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295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一章总论

1、项目名称

××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

2、项目承办单位:

××县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概况:

××县广播电视台成立于1984年10月,现主要部门有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制作中心、广告部等15个业务科室。

从业人员185人,其中包括正式在编人员155人,聘任制30人。

3、项目建设地址

广播电视台现业务楼东侧。

西侧为广播电视台业务楼,东侧为开发商营业楼,北为河津街,南为广播电视台院内,现建营业楼场地是空地,附属设施齐全。

4、建设规模及内容

楼房占地面积为305.73㎡,约为0.45亩,总建筑面积为1203.13㎡。

建设内容为:

建设四层楼房一栋,包括有线收费大厅、广告营业、新闻制作中心、播出机房等。

其中:

一层为有线收费厅285.94㎡,二层广告营业305.73㎡,三层部分为机房和业务室,占305.73㎡,四层为新闻制作中心305.73㎡。

5、项目建设进度计划

项目施工工期计划为6个月,即从2011年5月25日至2011年11月25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5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7、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7.1《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7.2《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7.3《山东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以及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打造山东文化产业品牌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

7.4国家、省广电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要求;

7.5《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6《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7《××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8承办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8、可行性研究的主要范围

8.1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8.2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8.3项目建设方案

8.4SWOT分析与风险防控

8.5环境保护与节能

8.6消防与安全防卫

8.7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8.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9效益分析

8.10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极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需要,是文化行政部门顺应时代发展、转变自身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增势强劲、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新兴业态迅速崛起,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与文化建设“两大一新”的战略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产业总量和水平偏低,对国民经济贡献和影响偏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合格的市场主体和骨干文化企业偏少,产业集中度偏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应用和现代传播手段使用较少,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对外文化贸易中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行业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文化产业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迅猛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业态、扩大传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特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平台。

文化行政部门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有所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广播电视事业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播影视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山东省广电局提出的“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广播影视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十一五”是广播影视全力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五年;是“鲁剧”实现新崛起的五年;是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产业经营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的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依法管理不断加强的五年。

“十一五”取得的突出成就,为“十二五”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广播影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对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出新要求,确立新目标,赋予文化建设新的重大责任。

从广播影视自身的发展看,当今广播影视正面临转型发展的新任务。

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实现“六个重大转变”,即加快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加快农村广播影视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加快内容生产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转变、加快广播电视网由传输覆盖向全功能全业务转变、加快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的转变、加快以国内发展为主向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山东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是: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争当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排头兵为目标,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根本,确保广播影视业的发展质量、发展速度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综合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实现山东广播影视全面崛起。

到2015年,全省广播影视产业年经营收入突破300亿元,力争达到35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94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

其中,省本级年经营收入突破135亿元,力争达到15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88亿元,力争突破300亿元。

“十一五”时期,××县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和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目标,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繁荣发展社会文化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逐步形成管理规范、体制完善、艺术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县广播电视台锐意创新,面向社会,先后开办了《夏津方圆》、《夏津民生》、《百姓大舞台》、《三农天地》、《法治报道》等自办栏目,广播电台开办了《986直播室》、《休闲么么茶》、《车行986》、《爱猜生活榜》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品牌栏目,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

电视台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安全播出优胜台”,广播电台连续15年被省广播电台评为“集体记者一等奖”,宣传工作连年被市广电局评为“全市宣传质量优胜台”,电视宣传工作连续12年被市视台评为先进集体。

“十二五”时期,××县广播电视事业将面向大众,创新工作,一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全县经济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提高水平,落实责任,确保安全播出不出问题;三是加快建设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任务;五是拓展空间,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及文化产业等。

但是,广播电视台现有的广播电视用房是八九十年代建设的,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现在电视节目五套,广播节目一套,同时节目制作量及播出量也成倍增长,原有用房和场地不能满足其生产制作的需要。

因此,××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综合楼扩建项目,符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有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制作中心、广告部等15个业务科室。

从业人员185人,其中包括正式在编人员155人,聘任制30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广播电视台现在的业务用房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办公用房狭小,不能满足人员的正常办公需要。

二是建筑功能单一,节目制作,设备用房少,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广播电视办公大楼,当时的设计功能主要以传播中央、省台节目为主。

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高、精、尖、新设备不断配置,原技术用房面积和建筑设计功能达不到现代设备的配置需要。

三是办公环境差,影响了工作环境,制约了事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受到了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我省各地都加大了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投入。

因此,××县扩建广播电视台业务用房已迫在眉捷。

该项目的建成,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提高城市品位的工程。

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我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1、项目建设地址

该项目位于广播电视台现业务楼东侧。

西侧为广播电视台业务楼,东侧为开发商营业楼,北为河津街,南为广播电视台院内,现建营业楼场地是空地,附属设施齐全。

2、项目建设条件

2.1地形、地质、地貌条件

××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击平原。

地势自西向东北缓慢倾斜,坡降为1/5000—1/8000之间,最高海拔34米,最低海拔23.5米,差10.5米。

境内中部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堤—陈公堤,将全县分成堤上、堤下两大部分。

堤上多为河滩高地、冲击扇形第、沙质河槽地组成;堤下由平坡地、洼地、浅平洼地、沙志河槽地组成。

因此,根据地质资料表明,该区位于黄河平原,地形平坦、场地以软土层为主,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地震裂度为七度。

勘探结果表明,场区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地面稳定性良好。

2.2气象条件

××县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分明。

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津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其主要气象资料如下:

2.2.1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22.5℃

极端最高气温:

41.7℃

年平均温度:

12.7℃

2.2.2风速

年平均风速:

3.7M/S

2.2.3风向

夏季主导风向:

西南风

冬季主导风向:

东北风

2.2.4降水量

最小年降水量:

300MM

2.3公共设施条件

2.3.1交通运输条件

××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北依德州,南临聊城,东连高唐,西接清河。

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254省道为骨架,县乡相连、乡村相接、村村相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城区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