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708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5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拿出笔,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强调“园”是“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钩、撇、点)

2.介绍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读准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

(查工具书、问同学、问家长……)

“昼”是翘舌音,“耘”是整体认读音节,“供”读第四声。

2.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

(课件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结合课文插图,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这首诗写了农村大人们在耕织,小孩子在学着种瓜。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释题:

“四时”怎么理解?

“杂兴”是什么意思?

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时:

四季。

杂兴:

各种兴致,随兴而写。

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村里的情景。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诗意,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者问老师。

3.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

在田间除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句意:

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

不懂。

供:

从事。

傍:

靠近。

句意: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四、感悟诗情。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

(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也傍……学……)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3)引读:

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儿女:

 耘田 绩麻 (勤劳、忙碌、热爱劳动)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村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自学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的几个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稚子弄冰》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3.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在儿童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二、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题目意思。

2.了解作者:

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

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

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

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板书“趣”)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板书)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三、学习古诗《村晚》。

(一)指名解题:

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二)读准古诗。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按节奏读出韵味。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理解古诗意思。

1.教师点拨。

陂(bēi):

池岸。

衔:

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淹没。

 漪(yī):

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归去:

回去。

2.诗意: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四)领悟诗情。

1.诗的题目是“村晚”,乡村的傍晚有什么景物?

(读前两句)

2.学习前两句。

(1)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2)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3)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生动形象。

(4)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5)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后两句。

(1)“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

(2)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优哉游哉、其乐融融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3)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趣”:

脱、穿、敲——儿童的天真淘气

村  晚

饶有生趣的乡村晚景图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园子里的“我”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总是让人终生难忘,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

作者萧红一生魂牵梦萦的是祖父的园子。

今天,我们就随着萧红富有诗意的语言,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晃:

huǎng①明亮:

明~~。

②光芒闪耀:

~眼。

③很快地闪过:

一~十年。

huàng摇动,摆动:

~荡 ~动 ~悠

3.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

三、走进园中,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一)初进园子,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

自由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想一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板书:

生机勃勃)

说说: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朗读。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非常可爱,“我”非常喜爱它们。

作者描写得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二)再进园子,感受园子的自由快乐。

1.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

(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16自然段,看看这段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板书:

自由)

3.抓住“花”“鸟”“虫”,感受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1)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自由自在呢?

(2)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花活了的?

→生接读:

就像睡醒了似的。

(课件出示句子)

(3)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鸟活了的?

→生接读: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课件出示句子)

体会:

鸟儿飞得多高啊!

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

(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

谁来读?

(4)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虫子活了的?

→生接读:

就像在说话似的。

(课件出示句子)

4.抓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进一步感受园子的自由自在。

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真不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

(教师手指板书中的“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段。

四、总结。

园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在园子中,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自由自在)

二、走进园子,感受祖父的慈爱。

1.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就正如她自己所说: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2.究竟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

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我”做的那些趣事,认真体会。

3.交流:

“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紧扣“瞎闹”,体会“我”的自由。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调皮。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我”是在帮倒忙。

(3)“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

①“我”和祖父浇菜有什么不同?

(一个往菜上浇,一个往天空扬)

②想象:

“我”大喊着下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天真烂漫、欢快、激动……)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4.“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调皮得很。

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

(祖父)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

(慈爱、疼爱孙女)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

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1)抓住第12自然段中的“慢慢”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住第8—10自然段中祖父的笑:

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怎样的情感?

(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疼她爱她的祖父。

你明白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吗?

(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2祖父的园子

眷恋、怀念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解题。

1.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2.同学们,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浩渺 篝火 旖旎 徘徊 澄澈 嚼烂

点缀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燕yàn:

燕窝、燕子、海燕、燕雀、燕麦

yān:

燕山

2.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可分为几层?

(2)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那些地方的月亮美吗?

3.学生自学交流。

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一)故乡的月亮。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产生了什么情感?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二)外国的月亮。

1.外国的月亮是怎样的?

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读文,勾画,交流。

3.外国的月亮:

美妙绝伦。

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三)北京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怎样呢?

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胜地。

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四)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亮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齐读一下。

(第6自然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由于作者不能回去,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亮”上,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四、总结。

1.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被广为传诵,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总结: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辉煌的人生,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

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

外国的月亮:

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

风光绝妙

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

 

4* 梅 花 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

你们喜欢它吗?

你们喜欢它的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

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

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第4—11自然段):

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第12—13自然段):

离别前,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我”。

第五件事(第14—15自然段):

临别时,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2.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层。

(首尾各为一层,中间为一层,全文分三层。

3.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

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段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4.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四、体会外祖父的情感。

(三次流泪)

出示自学提示: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学生自学,勾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1.吟诗落泪——思乡之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适当解释说明诗句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乡,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在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关闭柴门。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归?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朋友,希望朋友早日回来的思想感情。

浣 溪 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薄薄春寒无声息地侵入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

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忧愁悲慨之情。

2.心想归而身不行——无奈之泪。

(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外孙女的哪句话直接刺痛了外祖父那根敏感的神经?

——“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只因未到伤心处啊!

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他想回国却不能回,多么心酸,多么无奈啊!

此时的泪是什么泪?

——这是无奈的泪水。

3.送别时眼含的泪水——深情之泪。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14、15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

(2)想象这令人心酸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准备怎么读?

自己先想一想,练一练。

(3)出示课件:

船快开了,母亲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4)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深深感动着。

(教师范读)

第14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特别揪心,是哪个词?

(衰老)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5)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吗?

此时的泪是什么泪?

——这泪水饱含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是饱含深情的泪水。

(6)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无尽的泪水都汇聚在这颗心。

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

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7)这是怎样的手绢?

——这还是那块轻飘飘的、被风一吹便飘走的手绢吗?

读出它的沉甸甸——船快开了……血色的梅花。

设计意图:

学生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师重点抓住几句话点拨,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五、深入体会“梅花魂”。

1.出示自学提示。

(1)梅花有什么特点?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默读第13自然段)

(2)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1)赞美梅花的精神。

(教师相机出示梅花图片,体会“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

学生自读,要求:

读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小结:

外祖父之所以爱梅花,爱的是梅花的精神——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板书:

品格、灵魂、骨气)。

3.小结:

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气节的人,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他们的精神就是梅花魂!

4.深入理解课题:

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5.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示这颗心,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魂,我想,最好是用一首歌的歌名“中国心”。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板书设计】

4* 梅 花 魂

梅花:

不怕风欺雪压,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中华民族: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不同阶段的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耐心听别人讲话,边听边做记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1.播放歌曲《童年》。

2.《童年》这首歌好听吗?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是五彩的,那么,大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将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明确要求,指导交际。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生读要求,讲理解(口语交际让我们了解大人的童年,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作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三、小组交流。

1.先说说你准备了解谁的童年,如:

邻居、父母、祖父母等。

2.列提纲。

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

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在家里吃什么、穿什么,姐妹之间如何相处)、学校生活(学校里教室环境怎样、学过哪些课文,在学校里玩什么游戏等)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人们都做些什么事情)。

3.整理交流后的结果,还可以谈谈自己在课前了解到的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

四、课堂展示。

1.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推举说的最好的同学上台谈自己了解到的大人的童年及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评价。

3.听了你们所介绍的难忘的童年,老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在这里也想和大家交流分享。

五、总结。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童年生活,人们的童年生活有笑、有泪、有喜、有忧,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童年的美好、纯真,让我们珍惜童年,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吧。

最后,让我们再次和着那舒缓的音乐,一起唱起歌曲《童年》,来结束这一节课吧。

六、布置作业。

回家以后,继续走进大人的童年,了解他们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