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3687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docx

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方案设计说明

重庆市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

建筑方案说明

一.总说明

二.总平面

三.建筑

四.结构

五.给水排水

六.电气

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八.燃气

九.消防

十.节能

十一.环保专篇

十二.景观及绿化

十三.防灾减灾

十四.人防专篇

十五.绿色建筑设计篇

 

第一章总说明

1.设计依据

主要设计依据如下

1甲方提供的规划红线图及地形图。

2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3国家和重庆市相关规划、建筑设计、消防、绿化等规范和有关规定。

4招投标文件

5本工程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0-052-2006)。

2.工程概况

建设地点:

项目位处重庆市南岸区,北侧为美心集团、西侧为志龙新起点与桃园路、南面南侧为丹龙路,区位优势明显。

西临长江,有鹅公岩大桥与成渝高速公路相连;北依菜园坝大桥和重庆长江大桥可直通渝中区;东靠南山风景区和通向大西南出海口的渝黔高速公路;距重庆菜园坝火车站3公里、距重庆火车北站10公里、距重庆朝天门客运码头5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28公里,其车程均在30分钟以内。

多条轨道交通在项目周边设有站点,建设中的轨道环线和规划中的轨道10号线均能很好服务项目。

3.建设场地及自然条件

3.1建设场地现状:

本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项目现已完成平场工作,地块南侧为正在改造的骏逸公园;北侧为美心E扩二期大楼;西侧为已建成的志龙新起点高层住宅区。

3.2水文、气象资料:

1)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内地质条件较好,无滑坡等不良地质情况,适宜修建建筑。

2)气象资料:

气温:

年平均气温19.8℃

极端最高气温41℃

极端最低气温-1.8℃

降雨量:

历年平均降雨量1081.7mm

最大小时降雨量65mm

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9%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6%

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81.3%

风向:

全年主导风向北风

最大风速28.4m/s

冬季风向C频率36%北向频率15%

夏季风向C频率31%北向频率10%

历年平均风速2.2m/s

基本风压0.4KN/m2

不考虑雪荷载

4.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总体布局进行精心设计。

(1)标志性,打造沿江标志性城市景观。

(2文化性:

根据项目的文化属性,通过建筑表皮和内部景观传达建筑的文化气质。

(3)经济性:

通过地坪抬高,减少土方开挖量,并优化结构形式,节约投资。

(4)环境性:

通过内外人流的在不同高差进入,打造出优良的内部办公环境。

(5)价值最大化:

通过在狭小地块打造独栋可供相关产业的企业用房,提升地块价值。

5.地震设防

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本工程按6度设防。

 

6.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工程(方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民用项目)

项目

单位

规划条件

设计数值

备注

建设用地面积

23937

23937

 

总建筑面积

 

111179.13

 

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

 

76590.70

 

地下建筑面积

 

34588.43

 

1、商铺

 

3470.11

占计容4.5%

2、办公

 

72129.84

含员工食堂452.34㎡

3、配套建筑面积

 

381.97

 

其中

1、物管用房

333.54

354.37

按总建筑面积3‰配置

2、消防控制室

 

27.60

 

4、设备用房

 

1269.98

 

5、车库

 

33927.23

 

其中

1、地上

 

608.78

 

2、地下

 

33318.45

 

总计容建筑面积

76598.4

76590.70

 

容积率

 

3.2

3.19968

 

建筑密度

 

45.00%

36.84%

建筑基地面积8819.49平方米

绿地率

 

30.00%

30.01%

 

停车位

761

879

 

其中

a室外

 

77

地上占配比要求10.1%

b室内

 

802

 

建筑高度(层数)

M

 

25F/99.1M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

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0-052-2006)。

2.场地概述

2.2.1、区域位置

重庆市国家文物保护综合服务设施项目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项目用地北侧为美心集团、西侧为志龙新起点与桃园路、南面南侧为丹龙路,区位优势明显。

2.2.2、建设场地概况

2.2.2.1、地形地貌

东西向长约220m,南北向长约125m。

用地北高南低,约5m高差,适合打造商业、办公等功能。

2.2.2.2、建构筑物现状

场地内无保留建(构)筑物,无保留珍贵树木。

2.2.2.3、不利的场地情况

用地为重庆典型的浅丘地貌,无地震、地裂缝、岩溶、滑坡以及其它地质灾害。

3.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设计中,规划结构明晰清楚,根植于对产业布局和基地周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用地条件的仔细研究下,因此,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2.3.1:

总体布局在严格尊重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着重于商业价值最大化,景观价值最大化的进行总图布局。

整体空间形态着意于体现舒展、平稳、起伏错落的韵律美,关键部位注重细部处理,增强可视性,丰富城市景观,为美化城市锦上添花。

2.3.2:

根据场地高差将地块分为两个不同入口标高地段,其中,主楼布置在丹龙路,位于地块的东南角,视野开阔形成场地标志性建筑,整个规划布局为一心,两轴,三广场,多业态设计,以中间内庭为景观核心,沿街角布置塔楼,南北,东西两条轴线,将多种功能业态整合为一体。

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2.3.3:

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退让建筑,消防间距、消防扑救面、人车分流、保障安全等的前提下,注重建筑形态与场所周边的整合,通过门洞式主入口,内部办公人员拾阶而上进入内部中庭空间,进而到各个办公空间。

2.3.4:

外部人员直接从街道进入到相关场所。

通过内庭广场的设置,使得内部办公人流与外部人流进行区分,在高差的交接处巧妙设置巨大门洞式入口,形成城市标志性场所,塑造企业文化。

 

第三章建筑设计

1.设计依据:

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8年11月版);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763-2012;

5.《公共建筑节能标准》DBJ50-052-2006;

6.《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

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8.《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13。

2.设计要求及标准

3.2.1设计理念:

在国家文物保护装备设计中,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文物保护的悠久历史和重要价值。

这是展现当代文物保护科研的文明之窗;这是再现穿越时空,回顾文物保护的历史之窗;这是展望美好前景的未来之窗。

“世纪之窗”是贯穿整个设计,联系内外空间各个区域的宽敞、宏大的公共大厅:

博物馆南向主入口以5层逐渐收放的叠涩象征文物保护的艰辛与成就;公共大厅纵向逐级上升,层层叠叠,仿若穿越时光隧道,带领公众感受文物保护的文明和历史发展;上到内庭,充分展现文物保护装备文化内核,预示着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就与荣光。

3.2.2功能布局

场地最东南角视野最为开阔,适合与周边高层拉开距离,适合修建标志性塔楼建筑。

其下布置相关产业研发大楼,便于形成一个组团聚落。

专家办公楼紧邻已建居住区,形成居住生活圈,且面向内庭,景观视野良好。

西南角则布置独栋式5层办公楼,利于招商出租出售,使得整体价值最大化。

3.2.3建筑风格

传达建筑的文化气息是造型设计的主题,设计中运用细腻、精致的细部和大尺度划分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中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强调虚实对比,为建筑内部创造了明亮、开放、健康的空间。

建筑风格端庄大方,高雅脱俗,创造极富时代精神的建筑风貌。

建筑立面设计采用现代手法结合古典元素设计,立面设计简洁大气,不失传统古典建筑的韵味,通过古典纹理的提取融入到建筑的现代表皮,反应文物保护的文化的特质,现代建筑表皮覆盖在古典元素上面,形成双重表皮结构,传达出场所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形象,通过表皮的切割与组合,运用叠联的手法,使得古典建筑获得景越藏,而境越深的艺术感受,生动的反应咯传统文化与时代新建筑文化的深度契合。

塔楼的设计采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在建筑的顶部形成视觉焦点,形象典雅,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成为场所标志性的建筑。

极大的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2.4外装材料

主要采用高级外墙涂料、天然石材、百叶和玻璃,凸显优雅简约的古典建筑风格。

现代表皮为铝板镂空和玻璃幕墙结合。

3.单体设计

3.3.1立面风格

立面设计注重历史文物,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注重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结合,注重建筑形态和空间尺度比例,透空阳台,阳光窗,中式线条,坡屋顶等在建筑中的结合运用,既可享受现代建筑成果的时代感,又可感受古典式建筑的文化感和归宿感。

立面色彩主要为白色的现代建筑表皮,覆盖在传统的古典纹理其上,现代建筑表皮与古典元素贯穿始终,赋与人们遐想的历史空间和深刻的文化感触。

3.3.2办公设计

办公由单间办公、开敞办公构成丰富的办公空间,立面造型契合整体场所气氛,形成韵律的建筑表皮,与整体建筑风貌融为一体。

3.3.3中国红(取自于剪纸艺术、中国结、瓷器中的祭红)

3.3.3.1中国红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色、而红色是最早的流行色,到奴隶制社会、青、赤、白、黑、黄、被认为是代表东、南、西、北、中和金、木、水、土的五方正色,周朝流行红色、并给了红色正统地位。

3.3.3.2中国红的发展

在汉朝和明朝、因为国家都兴起于南方,南方代表火、为朱雀、所以在当时、国家政治和文化都提倡使用象征火的红色(这也是故宫红墙红柱的来历之一),因为汉、明两个朝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同时对中国影响最深、所以渐渐的、红色文化参透到了中国的各个方面成了名族的代表。

3.3.3.3中国红的寓意

1、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枕、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2、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员、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委婉;意味着百事顺遂、驱屏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

3.3.3.4中国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馆,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活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3.3.3.5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传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在这里所罗列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冰山一角、中国红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安全防护措施

3.4.1.建筑物外墙突出物,如雨篷、窗台、凸窗、阳台、空调室外机搁板、雨水管、装饰线条等设计采取防止攀登入室的措施。

3.4.2全玻璃门、落地窗及玻璃栏板选用安全玻璃或采取防护措施,并设防撞提示标志。

3.4.3.阳台栏杆和女儿墙高度均按规范要求设计,低窗台外窗采取防护措施。

3.4.4.安全监控系统由甲方委托专业公司设计。

 

第四章结构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1、建筑提供的总平面图,建筑单体平面

1.2、本工程采用的主要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及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0-047-200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设计原则

2.1、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2.2、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2.3、当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2.4、根据该工程的重要程度,将该项目抗震设防类别定义为标准设防类。

本工程结构形式及抗震等级如下:

1#采用框架结构,建筑高度22.5米,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2#采用框架结构,建筑高度36.0米,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3#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建筑高度99.1米,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核心筒二级;

4#采用框架结构,建筑高度23.1米,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地下车库采用框架结构,地下两层,局部三层,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2.5地基基础安全等级:

1#2#4#及地下车库为丙级;

3#为乙级;

3.设计荷载取值

3.1、楼、地面主要使用活荷载

车库4.0KN/m2

商业3.5KN/m2

办公室2.0KN/m2

卫生间2.5KN/m2

走廊2.5KN/m2

阳台2.5KN/m2

屋面2.0KN/m2(上人)

屋面0.5KN/m2(不上人)

其它3.5KN/m2

楼梯(消防疏散)3.5KN/m2

设备用房按实际取值。

3.2、风荷载

3.2.1、根据荷载规范附表D.4,重庆地区基本风压值为0.40kN/㎡(5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类别为:

C类;由于本工程为建筑高度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基本风压值放大系数取1.1倍。

体型系数,风压变化系数,风振系数等均按规范取值。

3.2.2、根据荷载规范附表D.4,重庆地区不考虑雪荷载。

4.主要材料

4.1、框架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

框架柱、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C30,标准层梁板强度为C30.钢筋HPB300、HRB400级。

4.2、填充墙:

±0.00m以下采用MU10烧结多孔砖,M5水泥砂浆;±0.00m以上采用MU5.0烧结空心砖,M5混合砂浆。

5.结构选型

结构主体采用框架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水平荷载(地震作用、风荷载)主要由剪力墙和框架柱承担,竖向荷载由板、梁传给剪力墙和柱,再通过剪力墙和柱传给基础。

6.地基基础

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待地勘资料提供后再确定。

7.结构计算及结果分析

结构计算多层拟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2012.09月)SATWE进行整体分析计算。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1.设计依据

1.1、建设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和设计要求。

1.2、总图、建筑、暖通和气动等专业提供的设计协作条件。

重庆市气象资料,详见总说明。

1.3、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规定和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2014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与本设计有关的其它标准规范。

2.设计范围

2.1、室外红线范围内的给排水设计

2.2、室内给排水设计

2.3、室内外消防设计

3.给水设计

3.1目前估计市政水压为0.35Mp左右,各建筑物生活用水由无负压给水设备供水,采用无负压给水设备供水既可充分利用市政水压,又可保证高峰期水压下降时安全用水。

即市政水压满足时由市政水压直接供水,市政水压不满足时由无负压给水设备供水,供水方式安全可靠,节省能耗。

3.2、工程用水量:

主要用水量计算表

用水项目

用水单位

用水量标准

用水时间

时变化系数

给水量

排水量

面积

人数

l/人.d

h

Qd(m3/d)

Qh(m3/h)

Qp(m3/h)

Qd(m3/d)

办公

71988.50

11555

40

10

1.35

462

62.40

46.22

415.9732

车库地面冲洗水

34727.08

 

2

8

1.00

76

9.44

9.44

0

绿化

2474

 

2

4

1.00

5

1.24

1.24

0

小区道路、广场浇洒

5545

 

1

2

1.00

6

2.77

2.77

0

未预见水量

 

10%

 

 

 

56

7.77

6.09

0

合计

 

 

 

 

 

620

85.49

67.01

429.47

本工程最高日总用水量620.0m3/d,最大小时总用水量85.49m3/h。

3.3、给水系统:

本工程从市政供水管网引入1路DN150供水管作为水源,室外给水管采用生活及消防独立供水的环状管网,室内给水管采用支状供水。

设计在以下部位设置了阀门:

与市政给水管连接处;室内给水管的引入处;环状管网上隔一定距离需设置检修阀门处。

3.4、给水分区:

本工程供水分两个区,低区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供水压力0.35MPa;高区由无负压供水设备加压供给。

3.5、给水管材:

本工程室外给水管≥100mm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

给水管<100mm采用钢塑复合管,室内给水管采用PP-R管,热熔连接。

3.6、给水计量:

本工程采用生活用水设水表计量。

4.排水设计

4.1、建地排水现状:

本工程用地范围周边市政路上有完善的市政雨水及污水干管。

4.2、排水量:

最高日生活污水排放量约429.47m3/d;雨水按本地区暴雨强度重现期P=3年进行设计。

4.3、排水系统:

4.3.1、排水体制采取雨、污分流制。

4.3.2、室内卫生间设置了污水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排至室外,由室外污水干管将生活污水排至室外污水处理装置,经处理达标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

4.3.3、室内雨水系统将室内雨水有组织地排入室外雨水检查井;室外雨水经室外雨水口汇集排入室外雨水检查井,在本工程内沿道路敷设d300~d400雨水管,雨水经雨水管排入规划市政雨水干管。

4.4、排水管材:

室内生活污水管及雨水管采用硬聚氯乙烯塑料排水管,粘接。

室外雨污水管采用PVC双壁波纹塑料排水管,粘接。

4.5、污水处理:

排水采用分流制,生活污水经管道收集,统一汇集经生化池处理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周边市政道路上市政污水管道。

商业废水需先经隔油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起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进入周边市政道路上市政污水管道。

第六章电气设计

1.设计范围:

1、强电:

1)、变、配电系统;

2)、照明系统;

3)、建筑物防雷及安全接地;

2、弱电:

1)、通信系统(包括电话和网络系统);

2)、有线电视系统;

3)、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4)、有线广播系统;

5)、可视对讲系统。

2.负荷指标及负荷估算:

建筑功能

建筑面积

(m2)

平均负荷指标

W/m2kW/户

安装负荷

(kW)

需要系数

计算负荷

(kW)

办公

72129.8

120

5050

0.5

2525

商业

3470.1

150

4290

0.6

2574

车库(含设备用房)

34727.08

5

195

0.8

195

合计

9775

5462

3.市政电源:

拟在本工程车库内各设一座10/0.4kV变配电室,本工程根据建设规模及用电负荷估算值,拟引入1路专用10kV电源。

10kV市政电源电缆采用穿管埋地引入。

本工程拟设变压器1250KVA*2+1600KVA*2(专变),总装机容量为5700kVA。

4.备用电源:

本工程一级负荷的备用电源采用自备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为450KW。

备用电源与市电机械闭锁运行。

5.变电所:

本工程拟在负一层地下车库内设置变电所两个,分别对商业,办公等功能用房配电。

6.配电系统:

1、负荷等级:

本工程塔楼属一类高层建筑,其中:

消防泵、喷淋泵、正压送风机、防、排烟风机、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照明、安防设备、通讯设备、生活水泵、排污泵、客梯等为一级负荷;其他负荷为三级负荷。

2、配电要求:

一级负荷采用双路低压电源末端切换配电,三级负荷采用低压单电源配电。

7.照明系统:

办公楼梯间照明选用带声控延时开关的节能灯。

公建部分按中等标准设计,其光源主要采用节能型光源。

在疏散楼梯间、走廊、楼梯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变电所、消防控制室、消防泵房、商业、车库等设应急照明,为了满足应急照明负荷用电要求,所有应急灯均自带有蓄电池,蓄电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