆竹等乡镇。

磷矿主要分布在塔峰、大麻等乡镇。

水晶、高岭土、钾长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等主要分布在大桥、大麻、荆竹、紫良、浆洞、正市等乡。

煤为烟煤,主要分布在正市、洪观、楠市等乡镇。

3.3文物名胜

3.3.1古遗址

(1)横江砠

该遗址位于竹管寺镇竹市村东北面500米处。

砠内溶洞深不可测。

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砠隙周围发现一批石器和陶片。

石器有石斧、石椪、石凿、石箭镞等。

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硬陶等;经鉴定属商代奴隶社会文物。

(2)南平故城

该遗址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的城腹村。

自汉高祖五年(前202)至宋绍定间(1228—1233),县治位此。

今留有方形土城遗迹。

在遗址表层除发现部分唐代陶瓷外,大部分是秦汉时期遗物,还有战国铜矛。

城基内之村名城腹村,城基西侧之村名古城村。

(3)城头岭

该遗址位于总市乡下坊村南1公里土丘上。

城址遗迹呈方形,面积1.8万平方米。

东、南、西三向墙迹残存,土墙外围,战壕痕迹依稀可辨。

1987年文物普查时,采到方格纹和米格纹硬陶片。

(4)宁溪所城

该遗址位于所城乡所城村。

明洪武年间,官府为镇压大桥土著起兵反抗而派军宁溪屯驻筑城,设宁溪守御千户所。

清咸丰间,城墙加固修葺,周长236丈。

城东、南、西、北门分别名为“旭照”、“如寿”、“庚辉”、“承恩”。

1958年拆除城墙,改成公路。

(5)鳌山书院

该遗址位于城东侧鳌山上,清乾隆十五至二十五年修建落成,名三蓝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重修。

全院有大小房屋35间,四周高墙围绕,长60多丈。

书院面对榴峰,滨临舜水,右城左塔,环境优美,咸丰年间更名鳌山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书院为蓝山县官立小学堂。

民国时期,先后设于此地的有县立高小、乙种师范讲习所、甲种师范讲习所、女子简易职业学校、简易师范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此书院已全部拆除,今为县人武部所在地。

(6)杞梓山房书楼

该遗址位于总市乡界头村,为清同治进士肖玉春所建。

楼分三层,外为八角形,俗称“八角楼”。

楼傍花园、假山、水池。

旧时书楼藏书散失甚多。

1951年,县政府将遗存图书两千多册交由县文化馆保存。

70年代,肖玉春第六代孙肖任春将书楼拆除另建房屋。

(7)矮脚岩

该遗址位于楠市镇500米处。

1989年,县二中和楠市中学师生在洞内发现距今200—300万年的大型草食动物剑齿象化石及其它动物化石多块,对研究蓝山地质和矿藏具有珍贵价值;出土化石由县二中生物仪器室收藏。

3.3.2古建筑

(1)塔下寺

位于城东回龙山,传为唐宋古刹。

该寺由传芳塔、清音阁、观澜亭及飞云阁等建筑构成,形成塔寺并重,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四周古木参天,环境清幽。

寺内建有革命烈士墓。

(2)传芳塔

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四十二年重建,历时16载。

塔以天然岩石为基,基底周长28米,塔高40米,全部青砖砌成;外形呈七级八角,以小宝塔封顶;内砌螺旋式通道台阶186级,盘旋登顶;沿通道有小窗供采光、眺望。

塔中各层原供佛像,塔门上书有苍劲有力“峭塔凌云”四字,该塔为塔下寺景中之景。

(3)童峰塔

位于城东7市里海拔735米的童峰山顶,明万历年间由白叠岭移建于此。

清道光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再建,塔中空,高17米,外呈七级八角。

塔基东南崩塌部分,已于1988年维修加固,游子返乡,距30多里即可遥见,故有“望乡塔”之称,因与传芳塔高低对峙,故又合称“双重文峰”。

(4)舜庙

位于所城镇良村洞白田江,兴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该庙坐东朝西,面向九疑;殿分上下厅,面积约80平方米;上厅供舜帝及娥皇、女英像,殿门上书有“舜帝庙”三字,旧时,庙内香火颇盛。

(5)万年桥

位于所城镇万年桥村东仅里许,横跨舜水河。

清乾隆五十三年兴建,历时三载完成,桥长23.33米,宽7.33米,高9.33米,为蓝山第一大单拱石桥。

道光年间,在桥头立“万寿无疆”石碑,特名“万年桥”。

古时为湘粤要隘通衢,至今桥身坚固如昔,雄姿犹存。

(6)青龙桥

位于新圩乡滨溪村北150米处,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为单拱石桥,桥长8米,宽4米,桥上建亭。

(7)戴星桥

位于竹管寺镇荷叶塘村东侧,横跨蒙溪河。

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历时三载。

一桥三拱,桥长23.5米,宽5米,高8米,两端砌有石阶10余级。

旧时为蓝山至衡阳必经要道,现仍完好如初。

3.3.3古墓葬

1987年全县文物普查发现有古墓葬群58处,其中汉墓49处、晋墓2处、南北朝墓1处、唐墓4处。

经发掘,出土文物有陶罐、陶钵、铜镜、五铢钱等百余件。

其中清提督肖得龙、进士肖玉春两墓较具规模。

现肖得龙墓被盗,肖玉春墓犹存。

3.3.4革命遗迹及纪念建筑物

(1)红军长征标语

1934年秋、冬,红军长征过县境,沿途书写大量标语,现存34条。

其中,土市乡新村3条,洪观乡贺家村1条,楠市镇下洞村13条,总市乡刘景福村4条,所城乡长铺村13条。

(2)周恩来长征住宿旧址

1934年11月19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一方面军参谋长刘伯承随红三团进入县城。

当晚,团部驻县政府,周、刘下塌县政府内右侧木结构平房,次日凌晨离去。

(3)岸山红军烈士墓

位于新圩岸山村西侧刘家山,安葬4位红军长征烈士遗骨,1967年重修。

墓围环绕,占地5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有台阶。

墓碑上刻“红军烈士墓”,有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横批“自有后来人”。

(4)南湾烈士墓

位于田心乡南湾村西北朱古山,安葬红军连长张青山、王升贵等7位烈士遗骨。

墓始建于1967年。

1972年重修,改坐南向北为坐北向南,立方形墓碑一块,上刻“革命烈士公墓”。

(5)毛俊烈士墓

位于毛俊镇俊溪村北侧山腰,重建于1984年。

安葬为解放蓝山而牺牲的指导员黄延海和苗连长等6位烈士遗骨。

墓地约25平方米,四周松林围绕,前有30多级台阶,墓碑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

(6)塔下寺烈士墓

位于城东塔下寺丛林中,1984年重建,墓地安葬为解放县城而牺牲的解放军某部排长黄福生等6位烈士遗骨。

墓上方建圆形烈士纪念亭一座,亭高6米,拱形园顶,分呈18角;亭周立红柱6根,面积20平方米;亭中央竖立大理石墓碑,镌刻县政府题词“为蓝山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7)洪观烈士墓

位于洪观乡老洋头村西,重建于1972年,安葬为解放蓝山牺牲的8位烈士遗骨。

墓地用红砖砂石砌成圆弧墓围,墓围长10米,宽7.5米,封土堆高0.8米。

3.3.5馆藏文物

50年代始,县政府对文物进行两次普查征集。

1975年,第一次文物普查征集到红军长征文物60多件。

1987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历时34天,共采集石器5件、陶片469件、出土文物25件。

石器有石凿、石斧等,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陶等。

1990年起,县文物管理所又陆续征集到少量文物,保存于所内。

3.3.6名胜

蓝山境内峰奇水秀,林密谷幽,峻塔古刹,怪石溶洞,美不胜收。

(1)古“八景”

“八景”为峭塔凌云、舜水环带、嶷山远障、富阳平畴、古城烟树、东江夕晖、皇英故祠、夔龙古庙。

峭塔凌云指传芳塔拔地崛起,高耸云霄。

舜水环带指舜水蜿埏纵贯全境,宛如罗带轻飘。

嶷山远障指西岭逶迤莽苍,巍然屹立。

富阳平畴指富阳村前平畴铺展,阡陌纵横。

古城烟树指故城遗址古木参天,炊烟笼罩。

东江夕晖指夕阳斜照东江村,四处皆暗,唯此独晖。

皇英故祠位于榴峰山巅,立娥皇女英神牌,旁峙梳妆石,光滑如镜。

夔龙古庙为夔庙、龙庙合称,夔庙位于城西夔峰山麓,龙庙位于竹管寺镇上丰头村后。

历尽沧桑,物换星移,“八景”中或景物不全,或荡然无存。

(2)滴水龙瀑布

位于县城西南羊车岭峡道上。

上江洞水至此沿峭壁倾泻而下,悬空30多米;加之青山翠绿倒映水中,景致迷人。

(3)白米下锅瀑布

位于紫良乡坪源村,瀑高30米,背靠九嶷香炉山,轻烟迷漫,远望犹如白布半空高悬。

(4)舜岩

位于所城乡岩口村后,石峰陡峭,奇险多姿。

峰下有洞,曲暗深邃,清泉回响,洞口石壁上刻有斗大“舜岩”二字。

(5)群岩

位于蓝屏乡地宝坪村后。

石峰高拔,南为潇岩,北为水岩,中为溅珠岩。

诸岩怪石嶙峋,状物似人;以物击石,若敲钟磬。

潇岩宽敞开阔,可容千人。

水岩人口处迎面耸立一石,犹如仙女;石后尾随一石狮,状似迎宾;春季岩水外溢,可引水灌田。

溅珠岩口仅容一人匍匐而入,因口狭内宽,旧时居民以此御兵匪;洞内水珠下溅,铿锵有声。

(6)通心岩

位于祠堂圩乡下成木洞村。

洞长约3公里,从人口可望见出口,是一天然大隧道,故名通心岩,岩内布有石禽石兽,石林石柱;中途豁然开朗,可容游客千人。

(7)昭岩

位于总市乡刘景福村后,因三咀(大咀、近咀、鬼咀)鼎立,又名三咀岩。

尤以鬼咀岩结构奇特,景观迷人。

洞内有官厅岩、草化岩、家仙岩、大岩等。

石乳如鸟飞,如龙绕,如龟伏,如虎怒;或云霞,或田畴,或森林,或村庄,不知凡几。

滴水涓涓,如泣如诉:

流水潺潺,如闻仙乐;通道高低迂曲,狭长深邃,回旋数里。

(8)官投岩

位于竹管寺岩口村后。

洞内石乳似人像,似飞禽,似走兽,尤以“二龙抢珠”最为奇妙,“文化大革命”中遭毁。

此外,还有小泉井、三峰石、香炉石、姑婆岩、八仙桥等多处名胜。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创建不少新的景观。

如“高峡平湖”、“俊水飞虹”、“白鸬明镜”、“毛江秋色”、“东门朝霞”等,更令人流连忘返。

5经济

5.1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县内经济发展加快。

到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2274万元,年平均递增7.62%。

1953年,全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2810万元,年平均递增4.32%。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全县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运动,经济发展受到挫折,除财政收入外,其它重要经济指标均为负增长。

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下降到2306万元,年平均递减3.87%。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贯彻“抓革命,促生产”方针。

至1976年,工农业年总产值达5518万元,比1965年增长55.35%。

但因工业投入多,产出少,企业收入下降37.57%。

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718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49万元。

1979年开始,县政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城乡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到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4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倍。

其中,工业产值5555万元,增长2倍;农业产值9432万元,增长78.87%。

1990年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4.10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4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124万元。

1995年,省体改委批准蓝山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县。

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1885万元,增长4.0%;第二产业31295万元,增长13.7%;第三产业26944万元,增长12.1%。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2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8.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9.4%和12.3%。

 

表5-1蓝山县1990—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可比价调整表

单位:

万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1990

35178

21901

4581

3399

1182

8696

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