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224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docx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点1|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②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③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

(2)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强。

(3)影响

①经济方面:

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世界贸易严重下滑。

②国际关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③政治危机:

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剧了危机。

②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2)措施

金融

整顿财政金融。

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工业

调整工业生产。

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防止生产过剩

农业

调节农业生产。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控制市场价格

社会保障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稳定社会秩序;并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核心:

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

(5)影响

①直接影响:

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③深远影响:

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④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在不改变其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

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未触及生产资料私有制。

3.凯恩斯主义

(1)背景:

经济危机使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受到质疑。

(2)主张

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②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

③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3)评价

①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②凯恩斯主义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史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①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②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③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史料二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④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⑤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⑥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

⑦“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⑧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学会读史]

史料一阐述了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革措施。

根据①可知其措施为制定农业法案;根据②可归纳其措施为减耕减产;根据③可归纳其措施为补贴农业。

史料二阐述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

④⑥体现了以立法的形式建立;⑤体现了政府主导和以工代赈;⑦说明关注弱势群体;⑧体现了其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提示】 措施:

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理解:

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2)根据史料二,归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提示】 特点:

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任答三点即可)。

时代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维拓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

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1.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

1930年

1940年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推行“以工代赈”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解析】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大幅增加表明了工业实现了复兴,故B项正确。

【答案】 B

2.罗斯福说: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采取了(  )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调节农业生产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解析】 A项是为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与工人收入无关,错误;材料反映了罗斯福认识到要使工人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才能刺激消费,保证工厂和农场的运作,符合“以工代赈”思想,故B项正确;C项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与工人收入无关,错误;D项与新政措施不符。

【答案】 B

3.“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

”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解析】 根据题目中“共同支持的改革”“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可以推断该改革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仍然是资产阶级执政,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仍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会涉及向无产阶级政权的和平过渡,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①发达国家吸取大危机的教训。

②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2)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①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②局限性: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

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评价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向。

②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3.“经营者革命”

(1)背景: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

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经营者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4.福利国家的出现

(1)基础:

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2)资金:

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种类:

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4)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5)实质:

是由国家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6)影响

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福利制度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不能误认为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是为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5.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

(1)原因:

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2)表现: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一)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史料一 罗斯福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①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史料二 ……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②国有化的时机……

史料三 计划能补偿③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④优点。

——戴高乐

[学会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增强。

信息①体现出新政前后政府角色的转变。

史料二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信息②说明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

史料三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国家实行经济计划。

信息③指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信息④指市场的自发调节和企业的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________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显著增强。

史料二反映了战后西欧的________政策,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方式。

史料三指出了计划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________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

【提示】 政府 国有化 盲目

(2)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众多的新变化,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提示】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容纳能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思维拓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实质及利弊

(1)含义: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政策。

它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进行宏观调控。

(2)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利:

突破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防止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弊:

国家财政开支过大,出现财政赤字。

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行的局面,解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具有矛盾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削弱。

期间出现的国有化企业生产亏损日益严重,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加重了政府财政补贴的负担。

(二)福利制度的目的及影响

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思想。

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①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福利国家论》

史料二 ②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

史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③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开支。

……在各国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却大幅度下降。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学会读史]

史料一、二反映了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的目的。

信息①说明了福利制度实施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信息②说明福利制度实施的目的是解决失业问题。

史料三反映了英国福利制度的弊端。

信息③说明福利开支过大严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和史料二反映了福利制度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的贫困和________等问题,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史料三说明福利制度有利于缩小________,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提示】 失业 国民收入再分配 贫富差距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西方资本主义建设福利国家给我国当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何重要启示?

【提示】 扩大社会就业,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增强公平性,保证可持续性。

坚持“以工代赈”,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思维拓展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源:

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3)完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体现了下列哪一经济学思想(  )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式就是自由放任”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是最可怕的事”

C.“要充分就业,其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

D.“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让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解析】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项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反映的是凯恩斯主义。

【答案】 C

5.二战后,资本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和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进一步打破了资本家垄断企业股份的局面。

美国实施职工持股的企业,1974年为300多家,职工人数十余万人;1995年已达12000多家,职工12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0%。

这一现象(  )

A.增强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

B.形成资本家、工人共管企业的局面

C.完善和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D.使职工持股的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流

【解析】 职工持股计划以及小额股票的发行,使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转化为了社会资本,有利于资本社会化,故A项正确。

【答案】 A

6.“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

”材料表明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远影响是(  )

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C.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D.提供了良好社会服务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故B项正确。

【答案】 B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4

美国国会法案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34

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的电影院

经济大危机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31

胡佛的干预措施

国家干预经济

主题一 挽救资本主义,改变世界经济模式的改革——罗斯福新政

[主题立意]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应对经济危机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新政改变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力,缓解了社会矛盾,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得以正常运转。

罗斯福新政虽然采用国家大规模干预的手段,但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高考命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联系自由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等经济政策,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考查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4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

[知识交汇]

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材料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做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中的“不应消灭”指的是什么?

“经济的营运”指的是什么?

“改进和补充”指的是什么?

由此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提示】 “不应消灭”指保留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综合分析新政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因素

表现

时代潮流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实力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民主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人努力

罗斯福的个人努力

3.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从美国新政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

如何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提示】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跟踪训练]

1.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

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特惠制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扩大进出口数额

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D.推行贸易自由化

【解析】 这些国家间的合作并不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对成员国优惠而对非成员国苛刻,不一定会扩大进出口数额,故B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1932年,材料的主体是英联邦国家,他们团结合作的直接目的是克服1929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一规定不利于实现贸易的自由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2.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

“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

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

”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解析】 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是对币制进行改革,但没有反映出推动工业发展的目的,故A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制,会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故B项错误;罗斯福认为黄金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通过刺激通货膨胀可以推动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放弃金本位制,刺激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主题二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题立意]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是20世纪30—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

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当今各种社会热点联系非常密切,必将成为新课标全国卷的重点命题主题。

[知识交汇]

1.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

当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提示】 

(1)二战后初期:

都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国有化政策;都实行国家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加强;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发展的趋势。

2.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制度时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提示】 “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

“安全网”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

3.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但也饱受诟病。

应如何正确评价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

【提示】 

(1)积极作用

①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②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

②福利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

[跟踪训练]

3.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