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433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docx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

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韦勒克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的论述

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我曾试图对文学研究的某些主要分支加以区别。

我写道:

“首先,在两种文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区别:

一种观点将文学视为一种共时序列;另一种观点将文学主要视为一系列按编年顺序排列的作品,并将其视为历史进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文学原理和文学标准的研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之间,也存在着进一步的区别,不论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是孤立的,还是按编年顺序进行的。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主要是静态的探讨),要么是“文学史”。

当然,“文学批评”这个术语在应用的时候,经常是将文学理论包括在内的。

我曾要求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

“它们之间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很难想象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怎能有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而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又怎能有文学史。

”我多少有些天真地作出了结论,以为“这些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得到了广泛接受的”。

……

我们必须重新回到建立一个文学理论、一个原则体系和一个价值理论的任务上来,它必须利用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所作的批评,并不断地求助于文学史的支持。

但这三种学科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各不相同的:

文学史不能吞并也不能取代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甚至也不能梦想去吞并文学史。

A.马尔罗曾雄辩智力地谈到过想象中的博物馆,谈到过这座设有围墙、以造型艺术为全世界所熟悉的博物馆。

在文学中,我们肯定地会面临与艺术批评家同样的任务,或至少是类似的任务:

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容易地在一所图书馆中莞集成我们的博物馆,但我们仍然要面对语言和语言的历史形式所形成的围墙和障碍。

我们很大的任务就在于粉碎这些障碍,借助翻译、语言学研究、编篡、比较文学或单纯是想象的共鸣去摧毁这些围墙。

最终,文学就像造型艺术一样,像马尔罗的沉默的声音一样,是一片合唱之声——它通过各个时代清晰地震响——宣告了人类对时间和命运的蔑视,对无常、相对和历史的胜利。

——韦勒克:

《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28页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在几乎所有力求博大的理论中,一件艺术品总体形成中的四要素都被这样那样的同义词予以区分,得以昭示。

第一是“艺术品”(work),艺术产物本身。

既然是人工产品、加工品,那么第二要素就是加工者,“艺术家”(artist)。

第三,艺术成品又有一个直接或间接源于生活的主题,涉及、表示、反映某个客观事物或者与此事物有关的东西。

这第三个要素,不论是由人物、行动、思想、情感、材料、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可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不过让我们用一个含义更广泛的中性词“宇宙”(universe)来替换它。

最后一个要素是“观赏者”(audience),使作品变得有用的、艺术品的对象——听众、观众和读者。

——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以上五个部分分别是从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之体现,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经济,文学与审美,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做出了解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都充分地注意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他们在谈到文学艺术这种意识形态的时候,总是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强调对作品的批评应掌握“美学的历史的”尺度等等。

这些都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问题。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学说有着世界性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要将这个指导思想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

要具有中国特色就应当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具有鲜明的当代性,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的方法,繁荣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事业。

本章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本节概述: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

一、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

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三、艺术生产论

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作家对于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对作品的批评应掌握“美学的历史的”尺度。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五、艺术交往论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本节概述: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包括以下几点: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具有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具有当代性。

知识点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知识点2:

中国特色

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知识点3:

当代性

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等。

这些新学科反映了20世纪科学的新成果。

这些新兴的学科,作为理论都可以转化为方法,用以研究文学现象,从而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这样才能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水平上来。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本章概述: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本节概述:

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

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

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本节概述:

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知识点1:

世界

世界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由此形成了摹仿论(包括再现论、反映论)的立论依据。

知识点2:

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知识点3:

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总结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

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这其中,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在生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的构成包含了若干要素,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说。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为指导,我们认为文学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有哲学上的依据而且有现实实践的证明。

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

比如有社会风气推动说、时代变化说以及理念运动说等等。

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作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它的表现。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本章概述:

一般说来,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它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话语蕴藉属性。

由此,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本节概述:

文学有三种比较重要的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知识点1:

文学的文化含义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知识点2:

文学的审美含义

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

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这一点在今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知识点3:

文学的通行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知识点4:

文学与非文学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

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重点)

本节概述: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知识点1: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般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知识点2: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

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知识点3: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总结

每一部文学作品以及它的作者和读者,都不可避免地活动于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状况中,因而文学活动都是具体的和独特的。

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共通性,因而可以适当地加以归纳和阐述。

本章就是从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上来阐述文学活动的共性以及它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性。

首先解决文学的含义问题。

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两种不同含义:

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通过非文学演变成文学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

其实,这一点正突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在明确了文学的含义之后,就可以来探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了。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在中国,把文学看成审美意识形态,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要通过具体的写、读、听、说过程及其作品体现出来,这表明文学具有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含蓄和含混。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文学活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既有与其他历史阶段的文学活动共有的特点,又有自己所特有的新质。

本章概述讲的就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问题。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本节概述: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学活动的发展,决定着文学活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必将出现一些的新的属性,并对整个世界文学活动发展的未来发生影响。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具有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知识点1: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之表现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知识点2: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一)公有制、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这些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方面,决定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

(二)从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