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762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Document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课时作业(十七) 传记阅读

(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韩 爽

1988年,《平凡的世界》乘着央广的电波飞入无数青年人内心。

27年后,《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登陆卫视频道,岁月流转,感动常在。

路遥,这位离开了20多年的上世纪作家,从来没有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即便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他的作品。

终生与贫穷为伴

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原名王卫国。

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

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

对于在父母家的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

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

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

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跟四弟王天乐借的。

路遥曾对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

文学殿堂的艰难跋涉

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

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喊“文化大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一篇声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他寄给了全国各大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

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

后来,《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强了路遥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成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1981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他自己认为这是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

但他坚信并预言:

要么取得巨大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

《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得并不轻松。

第一部全部完稿了,过去发表过他的作品的一些刊物(都是些有影响的大刊物),看过这部作品后,都纷纷退稿了(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

稿件辗转了几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表示愿意发表。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路遥对好友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

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就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

《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的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但此时的路遥已明显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感觉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

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成功与失败

“路遥是一个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这样评价。

他和路遥是文学刊物《延河》的同事,目睹了路遥的成长和上升,灿烂的生和光辉的死,作为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说路遥在生前似乎就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野心,一步一步地建构着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但他却成功了。

从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的新书《路遥传》可知,这种勇气和野心在路遥10岁的时候就已见端倪:

在延川“顶门”的他,成为了村小学里的孩子王,因为他曾因口音问题被冷落嘲笑;在与养父上不上中学的斗争中胜利,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

他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他创作的初衷:

“我起点太低。

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平凡的世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路遥的作品,因此降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路遥是位让人敬佩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骄人成绩,是他艰难跋涉、坚持不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他用生命奋斗的结果。

C.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并不平坦,是因为他逆风而动,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遭到多次退稿。

D.《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刚问世就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他们认为这本书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

但路遥没有退缩,毅然完成了写作。

E.这篇传记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

解析:

A项,“因此降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文无据。

C项,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不平坦有多种原因,“逆风而动”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D项,“认为这本书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的是给路遥退稿的一些大刊物,而不是文学评论人士。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2.文章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标题本身及其与文章的关系两方面入手。

文章标题是对路遥人生的概括,所以语言相当凝练。

另外,“平凡”与“不平凡”,这是一对矛盾的词语,所以标题富有吸引力,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答案:

①一语双关,既指出了路遥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也指出了路遥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②赞扬了路遥执着追求的精神,因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努力使生命变得不平凡;③语言凝练,“平凡”与“不平凡”这一对矛盾的词语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兴趣。

3.本文二、三段记述了路遥童年和大学里的生活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段落是文章的第二、三段,认真阅读不难发现,这两段所讲的路遥经历是其性格形成的背景,为路遥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整篇文章而言,这些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

答案:

①交代路遥坚毅不屈性格形成的背景。

②生活的艰难,没有击垮路遥,反而激励他前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更能展现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点。

③这些往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路遥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路遥的成功经历会给每位考生不同的思考和启示,考生答题时应不拘一格,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较客观的分析评价。

但要注意,探究题并不是完全开放的,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答案:

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

路遥很多作品的诞生,都是较为艰难的,甚至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

其作品有时还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创作。

②不屈从命运,敢于挑战自我。

路遥没有在困窘的生活和众人的嘲笑中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抬起头,坚强地生活,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

生活的磨难不是打垮我们的敌人,而应成为我们挑战人生的动力。

③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一些坎坷,我们也应该有路遥那种勇气和力量,别人的不认可甚至是批评嘲弄,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看法,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沿着历史的足迹,再次走近卢沟桥。

宛平古城墙上的弹孔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斑驳不堪,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硝烟;桥上的两排石狮子静静伫立,仿佛在回忆那段抗日英烈前赴后继、浴血疆场的铁血故事。

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抗日名将赵登禹便长眠于此,和不远处卢沟桥南路的热闹不同,这里显得很安静。

“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只有简单的11个字,却概括了他英勇壮烈的一生。

赵登禹自幼因家中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就拜师习武刻苦练功,武艺超群。

1914年,年仅16岁的他投身冯玉祥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落入日寇魔掌。

国家灾难、民族耻辱,震撼着广大爱国官兵。

当时,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枪械严重不足,于是他们自制了一批大刀发给战士们。

时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的赵登禹还给大家做示范,演练大刀劈杀要领。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

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

喜峰口是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的安全至关重要。

经第29军军部研究决定,任命赵登禹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

喜峰口易守难攻、险要天成。

赵登禹率部与铃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喜峰口几度易手。

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腿伤未愈的赵登禹组织三个团的敢死队分路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临出发前他的一番战前动员慷慨激昂:

“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

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

此次夜袭砍杀日军千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

日本鬼子夜半身首异处,孰能不胆破“之后俘虏日本兵时,总会发现脖子上多了一层铁围脖,据说是用来防备第29军将士的大刀片,那大刀砍下去时直冒火星子。

”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回忆,这场大捷让父亲率领的大刀队一战成名,后来作曲家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

7月27日夜,日军从北平、天津等地向第29军阵地发起全线进攻。

第29军各部顽强抵抗,战争大规模升级。

7月28日上午,军长宋哲元任命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地区部队总指挥,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

“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第29军将士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

赵登禹临危不惧,指挥第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

不久,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

凶残狡诈的日军窥出了他们的意图,抢先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机枪封锁道路。

赵登禹乘坐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时被炸毁,他身受重伤,警卫劝其撤退到安全的地方,但他坚决不肯,继续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

突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

赵登禹醒来后含泪对传令兵说:

“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

北平城中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了。

”赵登禹说罢壮烈殉国,终年39岁。

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的功勋,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抗战胜利后,原第29军将领何基沣专程赶到北平,将赵登禹和部分第29军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的西道口。

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赵登禹家属签发了第80号烈属证书。

(节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南苑的战斗终于迎来最后时刻,如同铁石一般的坚阵终于在下午1点钟左右被我们完全攻占。

此时,风已停,天空中停留着几点残云,士兵头上出现阳光,地面上到处都是战死的尸体,这就是一场白日下的噩梦。

(日军《大陆战史》)

②赵登禹一生极孝,在西北军中还享有“老莱子”美名,他的交友准则是:

“凡不孝者,不交。

”每睹父亲所留的“孝思维则”遗墨,赵学芬都感慨万端:

“爷爷早故,父亲便把所有的好都给了奶奶。

军务再忙,父亲也不忘日日嘘寒问暖。

奶奶生病时,他更亲自煎汤喂药。

”(新浪网《抗日名将赵登禹女儿谈心中的父亲》)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登禹自幼家中贫寒,所以只读过两年书,就拜师习武,年仅16岁就投身军旅养家糊口,并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做出了贡献。

B.喜峰口战役中,赵登禹带伤率部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日本鬼子夜半身首异处,后来日本人回忆说这是一场白日下的噩梦。

C.南苑战役中赵登禹被炸断双腿后仍带领部队反击,殉国前“忠孝不能两全”的一段话更增添了悲壮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的功勋,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赵登禹家属签发了烈属证书。

E.文章正文重点突出,选取喜峰口战役和南苑战役等典型事例,展现了赵登禹浴血疆场、抗日救国的军旅生涯。

解析:

A项,“投身军旅养家糊口”在文中没有确切依据,只是一种可能性,前后概括合理,所以给1分;B项,被称为“白日下的噩梦”的是南苑战役;C项,“被炸断双腿后仍带领部队反击”错误,应该是“身受重伤”后继续率队反击。

答案: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6.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语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概括出景物描写的特点等,然后分析其和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语段主要写宛平古城墙上的弹孔、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和赵登禹墓地的安静等,对前两者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后者点出写作对象及其身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缅怀之情。

答案:

①再现历史遗迹,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表达了对传主的缅怀之情;②点出写作对象及其身份,引出下文对赵登禹英勇壮烈一生的回忆。

7.赵登禹率领的大刀队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在抗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第一问,要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战双方的现实状况,如军备等。

解答第二问,要明确答题区间,把握关键信息,归纳概括。

答案:

成立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国家陷入危亡之中,而第29军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枪械严重不足。

起到的作用:

①促使喜峰口战役取得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并一战成名,使敌人闻风丧胆;②后来作曲家麦新据此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唱遍了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8.赵登禹深受国人爱戴,被国人缅怀,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赵登禹受到爱戴和被缅怀的原因,实际上要求分析传主的优秀品质。

作答本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简单划分层次,然后逐层概括出传主的品质。

具体作答时可反过来,先答出品质,然后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这篇人物传记大半部分都在讲赵登禹的军旅生涯,所以考生要重点分析其在战争中的表现。

作为一个军人,赵登禹在喜峰口战役和南苑战役中尽职尽责、视死如归。

倒数第二段和相关链接②中讲赵登禹作为儿子极为孝顺。

注意作答时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

①尽职尽责,视死如归。

任旅长时亲自给大家做示范,演练大刀劈杀要领;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前慷慨激昂地动员战士。

②英勇杀敌,为国捐躯。

带领将士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喜峰口大捷,他率领的大刀队也一战成名;在南苑战役中,他身负重伤后仍带领部队反击日军,不幸被炸弹击中,壮烈殉国。

③恪守孝道。

生前对母亲极为孝顺,交友准则是“凡不孝者,不交”。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

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

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着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此他决定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

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

兰德尔自学能力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于1987年升任为副教授。

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

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

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

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

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

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

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

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1984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

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

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

兰德尔还开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

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

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

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了“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兰德尔靠罗氏奖学金而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后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如果不改专业的话,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B.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C.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D.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E.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

A项,“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说法绝对,故给1分。

B项,“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错,原文是“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

C项,从原文来看,兰德尔是看了弟弟给他的论文后被生物学吸引的,之后他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而“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是他“半开玩笑”说的。

答案:

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10.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