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396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docx

事故案例选编有害气体篇0502

事故案例选编

(一)

为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保卫部以首钢总公司安全处编辑的《历史上的今天》一书中有关事故为主,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一些案例,以便于各厂矿车间班组学习参考。

本文是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有毒有害气体方面的事故教训。

附件:

事故案例选编

(一)

安全保卫部

2012年5月2日

煤气区域无防护职工中毒丢性命

1997年1月2日,首钢焦化厂回收车间煤气净化站丁班接班后,在正常巡检中干箱工杨某发现净化站东路煤气干箱7#、8#排水器(煤气水封)排水不畅,即向组长马某汇报,马某安排刘某与杨某共同对干箱排水器检查确认,事后二人向组长汇报说:

“没事”。

7时25分,组长要求组员对所管岗位再进行一次检查,杨某向马某提出对7#、8#排水器再检查一次。

7时45分白班接班后,因杨某未在岗位上交班,干箱工付某和泵工王某便去寻找。

当二人来到净化站中路煤气干箱煤气出口直径800mm截门平台时,发现卧着一人,由于当时蒸汽很大,视线不清,付某先关了蒸汽,

但发现中路干箱煤气出口管道跑煤气,付某马上关闭截门,此时看到杨某侧卧在泄液管下部平台上。

杨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杨某吸入煤气、蒸汽混合气后,因气管痉挛引发窒息,且无人及时发现抢救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杨某违反“进入煤气区域操作、值班必须两人”的规定,贸然一人进入煤气区域是此项事故的重要原因。

吸取教训: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注重发挥互保作用,当发现互保对象出现异常时,要采取措施。

在煤气区域工作时,必须按规定带好煤气报警器,并要两人以上,方可进入煤气区域。

减压站前无过滤氧气爆燃酿悲剧

1993年1月8日,首钢氧气厂二车间乙班代班长高某、操作工王某与首钢计控公司二车间氧气厂维护仪表工孟某、计算机工张某共同处理氧气减压站PICl503B.C阀故障。

8时30分左右,高某将B阀入口截止阀关闭,将C阀出、入口截止阀打开投入运行,然后检查处理B阀。

处理过程中又发现C阀不动作。

10时45分,高某另有工作离开,王与孟、张三人留下继续处理C阀。

10时55分,减压站发生燃爆,将王、孟、张三人烧伤,经抢救无效三人全部死亡。

事故原因:

阀内有金属物质造成阀头卡涩,在氧气环境下摩擦起火是此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设计中减压站前无过滤器,三套阀组在同一防爆墙内,造成金属物质进入减压站沉积于阀体滤网内,阀头被卡摩擦燃爆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操作者违反临时安全规定,在检查C阀时未将其关闭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吸取教训:

对待已发现设备隐患,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必须要立即进行处理解决,特别是重大事故隐患,包括设计、施工中制造的隐患,更是不可大意。

及早的发现和解决设备中的隐患,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盲目冒险害人害已

2000年1月11日中午,首钢焦化厂回收车间二回收工段二碱铵乙班班长王某,带领本组成员刘某和许某,从事清除槽内残留母液的作业,残液深度为800亳米。

12时25分许,有人喊叫“快叫人来,这儿出事了”,许某等人闻讯后立即赶到工作现场,看见王某在槽中手扶直梯挣扎,刘某在母液槽中用肩膀顶住王的臀部用力顶举王某,许某卧在槽沿上拽王某未拽动,遂跑到其他岗位找人求救;之后,其他人闻讯后也赶到出事现场,将二人救出。

经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医院抢救,刘某因化学液体窒息于13时40分死亡,王某化学烧伤住院治疗。

经调查核实,段长周某在当日上午曾使用汽抽抽取满流槽内的母液,在未能全部抽出母液的情况下,关上蒸气截门,但未将汽抽提出槽外,又因蒸汽截门不严,造成槽内母液升温,化学物质挥发,且蒸气和气味较大,空气稀薄,刘某在抢救王某时不幸身亡。

事故原因:

王某在此项工作之前,虽制订临时性安全措施,但缺乏针对性。

在清理工作环境不安全的状况下,冒险下到满流槽内清理残余母液,最终晕倒在槽内,导致刘某在救人过程中,因化学液体窒息死亡和本人灼伤。

因此,职工冒险作业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吸取教训:

制订安全措施要有针对性,严格执行安全措施的规定,不能盲目冒险工作。

煤气溢出造成死亡

1997年1月25日16时,首钢动力厂供水二车间六泵站丙班中班接班后,化验工刘某与助手高某负责新软化间取样化验及设备操作,司泵工田某和助手高某负责六泵站水泵运行。

18时左右,高某从六泵站到新软化间取样化验。

18时30分,田某与张某受班长指派到新软化间取新灯泡,准备更换六泵站厂房过道处的照明灯,到新软化间时,田某对张某说:

“我先上厕所”。

当田某走到新软化间东侧临时厕所附近时,发现高某头向北侧倒在厕所北侧约一米处,头距北侧一扇开着的窗户约三米。

田某立即喊来张某和刘某,将高某抬到新软化间进行抢救,并于18时45分送海军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动力厂供水车间六泵站新软化车间排水沟内有煤气溢出,事发时,高某未随身携带煤气报警器,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生产环境存在隐患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车间级、厂级对该处隐患长期存在,而未加制止,并对预防煤气中毒的安全措施监督检查不力,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吸取教训:

隐患是滋生事故的温床,不及时消除,必将危及生命,消除事故隐患各级领导责无旁贷,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靠全体职工增强忧患意识,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

煤气设备内吸烟引发大火烧自身

1964年2月l4日,首钢炼钢厂工人李某在转炉炉壳内测量喷枪位置。

因李某工作的地区是煤气易泄漏地区,严禁烟火。

在测量喷枪位置过程中,李某违章吸烟,将炉内煤气引燃,全身衣服着火,李全身烧伤而积达80%,虽经301医院全力抢救,仍然医治无效,于23日死亡。

事故原因:

李某在炉内工作时违章吸烟,是发生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

炼钢厂在对岗位工人的执行规程检查不严,培训教育方面存在漏洞。

吸取教训:

在具有可燃气体存在或易发生可燃气体泄漏的危险场所,严格禁止烟火,是保证安全的基本要求。

在易发生火灾的危险场所施工和检修设备时,一定要制订严密的措施,在需动火的危险场所,一定要先由有关部门进行气体检测,在标准允许范围内并在保卫部门办理了《动火证》后方可动火。

在危险区域施工时,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必须由有关领导指挥和检查,落实安全责任和规程所规定的要求,岗位操作人员要自觉执行在危险区域工作的规定和安全操作规程。

几种常见的可燃气体

城镇民用和工业用燃气是由几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含有可燃气体和不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有碳氢化合物、氢和一氧化碳;不可燃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等。

燃气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等。

1.天然气:

天然气是深埋于地下天然生成的以甲烷(CH4)为主的气体。

一般可分为四种:

一是从天然气井开采出来的气田气,也称纯天然气;二是伴随石油一起开采出来的天然气,称油田气;三是从含石油轻质馏分的凝折油中分离出来的凝折气田气;四是从井下煤层抽出的煤矿矿井气。

2.人工煤气:

主要有利用焦炉、连续式直立炭化炉和立箱炉对煤进行干馏所获得的煤气,称为干馏煤气。

固体燃料气化煤气的种类有压力气化煤气、水煤气、发生炉煤气等。

3.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是开采和炼制石油过程中的副产品,也是天然气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目前液化石油气是我国城镇燃气的最大气源,供应的民用户最多。

4.沼气:

是各种有机物质和纤维素等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发酵,并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

违规拔掉液位计八人葬身火海中

首钢房管处八角石油液化气站自建成运行一个时期后,发现液位计失灵,经常出现供气不足现象。

1978年1月20日,房管处将改制液位计的任务交给总计控室完成。

2月18日10时左右,检修工人崔某等4人和石油液化气站的8人开始更换石油液化气储罐上的液位计。

在更换2号石油液化气储罐液位计时,储罐内仍存在压力,大量的液态石油气成柱状喷出,溅在地上和工人的身上。

检修现场因大量液化石油气泄漏,空气中和地面上分布着大量可燃性气体,达到了爆炸极限范围,此时检修工马某将储罐液位计向外拔,罐口突然起火,大火迅速蔓延并烧坏3号储罐上的液位计和压力表,二个罐均起火,检修现场成了一片火海,崔某等5人当场牺牲;马某等3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刘某身负重伤。

事故原因:

卸掉法兰螺丝后,上下法兰间垫有绝缘胶垫,使法兰与液位计成绝缘体。

法兰盘撬开后,液化石油气向外喷溅,法兰与液位计间聚集了大量电荷。

在操作工拔液位计时,使液位计和法兰在短时间形成电场,摩擦放电出现火花,造成火灾事故。

吸取教训:

在储存易燃、易爆介质的危险场所工作,要严格执行有关防火方面的安全规定。

在设备承压状态下,禁止对设备进行检修,以防燃烧,爆炸伤人。

直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

直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哪几种?

1.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乙炔、氢气等)容易扩散,在容器、室内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容易与空气混合,其浓度可达到爆炸极限。

因此,在生产、储存和使用可燃气体的过程中,要严防容器、管道泄漏,厂房室内应加强通风,严禁明火。

容器设备检修补焊时,必须严格遵守动火安全的要求。

2.可燃蒸汽

可燃液体受热时蒸发的可燃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源会发生爆炸。

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可达到爆炸极限。

生产、贮存和使用可燃液体,要严防滴漏,室内应加强道风换气。

在暑期贮存闪点低的易燃液体,必须采取隔热降温措施,严禁明火。

3.可燃粉尘

可燃粉尘混合于空气中,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这类爆炸大多发生在生产设备、输送罩壳干燥加热炉、排风管道等内部空间。

因此,在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有可燃粉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静电、严禁明火。

在上述地点动火、焊接时,必须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造成粉尘爆炸的危险因素。

常见起爆火源及如何抢救烧伤人员

常见起爆火源形成过程有哪些?

1.电、气焊火花,包括直接动火和间接溅人。

2.电火花,如使用不防爆电机和不防爆电器、电线滋火、继电器动作、电瓶车行驶等。

3.工艺中产生或存在的火源,如反应热、压缩机运行中产生的高温、光照、蒸汽热源、高温车间等。

4.各种明火,如伙房用火、摩擦产生火花、烟筒火花、取暖用火、无阻火器机动车辆行驶等。

5.静电作用。

6.可燃物蓄热自燃因素等。

在现场对烧伤人员如何进行抢救?

迅速将烧伤人员脱离火源,剪掉着火衣服。

检查有无损伤,如颅脑、胸腹内脏器官有无损伤,有无中毒、骨折等,注意采用相应措施,防止伤员休克、窒息、创面污染,必要时可用止痛剂,喝、洗盐水,除化学烧伤,在现场对创伤面一般不做处理,有水泡不要弄破,用洁净衣服覆盖,把重伤员及时送医院救治。

煤气区域无防护二人生命被夺去

2006年6月10日11时18分,首钢动力厂燃气车间四炉洗气值班工邸某、马某按燃气车间调度电话通知,完成洗气系统开西水管滤水器入口阀门、关东水管滤水器阀门倒水管作业。

12时20分,煤气防护站人员在配合处理四高炉荒煤气管检修途中,发现四炉洗气系统煤气泄漏,立即通知燃气车间、厂调度室及煤气防护站。

动力厂燃气调度赵某接煤气防护站电话后,立即携带煤气报警器赶往现场,在洗气值班室没找到值班工,下来时发现两名值班工已倒在喷淋塔处。

在试图将邸某拖出泄漏区域的过程中也因中毒而昏倒。

随即赶到的防护站和动力厂救援人员将三人抬出危险区域进行现场急救,并分别送往首钢医院和721医院,邸某、马某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6时死亡。

其他中毒人员救治后留院观察。

事故原因:

1、习惯性错误操作,使洗气喷淋塔在偏低水位状态下运行,在补水异常的情况下导致亏水,造成煤气泄漏,2人在没有携带报警器和呼吸器的情况下处理情况,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作为高危行业的燃气车间,对职工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检查,对不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等违规现象熟视无睹,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杜绝,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吸取教训:

“三规一制”健全完善工作一定要到位,班组长要尽职尽责,

加强班组职工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及纠正个别职工的违章行为。

煤气岗位一个人中毒倒地无人知

1972年6月20日,首钢动力厂二锅炉房司泵工程某接班后进行设备检查。

二锅炉房使用煤气作为能源,煤气的水封装置只能封住1000毫米水柱以下的煤气压力,而当时的煤气压力却高达450毫米,造成了炉内煤气的泄漏,致使锅炉房煤气含量超标。

17时30分,程某委托夏某给他到食堂买饭,夏某给程某买回饭后,程在17时50分左右到一锅炉房送油壶。

19时15分左右,夏某吃完饭后到二锅炉房,发现程躺在地上,认定是煤气中毒后立即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二锅炉房设备的水封装置不能封住煤气,导致煤气泄漏,空气中煤气含量超标。

在煤气地区进行值班,应有二人,而这次值班仅安排1人,又未向值班人员交待注意事项,因此在程某发生煤气中毒事故时,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抢救,致使中毒时间过长而死亡。

吸取教训:

首钢的各类工亡事故中,煤气中毒事故,占了一定的比例,而这方面的事故一方面是由于设备不良而导致煤气泄漏,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为方面的因素。

在煤气地区作业,首先要有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和意识,岗位操作人员要做好联保、互保,发生事故及时处理和抢救,以杜绝煤气中毒事故。

煤气外泄酿祸害缺少防护受伤害

1980年7月6日上午,首钢炼铁厂二高炉上料工王某与张某发现1#皮带有刮伤痕迹,在立即通知主电室断电、停机后,二人沿着皮带向上去检查。

9时30分,班长杨某也去查看皮带刮伤情况,当走到距炉顶16.5米和12.5米处时,分别发现张、王二人晕倒在地,同时自己也感到头晕不适,电话通知炉长后,自己也晕倒。

经医院抢救后,王某终因煤气中毒严重死亡。

事故原因:

二高炉是一座新型高炉,其工艺、设备在当时较为先进,炉顶通廊在国内属首次采用。

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认识到通廊内有煤气,所以未按煤气区域加以控制。

投产半年多,随着高炉顶压的不断提高,上下密闭均压放散时间不足,造成了一些煤气外泄。

加上雨季窗户关闭,当天风向又向通廊刮。

几种因素造成通廊内煤气聚积,是此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吸取教训:

日常检查要认真负责,及时的发现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切实的杜绝事故发生。

窒息性气体中毒常识

所谓窒息性气体,是指吸人该气体后,造成人体组织处于缺氧状态,这类气体统称为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一般分为三大类,每类有几种至几十种。

(1)单纯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等,这类气体的本身毒性很小或无毒,但当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加时,会使空气中氧的含量相应降低,造成人体吸人氧不足而发生窒息。

(2)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吸入后造成红细胞输送氧的能力下降,而发生窒息。

(3)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等,这类气体吸入后,造成人体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而发生窒息。

由于人体组织中以大脑对缺氧最敏感,所以只要发生缺氧,首先受害的是大脑,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接着失去知觉、昏迷,甚至危及心跳、呼吸,病情十分危急,抢救稍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危险化学品安全常识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人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人,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造成。

★毒物进人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可发生慢性中毒。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时绝不可盲目行动,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来安全地控制或扑灭火灾。

★当人员发生化学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降温,用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注意不要把水疱弄破。

★运输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车辆必须办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准运证。

办理“准运证”必须执有主管部门或单位的证明、车辆年检证、驾驶员证、押运证。

★化学品事故报警内容包括:

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事故性质、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水泥窑内有煤气职工不明中毒亡

1958年7月30日20时,石钢生产工作大队壮工在班长孟某的带领下在水泥窑中工作。

20时30分,给水泥窑上一批料,8时45分上完料后大家在休息室内休息,马某因责任心强怕上料不平,白灰烧不透,就拿走叉子看窑里的料。

吴某在平台上用手电筒照着。

马某刚走到窑门就中毒掉进窑里,经在场的工人奋力抢救,8时55分从炉内将马某从窑内救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该队领导忽视安全工作,思想麻痹,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警惕不够,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生产现场的检查不到位。

未及时处理存在的设备缺陷,是导致发生此事故的主要原因。

水泥窑投产前,该队领导为急于投产,未组织制定试车方案和临时安全措施,也是事故发生的一方面原因。

吸取教训:

新的工程、设备投产运行前,单位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针对设备工艺特点,认真组织制订安全试车的规程和方案。

在进行试车时,有关领导必须到现场指挥,有关专业人员要加强对生产现场的认真检查,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错用氧气做动力活塞崩出砸死人

1996年9月5日,首钢三建设机运公司机修车间刘爱国钳工班,由代班长吴某组织检修311-016液压铲大臂起重缸。

在拆卸起重缸活塞时,采取人工打、倒链拉和D80推土机拽等方法均未能取出。

设备技术员王某擅自决定并向吴某交待了“可用气(瓶装氧气)或油顶”。

1996年9月6日7时30分,吴某按王某的交待向班组进行了“用氧气顶起重缸”的工作交底。

16时许开始进行此项工作。

由于氧气瓶内的高压纯氧与起重缸油管里的残油接触后,产生了化学反应,导致氧气和油质混合气的剧烈燃爆,造成起重缸筒、活塞杆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猛然崩出。

活塞杆(直径100mm,长1500mm,重约92kg)向西飞出7米后,打在25T汽车吊后支腿上改变方向后将正在厕所出来步行到25T吊西侧(距检修场地39米处)的罗某崩伤致死。

事故原因:

机动科技术员王某组织采用氧气顶起重缸,造成氧气瓶内的高压纯氧与起重缸油管残余的油接触后,发生剧烈燃爆,造成缸筒、活塞杆猛烈崩出,是导致将罗某崩伤致死事故的直接原因。

违章指挥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吸取教训:

《首钢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明确规定:

“禁止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吹扫工作服灰尘和向手推车、自行车轮胎内打气及作为气动工具的动力源”,身为技术人员的王某,违章指挥操作,致使无辜人员受到伤害,教训惨痛。

管理工作有疏漏煤仓爆炸伤无辜

2005年10月11日,首钢焦化厂备煤区域丙班作业区原煤组备煤工李某与贾某、张某分别在P3、P1、3M3岗位从事皮带机巡检作业。

15时15分许,贾某前往P3岗位休息室与李某交谈,此间感到皮带机上煤时气味呛人。

尔后,李某前往P3岗位北端巡检,贾前往3M3岗位。

15时33分许,贾某听到P3岗位传来一声闷响,气浪随之扑来。

贾遂进入3M3岗位休息室躲避,而后发现P3皮带机北部通廊坍塌,立即与同在休息室的张某向地面煤场工作人员呼叫求助。

接到事故通知后,厂领导及有关专业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力量对坍塌现场进行搜救;经紧急清理现场,在P3岗位皮带机的西侧,通廊北端的废墟中找到李,李某头部有明显的外伤,身上大面积被火烧伤,经送医院确认其已死亡。

事故原因:

含苯煤粉送至煤仓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挥发的苯蒸汽达到爆炸浓度,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在实施采取精苯废水用于煤场抑尘方案时,没有考虑废水中含苯可能造成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后果,对方案是否可行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组织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对精苯污水对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认识不足。

因此,管理工作有漏洞,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吸取教训:

苯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的易挥发,并具强烈的特殊芳香气味的非极性液体。

有毒,会抑制人体造血功能,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

遇热、明火极易燃烧、爆炸。

因此,与此物质接触的岗位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防化学灼伤自救及外伤止血方法

●眼部化学烧伤的现场自救

酸、碱烧伤抢救一定要在现场立即进行。

可用大量水反复冲洗伤眼,冲洗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最好是将面部浸入清水中,用指分开眼睑,暴露角膜和结膜,并在水中不断摆动头部10分钟以上,这样,可使眼球得到很好洗涤,从而使伤情大大减轻。

对石灰烧伤者,须选用镊子或棉签将眼部的石灰颗粒剔去,然后再用水冲洗。

冲洗后,伤眼滴入1%的阿托品眼药水及抗生素眼药水,并用于净纱布或手绢遮盖伤眼,然后将伤者迅速送医院治疗。

●外伤止血法

普通小伤口,血流得很慢很少,可用创可贴包扎好。

伤口大一些,流出的血带暗红色,急救方法是:

把伤口部分抬高些,衣服如果太紧应解开或脱掉,用白药等敷在伤口上,然后用消过毒的布包紧伤口。

流血很多且血呈鲜红状,这种出血很危险,必须把靠近心脏的一边扎紧,快送医院抢救。

无论是哪一种失血,包扎的布一定要消毒,不然就会把病菌带进伤口。

受伤出血的人,因流血过多,容易口渴,但千万不要给他喝冷水。

伤口的血暂时也不要擦掉,因为流出的血是干净的,一擦反会把伤口搞脏,更容易感染。

伤口不能用土或牙粉去敷,这样的东西都带有病菌,容易感染。

天然气中毒的急救及预防煤气中毒措施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丙烷及丁烷等低分子量的烷烃,还含有少量的硫化氢、二氧化碳、氢、氮等气体。

常用的天然气含甲烷85%以上,常因火灾、事故中漏气、爆炸而中毒。

●中毒表现

主要为窒息,若天然气同时含有硫化氢则毒性增加。

早期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出现直视、昏迷、呼吸困难、四肢强直、去大脑皮质综合征等。

●急救

迅速将病人脱离中毒现场,吸氧或新鲜空气。

对有意识障碍者,以改善缺氧、解除脑血管痉挛、消除脑水肿为主。

可吸氧,用氟美松、甘露醇等静滴,并用脑细胞代谢剂如细胞色素C、ATP、维生素B6和辅酶A等静滴。

轻症患者仅做一般对症处理。

煤气即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它与人体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快300倍,分解时慢3600余倍,而一氧化碳的比重小,易随风流动造成空气污染,但在阴、雨、雪、雾气候条件下不易扩散,很容易使人吸人体内,造成中毒。

●预防煤气中毒应采取下列方式

1.采取个人防护,即:

使用自然通风面罩、压缩空气而罩、隔绝式氧气呼吸器和空气呼吸器等防护器材。

2.采取机械式通风方式,即:

利用风机、风扇等机械来稀释煤气浓度。

3.采取轮换作业方式,即:

一氧化碳含量在40-160PPM时,可采取此方式,不超过40ppm、80ppm、160ppm时,允许工作的时间分别为60、30、20分钟,间隔时间不少于120分钟。

一氧化碳国家卫生标准为24ppm。

不按规定注满水煤气泄漏九人亡

2005年10月26日,首钢园林绿化服务中心机械工程队清扫班职工宗某、韩某、张某3人完成打扫任务后,在厂区综合管网92号支架处的转炉煤气管道排水器北侧围挡处停留。

此后,北京兴隆工贸公司雇工张某、范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