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厦门市十三五.docx
《XM厦门市十三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M厦门市十三五.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M厦门市十三五
厦门市“十三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6年6月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国制造2025》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编制本专项规划。
“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将继续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背景
(一)国际趋势和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特别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清洁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
1.绿色化。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日益短缺,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追求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成为发达国家甚至全球的战略选择。
2.融合化。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不断加速,极大地促进了各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促使新兴产业相互渗透,突破传统产业界限。
3.智能化。
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成为各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诞生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新的发展模式。
新兴产业的生产过程将由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组成,出现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
3D打印材料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打印技术的革新,使得3D打印得以延伸至生物医疗、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
4.全球化。
要素市场全球化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研发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全球化的研发、设计、生产加速了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通力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不仅科技研发的共同攻关、科技人才的互派互访成为常态,而且国际性的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也会越来越多。
(二)国内趋势和政策导向
1.国内宏观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赋予发展新引擎。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中央顶层设计布局的指引下,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中央提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全面构筑创新驱动、职能转型、绿色发展新空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构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引擎。
2.《中国制造2025》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今后十年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3.消费结构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民收入快速增加,社会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质量、高安全性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不断更新,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由此推动生产方式、制造方式、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加速转换升级,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已上升到发展理念的首位,创新包含了技术、机制、模式、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创新。
展望“十三五”,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将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和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推进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和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发展,走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之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不断集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15年,全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44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7个。
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市“双百计划”等创新创业团队900多个。
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15.86亿元,呈现了快速发展势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载体不断拓展,形成了以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为主,其他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布局。
列入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中国软件名城、“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领域集聚试点城市、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总收入为921.8亿元,比增23.05%,增速高出全国6.5个百分点、全省3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均复合增幅约为30%,企业实力日趋增强,拥有24家上市软件企业,25家国家认定动漫企业,148家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企业。
平板显示产业总产值达到1153亿元,成为厦门首个千亿产业链(群)。
联芯12吋晶圆、紫光集成电路、三安集成电路、碳化硅外延器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二)新材料
2015年经认定的厦门高新企业中有126家新材料企业,实现总收入475.57亿元,完成总产值484.71亿元,总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8家。
建成20个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2个、省级5个)、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5个)、7个重点实验室,拥有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船重工725所厦门材料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开发能力的科研院所。
厦门新材料产业群初见雏形,拥有钨材料、铝箔、新能源材料、稀土材料、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功能橡胶、高性能纤维等八大领域新材料,产值增长势头强劲。
(三)节能环保
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350亿元。
节能照明制造业发展迅速,LED产业链较为完整,国产芯片总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
新能源客车研发制造走在国内前列,城市综合节能规划、建筑节能、节能评估等领域处于国内较高水平,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万元GDP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水处理膜材料装备、废气处理纤维滤料装备等技术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环保产品获得国家环保产品认证证书。
(四)生物与新医药
2015年全市生物与新医药企业600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37亿元,全产业销售收入480亿元,约占福建省的50%。
2011-2015年,产值年均增长达26%。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领域集聚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拥有戊型肝炎疫苗、长效干扰素、神经生长因子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产业内部结构以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企业为主,医疗仪器技术、设备制造领域的产值占生物与新医药全部产值比重达46%。
建有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海洋微生物发酵中试平台等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位于海沧占地10平方公里的厦门生物医药港已成为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五)海洋高新
2015年全市主要海洋高新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60亿元,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在海洋基因工程、深海大洋资源开发、发酵工程、药用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取得突破。
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培育了“东优1号”等多个国家水产新品种,厦门虾苗产量占全国市场50%以上份额。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厦船重工在汽车滚装船的研发和制造具有行业领先水平,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在舰船防腐防污材料研制和工程化应用研究以及海洋环境试验和材料性能检验、海洋装备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形成了数亿元的产业规模。
海水综合利用拥有三达膜科技、波鹰科技、江天智能仿生科技等一批反渗透纳滤、超滤膜制造企业,能够批量生产相关高端膜产品。
海洋高技术服务构建了“数字海洋”服务平台、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等,在赤潮预测预警、船舶引航、卫星定位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应用实践。
(六)文化创意
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收1100亿元,实现增加值320亿元,增速为14.28%,占GDP比重超过8%,动漫网游、数字内容与新媒体等文化和科技融合型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呈现聚集发展的态势,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平台型企业,包括全国最大的小游戏平台4399、网页游戏平台趣游、手机动漫平台咪咕动漫、用户量(近10亿)居行业第一的美图公司等。
探索建设文化保税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拥有1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闽台(厦门)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获批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获评福建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挑战,企业大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带动力强的新增项目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金融体系支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限,产业向高端化突破面临困境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破解。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立足于我市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规划》、《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正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利契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为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以实施重大创新工程为着力点,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行动力,全面推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坚持市场驱动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在自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以及政府在资金扶持、重大项目示范应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3.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坚持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和城市功能定位,将产业特色与经济社会民生相融合,统筹兼顾,整合和优化各方资源,形成全市、各区以及各产业园区相互联动机制。
在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4.坚持绿色低碳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充分考虑厦门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满足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需要。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全面节约与高效利用资源。
5.坚持国际化原则。
充分把握厦门全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契机,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国际化人才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实现翻番。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以上,实现翻番。
各产业争取实现产业规模目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4000亿元,新材料产值1200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产值1000亿元,节能环保产值600亿元,海洋高新产值250亿,文化创意产值1500亿元。
2.产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到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掌握一批具有产业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成为区域性创新中心、研发中心。
3.产业发展地位显著提升。
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台湾百强、央企、民企500强,针对产业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集聚力大、带动功能强的龙头项目,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强化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培育壮大生根型企业。
到2020年,培育形成10家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四、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围绕建设国家信息消费、下一代互联网、服务外包等试点示范城市,重点打造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三网融合、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北斗民用、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高端软件以及新媒体数字内容等特色产业集群。
1.半导体和集成电路
围绕龙头企业12英寸晶圆制造,加快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设计、切割、封装、测试、功能模块及消耗材料;加快推进通讯微电子器件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碳化硅外延、器件、模块项目建设,抢先布局以电力电子为重点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争取引进存储芯片(DRAM)生产线。
依托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以打造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为抓手,充分发挥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的产业吸附力,拉动下游的封装测试以及上下游紧密配套企业发展,吸引台湾IC设计企业和研发技术转移,扩大IC设计资质企业集聚优势,突破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技术、智能优化技术、仿真建模技术等,开发可灵活裁剪的嵌入式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产业化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倾力打造集成电路上下联动工业软件产业链,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千亿产业链,为智能终端、移动互联、传感网等方面提供基础芯片支撑。
建成集成电路的国家级产业基地、IC设计及交易中心。
2.平板显示产业
以面板生产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上游高世代面板、OLED面板,以及彩色滤光片、偏光片、ITO靶材、驱动IC等配套材料项目,提升显示模组、背光模组及配套环节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发展下游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显示终端,并推进向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服务延伸。
重点推进电气硝子液晶玻璃基板、天马微电子二期第6代LTPSTFT-LCD、宸美光电3D触控等项目,策划引进高世代面板、ITO靶材等项目。
加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七二五所等国家及区域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配套体系。
3.三网融合
全面深入推广“三网融合厦门模式”,突破三网融合网络建设瓶颈,共建共享通信管道、铁塔,加快推进四大运营商三网融合,加强市区两级平台、市区街居四级联动机制,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和“家庭-网关”等终端服务。
建设厦门全市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加强基础网络融合、系统平台融合、终端服务融合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形成“三网融合厦门模式”新局面,打造全国“三网融合”高速无阻碍信息空间的示范城市。
4.物联网和智慧城市
建立涵盖全市各行各业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着力突破射频识别(RFID)、智能传感器、物联网集成技术瓶颈,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联动。
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重点开展交通、物流、电网、水务、环保、教育、民生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民生”、“智能工业”等应用示范工程,从智慧城市感知、支撑、服务三大基础平台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将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惠民工程”。
打造全产业链的物联网产业园区,争取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和培养物联网优秀创新团队和高端技术人才,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建设覆盖全市多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成国内重要的物联网信息产业集结中心。
5.移动互联产业
支持本地知名互联网社区和社交网络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服务设施完善的创客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发展面向不同应用和适合不同人群各具特色的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业务。
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以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工业、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项目为依托,推动本地电商、信息安全龙头企业抢占互联网服务新市场,形成一批互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建成一批互联网服务平台,打造若干互联网经济的产业特色园区。
推动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导航、手机阅读、移动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应用,鼓励移动互联应用创新,建成国际知名移动互联产业中心。
6.北斗民用产业
加速军民融合,促进基于北斗的智能化服务信息消费市场增长,实现在全国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中的整体领先。
依托“卫星导航应用研发中试基地”,完善芯片设计、模块研发、终端产品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各产业链环节。
建设北斗卫星产业孵化中心和专业产业园区,鼓励现有卫星应用企业研制具有行业特点的北斗终端,替换GPS终端,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农林水利、气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警务、测绘勘探、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及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重点打造基于北斗系统的手持终端、车载终端、船载终端、授时终端等北斗民用产品,构建位置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丰富的位置服务产品和成熟的商业及服务模式。
建设国家北斗卫星导航区域运营服务中心,增强厦门在全国北斗卫星民用市场的竞争力。
7.云计算和大数据
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实施一批高端软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鼓励行业领先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使软件服务提供方式向SaaS(软件即服务)转变。
充分利用云计算相关服务,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应用,提升行业信息化能力,开拓新的业务和服务模式,积极打造涵盖咨询、设计、研发、服务等高端环节的完整软件产业链。
重点建设台资企业云服务中心、海峡两岸数据服务中心、两岸云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数字休闲旅游娱乐中心。
培育一批云计算及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加速应用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兼顾公共数据服务和商业增值服务,开放开发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关应用的深度融合。
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平台与技术企业,建成闽台云计算产业示范区等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亚太知名的云计算中心。
8.新媒体数字内容
将现代数字传媒、数字娱乐和新媒体技术及终端产品有机结合,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集群为辐射,大力发展新媒体数字内容“多视角、多维度、多形式”的产业运营平台及渠道,加快发展基于新媒体应用的动漫游戏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新媒体数字内容产品研发—运营—衍生品附加等完整产业链体系。
实施行业精品孵化计划,扩大原创产品、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建立动漫游戏产品的新媒体数字内容产业估值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举办国际性活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成长型动漫游戏企业和产品的快速发展,建成新媒体数字内容国家级产业中心。
专栏1新一代信息技术
重大工程:
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城市、“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中国软件名城、闽台云计算产业示范区、新媒体数字内容国家级产业中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南方中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IC设计及交易中心城市。
服务平台与园区载体:
重点提升软件园二期,推进建设软件园三期,研究策划软件园四期。
推进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基地、海沧信息消费产业园、厦门(海沧)电子商务产业园、湖里电子商务产业集中区、移动互联创新创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区、机械装备制造中心、集美教育教研基地的建设。
同时,支持开展国际动漫节、引进IP交易大会和移动游戏高峰会等大型活动。
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软件园二期国家级典范创新社区、软件园三期“众创空间产业集群”、电气硝子液晶玻璃基板、天马微电子二期第6代LTPSTFT-LCD、瀚天天成碳化硅外延、华天恒芯碳化硅器件、芯光润泽碳化硅功率模块、国民飞骧射频功率放大器、三优光电紫光探测器、宸美光电3D触控、咪咕动漫产业基地、厦门蓝色硅谷、厦门大学卫星导航应用研发中试基地、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联芯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领军工程、行业软件云化工程、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优莱柏原创动漫产品孵化及日韩动漫进出口基地等项目。
(二)新材料
大力发展特种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推进新能源材料、光电材料、膜材料、纳米材料发展;重点突破碳化硅、石墨烯等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鼓励725所厦门材料研究院、稀土材料研究所、厦门大学等加强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适合市场需求的成果转化机制。
主动对接福建省石化与氟化工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基础原材料产业,主动对接台湾新材料产业转移,为厦门新材料产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1.特种金属材料
围绕厦钨、春保等重点企业,按照“龙头培育—科技支撑—复合拓展”的思路,利用现有技术领域的高端优势,拓展其应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打造“特种金属产业链”。
稀土功能材料,瞄准稀土应用高端市场,高起点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纯稀土氧化物、(5N、6N)高纯稀土金属、稀土永磁、稀土储氢、稀土发光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稀土精深加工与科研应用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培育行业品牌;稀有金属材料,利用厦门已具备钨钼产业优势,加大碳化钨粉末、合金、模具等钨制品,钨钼板材、大规格制品及其零部件的开发,打造完整的钨钼产业链,使从氧化钨、仲钨酸铵、钼酸铵到钨钼粉末产品、钨丝、钼杆、钨管、钼板材、钨合金靶材等的钨钼系列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硬质合金材料,重点开发超细钨酸分离、纳米级碳化钨生产技术、高性能钨系硬质合金材料制备工艺、碳氮化钛系金属陶瓷材料制备工艺、硬质合金涂层材料制备工艺。
以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先导,将厦门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钨系超硬材料产业基地;新型轻合金材料,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材加工工艺,发展高性能钛合金的丝材、棒材、板材、异型材等。
专业生产高精铝箔坯料和高精CTP板,为全球高端影像制版市场提供持续和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其他功能合金,重点开发无铅环保黄铜锭、黄铜棒、锌合金等合金材料,促进厦门绿色环保型功能合金材料的规模化发展。
2.先进高分子材料
围绕正新橡胶、翔鹭化纤、腾龙树脂等重点企业,发展差别化纤维、高性能橡塑材料及特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差别化纤维,重点发展弹性纤维、超细纤维、功能化氨纶等高附加值差别化纤维品种及织物,提升产品差别化、功能化水平,解决目前全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通用产品供过于求的突出问题;高性能橡塑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高端轮胎涉及的功能橡胶、助剂以及配方与结构设计,发展氟橡胶、硅橡胶等功能密封材料,提升功能橡胶的附加值并配套装备制造业;发展废旧橡胶循环利用等,解决橡胶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促进节能环保。
特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聚合物阻燃材料、高性能特种功能膜材料(包括聚酯膜、PP膜、PA膜、PT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