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中考试题资源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docx
《文言知识中考试题资源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知识中考试题资源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知识中考试题资源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
(文言知识)中考试题资源: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
文言知识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
161.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
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
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
进退狼狈。
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
妻怒曰:
“何聒噪若是耶?
”梅谷徐答曰:
“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
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
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
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
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
妻子生气地说:
“为什么这么吵闹呢?
”梅谷慢慢地回答说:
“(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
”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解释:
(1)垂
(2)夕(3)止之则弗从(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考答案】
1.
(1)将
(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
(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62.★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
李贽《初潭集⑥?
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
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
②恻:
怜悯。
③苟:
假如,如果。
④徒:
白白地。
⑤《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
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
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
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
“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说: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
“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说:
“我没有上学的学费。
”老师说:
“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
”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
(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3)徒(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考答案】
1.
(1)能够
(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
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
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63.★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曰:
“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
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
“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
“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
何哂之有?
”
(选自明?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
夺取。
②羞:
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
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
通“值”。
⑤哂(shěn):
讥笑。
⑥戟(jī)手:
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
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
碰到东西就取,说:
“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
”拿了就走。
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
“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
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
”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
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
“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
有什么好笑的?
”
【阅读训练】
1.解释:
(1)即去
(2)索(3)予(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参考答案】
1.
(1)离开
(2)求取(3)给(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
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
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64.★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槨(guǒ)⑦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
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
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觞(shāng):
酒杯。
③缞绖(cuīdié):
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④营理:
筹办。
⑤寓居士人:
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⑥赗(fèng)殓: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⑦槨(椁)(guǒ):
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
⑧彻:
通“撤”。
⑨赒(zhōu):
救济。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亟
(2)具(3)怃然(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
(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5.★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
其母曰:
“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
”其子曰:
“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其母曰:
“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
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
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
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
(选自《战国策?
魏策三》)
【注释】①名其母:
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他母亲说:
“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
”她的儿子说:
“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
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他的母亲说:
“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
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
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
【阅读训练】
1.解释
(1)而名其母
(2)吾所贤者(3)是以(4)子之于学者
2.翻译
(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参考答案】
1.
(1)却
(2)圣贤(3)因此(4)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66.★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
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选自《说苑?
说丛》)
【注释】①诡:
欺诈,奸猾。
②声:
声望,名声。
③溷浊:
浑浊。
【译文】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
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阅读训练】
1.解释:
(1)患
(2)冥冥(3)谋(4)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祸害,灾难
(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特别说明】
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
167.★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公曰:
“治国之道若何?
”太公对曰: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
“爱民若何?
”曰:
“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
(选自《说苑?
政理13》)
【译文】
武王问姜太公:
“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
”太公回答说:
“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
”武王说:
“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
”太公答:
“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
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
【阅读训练】
1.解释:
(1)道
(2)而已(3)若何(4)利
2.翻译:
(1)爱民若何?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3.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方法
(2)罢了(3)怎么样(4)利益,好处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168.★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
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
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
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
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
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
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阅读训练】
1.解释:
(1)寡
(2)弗及(3)虑(4)祸
2.翻译: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2)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
1.
(1)少
(2)不及,比不上(3)考虑(4)灾难,祸害
3.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4.寡——多、实——虚、有——无
169.★刘备纳贤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尝与公孙瓚②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
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
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涿(zhuō)郡:
地名,在今河北中部。
②公孙瓚(zàn):
人名
【文化常识】
说“刘关张”:
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
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虚构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的情节,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东吴,谋大业,同心同德,生死与共。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结义、结拜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和人,以一种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团体的凝聚力,这是弱小群体抵御强暴、免于饥寒的最常用的手段。
桃园结义作为后人效仿的经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会。
【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他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高兴、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轻易流露。
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前去依附公孙瓒。
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他任命为平原国相。
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
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
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
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阅读训练】
1.解释:
(1)后
(2)顾(3)依(4)以为(5)诣(6)奇
2.翻译:
(1)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2)②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3.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
(1)后代
(2)回头看(3)依附,依靠(4)把……作为(5)拜见(6)以……为奇
3.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70.★绝妙好辞
魏武①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
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②”八字。
魏武谓修曰:
“卿解不?
”答曰:
“解。
”魏武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
“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
修曰: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
(节选自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捷语》)
【注释】①魏武:
指曹操。
②齑(jī)臼(jiù):
捣粉末的器具。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
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及白描等文学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后人对“魏晋风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部著作,尤其是摹划人物,只寥寥数语,精神面貌便跃然纸上,诚为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奇葩。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译文】
魏武帝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随着。
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魏武帝对杨修说:
“你懂不懂得它的含义?
”杨修回答说:
“懂得。
”魏武帝说:
“你不要说,等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说:
“我已经懂得了。
”于是让杨修另外记录下他所理解的意思。
杨修记道:
“黄绢,是有色的丝,在字中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一个‘辞’字:
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呀!
”魏武帝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含义,与杨修所记相同,于是他感叹说:
“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
【阅读训练】
1.解释:
(1)过
(2)不(3)行(4)女子(5)记
2.翻译:
(1)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从文末曹操感叹自己的才能不如杨修,说明杨修是______的人。
【参考答案】
1.经过
(2)同“否”(3)走(4)女儿的儿子(5)记录2.略
3.才高八斗,绝顶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